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明照片

王鉴明

王鉴明个人资料:王鉴明,甘蔗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甘蔗育种和栽培研究,引进“台糖134”,育成“粤糖57-423”、“粤糖63-237”等优良品种,并开展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在生产上收到显著效益。对生物统计学有精湛造诣,为这一学科在甘蔗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资料更新时间:2024-02-29 17:10:21

中国科学家 王氏人物 科学 科学家 自然科学人物

一、个人资料简介

王鉴明,甘蔗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甘蔗育种和栽培研究,引进“台糖134”,育成“粤糖57-423”、“粤糖63-237”等优良品种,并开展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在生产上收到显著效益。对生物统计学有精湛造诣,为这一学科在甘蔗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王鉴明 - 生平简介

王鉴明,1916年6月14日生于广州市(祖籍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涌口乡)。3岁丧父,孤儿寡母,受尽欺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沉重的创伤,但也激发了他发奋图强的决心。王鉴明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读书勤奋自觉,在中学6年中几乎年年考第一,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940年在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时,亦以学习成绩优异而荣获校方援予“金钥匙”的奖励。他在中央大学攻读农科硕士学位时,一方面主修农艺,同时从师著名数理统计学家唐培经教授学习数理统计。后来,他考取了公费留美,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进修甘蔗学,同时钻研生物统计学,并多方搜集文献资料。在唐培经的推荐下参加了美国生物统计学会。1946年,王鉴明回来后,受聘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在中央大学开始任教时,除了认真讲授甘蔗学和生物统计学等课程外,还在附属农场进行甘蔗品种资源的研究,精心观察鉴定从台湾省和美国、印度、菲律宾引进的400多个甘蔗品种材料,准备在此基础上培育新的品种。不料,一天国民党的一队骑兵路过试验地,转瞬之间把甘蔗吃个精光,试验地也被践踏得惨不忍睹。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也使他感到彷徨与困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51年初,院党委书记给他带来了一份中南区农林部的批文,同意他关于发展甘蔗科研工作的建议,并希望他先从培育新品种抓起。这使王鉴明喜出望外。他通过勘察首先确定在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广东省顺德县五沙乡建立甘蔗试验场,接着又在海南岛最南端——崖城建立起大陆第一个甘蔗育种场。“文化大革命”期间,王鉴明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并较长时间被下放到干校和农村劳动,而在此时他的爱人又不幸于1975年5月辞世。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给他的心境和事业留下创伤。然而,王鉴明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只要条件和机会允许,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继续坚持他认为是正确的甘蔗科研事业。当下放到海南岛通什自治州甘蔗杂交基点时,他在那里开展了改进甘蔗杂交授粉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了杂交结实率和种子发芽率。当他被派往海康县搞甘蔗品种推广时,他又总结出有些地方良种不良的原因,探索出不同类型品种与不同生态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广东省甘蔗区划和相应的品种布局。

王鉴明于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广东省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和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广东省科协书记处书记,全国轻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广东省农学会常务理事,《作物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编委,中国作物学会甘蔗协会顾问等职。

三、王鉴明 - 科技成就

建立甘蔗育种基地,培育甘蔗优良品种

1952年,王鉴明受中南区农林部的委托,带领8人勘察小组来到海南岛,经4个多月的考察,最后确定在崖城建立海南甘蔗育种场。这是中国甘蔗育种与蔗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拥有了较大规模的甘蔗杂交育种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各地培育甘蔗新品种。这也是王鉴明为发展蔗糖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从那时起,他从勘察、定场址到建场以至建场后的工作部署和课题研究,无一不倾注着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自从有了海南甘蔗育种场,每年冬春季节来自全国有关省(自治区)的科技人员,象候鸟似的云集在那里,不失时机地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把一批批含有不同种质的实生种子带回去,培育成适于当地种植的甘蔗新品种。30多年来,南方9省(自治区)共选育出近100个甘蔗新品种,推广面积占总植甘蔗面积的70%以上,为国家增产蔗糖、增加收益起到巨大作用。在此期间,王鉴明与他的同事也用辛勤的汗水在广东浇灌出30多个适于不同土壤、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地区种植的甘蔗新品种,其中10多个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早在50年代,王鉴明曾在珠江三角洲选育出一批象“粤糖54-143”、“粤糖54-474”等早熟高糖而产量一般的品种。这些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后,因产量不高而未被多数蔗农所接受。他带着这个问题到蔗区去作调查研究,了解到广东主产蔗区的珠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水肥管理条件好,因此农民喜欢种植大量高产、能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温光条件的品种类型。根据群众的要求,联系到国家正在那里不断新建和扩建糖厂。压榨能力迅速增加等情况,便将育种目标转向大茎高产的“台糖148”为母本,与茎数多、产量高的“台糖134”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连续几年的培育和选择,到60年代中期便育成了著名的“粤糖57-423”。这个品种又称“大碌种”,茎粗大,亩产蔗一般为7-8吨,高则10多吨,比原有品种增产20%以上,深受农民欢迎。该品种推广后不久年种植面积就达50万亩,因其增产增糖效果显著,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正当“粤糖57-423”受到领导和群众交口称赞之时,王鉴明深知,“粤糖57-423”虽然高产,但迟熟、生育的前中期蔗糖的含量不够高,加之它必须在水足、肥丰、管理条件好的情况下种植才能获得高产,所以不能“包打天下”。他认识到,优良甘蔗品种不但要高产还要高糖分,才能受群众欢迎。然而高产和高糖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从亲本选配开始,注意扩大杂种后代的变异范围并对其进行正确的选择。他还注意到,广东糖业在不断发展,蔗区在迅速扩大,选育品种不能只局限在珠江三角洲,更应考虑适应广大旱坡地种植。在这种新情况下,王鉴明又为自己制订了新的育种目标,向新的任务挑战。1963年,他和同事们一起,对手中掌握的数百个亲本资源逐一进行研究,最后选用了高产潜力大的“Co419”与高糖分的“Cp33-310”配成杂交组合,通过基因重组和不断去劣求优的筛选,一个既高产又高糖的著名的甘蔗新品种——“粤糖63-237”终于育成了。该品种叶片狭窄而较厚,叶姿直立,光合效率高,且不易倒状和较抗病虫,有利于从生理上的中熟和中糖转变为工艺上的中早熟和中高糖。同时茎多、宿根性好,产量高,深得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湛江等旱地蔗区的糖厂和蔗农欢迎。通过鉴定后推广速度很快,现已发展到160多万亩,约占广东省植蔗面积的50-60%,是广东省种植面积最大,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优良品种。这个品种在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亦有一定的种植面积。由于性状组配好,增产增糖增益的效果高,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推广综合配套技术,促进甘蔗事业发展

王鉴明从事甘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50年中,勤奋工作,勇于实践,学识渊博,著述丰厚。由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甘蔗栽培学》、《中国甘蔗栽培》、《甘蔗栽培技术》,由他本人编著的有《甘蔗栽培生理》、《生物统计学》、《甘蔗群体理论研究》;由他主持而同他人合作编译的有《英汉甘蔗科技词汇》、《日本人名地名译名手册》;他还编有《甘蔗选育种论文集》和《甘蔗栽培论文集》。此外,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200余篇。1980年他在菲律宾举行的第17届国际甘蔗糖业会议上书面发表的《甘蔗组织培养基配方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一文,已被收入该会出版的论文集中。他曾在日本杂草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杂草集团的生物统计》学术报告。

四、王鉴明 - 主要论著

1 王鉴明.蔗汁及蔗园土之微生物集团估计法.台糖通讯,1947.4(7):8-17.

2 王鉴明.病虫害常用之数种统计分布.台糖季刊,1948,2(2):111一119.

3 尹汝湛,赵善欢,王鉴明.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初步调查及其在实用的上的意义.昆虫学报,1954,4(4)337-364.

4 王鉴明.甘蔗成熟调查统计分析法的研究.作物学报,1964,3(3):313-326.

5 王鉴明.甘蔗高糖选育种和高糖栽培述评.甘蔗糖业,甘蔗分刊,1976,6:36-40.

6 王鉴明.甘蔗高产选育种述评.甘蔗糖业。甘蔗分刊,1977,(3):22 -24.

7 王鉴明.甘蔗远缘杂交.国外科技,1977,(6):11-13。

8 王鉴明.甘蔗宿根问题.甘蔗糖业,甘蔗分刊1978,(1):13-21.

9 王鉴明.甘蔗研究工作中“判别函数”的应用.甘蔗糖业,甘蔗分刊,1978,(5):1-6.

10 王鉴明.甘蔗栽培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