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彦夫照片

于彦夫

于彦夫个人资料:著名电影导演于彦夫,原名于景霖,辽宁省丹东市人。1924年2月1日生于安东(即丹东)于家沟的一个职员家庭。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和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导演的影片有《创业》 、《黄山来的姑娘》等。 《十六号病房》1984年获第七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资料更新时间:2025-01-31 03:36:03

电影人 老艺术家

一、个人资料简介

著名电影导演于彦夫,原名于景霖,辽宁省丹东市人。1924年2月1日生于安东(即丹东)于家沟的一个职员家庭。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和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导演的影片有《创业》 、《黄山来的姑娘》等。 《十六号病房》1984年获第七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二、于彦夫 - 简介

于彦夫(1924- ),导演,原名于景霖,辽宁丹东人,1941年高中肄业后曾去日本学习养蚕,回国后参加了业余剧团,1942年考入“满映”担任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担任了导演助理、译制片导演等职,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的拍摄,并担任了《伟大的转折》、《侦查员的功勋》等译制片的导演工作。中国解放后,担任了《高歌猛进》 、《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店》等片的副导演工作。

195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回长影担任导演工作,先后导演了《芦笙恋歌》 、《笑逐颜开》、《徐秋影案件》、《自有后来人》、《创业》、《勿忘我》、《十六号病房》(与人合作)、《黄山来的姑娘》、《鸽子迷的奇遇》(与人合作)、《陆军见习官》等有影响的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获得第4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三、于彦夫 - 生平

于彦夫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电影、话剧和音乐发生了兴趣。本来,他的父亲希望他读完小学后,入商业学校,期待他来日能在银行、铁路或税务局找个“铁饭碗”。由于他迷恋文艺活动,学业不佳,小学毕业后,勉强考入了安东林科高级中学。这是一所农业学校,每周只上四个半天的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劳动实习,对此,父亲大为不悦。在父亲的督促下,他从这个学校毕业后,又读了一年高中,终因成绩不好而辍学。是年,于彦夫满怀着当一名电影演员的愿望从安东乘火车到新京(即长春)投考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由于他语不惊人,貌不压众,又无电影圈内的人引荐,结果名落孙山,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怅惘之中。1941年春天,他飘洋过海,到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学了半年养蚕的技术。回国后,他觉得养蚕技术员的生活乏味,便辞去了这个职务。出于对文艺的向往与爱恋,他从辽南回到安东,加入了一个业余剧团,在话剧《捕鲸船》中饰演过一个小角色。这时,他有幸结识了电影厂的一位朋友。在朋友的热心帮助下,他再次投考“满映”。1942年春天,他终于闯进电影厂的门槛,成为“满映”的见习演员,翌年转为正式演员。在“满映”三年多时间里,他所扮演的都是些配角,但通过实践,使他懂得了一些电影的基本常识,然而正如他自己说的:“对于拍电影的目的,却不十分清楚,对于电影艺术的认识,仍是朦朦胧胧。”1945年 8 月 15 日,抗日战争胜利了,“满映”将成为中国人民的电影厂,这给于彦夫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他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护厂工作中去,并为把电影厂的重要器材迁往兴山,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作出了努力。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1946年 10 月 1 日,中国人民的第一个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宣告诞生。在这里他干过电影厂中的多种行当:在由陈波儿编导的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由朱丹编剧、方明导演的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中任导演助理;在故事片《光芒万丈》中任剧务主任;在纪录片《民主东北》中,敲过定音鼓、拉过手风琴,和作曲家黄准一起演唱歌曲,为影片搞音乐配音;还担任过音乐组的副组长。此外,于彦夫还参与了新中国译制片初创时期的工作,他曾同袁乃晨、孟广钧等同志一起去哈尔滨等地招收配音演员,为译制片组建队伍。新中国的第三部译制片《伟大的转折》,就是由他导演的。他导演的译制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蔚蓝色的道路》、《达吉亚人》等。应该说,他是从导演译制片开始电影导演生涯的。1947年春,于彦夫参加了如火如茶的土改运动,接着,他又同于洋、陈克、何士德等同志到四野炮兵纵队深入生活。这时,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变化。1950年1月1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王家乙导演的故事片《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和干学伟导演的故事片《沙家店粮站》中担任副导演。1956年他被送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在那里,他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电影导演理论。这一切,从实践到理论,为他独立导演影片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四、于彦夫 - 艺术造诣

《夏天的故事》 ,是于彦夫独立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章法顺畅,注意刻画人物、充溢着生活气息。这是他在电影创作上,迈出的成功的第一步。

《笑逐颜开》在妇女冲出小家庭,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背景上,塑造了何惠珍(张圆饰)等一组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妇女只有闯出小家庭的桎梏,为建设共产主义的高楼而尽力,才能获得真正解放的深刻主题。《自有后来人》力图揭示人物的命运,并着力写情。正因为它把革命者一家三代人,母子之情、父女之情、祖孙之情,融汇在时代的、斗争的风雨里,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表现得不仅细腻真切,牵动人心,而且也表现了共产党人对事业无比忠贞的情怀。

《万木春》,1961,于彦夫导演的这部反映解放初期复杂的林木生产工作与阶级斗争的老电影,具有一些很真实的细节,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影片注重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具有鲜明的性格冲突描写,围绕在一个怎样既团结好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又保质保量地为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战需林木资源的矛盾冲突上,展开了一个比较精彩的生产故事。

五、于彦夫 - 从影经历

于彦夫,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电影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1941年曾赴日本学习养蚕,不到半年就回国参加了一个业余剧团。

1942年考入“满映” ,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电影基本常识。

1946年“满映”改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并在《皇帝梦》、《瓮中捉鳖》等动画片中任导演助理。此时又从事配音工作。他在中国第三部译制片《伟大的转折》中任导演。后来又导演译制片《侦察员的功勋》、《蔚蓝色的道路》等。应该说他是从导演译制片开始电影导演的。

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电影导演理论。《夏天的故事》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1957年至1966年间,他先后导演了《芦笙恋歌》 、《徐秋影案件》,纪录片《水库上的歌声》 ,戏曲片《节振国》等影片。

1973年他导演了影片《创业》 ,本片为中国影坛建国以来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影片。以后,她又导演了《希望》 、《最后八个人》、《勿忘我》。还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无辜的人们》。

于彦夫主张电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给人以启迪。每部影片他都以不同的处理方法,把这些影片营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产物。

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他还导演过《十六号病房》 、《陆军见习官》、《那年的冬天》等影片。

六、于彦夫 - 个人遭遇

1966年,正当于彦夫导演的戏曲片《天天向上》进入尾声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成为“黑帮”,被关进“牛棚”,直到1971年才被解除“监管”。他没有因为遭到迫害而萎靡不振,而以一个共产党人对电影事业的忠诚,立即投入创作。1972年他曾与武兆堤、尹一青等人,满腔热情地到当年的冀中抗日根据地搜集了大量素材,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战斗在敌后》 ,然而,未能投入拍摄。对此,于彦夫并不气馁。周总理曾寄希望于长影的电影工作者们说,大庆在你们东北,你们应当搞。当时,于彦夫虽然没有到过大庆,但是,大庆石油英雄们的事迹,一直在强烈地撞击他的心扉,他决心在银幕上为英雄们绘制一幅气壮山河的画卷。

1973年冬天,他组织了一个由编剧、摄影、美术、副导演、场记等人组成的创作组,奔赴大庆油田深入生活。铁人王进喜和油田创业者们的动人事迹,强烈地感染了他们,激起他们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创作组的同志们白天找人谈话,晚上看材料。他们采访了从油田指挥部到井队的数以百计的工人、干部、技术员??阅读了油田会战以来几乎全部的“战报” 、电报、电话及会议记录。这时,影片中的华程、周挺杉、章总、油娃等几个人物已具雏形,但是,他们觉得还不够丰满。于是,于彦夫又率领创作组人员,先后奔赴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陕西长庄、山东胜利、天津大港、华北等油田,继续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开掘。生活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作宝藏,石油英雄们的生活,终于使影片中的人物丰满起来,甚至人物的个性语言,音容笑貌,以及许多细节都历历在目了。编剧张天民集思广益,终于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业》 。从深入生活到剧本完成,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由于影片的导演、编剧、摄影、美术等主要创作人员早就在一起体验生活,因此,他们同时开始了影片的各项创作,再加之石油部以及大庆党委的全力支持,影片拍摄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影片《创业》 ,是导演于彦夫和编剧张天民等人勇敢地冲破江青的专制文化统治,从生活出发,按艺术规律办事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尽管影片也受到当时政治气氛的限制,但它在银幕上,第一次谱写了一曲震撼心灵的工人阶级叱咤风云的志气歌。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上,艺术地再现了石油工人的气魄、壮志和豪情。成功地塑造了油田党委书记华程(李仁堂饰)、钻井队长周挺杉(张连文饰)、以及章总工程师、钻井工人秦发愤、油娃等感人的艺术形象。影片场面宏大、气势雄浑、感情深沉、节奏铿锵,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是一首激越的创业史诗。这部堪称中国影坛建国以来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影片,是于彦夫和张天民倾注心血颇多的力作。1981年10月,长影建厂三十五周年之际,文化部在致长影的贺信中,对影片《创业》予以高度评价。该片荣获了长影颁发的建厂三十五周年优秀影片奖。

《创业》摄制完成后, “四人帮”一伙横加挞伐,他们出于反对周总理和篡党夺权的政治需要,罗织罪名,不准影片发行;同时,对影片的创作者大兴问罪之师,于彦夫和张天民在“高压”之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75年,毛泽东同志对影片做了批示,指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份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围绕影片《创业》 ,进行了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影片《创业》公开放映,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扫除了天上的阴霾,春风重又吹进摄影棚,于彦夫青春焕发,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投入新时期的创作。五年的功夫,他导演了故事片《希望》 、《最后八个人》、 《勿忘我》 ,并创作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无辜的人们》。

七、于彦夫 - 个人评价

从事导演生涯以来,于彦夫共导演了十三部故事片。他导演的影片,题材广泛,既有工业题材的《创业》 ,也有农村题材的《夏天的故事》;既有革命历史题材的《自有后来人》,也有儿童题材的《天天向上》;同时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芦笙恋歌》 ,以及表现林区生活的《万木春》 。在风格上也异彩纷呈,有《创业》那样的气势壮阔,也有《芦笙恋歌》那样的纤美细腻;有《笑逐颜开》那样的富有喜剧色彩,也有《最后八个人》那样的激昂悲壮,以至《徐秋影案件》那样的曲折惊险。他导演的影片,结构严谨,注意章法,讲究节奏,生活气息浓烈,时代感强,善于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便是于彦夫的导演风格。于彦夫主张电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为了获得这种有价值的东西,他入林海,去平原,上边疆,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油田。他曾同伐木工人睡在一铺土炕,冒着摄氏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在“鬼呲牙”的深夜,看石油工人在冰上开钻。导演是影片摄制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但是,于彦夫认为,导演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摄影、演员和其他同志。大家各有专长,应该互相尊重,通力合作,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他要求演员在实拍前必须排戏,表演要注意角色性格、生活气息,同时又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于彦夫把唐代大文学家韩昌黎“形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视为座右铭、砥砺自己在艺术上去创新。经过十年动乱,当他回首走过的道路,总结以往的创作时,深感自己导演的影片中有许多令人遗憾之处,他不满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执意要进行新的探索。他十分推崇中国的大文豪鲁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美国“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欧·亨利等人的短篇小说,认为它们构思新巧,含蓄隽永,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他决心去拍摄这种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大、风格别致、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式”的电影。 《勿忘我》就是蕴含着他这种苦苦追求的作品。这部影片描写下乡姑娘雯雯同农村医生周虹,在逆境里邂逅相逢,真诚相助,最后萌生了爱情的故事。影片纤巧细腻,质朴抒情,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它宛如一簇清幽的勿忘我花,散发着北方农村的乡土气息;就象一条叮咚的山溪,击响了人们的心弦。于彦夫说:“我希望在看我的影片时,影院里是静悄悄的,而在走出影院后,观众心中仍在翻腾。”为了拍摄好这部影片,于彦夫精心挑选演员,忍痛舍弃拍好的部分镜头,曾两次易人;他带领摄制组三下集安和牡丹江,奔赴哈拉海草原。他顶着烈日在山野里抢拍外景,浴着寒风去寻找雪景。这一切,都可以窥测到一位艺术家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用心之良苦。于彦夫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吉林分会常务理事。

八、于彦夫 - 参与影片

那年的冬天(1990)

金钱大裂变A THOUSAND DOLLAR(1988)

陆军见习官PROBATION IN THE ARMY(1987)

中国的“小皇帝”LITTLE EMPERORS(1987)

鸽子迷的奇遇THE ADVENTURES OF A PIGEON FANCIER(1986)

黄山来的姑娘THE GIRL FROM HUANGSHAN MOUNTAIN(1984)

十六号病房WARD 16(1983)

勿忘我FORGET-ME-NOT(1982)

最后八个人THE LAST EIGHT(1980)

希望THEIR HOPE(1977)

创业(1974)

节振国(京剧)(1965)

自有后来人(1963)

万木春(1961)

笑逐颜开(1959)

水库上的歌声(1958)

徐秋影案件(1958)

芦笙恋歌(1957)

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

游园惊梦(1956)

夏天的故事(1955)

光芒万丈(1949)

九、于彦夫 - 晚年逸趣

离休后的于彦夫、和他的夫人张圆身体都不太好,他们互相扶持,相依为命,自找乐趣,乐在其中。女儿张宜庄在童影厂工作,对两位老人十分关心孝顺。

于彦夫和张圆都是“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的会员,1997年9月的一次比赛中,于彦夫曾获单尾重量一等奖。于彦夫还爱好剪报和悉心搜寻篆刻艺术佳作。七、八年来,已整理有关养生医疗、旅游观光、文史掌故、科学知识等剪报11册,汇集了不少当代和历史名人的印章精品。他们自然不会忘记钟爱一生的影视艺术。于彦夫被聘为2002年前的国家电影局审查委员会委员,每周看片一两部。他的感受是:后生可畏,一批新锐导演出手不凡,电影意识、电影语言都令人刮目相看。也有一些影片看了让人窝心。时代变了,有些人思想跟不上,观念、手法还是老一套;或者食洋不化,搬西方电影的皮毛,忘掉自己的传统,背离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和习惯。他尤其对于时下各种新闻媒介所谓“娱乐极道”的妙作以及某些名人的自我妙作大为反感。他说,有些名家太容易满足,过于得意,沉不住气,这不好。他想把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一句话赠给名利场中的追逐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另一种是能够得到。后一种才是真正的悲剧。”

十、于彦夫 - 参考资料

[1] 时光网 http://www.mtime.com/person/1248388/details[2] 太平洋电脑网 http://cafe.pconline.com.cn/8197647.html[3] 期刊网 http://cn.qikan.com/Article/dzdy/dzdy200821/dzdy20082131.html[4] 连环画网 http://www.xtplhh.com/Photo/ShowClass.asp?ID=524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