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刚照片

徐永刚

徐永刚个人资料:一个在武汉的天津人。1963年出生,相声演员。……
资料更新时间:2023-10-05 01:48:53

相声演员

一、个人资料简介

一个在武汉的天津人。1963年出生,相声演员。

二、徐永刚 - 履历

1963年出生,一个在武汉的天津人。 1974年,11岁的时候就演出了平生第一个段子:马季的《海燕》。 1986年,在安徽合肥曲艺团成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 1990年,跟比他年轻十岁的师弟、后来走红大江南北的郭德纲搭档参加了全国青年相声大赛,并且夺得了第三名。 1991年,徐永刚作为文艺兵被特招入伍。 2005年,不惑之年卸甲归田,在市井风流的老武昌城司门口,办起了自己的事业——“天乐社”。

三、徐永刚 - 人生经历

初入行:垫话(小试深浅)

长得寒碜,郭德纲是他师弟 徐永刚在11岁的时候就演出了平生第一个段子:马季的《海燕》。“光说就能让人那么开心”,徐永刚被这个年岁不算长的曲艺项目深深地吸引住了。 徐永刚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相声艺术起源于北京,天津却是发祥地。虽然出生于又红又专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的徐永刚在11岁的时候就演出了平生第一个段子:马季的《海燕》。“光说就能让人那么开心”,徐永刚被这个年岁不算长的曲艺项目深深地吸引住了,1982年,徐永刚在天津拜师学艺,他嘲笑自己声音不够洪亮、长得寒碜又没特点、低头系个鞋带抬头就找不着人,因此只能够仰仗着热情和勤奋。1986年,他来到安徽合肥曲艺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1990年,还跟比他年轻十岁的师弟、后来走红大江南北的郭德纲搭档参加了全国青年相声大赛,并且夺得了第三名。 “垫话”,当“电话”来理解未尝不可,徐永刚戏说,所谓“垫话”,意在试观众深浅,要是下面观众不“响”,台上的演员就得随机应变地更换套路。几年的牛刀小试过后,徐永刚的这通“电话”打得如痴如醉却不温不火,虽然对未来的事业已经有了七成的把握,但他明白任凭技巧如何娴熟,也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相声是一门草根艺术,丰富的人生阅历才是其真正的内核。于是,退出合肥曲艺团以后,十余年的军旅生涯,让徐永刚的“瓢把”涂上了迷彩色,也成了丰富的一课。

入伍:瓢把(承上启下) 养羊,小事“折腾”出趣味 在带兵的日子里,他不仅常常用组织表演文艺节目的方式来鼓舞士气,还因为带领连队用养羊来代替除草,得到了一个“养羊连长”的光荣称号。 1991年,徐永刚作为文艺兵被特招入伍,堂堂中尉主动要求换上士兵的服装,以29岁“高龄”参加了武汉二炮学院的新兵训练。两年以后,他成为了二炮工程连的连长。在带兵的日子里,他不仅常常用组织表演文艺节目的方式来鼓舞士气,还因为带领连队用养羊来代替除草,得到了一个“养羊连长”的光荣称号,羊从7只增加到36只,草也被啃得齐整了,原本无趣的生活被徐永刚一折腾,就成了趣味,被人津津乐道。徐永刚说,一行有一行的思维习惯,从芝麻绿豆的小事里面琢磨乐子,就是说相声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一个乐天派。 退伍:正活(深入主题)

“天乐社”落脚火锅店 在这个当兵十余年的地方,办个“天乐社”,“垫话”、“瓢把”之后,入“正活”,“这才是我的事业”。 师弟郭德纲在北京办了“德云社”,红红火火,以副团职的中校身份退伍以后的徐永刚,也开始筹备着在这个当兵十余年的地方,办个“天乐社”,“垫话”、“瓢把”之后,入“正活”。“这才是我的事业”。他跟两个朋友,武汉的相声艺人李裕宏,评书艺人韩嘉艺一起琢磨这个事业,经常是聊着聊着天就亮了,于是不仅三个人各自得了个徐天明、李天光、韩天亮的艺名,这个事业也跟了这个“天”字的辈份,取名叫“天乐社”。最开始,“天乐社”在解放公园的“夏冬升评书馆”,后来几经辗转,在司门口落下脚来,还是在三国英雄火锅店辟出的一块不大的空间,隔壁就是餐厅的厨房,经常传来锅碗瓢盆的一阵铿锵。“天乐社”名为茶馆,却没有八仙桌、太师椅,桌椅板凳还是学生食堂式的。对于一个起步异常艰难的事业,一切都从简了。 “茶馆只要有十个人,演出的气氛就很好了,800万人口里面即便只有八百人喜欢我们的节目,我们的工作也算是没有白做了。” 这个事业的艰难在于,在这个生活方式极度多样化的年代,人们已经淡忘了曲艺。 “不傻不笨的,会找赔钱的事情干?” 有一天,一个观众在台下情不自禁地吼了一句,“你们会成功的”,正在演出的徐永刚红了眼眶,愣了半晌,这个信念越发坚定起来。 徐永刚觉得,郭德纲的“德云社”能有今天,虽然离不开机遇造就,但的确是他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也曾经扎扎实实地为唯一的观众演出过,而这样的情况,在开业不到半年的“天乐社”,实在太多。踌躇满志半年以后,“天乐社”仍然是一个亏本的生意,徐永刚们只好白天承接不多的商业演出,来补贴这个巨大的亏空。“我们不傻不笨的,会专门找赔钱的事情干?笑话。我们只不过有这个信念罢了,相信天乐社总有出头的一天。” 众人的支持,让徐永刚相信这一天最多只有两年之远。有一天,一个观众在台下情不自禁地吼了一句:你们会成功的,正在演出的徐永刚红了眼眶,愣了半晌,这个信念越发坚定起来。平日里,除了有湖北曲艺界的同仁朋友们前来捧场,来自武昌区政府的支持也让徐永刚觉得自己这条曲艺“虫子”事情没有白做。 除了日常的演出,培养接班人也成了徐永刚和他的天乐社的日常项目,天乐社的舞台上,常常能看见他跟儿子的对手戏——在耳濡目染下,儿子也接了徐永刚的班,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学相声,寒假回家,就在老爸的茶馆里,演练、帮忙。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