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人物 戏曲演员
徐汝英,1930年生,浙江衢县人。是国家首批一级演员。一生从事艺术生涯。原是浙江省婺剧团第一代著名花旦。美称《龙游花旦》。是金华市艺术学校终生老师。曾荣获国家,省,地各级荣誉。优秀的表演才能,甜美优雅的唱腔,以及为人处世的高尚美德,长期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爱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婺剧新秀。
徐汝英,1930年生,浙江衢县人。出生艺人家庭。十四岁从徽班老艺人胡荣华学艺,十六岁拜婺剧艺人叶文荣为师。解放后在老艺人帮助下,技艺日渐提高,以擅演悲剧著称。1953年进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她扮相俊俏,身段优美,唱腔明亮圆润,婉转流畅,淳朴甜美,富有韵味。对徽剧、乱弹、高腔、滩簧、时调等不同声腔的花旦戏,均擅演。表演有色彩浓郁的传统风格。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得到很高评价。1962年进京演出《米栏敲窗》受到周总理和首都文艺界高度赞扬。周总理百忙中两次接见她和剧团18名演员。1960年光荣出席全国群英会。历任浙江婺剧团副团长,省政协委员,金华市人大常委。
徐汝英是国家首批一级演员。她1930年生于梨园世家,14岁随父登台,16岁拜男旦叶文荣为师,学青衣、花旦。1953年她在上海演出《三姐下凡》,受到上海文艺界瞩目,《文艺报》、《新民晚报》等均发表了评论文章,刊登了她的剧照,上海唱片公司为她灌了唱片。1957年她以《送米记》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上海唱片公司又为此灌了唱片。1958年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获得优秀演出奖。 1962年徐汝英随团晋京,演出《米栏敲窗》、《昭君出塞》等戏,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赞扬。周总理在百忙中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剧团演员。接见中周总理首先亲切地询问徐汝英是什么时候学戏的,家庭人员及生活情况怎样?然后又问郑兰香、傅慧娟:“你们的老师是谁?”当时他俩告诉周总理他们的的老师是徐汝英时,总理高兴地称赞徐汝英年纪轻轻就培养出两个好学生,真不简单。《戏剧报》封面刊登了徐汝英演出《送米记》中庞三春的剧照。戴不凡、廖震尤等戏剧评论家还写了赞扬徐汝英精湛表演的文章。
有《米栏敲窗》、《断桥》、《送米记》、《三姐下凡》、《昭君出塞》、《碧玉簪》、《打金枝》、《马前泼水》等。
徐汝英的舞台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唱腔改革上舍弃“雌雄喉”,创立了婺剧旦角新的行腔方法;二是突破旦角传统行当模式,为青衣体现粗犷强烈的风格提供了先例。
早期婺剧旦角都由男性扮演,受男性喉音之约束,在唱腔发声上一方面以假嗓模拟女性,另一方面在假嗓中转换出男性真嗓,这样一来,声腔便出现忽高忽低、忽粗忽细的所谓“雌雄喉”(又叫“阴阳腔”)。在历史上此法为形成婺剧粗犷、强烈的风格,以适应草台演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此法因发声不科学,声音不够美,且容易唱坏嗓子(使嗓音变得嘶哑),也就难以与戏曲声腔发展趋势相适应。解放后,婺剧男旦逐步让位于女旦,但因传统习惯一时难以突破,加上“口传心授”,女旦仍保留“雌雄喉”的唱法。一次某婺剧团在杭州演出,兄弟剧团的演员们看了婺剧演出后在公共食堂饭厅用膳时,竟然敲起碗筷,“依呀、依呀”学唱起“雌雄喉”,嘲笑婺剧旦角唱腔的难听,这表明“雌雄喉”在农村行得通,一旦进入城市便相形见绌了。
就徐汝英来说,她虽也由师父“口传心授”唱过“雌雄喉”,但她感到这种运腔方法很别扭,而且容易使声带充血、失声,因此早就萌生了改革老唱法的念头。一次她在江边练发音,受到“哗哗”自然流淌水流声的启发,就开始顺其自然地发声练唱,结果发觉这样唱出来的嗓音既宽广、流畅,又不觉累;又有一次在山区演出,清晨,她面对大山放开喉咙同样顺其自然地吊嗓,结果不但感到自己的嗓音颇为圆润好听,而且还留有余音在山谷回旋。从此,她就不再模仿“雌雄喉”,而且顺其自然地运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来练唱并应用于舞台了。
在改革老唱法的过程中,徐汝英并没有抛弃师傅“口传心授”的优点,她牢记老艺人“吐字不清,赛过杀人”的教诲,在练唱时切实做到“字正腔圆”。经过摸索和学习,她的唱腔终于在婺剧旦角中高出一筹,独树一帜,而且使她的名声越来越响亮。1949年初,她随“天然舞台”首次到兰溪城里演出《桑园会》,由于她的唱法与众不同,声音响亮、美妙,加上扮相俊俏、身段优美、做工细腻传神,使兰溪观众为之着迷。虽然此时她在婺剧旦角中已属出类拔萃,但观众尚不清楚她的姓名,只知她是从龙游来的花旦,便不约而同地称呼她为“龙游花旦”,久而久之便成了她的绰号,并且遐迩相传,观众无不以看到“龙游花旦”演出为快,每当各地剧院有“龙游花旦”来演戏,也就场场爆满。
在徐汝英优美唱腔的影响和她的着意传授下,到后来,那种矫柔造作、阴阳怪气的“雌雄喉”也就在旦角中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可见,徐汝英在婺剧唱腔改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
徐汝英在50多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舞台艺术形象,《米兰敲窗》便是她的代表剧目之一。此剧中的女主角王金贞由青衣应功,青衣表演向来讲究柔和、稳定,切忌粗犷、强烈。但从婺剧表演整体来看,因其直根于农村,演出于草台,观众流动性很大,特别是离台较远的观众若看不明,听不清,就会星散而去,这就促使婺剧演员不得不把嗓子叫亮,动作幅度加大,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婺剧粗犷、强烈的表演风格。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徐汝英大胆冲破青衣的旧表演模式,不拘一格地用上了一般武生、武旦才会用上的火暴动作。她经过深入分析人物、剧情,发觉王金贞因惨遭诬害,在苦海中煎熬,但她并不是一个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懦弱妇女,而是柔中有刚,文中有武,在逆境中敢于起来反抗的血性女子,这就为塑造王金贞形象时体现剧种整体风格提供了可能性。为此,她在王金贞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黑夜里通过温府花园去寻丈夫的途中,贴切地除了用上忽躲忽闪地冲过去的强烈动作外,更用上了火暴的“甩发接咬发”的特技,这样不但显示了王金贞敢于与恶势力进行殊死抗争的反抗精神,而且其表演风格与剧种的整体风格也取得了一致。
1962年10月浙江婺剧团晋京,徐汝英的《米兰敲窗》受到首都观众和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著名剧作家田汉盛赞徐汝英的表演“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乡土气很浓。”北京昆剧院院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白云生说:“徐汝英大胆破例地给青衣用上了火暴的特技,而且功夫很到家,甩发咬发很圆,一丝不苟。 ”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陈其通说:“徐汝英的表演是旦角文戏武做的一个范例,她给青衣用上了咬发特技,实是罕见,十分可贵,值得学习。”他还命总政文工团的演员向徐汝英等学习此剧的表演艺术。
徐汝英的“甩发接咬发”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她是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得到老艺人的指点、传授,又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勤学苦练,才得以练就的。在练习过程中,如长发甩过了头,或不到位,不行;甩到了位,口咬不住,也不行;有时候练得头昏脑胀,甚至呕吐、晕倒,但她仍然坚持下去。“功夫不负苦练人”,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她终于稳稳地掌握了这个特技,并为青衣表演粗犷、强烈的风格提供了先例。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饰演王金贞之夫的徐勤纳,他练就的“甩帽接帽”,与徐汝英的特技表演可谓珠联壁合,相得益彰。由于他们的精湛演技及全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米兰敲窗》的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鉴于徐汝英的婺剧表演艺术上所作的突出贡献,1956年她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工作者,1960年又被评为浙江省文教卫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于同年赴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她还曾担任过浙江婺剧团副团长、金华市首届政协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剧协理事、全国剧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文革”后,她任金华市婺剧培训班主任,为培养婺剧艺术接班人竭尽了心力,因教学成绩突出,两次荣获浙江省优秀园丁奖,1996年浙江省文化厅向她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退休后,她仍在继续关心和指导婺剧艺术事业,并为婺剧艺术的人才辈出和振兴、发展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