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照片

谢华安

谢华安个人资料:谢华安,农学家。男,汉族,1941年8月16日生于福建龙岩。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7 23:46:27

中科院院士 数学物理部院士 杂交水稻 水稻 谢姓 谢氏名人 院士

一、个人资料简介

谢华安,农学家。男,汉族,1941年8月16日生于福建龙岩。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二、谢华安 - 个人简介

谢华安,农学家。男,汉族,1941年8月16日生于福建龙岩。1959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农业学校。1964年结业于福建农学院(函授)。历任福建永安县小陶农业中学、县农业中学、永安农业职业学校教师。1972年起任福建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研、副研、副所长,1990年任所长、研究员。

1996年至今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1997年至今兼任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三、谢华安 - 工作事迹

事业和家庭的砝码放在天平上,总不能平衡。投身育种以来,谢华安远离家庭的欢乐,次子和女儿出生时,谢华安都远在天涯海角,是同事们拿着家信,告诉他又做了爸爸。特别是女儿出世那年,老大得了麻疹,老二很快被传染上,兄弟俩躺在床上,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民间说出麻疹是人脱壳,可见对患者是何等的煎熬与危险。母子四人都有生命危险,作为丈夫、父亲,谢华安真想留在家里看护照料,等妻子分娩后再走。可是,海南南繁基地育种的季节到了,育种非同一般,误一天就误一季。谢华安心急如焚,在痛苦中、在妻子的泣声中,咬紧牙根,毅然踏上了南下的旅途。这第三个孩子,还是妻子自己接到人世的。

父子相见不相识,这是小说和戏剧中常有的场面,可这情景竟真实地出现在谢华安家。有一年回家,小孩不要说亲热地抱着他大腿叫爸爸,怯生生地都不敢进屋见他,一个劲地在天井旁转,直把父亲当成了陌生人。那些年,谢华安每年12月出发去海南,来年5月回家,正好横跨两个学期,根本管不到孩子的学习。对杂交水稻,谢华安像护着宠儿一样看着它们长大成熟,却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天、哪一年突然长高长大的。有一次,谢华安回家得知大儿子学习成绩不及格,马上对他作了批评。可孩子却不服气地说:“人家爸爸都不去海南岛,我呢,谁管?”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谢华安的心。大儿子小时由于无人看护,曾从楼上摔下,至今仍有后遗症,谢华安为自己未尽到父责而深感内疚。还有一次,谢华安补偿式地讨好小女儿,说:“你长这么大了,爸爸可从来没打过你。”小女儿却不“买账”,硬生生地说:“你是没空打我!”直说得谢华安急忙转过身去,怕当着孩子的面掉眼泪。

1977年农历腊月初十,是谢华安父亲的61岁生日。按当地习惯,男人61岁生日就得叫71岁大寿,特别值得纪念。在家排行老大的谢华安,本该全盘负责操办父亲的大寿庆典,可恰逢他试验育种基地的插秧、田管季节,苗期管理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谢华安若尽人子之孝,从海南回家为老人家做寿,以当时落后的交通,从海南到福建,千里之遥得坐轮船、乘火车,再改换几次汽车。且不说经常买不到车船票,就算顺利,来回也得半个来月呀,岂不耽误了试验!谢华安在海角天涯痛无分身之术,同事们知道这事后,特地在他父亲生日那天晚上,在海南的橡胶林里点起了61根蜡烛,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只不过把歌词改为“祝你的父亲生日快乐”。当谢华安替远方的父亲吹灭61根蜡烛时,潸潸热泪无法抑制地挂上了脸颊。

1983年,连续7年没在家过春节的谢华安,得空回家吃团圆年夜饭。当时,他的第二个孩子连续多日高烧不退,而妻舅刚做完胃切除手术,在他家休养,妻子认为谢华安这个游子这次能在家住上十天半月的,帮她一点忙了。可年关未出,谢华安从电台的天气预报中得知,海南低温阴雨。恶劣的天气势必影响杂交水稻父母本的生育进度,可能造成花期不遇,想起海南2000多亩的“汕优63”今年是大面积制种的关键一年,他心急如焚,立即就要赶赴海南。

前脚刚踏入家门,后脚就要去海南,一向豁达贤惠的妻子,第一次冲丈夫发起了火:“你在外面搞科研育种,我在家照顾父母和孩子,料理家务,你知道有多苦吗?这些年天大的困难我都自己咬着牙撑下来,我向你发过牢骚吗?可现在,儿子连日高烧,我唯一的弟弟又胃切除,你又不是不知我爸爸就是因为胃切除手术而离世的,两条命都有危险,你怎么无情无义,忍心走得成啊?”妻子的指责,连同病中儿子和妻舅的呻吟,像刀一样剜着谢华安的心,但面对事业他别无选择。谢华安硬着心肠,挎着行李,义无反顾地消失在妻子的汪汪泪眼中。

1977年父亲61岁大寿谢华安在海南无法回家,他那时就在心里流着泪发誓,待他老人家71岁大寿时一齐补上。可1987年这天来临时,谢华安又在北京忙于“汕优63”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答辩。通情达理的父亲没有半句责备。1997年谢华安父亲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要家人不要告诉谢华安,别影响了他的工作,遗嘱希望儿子能为人民育出比“汕优63”更好的良种。当谢华安闻讯赶到父亲身边时,老人家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母亲病重时,谢华安也未能在她病床前尽孝,走时甚至无法见上最后一面。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在”,每念及此,不知多少次,谢华安默默地面对父母的遗像垂泪。

家,是让谢华安牵挂并常使他心头涌起愧疚伤感的地方。他深感,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自己都是不合格的,在感情上亏欠着父母妻儿。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面对国家,面对广大的农民,他又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能在广阔的田野上为老百姓做点事,夫复何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岁月如歌,这位脸黑、手糙、身瘦、心红,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业绩的共产党人,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生命实践,平静地为你,为我,为离不开五谷的芸芸众生,诠释了诗人的灵魂和意境。

四、谢华安 - 主要成就

谢华安研究员是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研究创立了四项关键技术,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培育出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据农业部资料统计,至1996年累计推广8.6亿亩,4年全国区试结果亩增稻谷74.1公斤,累计增产稻谷637.36亿公斤,增收600多亿元。“汕优63”再生力特别强,实现了再生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仅1996年,“汕优63”再生稻就占全国再生稻总面积1100万亩的80%以上。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中国以此配制的杂交水稻组合中,除“汕优63”外,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17个,至今已累计推广1.94亿亩。继“汕优63”后,又培育出通过国家、省、市品种审定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10个,至今累计推广8314.24万亩。其中“汕优78”、“威优77”分别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和“九五”重中之重推广项目,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五、谢华安 - 科研成果

1、培育成功"明恢63"获三明行署科技成果特等奖(第一位);2、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3、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的选育与利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1998年);4、杂交水稻新组合"V优63"(第一位,1991年)和杂交水稻早熟组合"V优77"(第二位,1991年)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杂交水稻组合"汕优77"(第二位,1994年)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杂交水稻组合"汕优78"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位,1986年);7、杂交水稻组合"四汕优63"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位,1985年);8、杂交水稻组合汕优72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位,1998年)。

六、谢华安 - 发表论文

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杂交水稻中季繁殖制种技术》(1982年),《灿型杂交水稻汕优63及其恢复系明恢63的选育研究》(1987年),《杂交早稻威优77及其恢复系明恢77的选育研究》(1992年),《灿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1994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Ⅰ培育的理论与实践》(1996年),《杂交水稻恢复系和强优组合选育进展》(1996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Ⅱ主要农艺学与生物学特性》(199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Ⅲ光合特性与光的利用率》(1997年),《明恢63的选育与利用》(1998年)。

七、谢华安 - 主要荣誉

由于谢院长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出贡献,曾多次荣获从全国到省、市各级政府授予的科技先进工作者、标兵、双文明标兵及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中华农业科教奖、王丹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获得者,并且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 全国劳模,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八、谢华安 - 科研生涯

1972年冬,谢华安从五七干校被调入福建三明农科所工作。当时,正逢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抽调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幸运地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被派往海南,开始了育种生涯。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1980年冬,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育出“汕优63”。“汕优63”成为杂交稻中的明星,谢华安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巨变。

可以抵抗严重稻瘟病,这是“汕优63”的杀手锏,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此前培育的杂交稻,一旦遇稻瘟病,常常颗粒无收。质量好,适应力强,大面积亩产第一个突破600公斤……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汕优63”迅速扩张。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种子,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中国的水稻生产有过两次飞跃: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选育和推广矮杆品种,70年代选育和推广杂交水稻良种。在第二次飞跃中,在将杂交水稻从实验室大面积推广到全国各地过程中,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杂交水稻一度遭到“三不”非议: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此说法一出,《人民日报》随即登载了袁隆平的来信: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汕优63”就是最好的例证。1985年,“汕优63”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1987年,“汕优63”获福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汕优63之后,谢华安还培育过多个杂交水稻品种,但影响力都不及汕优63。

九、谢华安 - 争议的院士

谢华安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起了冲刺。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995年,谢华安第一次被提名,结果名落孙山。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谢华安又被提名4次,同样未能如愿。“主要因为理论水平低,理论成果少。”邱实这样认为。《神农》一书对落选原因的总结是:“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论文,谢华安有质量,但数量可能有欠缺;外语,他参加过日语培训班,可是世界流行英语,日语学得不对路;论文凭学历,他也曾追求过,参加过农学院函授,但想要有显赫的学历学位,他又赔不起时间。”在向院士冲刺期间,谢华安的软肋逐渐强大,从1996年到2007年,10年发表40多篇论文,还出版专著《杂交稻育种与实践》、《中国绿色农业》等。其中,谢华安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十来篇。对于这些论文和著作,一位举报者的判断是:别人代写。“比如绿色农业一书,谢华安没搞过绿色农业,连相关的术语都不大懂,怎么能就绿色农业长篇大论?”“谢华安造假,我也理解。想当院士,不能没有论文和著作。”周易不能理解的是,“他得到的东西已经够多,明明理论水平不够,为什么还要去争当院士”。2007年六七月份,谢华安果然再次被提名院士。不过,这次是中科院院士,而非工程院院士。对谢的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过,谢仍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当选。

十、谢华安 - 火炬手

北京奥运圣火2008年5月11日开始在福建省福州、泉州、厦门、龙岩进行为期三天的传递。谢华安院士荣任北京奥运圣火福州传递第三棒火炬手。谢华安说,科学精神与奥运精神有共通之处,科学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正如同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会失利一样,这时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肯吃苦、去探索,不断反思、改进,发挥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科技创新,做到更高、更快、更强,为国争光。他说,“我期待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把我们国家的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充分展现出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期待我国运动员赛出好的成绩,为国争光;期待办得文明和谐,体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体现我们中国人的胸襟。”

十一、谢华安 - 相关词条

院士杂交水稻冈优825
袁隆平水稻德农2000
奥运会火炬手中优85
富优1号水稻宜香1577明优98

十二、谢华安 - 参考资料

1、http://www.china.com.cn/sport/zhuanti/2008ay/2008-03/23/content_13339683.htm2、http://www.chaoda.com/zjfc/01.htm3、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892856/n892861/n892862/33725.htm4、http://info.edu.hc360.com/2008/01/141027131673-2.shtml5、http://www.yn.xinhuanet.com/people/2006-11/03/content_8423353.htm6.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TI200501039.htm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