王亚平(艺术家)照片

王亚平(艺术家)

王亚平(艺术家)个人资料:男,195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现为中华全国邮联会江西余江县邮协理事,90中港集邮知识联谊会会员、中国收藏协会会员、湖南楚天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特聘为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典《第四集》顾问编委、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高级专家兼名誉总裁,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名誉理事。……
资料更新时间:2024-09-15 15:02:59

艺术家 教师 历史学家 作家 教授

一、个人资料简介

男,195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现为中华全国邮联会江西余江县邮协理事,90中港集邮知识联谊会会员、中国收藏协会会员、湖南楚天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特聘为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典《第四集》顾问编委、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高级专家兼名誉总裁,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名誉理事。

二、江西余江县邮协理事

男,195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现为中华全国邮联会江西余江县邮协理事,90中港集邮知识联谊会会员、中国收藏协会会员、湖南楚天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特聘为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典《第四集》顾问编委、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高级专家兼名誉总裁,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名誉理事。

主集新中国邮标、专题、人物、世界名人、动物、生肖、建筑和其它专题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票,兼集首日、实寄封、邮资明信片、毛泽东像章、邮展邮协成立纪念张、纪念张、集邮杂志、集出书籍30册,套,各种文化文艺书刊。参加过县、市邮展,获纪念奖,参与时代留言大漂流组委会和广东集邮公司于1996年7月19日联全举办的“海漂邮品庆百年奥运”活动,共同开创,“第一批海漂邮品系列放漂 ”《吉尼斯纪录》获镀金荣誉证书和海漂流觅知音纪念章、镀金奥运庆百年纪念封。

1999年4月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10月获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华人风云人物大奖,同年被江西省余江县邮协评为先进个人。传略选入《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集邮名家辞典》、《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跨世纪中华人才大典》、《世界文化名人·华人卷》(第四卷)、《二十世纪中国收藏家大全》、《世界艺术家人才纪录大全》、《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等30余部辞典。

三、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女,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研究工作。其参与编撰的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探索熟谙》曾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从二维-多维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

(1905—1983) 原名王全福,笔名罗伦、李篁、李荫、白汀、大威。河北威县人。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青少年时期在河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擅写新诗文,颇有名气,曾组织“文艺研究社”,试写新诗《红蓼集》。“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袁勃等创办《紫薇星》杂志,发表了以反对“何梅协定”为主题的剧本《香槟酒》和《孩子的疑问》《大沽口》等诗篇。1932年冬,参加在上海成立的以蒲风为首的中国诗歌会并负责筹备河北省分会,主编《新诗歌》杂志。

1933年秋,到青岛创办《诗歌季刊》,与王统照、老舍成立“避暑录话社”,创作出版了《都市的冬》《海燕的歌》等诗集。之后他又与蒲风合编《诗歌周刊》。1936年10月,因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驱逐被迫离开青岛,去日本学习文学,在东京拜识郭沫若,并在学习和创作上受到教益。“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立即回到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主编诗刊《高射炮》,并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救亡日报》特约通讯员,创作和发表了不少诗歌和通讯报道。1939年末他到重庆,在周恩来、郭沫若的启发和教导下,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和进步文艺运动,并与诸诗友创立“春草社”,主编《春草集》和《春草诗丛》,创作出版了《生活的谣曲》《火雾》《中国,母亲的土地呵! 》等诗集;写了《杜甫论》,并与戈茅合著《诗歌新论》 。

1946年7月,在南京梅园新村见到周恩来,后通过封锁线到达菏泽解放区, 于同年9月筹备成立了冀鲁豫边区文联,并担任文联主任。之后,他组织建立了文联民间艺术联合会,创办并主编《平原文艺》《新地》等刊物,先后发表论文、诗歌、散文、说唱、故事、经验介绍、通讯报道等30多篇,创作了《平原上》《河边草三章》《中国的光明在延安》《机动民兵连》《张锁买牛》《花船新歌》《打黄狼》等作品。他组织举办各种文艺训练班,提倡编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重视传统剧目的改革,重视民间艺术工作和旧艺人的改造工作,推动了边区群众文艺工作的发展。

1949年4月后,任《人民日报》编辑(负责文艺版) 、北京《新民报》总编、中共北京市文委委员、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北京市文联秘书长、党组书记,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副主席,主编《大众诗歌》。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全国第一、二、三、四次文代大会和作家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陆续创作出版了《黄河英雄歌》《写在

母亲像前》《穆林女献枪》《第一支颂歌》《青春的中国》《李秀真传歌》《灿烂的星辰》等诗集和《百鸟朝凤》曲艺集、《王亚平诗选》等。有些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在50年代中期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都曾受到错误处理和迫害,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精神振奋,创作了不少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歌颂老一代革命家的作品。

五、湖南师范职校副教授

女,1963年出生,湖南省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1981年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1985年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各种工艺美术设计创作。1991年调入湖南师大,现任湖南师大职业技术学院装潢系副教授、湖南民间美术协会会员。

1987年设计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大型土家织锦壁挂《岳阳楼》陈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画面构图气势雄伟,充分表现了万里洞庭湖和岳阳楼的美丽景色;同年设计制作的系列土家织锦时装参加1987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作品用土家织锦和亚麻布相结合,造型朴实、大方,兰色的亚麻布和艳丽多彩的织锦形成了服装明快、活泼的风格。从中透露出一种质朴的民族风情。

1989年设计制作侗瑶时装系列参加1989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作品用瑶锦与塔夫绸相搭配,造型采用流畅的线条,充分表现了女性的优美形体。黑色的塔夫绸配以黑红相间的瑶锦,使得服装更典雅而庄重。1996年《民间美术在基础图案中的运用》一文由《湖南师大学报》发表并获湖南省教委颁发的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中主要将民间美术中的造型、色彩、题材、工艺效果、审美情趣等充分运用到基础图案中去,以丰富基础图案的表现手法。

1998年出版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两本著作《美术基础教学与研究—素描》和《美术基础教学与研究—色彩》(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基础教学与研究—素描》由静物结构素描、石膏、头像和人物、风景速写为主,作品70件。《美术基础教学与研究—色彩》以静物为主,作品40件。同时也热衷于陶艺创作,1996年创作了大量的陶艺作品,其中器皿造型系列中的《创作5号》造型古朴、简洁、色彩和谐,富于典雅的装饰韵味。

六、重庆医科大学教授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医科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系重庆解剖学会副理事长,重庆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重庆生物工程学会与重庆生物技术学会理事。担任中国解剖学会组胚专业委员会委员,解剖学报,局部解剖学,重庆医药与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编委,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副主任委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重庆市科技项目与科技成果评委专家。

王亚平教授从事细胞工程与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学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工作20余年,在细胞工程与组织工程、造血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生物学,尤其天然中药对造血调控机理等研究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教育部与卫生部重点科研课题4项,重庆市科委、教委等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等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收载。获省级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3项,其它省级成果奖5项,参编专著和教材6部。指导博士生与硕士生30余名。

七、北京军区总医院教授

1954年11月出生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北京临床医学院教授;北京市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军区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后和军区专家库成员、总后军队合理用药评审专家等职。

从事肾脏病专业27年。87年任主治医师,92年任副主任医师,97年任主任医师。任行政副主任12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奖共20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11项。出版医学书籍 11本,担任副主编2本(100万字),其余以编委和作者身份参与。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90余篇。荣立三等功4次,多次评为医疗科研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97年曾受国家教委委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肾脏病研究中心工作一年。现承担“十五”全军面上A类课题一项。

八、空军70后女飞行员

个人履历

1986年9月~1991年6月 张格庄中心完全小学 小学

1991年9月~1994年7月烟台第二十三中学 初中

1994年6月~1997年6月福山一中 高中

1997年,17岁的王亚平被选至长春飞行学院。4年间,她不仅学习了大学文化课程,还学习了飞行驾驶技术。

1998年,18岁的王亚平得到试飞机会,首次驾机驶上蓝天。此后9年间,她的天空飞翔时间达到800多个小时。

2001年,获得军事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的王亚平进入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她不仅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更成为一名年轻的骨干飞行员。

2008年,王亚平曾驾机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此前也参加多多次战备演习。

2010年,王亚平在中国新一轮的航天员选拔中被选为女预备宇航员。

2012年,因为其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经过重重选拔,确定为神舟九号飞船首飞女航天员乘组。

2012年,王亚平无缘神舟九号,神舟九号女航天员确定为刘洋(70后)。

2013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号,确定女航天员为王亚平(70后)。

人物简介

王亚平老家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是地地道道的烟台人,父母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福山家中还有一些樱桃树,是主要经济来源。王亚平姐妹二人,她是老大,如今妹妹和父母也都在武汉。

目前已婚,且已生育,丈夫也是一名飞行员。

王亚平,是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的一员,来自山东烟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都比较优异,1997年高考那一年,听说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但是人数很少,她本来不想去,因为竞争很激烈,后来在同学们的怂恿之下,王亚平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了体检,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通过了学校、烟台市和济南的大体检,高考分数下来以后,就收到了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从小到大,想过当医生、当律师,可是从未敢想过会当女飞行员。就这样,1997年的8月份,带着美好的愿望,王亚平来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

长春飞行学院的生活是艰苦的,入校的第一天,她就和大家一样,被迫剪去了心爱的长发留起了男孩式头发,长飞院的一年零八个月,她们除了学习大学课程以外,每天都得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还进行了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的训练。

由于王亚平从小到大体育都比较好,初中、高中一直都是校队的,所以这些苦对她来说都没有觉得很苦。1999年的4月份,在淘汰了七名同学以后,她们剩下的30名学员顺利地转入了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在初教机飞行团,当第一次在教员的带飞下飞上蓝天,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王亚平心里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那一刻她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女飞行员的骄傲。是的,尽管失去了同龄人拥有的一些东西,可是作为飞行员得到的东西,是她们永远、永远也体会不到的,热爱飞行、热爱蓝天,从那一刻开始结下了深厚的蓝天之情。经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王亚平以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从一飞院毕业生分配到航空兵某师某团。

该团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全国大多数女飞行员都集中在这里,这里先后涌现出了岳喜翠、刘晓莲、程晓健等一大批英模人物,来到这里,王亚平一直以她们为榜样,努力学习飞行技术,3年多过去了,她的飞行技术已比较过硬,航理考试连续两年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王亚平会更加努力,沿着前几批女飞行员的光辉足迹成为女飞行员队伍里的骄傲。

社会评价

王亚平所读的小学校长王云然回忆:印象中,王亚平好学、要强、工作能力强,是个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她都是班长,以身作则,很有威信。”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比赛里,总能看见小亚平的身影,像跳舞比赛,她就经常参加。品学兼优、热情活泼的王亚平也是老师们课后喜欢谈论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王亚平让她印象深刻的原因。

女宇航员候选人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号飞船将搭载3名宇航员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也将搭载飞船进入太空。有专家称,神舟九号已确定第一发射窗口,将于2012年6月16日下午发射。

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透露,目前有两名分别叫刘洋和王亚平的女宇航员在参加训练,不出意外将有一人进入太空。

2012年6月10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梯队队员在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并参加植树活动。

经层层严格选拔,王亚平成为首批女航天员之一,另一位就是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去年神九任务的选拔中,王亚平是备份乘组的一员。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3月31日搭乘伊尔-76运输机出征,到达酒泉发射场。这意味着神十任务进入准备阶段。

2013年仍将有3名航天员随神舟十号上天,他们将在天宫一号里待12天,加上发射和返回共在轨飞行15天。神十乘组中是否会有女航天员,备受关注。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透露,神九的3位航天员未参加神十的选拔,王亚平是当前唯一参加选拔训练的女航天员。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十乘组计划是两男一女,“如果到时候身体状况允许的话,王亚平很有可能将乘坐神十进入太空”。

婚姻生活

王亚平和爱人赵鹏都是飞行员,却分隔在相距数百公里的不同单位。

人生观

王亚平,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年前金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启动时,胶东一个小村庄里,13岁的她顶着烈日在地里帮着爸爸妈妈除杂草,一张小脸被晒得通红。

10年前金秋,“神五”航天员杨利伟首度飞天时,这个黑瘦的小女孩已成长为我军优秀的女飞行员。目睹火箭升空那一瞬,她脑海里闪念:“现在中国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啥时会有女航天员飞天?”

今天,扎着马尾辫的她,站在了飞向浩瀚太空的起跑线上--王亚平,神舟十号飞行乘组03号航天员。

“做人首先要诚实,然后要善良”

要强的“种子”,在王亚平很小时候就种下了。

搜索记忆深处,她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

“刚上小学那会儿,放了学我背着书包就跑到地里帮爸妈干活。种花生,他们在前面挖坑,我跟着后面给他们撒种子。邻居逗我:这么小,你会吗?我撅着嘴说,当然会。”

1980年,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一户普通农家。“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我只有一个玩具,是奶奶给我缝的布娃娃,布娃娃的头发是用红毛线编的。”她说。

童年生活的艰辛,让她很小就懂得了感恩父母。第一次帮妈妈洗衣服的经历,她至今记忆犹新--

趁着妈妈不在家,当时8岁的她悄悄端着一盆脏衣服,跑到家门前的小河边去洗。结果,衣服没洗干净,却把一大块肥皂用完了。妈妈回来一看直摆手:“乖女儿,你这不是帮忙,是捣乱。”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导师。小时候,爸爸经常教导她:“做人首先要诚实,然后要善良。”

在爸爸眼中,王亚平“一直很争气”。有一次,王亚平“失手”考了个第二名。她拿着卷子在门口徘徊了一个多小时。进家一见到爸妈,她就哭了起来。妈妈问怎么了,她说:“这次没考好,只得了第二名。”听到这,爸爸乐了:“没事,下次努力!”

让优秀变成习惯,王亚平从小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教过王亚平的老师,对她都有着相同评价:这孩子学习太用功了!

“累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意念,就是坚持”

小时候,王亚平的梦想很简单:“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小村庄,考上大学,当个医生或是律师”。

然而,一个人命运轨迹的改变,往往在不经意的偶然中。

高三那年,王亚平正好赶上招女飞行员。“全班20名女生,只有我一个不戴眼镜,大家都劝我去试试。”

没想到,她一路过关斩将,居然幸运地被录取了。这名山村女孩的人生从此踏上了蓝天的舞台。

东北航校生涯的艰辛,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零下20多摄氏度严寒,每次跑步衣服里面是汗,外面是霜,睫毛上都是小冰粒……”

那4年,在她眼中,就像“一场竞争激烈的长跑比赛,不拼尽全力你就会被淘汰”。

中长跑,一直都是王亚平擅长的。一次7000米竞赛,她获得了第一名。同学问她有何秘诀,她说:“累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意念,就是坚持。”

凭着这份坚持,王亚平最终爱上了蓝天--

“第一次800米跳伞,我想都没想就跳下去了;第一次放单飞,起飞时,我下意识扭头看了看,教员不在,我特别高兴,在座舱里大喊了一声……”

毕业时,她以总成绩第二的优异成绩分配到航空兵某师。

“能为灾区做点事,心里满是成就感”

作为航天员,王亚平是首度与公众“见面”。作为飞行员,人们早就“认识”她--

这些年,哪里发生旱情需要人工增雨,哪里的蓝天就会出现她的身影,她被众多媒体称为“云中雨燕”。

11年,王亚平飞行时间达到1600多小时。在她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汶川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8日中午,她奉命运送救灾物资到成都机场。“上午11点出发到晚上11点多回来,没有吃一口饭。能为灾区做点事,心里满是成就感。”

那一天,王亚平和同是飞行员的爱人,在机场上演了一场浪漫的邂逅--

爱人的飞机前脚落地,王亚平的飞机后脚跟着着陆。任务紧迫,短暂相聚后,两人各自驾机飞向了蓝天。起飞前,她收到爱人的短信:“老婆,专心飞行,我为你加油!”一股甜蜜,顿时涌上了她的心头。

如今,全力支持她的爱人风趣地说:“老婆,以前我们俩是各自开一架飞机,现在我们俩是齐心协力开一艘飞船。”

“我一个人飞,不是单纯我一个人飞”

每一个飞行员,都向往更高的蓝天。

历史的机遇又一次青睐了王亚平--2010年选拔女航天员,她脱颖而出。

听到消息,爸爸说:“当飞行员就够危险了,当航天员要飞到地球之外,那不更危险。”

这份危险,她想到了;没有想到的是,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挑战竟如此艰巨--

要重新学50多门课程,要接受近乎苛刻的零失误零差错的考核。“一个正确的动作,不能决定任务成功;但是,一个错误的动作,很有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失败。”她说。

航天员生活其实很单调,“就是不停训练、考核”。3年多了,王亚平没有上过一次街,没有看过一场电影。可训练场上,她每天依旧乐呵呵。她说:“每天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就是一件高兴的事。”

到目前为止,手控交会对接王亚平已经练了1000余次。这次她还将担负“老师”角色,在“天宫”首次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航天科普授课。

“我一个人飞,不是单纯我一个人飞,是我们一个乘组一起在飞,是我们航天员大队一起在飞,是我们所有航天人一起在飞。”王亚平说:“身上承载着这种使命感,会让自己觉得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任务完成,就想陪着家人散散步、逛逛街”

“第一个登月的人叫什么名字?”“阿姆斯特朗。”

“第二个呢?”“不知道。”

“历史就这么残酷,只差一步,人们只会记得第一个人名字。作为第二个上天的女航天员,看着去年刘洋飞天,你什么感觉?”

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王亚平依旧平静如常--

“可能没有亲身经历的人难以理解,打个比方吧,这就像是打仗一样,只剩下一个山头,马上就要攻下来,其实这个时候谁上去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个山头拿下来。这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

有这样一个细节,鲜为人知--

去年“神九”出征的最后时刻,王亚平单独对刘洋说:“我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支持你。”

看着火箭发射升空那一刻,她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战友们能平安回来。

今年,王亚平即将出征。刘洋说:“我一样会在地面祝福她、支持她,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完成这个任务后,你最想做什么?”

“到那时,就想陪着家人散散步、逛逛街。”

这个愿望,简单而幸福!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