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书照片

高金书

高金书个人资料:高金书,1955年生于山东莒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上海画院签约画家、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5 21:37:18

诗词 画家 美术 书法

一、个人资料简介

高金书,1955年生于山东莒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上海画院签约画家、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二、基本资料

高金书,字聿曰,又字广凝、默存,号冲忆斋主。一九五五年生,山东 莒县人。 幼承庭训,酷爱文学,对古典诗词兴趣尤甚,曾在各类媒介发表一百二十余首诗词作品。自幼研习书法、国画,数十年寒暑不辍,于传统碑帖心摹手追,取法自然,不为古法所缚,又不失其法度。注重字外功夫、画外功夫,追求静穆和清雅高古的意境,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作品成就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美术展览,有数十件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等国家一级收藏单位和地方省、市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已在澳大利亚、日本、北京、广州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画展,其作品散见于《书法导报》、《书法》、《中国书法》、《书法赏评》等专业学术杂志及专业书画网站。已出版个人作品专集: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当代名家新作—高金书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静水流深—冲忆斋诗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花鸟画家-高金书书画作品集》等。

四、概述资料

初识高金书先生,是通过友人的一通电话,直呼在山东遇见一位热情、诚挚、敦厚的优秀书画家,之后心里就留下了这个大致概念,等到与高老师相识,果然友言不虚。

我平时素喜涂写几笔艺术评论小文,今日提笔写起高老师,内心实有惶恐。快捷的讯息时代,百度的头条即可见沈景春老师的那篇洋溢着对高老师深沉热爱的点评美文。这样想来,我再写高老师的书画,压力巨大呢。所幸初生牛犊不畏虎,我且凭己女性之敏感,写一个我感受中的高金书也不妨。

高先生的诗,我没有刻意去查阅诸多他发表过的篇章。然我和先生用短信写诗词互通过一些即时感受,内心很感怀,甚至有过招的快感。尤其在先生这个年纪,很多透过诗词传递过来的意境与情怀,远甚于我辈这般矫情与虚饰。像:心香一瓣万卷经,尘梦无尽几时醒?寸心已封波难起,秋风染叶总化萍。花谢去,燕无踪,方知灵台总是空,人间世事堪惆怅,雨后倚栏看彩虹。我是有相见恨晚,嫉妒崇拜的情绪产生。心想这样的豁达与释然,当需多长的磨砺与蜕变?又深蕴着何等的大智慧?

高先生的画,我看到的是在他工作室的一部分。梅兰竹菊是传统文人的挚爱,借画自品或寄情养性都是中国书画家们的一股风行。我却巧然发现先生的与众不同。虽画笔所绘依然古物古意,跃然在旁的却是现时现情,这得益于先生长年对古诗词的浸润,长短不一的短句成为整幅画面的点睛,让观者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高金书是特殊的,年龄除给他阅历的累积之外,更不断成熟外化他的水墨命痕,在行进艺术终结的生命过程里,他竟然超越年龄之外收获到更年轻的心态,于是他的水墨变得当代而跳跃,鲜活而愉悦,牡丹在怒放中华贵,桃李在竟艳中逼真,行草狂放而挚烈,隶楷清丽而严谨。你可以想象到的最蓬勃的挥毫状态,透过高金书的书画作品都窥得真知,此刻你再若有耐心捧杯清茶抑或酌杯小酒,风月就尽在眼收,而天地灵光闪过的那瞬间似乎就划在你灵魂颤栗的深处。我知道绝不能夸大任何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或者一种纯真的艺术形式,但承古而不泥古,内修到外化,这个形容送给高金书是够得上且还觉少些深刻的。这个倔强地操着浓郁山东口音的老艺术家,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他不变的口音紧密不分,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年轻地如此儒雅风情,从他笔下流淌开的宋词新绘,让我诧舌之余还生出“占有”之心,也许某日酒至微熏,我脱口而出几句吟唱,不是出自容若,竟会是金书手笔,此生有如此修为,何其幸啊!何其美哪!

也许,正因为高金书先生到了这样一个圆融通达的年纪,他才更自由游弋在他自我的诗书画境界。我突然发现,任何更多的评述都是画蛇添足,高金书的可贵,只是因为他是高金书。他一生躬耕完善他自己,进而成就他自己,我想挪改一句意大利的谚语:看一眼高金书的作品,然后再去尽情地生活,即使生活如此面目不堪,而明天捉摸不定。我相信的高金书应该还会继续沿他认定的艺术道路真挚向前,不言放弃,直至捏得菩提,照非明镜!

吴沫

2010-9-15

五、中国书画

谁都不可否认,中国书画是华夏民族灵魂的图谱。几千年来,人们不仅从中读出了朝代的更替、人世的 兴衰,而且从律动的线条、氤氲的画面中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民族心灵的景观。于是乎,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才在煌煌一部中国艺术史上彪炳千秋,才在一支本属工具范畴的软毫中注入了深刻的哲学内涵。由此,也才有了历代书画大家于笔墨间求道的艰苦历程。 然而,在“暖风薰得世人醉,不知素笺非商场”的当下,沉淀千年的书香墨韵正在被雨打风吹去。可以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拥有今天这般多的“著名书画家”,也没有任何朝代的“著名书画家”如此缺乏传统文化的浸润,年复一年的大赛大展已经让我们看到这门求道的艺术正在变成一门谋生的手艺甚至招摇撞骗的广告。于是,有良知的艺术家们频频回望那些诗书画印俱佳的先贤大师,不断地用自身血脉里的传统诗情廓清着乌烟瘴气的文化天空。在我的目光所及,53岁的高金书先生可谓此中的佼佼者。

六、书画大家

在山东,许多人知道高金书先生是书画家。不错,他笔下迎风挺立的墨竹,雍容华贵的牡丹,圣洁脱俗 的荷花以及清高傲世的兰草甚至空灵的山水都使人过目不忘。但他自己却更喜爱笔端流淌的诗词楹联,这绝非作秀般的模仿古人所谓“吾诗第一,书次之”等等令人发酸的谦恭。我是真心喜爱高先生诗词的,因为他的诗词里充满了一种久违的真诚,充溢着一种现代人难得的古典情怀。他爱中国笔墨,“情系翰墨意难收,昨亦风流,今更风流,流连书香兴悠悠。酒醉春秋,笔写春秋,濡毫挥洒何曾休。。。”他对国学爱之甚深,“学问深湛唯须勤,灵台逸气超凡尘;悟到灯火阑珊处,天机流露警世人。”他不忘乡情师恩,“归乡独先进学堂,昔日梅树已遮窗;但愿此身如此树,长伴恩师送清香。”不难想像,有着如此情怀的诗人,当他把此情宣泄于笔墨之间的时候,不正是古人“书为心画”、“中得心源”的最好诠释吗?

七、品味书画

因此,我把高金书先生的诗词看得很重,就是因为这是走进他书画世界的最佳线路图。他的字于古代碑 帖切入,既不失法度又取法自然,仿佛要在古代先贤的辉煌中走出一条现代人的朝拜之路。面对真草篆隶皆能的高氏书法,我最偏爱他的行草书,古人云“清与浊”,在高先生的书法中,提、按、顿、挫、无不充溢着一种脱离尘俗的清气,线条的收与放,点画的重与轻没有丝毫的造作之风,完全是一种内心修养的率性表达。走进他的书法,从不拘一格的章法里你可以感到诗情的涌动,从灵动的笔墨间你可以感到诗经般古老旋律的和谐,每一笔,每一线,每一点都象他所衷爱的格律诗词一样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常说,“止乎技而游于艺”,高先生的书法本身就是性灵在一方素笺上游动的轨迹,你可以考究他来自哪一家哪一派,但我感到哪一派都对他产生过影响,但哪一派都无法涵盖他的全部,因为他挥洒出的是溶整个修养与感悟的“正派”。

八、题画诗

应该说,我喜欢高金书先生的国画作品是源于他的题画诗的。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直到苏东坡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至于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从此国画有了文人画与工匠画之别,但东坡先生给人更深的启示则是文人画的特点在于耐读。高先生的画作就是如此,读他的画既是画迹的追踪和画意的寻绎,更是画外内涵的感受。先看那风中墨竹,删繁就简,宁折不弯的数杆细枝,浓墨写就的片片竹叶,其运笔的节奏和沉郁的取势,不仅能让人读到当年板桥的傲骨,更能看到画家本人在当今社会的滚滚红尘中那分难得的清醒。再看那牡丹,说实话,当今画牡丹者多矣,因为商业至上的社会求取富贵的人如过江之鲚的缘故,但求 者岂知,牡丹画富容易画贵难,如果说“富”是一种有形的财富,那么“贵”则是一种无形却时时可以感受的品格。因此,高先生笔下的牡丹团墨簇拥,金蕊芳华,永远是向天而歌从无低头取媚之态,就象他的题画诗所言“人生能有几回春,事业未成霜染鬓;劝君须效牡丹志,万花丛中胜芳群。”还有他的兰花他的秋菊,在此无暇去一一赏读,但可以告诉读者的是,高先生的画无论是细勾粗染还是浓墨重彩,没有一笔不是写出来的,既然是写就当可读,因此,在浓墨中我们读他的果断沉着;在淡墨中品他的变化微妙,尤其是那些题跋的长短句,真如画龙点睛,恰到妙处。

九、对其评价

当然,对任何艺术来说都不存在完美,或说真有完美的话恰恰偏离了艺术,正象生活中有缺陷才有丰富一样,高金书也是如此。好在今天声誉日隆的他并没有沉醉在身边的赞美之中,深谙中国古典文化的他对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可谓知之甚深,因为老先生讲过“虚名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我相信高金书先生不仅读的懂更做得到。

十、张业法评论文章

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

—解读高金书的书法世界 文/张业法

书法被人们称作中国造型艺术中的最高艺术,作为呈现读者面前的书法作品无疑是静止的,但在静止的卷面中,却蕴含着书法家对天地生机的深切体悟。唐人张怀瓘称书法为“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恰是点透了书法的真谛。“无声之音,无形之象”,皆为世间之大者,她包罗万象,纵横八方,只有俯瞰天地、胸怀乾坤之人,方能一窥它真实之面目,一撇一捺均为书法家内在的生命力搏动与外在自然界生机活力之间的交感与统一、碰撞与融合,乃是宇宙天地间万古长存的生命力之颂歌。

右军因临池洗笔使池水尽墨,怀素因无钱买纸而书蕉叶,在这商业过分泛滥的时代,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下产生的却尽是没有筋骨的追名逐利者,使汉字失去了它人格化的源头和精神的支柱。

可喜的是,在著名书画家高金书的笔下还能看到一种深入灵魂和血液的敬畏和深爱。书法者,讲求“功”和“性”, 古语也有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而功性兼得的人现实并不多。关键在于,功易得而性难求。何谓功?即技艺、技巧、娴熟度;何谓性?性情、风格,甚至是书法家自己的品质道德,都会在一个字里体现出来。不洒脱者不磊落,不谦正者不明朗。其中最难得者,无疑便是风骨了。

高金书的字是有风骨的,正如他的人一样,深厚的国学功底构成了他书法的基础,气质和气度绝非普通人可比。初看高金书的字,会惊讶于他完美娴熟的“功”: 从落笔轻重、笔锋圆转、收笔利落中,能看出他技巧之熟练、功力之深厚,以及日久天长的不懈。草书洒脱,行书峻拔,隶书苍虬,楷书秀润,一气呵成却又丝丝入扣,其“功”之圆熟值得激赏。但工艺性的“美”和予人视觉冲击与感动的“美”是不一样的:工艺性的“美”更多的是“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成熟;而另一种“美”,则是以“功”为基础,却又已经远远胜于“功”的性情。高金书素喜诗词和国画,从他的书法中,常常能看出诗词的隽永、国画的意境,熔炼之完美和谐。我向来欣赏他的行草,或许也因为稍有些研究与心得,从中能看到更多的门道。行草兼备行书之俊与草书之灵,同时更多地饱含了草书的洒脱,若写者没有自信与相合的气质,绝然是写不好的。高金书的字从于右任上溯盛唐书风,深功细刻,峻拔高洁,绝无时下扭捏作态之气,亦无故作艰深的清高,反而由中看出他对于古典文化之髓的明确把握与深厚底蕴,十分难得。看高金书的行草,常常让人有入画之境:他书“梵音入耳”,便似真有丝丝梵唱曲折驻耳,心境亦忽忽然有开阔空旷之意;“胭脂洗尽自悟禅”牵丝缕缕,似在尘世的勾连中回望,红绿世事间萧然生出空灵旷达之感;“为君倾情为君醉”流露一脉柔情,似从宋词里款款走出的少女,手持红牙板呀呀地唱着无垠的路途……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技术亦细腻扎实、稳健成熟,结构的进退避让,更是有海阔天空之禅意,在似是而非之中,仿佛盘桓着古旧的韵味,诗情浓郁之中透出一股清新与高洁。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苏轼先生对于书法的看法,我一直十分赞同。书法的“神”即风骨,是“性”的具体表现。纵览古今,且问哪一位传世的大家不是风骨铮铮呢?或苍茫或浑厚,或萧散或纤丽。因为书法的学习和创作绝不是故循前人的再生产,也不能是不断的重复再重复。高金书的风骨,是融合了古老诗味和人生思考的深婉,峻如高山,秀如雨竹,深如明潭,满如蟾宫。这种独特的风骨绝非造作,只因高金书于国学中浸淫已久,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从笔下透了出来,是日久生成的直觉,是历练许多之后的顿悟,也是最为难得的一种能力。他的渊博和熔炼,使天地乾坤都能包容在一句诗、一幅字之中。

端庄浑厚和灵动跳脱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往往是让人惊叹的。古往今来的大家无不是因其独特个性与独特风骨融合,让世人在敬仰的同时津津乐道于他们的特别。高金书的字,有柳骨,亦有颜筋,更多的是他在端庄浑厚和灵动跳脱中找到一个极妙的平衡点,在两个看似迥异的风格中游刃有余,不由令人惊佩。人如其字,高金书确也是个不肯墨守于陈规的妙人,其书其画自然也不落窠臼,观之生喜。高金书的不少条屏都是我十分欣赏的,运笔的节奏快慢适宜,圆转方转都随心自由却不会令人生出突兀之感。

“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不仅是书法之理,也是一切学问之理。高金书的字很好地体现了曲、蓄、藏、悟的艺术,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他的字生出深厚素净的诗韵,若能在融汇的基础上广收博采,在行草书和篆隶书之间再加深思以开拓新境,使文字线条跳荡多姿、灵动深婉,增强书法线条与结构的表现力。大家之说,或将有他一席之位。

(张业法: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