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人物 经济人物 学者
肖震是需求链模型的创立者,互联网时代的战略管理专家。现为开口网(创投)的执行董事,中国智能产业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品牌营销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副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成员。
长期从事互联网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 数据营销、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等多领域均有相当深刻的认知,是跨专业的实战型专家。
肖震既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保持对行业的深度思考,又具备生动有感染力的演讲才能。近年来先后应邀为北京国资委、工信部信息中心、招商银行、洋河酒业、通用电气、京东商城等众多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做互联网+的演讲培训,以“深入浅出、易学易用、实操性强”而受到了广泛好评。在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MBA班、总裁班做过大量有关互联网时代的新营销和新战略的培训课程。
《万物互联下的新 营销》、《移动电商和O2O》、《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营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销》。
肖震根据长期在企业一线的实践和思考,并结合大量的企业家培训反 馈,2015年10月份创立了需求链模型,给实体经济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具体的实操工具和运营流程。
大家知道,对于企业最重要的是满足市场需求,但恰恰需求这个环节在过去的供应链中是不存在。传统供应链的产品开发只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推测,调查,假想的用户需求,用户是 模糊,粗糙,抽象的存在。于是企业经营者凭一己之力开发生产出一堆产品依靠供应链的运营去和对手竞争,结果是库存和价格战。
没有和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相对应的工具模型,真正需要转型的实体 经济还是没有依据,不能把“失控”两个字就直接刻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道路上而无所作为。企业理论或新制度经济学打开了企业这个黑匣子,肖震认为万物互联年代到了打开产品这个黑匣子的时候了。
将被经典管理学营销学所设定的抽象的需求奇点,具体的分解延伸,让它从一个点变成一个链,这样需求就能延展为一个链条用于企业的持续经营。肖震创立的需求链最终是为了实现用户的私有化,创造出独享型客户所带来的独享性利润。
肖震1975年生于江苏泰兴,由于当时风传即将要地震的消息,他父亲给 他取名为肖震。肖震自小成绩优异,擅长思考,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了当地的省重点初中。初三年级遭遇了严重的精神危机,用肖震本人的话说,从那时开始经历了整个青春的沙漠期。肖震对此一直讳莫如深,根据其以后的心理测试病例显示应该为伴有中度抑郁焦虑的强迫性观念神经症。在精神危机的煎熬下,肖震还是勉强考进了省重点高中。虽然在高中阶段有过2次期终考试总分排名前五的成绩,但挥之不去的精神障碍一直苦苦煎熬着青春期的肖震。当年的偶像是台湾歌星王杰,或许从王杰孤苦苍凉的歌声中肖震能得到无法承受的沙漠般青春外的安慰。“每天站在窗前看到枫叶片片吹落,我的青春是否像那枫叶落,一去便不再回头。。。。。。”
成人后肖震阅读了大量名人的传记,成功学著作希望从中获取生命正能量的养分,也是靠此激励他不断自我学习。工作期间完成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整个高等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时自学了经济学、管理学。2000年如愿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然而精神疾患并未因此得以摆脱,读研期间,长期精神压力直接造成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在不知病情的情况下,几次瘫倒在街头和校园,被同学送往医院急救。
对于精神疾患,肖震曾言,大家都说有精神心理压力,但又有几人真正经历过神经症带来的痛苦。概率为千分之五,也就是一个班甚至一个年级正常来说不会超过一个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公平的,也没有什么合理的,只有坚持前进才能对过去的痛苦有所补偿。在积极寻找治疗方案的漫长过程中,肖震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摆脱了神经症的困扰。
以下摘录肖震的部分日志内容:
当偏执不能成为一种理想,当它落地成为尘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仅仅会使错误变得更为漫长,让失败变得更为彻底。纠偏纠错在创造性的道路上如此的频繁,以至于需要让放弃成为一种信念,上天的每次惩罚不是为了让我们去克服,而是提醒我们尽快去躲闪。
顺时而谋,务本而道生。纵每一天向往和失意,非绝望不足以坚定,非冰冷不足以火热,非彷徨不足以专注,非失落不足以信仰。
理想是摆脱漫长残酷人生负担的唯一解药,从理想中能得到什么东西,我迄今未能明了,只觉得一直在侵蚀生活本身。理想激励我失去的一切在未来都会偿还,于是过去和现在便一直欠着,一再欠。直到某一天,发现根本就无法偿还,也许数以千万计的加倍偿还。依然要敬畏上天,挑战命运是幼稚和愚蠢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成功。但天性的缺陷,却是有可能规避的,那就是静口修身。
有些东西是天生的,譬如说思维方式。我一直认为自己更适合走自己开创的路,原因在于我很难做到理性而全面的思考问题,适应现实的能力也很差,这些有助于我在所不惜的专注于献身自己选择的事业。
第一篇:为什么要向需求链移民
1. 供应链面临的困局
2. 互联网思维解决不了流程运营
3. 需求链能创造 新的壁垒
第二篇:怎样去运营需求链
1.社群是需求链的开端
2.极客是需求链的第一驱动力
3.粉丝参与是需求链的第二阶段
4.用户是需求链的第三环节
5.需求链的末端是独享型客户
第三篇:需求链PK供应链
1.需求链重新定义了关系
2.需求链重新定义了产品
3.需求链重新定义 了组织
4.产品迭代替代了品牌营销
5.生态思维替代了竞争思维
6.跨界打击替代了追赶模式
7.扁平化替代了科层制
8.产销合一替代了产销分离
第四篇:需求链将成管理新路径
1.需求链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实效
2.需求链让管理学渗入产品创造环节
3.需求链让企业有了明确的运营流程
1)营就是圈人,销就是销售,所以营销就是圈人卖东西;营销 的过程就是让一个陌生人知道你、了解你、信任你、最终买单的过程;产品销量的多少,取决于你让多少人知道你,并且信任你
2)以自我或企业领导意识为主导的营销往往容易出现自娱自乐的意淫局面。
3)巩俐是美女有市场,凤姐同样也有市场,不是美与丑的问题,核心是有无特点。无卖点的品牌没有前途,无个性的产品没有市场。
4)营销的本质在于洞察人性,营销的作用在于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品牌建设和人际交往是一样,只有建立在真诚互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交心”,达成“挚交”的关系。
5)网络媒体,特别是web2.0时代的网络媒体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媒介形式,网络媒体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拓展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6)在信息透明化的现在,企业为盈利所使用的种种手段已蒙蔽不了消费者的眼睛。消费者的个人意见和体验对他人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营销者不该再把客户当做上帝,而是应该看做平等的甚至可以合作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完整的心灵,受价值观驱动进行消费
7)电商的3大误区:总以为流量就是一切;追求规模轻视效益;一味的打价格战。电商的3大趋势:流量是起点,客户价值才是归宿;规模是个伪概念,分众才是趋势;人文战代替价格战
8)地铁地下通道看见一盲人身挂一块牌,上写:“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是路人都好像没有看见一样匆匆而过,一中年男走上去,在牌子上加了一句:“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奇迹出现了,每个路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看来营销需要激发客户的想象力,情感和体验!
9)大众营销是让消费者知道你,微营销是让消费者喜欢你
少妇报案“我把钱放在胸衣内,在拥挤的地铁内被一帅哥偷走了…”警察纳闷:“这么敏感的地方你就没觉察到?”
少妇红着脸答“谁能想到他是摸钱呢?”
评论:让客户的钱在愉快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被摸走,是微营销的最高境界
10)当一切联网,一切走向智能化,物联网能否治愈这个世界?!人生就是为 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在移动互联网年代,有关于企业营销和管理的一切都将被重塑!
11)互联网金融战役,打的不是武器装备,而是思维和基因,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最终能够在混战中生存下来的独门绝技恐怕只有面对面的、任何智能化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个性化服务。
12)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竞争确实“压力山大”,商业银行营销转型和创新也已经是如箭在弦、不得不发。当然,目前学习草根语言仅仅是创新的一小步,让用户获得绝佳的投资体验才是银行夺回主动权的制胜法宝.
13)战争年代的实力看兵力强弱,互联网时代看“粉丝”多少。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粉丝”。“粉丝”意味着力量。哪怕你只是一个草根,但只要你拥有了巨量“粉丝”,你就可以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14)传统的会员模式生命力并不持久,这种会员模式过于强调了人与物的互惠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的,比如白金卡、金卡、银卡等,大部分是基于消费额来进行分级,这是一种交易关系;而不是建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的,不是朋友关系。
15)价格带不来忠诚,积分也留不住会员,最有效的会员模式就是打造品牌“粉丝”自组织。
16)很多人觉得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同样觉得转型期的存在在所难免。但如同人不可能分2步跨越一个鸿沟,面对互联网时代,营销及管理的骑墙战略没有未来,也不可能享受到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真正红利。
17)供应链思维和基于供应链的运营,是所有经典营销和管理学的基础。但移动互联时代,既然大家都在喊着颠覆,为何不从最底层的框架模型上去重新解释?
18)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互联网显学十之八九都是传媒行业的人打造的,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却反而乏善可陈。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互联网依旧是停留在传播层面,虽然大家都知道并非如此,即使这些互联网思维淘金投机者也一再宣称产品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埋头钻研产品的基因就和传统企业缺乏互联网基因一样。
19)需求链的一切围绕产品,我试图把传统企业依赖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制造盈利的黑匣子打开,我是产品至上的支持者,但不是靠产品征服用户的产品主义者。
20)传统供应链的逻辑路径注定了不可能真正做到用户思维,客户是上帝只能是一种礼节性的,而不是行动的指南。整个供应链上都找不到用户的影子,客户就沦为最终需要被搞定的对象,供应链的所有环节都是基于利益关系分钱。传统商业信条的道貌岸然可见一斑。企业中即使离市场需求最近的市场部也只是为销售服务的,而不是为用户服务的。
后记
今天整个办公楼由于突发故障,无法上网。我可以在无法工作的情况下 写点东西了。顺便翻了下桌边的书《我注定成功》,这是美国成功学的鼻祖马尔登所著。这本书是我2002年在上海所购买的一套中的一本,那时我在精神上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一个简单的回忆就是只要晚上走在上海的街头就充满了恐惧,担心路边的霓红灯会随时让我触电身亡呵呵。
我们看到身边形形色色的所谓成功,一个又一个诱人的故事,它们激励我们,安慰我们,向我们保证努力就会成功。在商业世界里似乎也总有这样的说教,那就是行行出状元,只要立足一个行业,扎根做下去,必然就会成功,否则就是你自身不够努力,原因似乎很简单:每个行业都有出色的企业。这种绝对的荒谬就是这样曾经影响并吞噬了我的最好年华,我只能站在它旁边,理解并接受所有的确定性,只有尝尽了它的荒谬,才能滋生出另一种价值。
凡高到30岁才开始走上绘画创作,37岁开枪自杀死亡,短短8年他便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将人类的艺术创作推向了颠峰。在这之前,他贫穷潦倒,精神崩溃。由于极度失望,他沿着大路流浪,靠弟弟的救济维持最低级的生活。在他心中一直苦苦煎熬的是一种自我的怀疑,他对自己未来的成功其实是毫无把握,他甚至否认绘画乃至成功的意义,好像只有否认成功的意义才能使自己得到一丝虚幻的平衡。
在商业世界中,追求确定性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它使我们忽视了商业无法预测的本性,它也压抑了我们本该具备的勇敢精神和冒险行动。那些固有的社会上盛行的所谓主流模式,其实注定了都是已经在走向没落的模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不适合商业经济的,后来者不可能在前者成功的基础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其实大到国家也是这样,以学习效仿的心态只能毁灭自身的产业前途,至多成为一个“二流的美国”。
长期以来,消费者被当作目标,是商人想抢夺和蒙骗的对象。关于营销,我关注到一种市场疲倦,那就是它已经耗尽了它所有可能的形式。而网络经济年代,这一切已经成为了过去。消费者有足够的信息、知识、渠道来选择乐于成为谁的目标,他们将越来越陶醉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之中。相信依靠互联网,钻研它的本质和特性,就能够使新的思潮以最低的资源转变为现实。
一切满足或所谓幸福,都只是消极的,对未知的追逐就象不能解除的口渴一样。当年做工厂时,我经常笨手笨脚的使用螺丝刀等工具分解产品的样机。以后意识到,那时我所追逐的不过是别人早已掌控的成熟领地。结果我总是感到无法主宰周围的一切,对于将来无所作为,时常陷于苦闷中,30岁的而立之年给我的是一种逃亡的感觉。很多的付出,最终变成了无效的沉没成本,无法再为今后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借鉴。我们确实是受命运捉弄的傻瓜。
在我们公司大楼前面的水泥人行道上,经常坐着一个路人。每次穿着一件红色的夹克,无论天气多么炎热,也都是红色的夹克在身,自顾自的在那争吵。然而身边空无一人,每次我都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绕开行走。直到一次,和一个朋友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不自觉差点撞到他,我还没怎么反应过来,他却受到了惊吓,眼神明显的带有畏惧。我明白了这一切,这是一个整天在和空气和过去争吵的人,这是一个和命运抗争最终被粉碎的灵魂。
必须宽恕自己,才能充满力量,理想则是摆脱漫长残酷人生负担的唯一解药。当我不断重复那些空虚,丧失价值感和原则性的生活,更让我坚信人生所有的欢乐都只是来自创造的欢乐!
最后感谢科学出版社的祝秀森老师和编辑方小丽,是他们不断的鼓励使这本书得以完成;感谢近百位现实中和互联网中的朋友,他们参与了本书的共同创作,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开放协作和共享的精神;感谢母校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姜晖副院长发来的读后感,他的认同触动了我久远的青春热情,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后记!
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
不要争强好胜,那只能代表 内心的脆弱
不要过分坚持,在大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值得坚持
赚钱不辛苦,不赚钱才辛苦
努力不一定成功,成功也不一定要努力,安静从容才是生活的真谛
没有人会认可你,除非你是幸运的,因此不要在意这些
如果要想多赚钱,一定要适当降低自己的智商和创造力,面对大众
偶尔埋怨是需要的,能激发你的信念和创造力
生命当然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需要靠自己感悟体验出意义
没有任何因素会导致你成功
那都是上天的恩赐
时刻对大自然保持热爱和 敬畏
虽然努力和成功无关
但不断挑战失败的努力会让你变得更像个男人,更能体会出生命的意义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