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照片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个人资料: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是一位终生为中国民族音乐贡献力量的俄国犹太作曲家。他从小深受中国民歌和京剧的熏陶,1914年起侨居中国﹐先后在天津等地居住。他与聂耳﹑冼星海﹑任光﹑贺绿汀等中国作曲家交往颇多。他的作品均以中国事物为题材﹐带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曾首次为《义勇军进行曲》配器,还创办中国舞剧社。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心想回来﹐但未能实现。他就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拓者之一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04 04:54:42

音乐 作曲家 犹太人

一、个人资料简介

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是一位终生为中国民族音乐贡献力量的俄国犹太作曲家。他从小深受中国民歌和京剧的熏陶,1914年起侨居中国﹐先后在天津等地居住。他与聂耳﹑冼星海﹑任光﹑贺绿汀等中国作曲家交往颇多。他的作品均以中国事物为题材﹐带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曾首次为《义勇军进行曲》配器,还创办中国舞剧社。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心想回来﹐但未能实现。他就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拓者之一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二、人物简介

1894-1965

俄国作曲家,生于尼古拉耶夫斯克。自幼对中国音乐和京剧武打发生兴趣。1914年从苏黎世音乐学院毕业后到中国,在北京和天津任洋行职员。30年代初作交响素描《北平胡同》。后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乐队指挥,创作了《古刹惊梦》、《杨贵妃》、《孟姜女》、《凤凰涅盘》等音乐-戏剧作品,以及《G大调钢琴协奏曲》等。30年代中期去美国演出中国舞剧,入美国籍;回上海后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图书馆馆长,继续创作中国舞剧。1948年因歌剧《孟姜女》的访美演出未能实现而滞居美国。作品尚有交响曲四部,小提琴、长笛协奏曲各一部,歌剧《观音》、舞剧《琴心波光》,以及管弦乐小品、弦乐四重奏、歌曲等。

1913年,阿甫夏洛穆夫赴瑞士到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此时他已萌发了创作中国音乐剧的念头。1917年毕业后,阿氏曾数次到中国,在北平、山东、上海、杭州等地“采风”,搜集民间音乐的素材。上世纪20年代后他定居中国,并创作了第一部中国题材的歌剧《观音》,于1925年4月24日在北平首演。阿氏亲任指挥,剧中观音一角,由其妹妹莎娜扮演。此剧在1926年曾赴美在纽约邻地剧场演出,大受欢迎,连演了五个星期。

阿氏在上世纪30年代初定居上海,和任光、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过从甚密。当时“百代”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唱片公司,阿氏是公司的乐队指挥,任光和聂耳又分别担任了公司音乐部的正、副主任,他们三人配合默契,利用外商以盈利为主不问政治背景的特点,录制了大量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其中有不少是左翼歌曲,如《大路歌》《开路先锋》《渔光曲》等。

1935年,田汉写好《风云儿女》电影剧本后就被捕了,聂耳主动请缨,争取到了为影片作曲的任务,他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初稿后即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4月,聂耳将曲谱定稿寄回上海,由孙师毅和司徒慧敏交给《风云儿女》摄制组。几乎同时,阿甫夏洛穆夫也拿到了曲谱,他决定亲自为这首战歌配器。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新光大戏院隆重首映,影片广告上有一行字格外醒目:“片中王人美唱《铁蹄下的歌女》暨电通歌唱队合唱之《义勇军进行曲》,已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出售。”在现在还能看到的这张编号为34848的唱片上,赫然写着:“《义勇军进行曲》,袁牧之、顾梦鹤演唱,聂耳作曲,夏亚夫(即阿甫夏洛穆夫)和声配器。”

为了写作此文,笔者在朋友的大力相助下,特地将这张珍贵的唱片重新聆听了一遍。朋友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唱片放上唱盘,随着一阵老唱机特有的“沙沙”声,首先传出的是袁牧之的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电通公司歌唱队唱《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然后就是小号奏出的高亢的前奏曲和袁牧之等人雄壮激昂的歌声,无论是和声还是节奏,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唱片转完最后一圈,唱针微微一颤,雄壮的歌声随之消融在空气中。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心灵在感慨: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最早版本呵!

三、为创立中国音乐剧而辛勤耕耘

1933年,阿氏经招聘考试,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图书馆馆长一职,直到1943年图书馆被日本人接管,他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十年,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毋庸讳言,他个人的主要兴趣还是在音乐剧的创作上。

阿氏一生创作了几十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在上海期间创作的。他在任工部局图书馆馆长期内,“利用公余之暇,夜阑更尽,专事考证与写作”。很多中国同行对他的执着和努力衷心敬佩,称赞他“以中国旋律为基础,创作中国风味的音乐,并以此排成了中国舞剧,中国歌剧,中国音乐剧,这一切,可说是对中国音乐与戏剧的重要贡献”(《上海文化界推荐<孟姜女>》,载1945年11月25日《时代日报》)。

阿氏创作的这众多作品,几乎都以中国历史为题材,以中国民间音乐为基本旋律,由京剧演员担任演出,用西方管弦乐来表现中国悠久传统和现代市井生活,因而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如歌剧《观音》、舞剧《琴心波光》、交响诗《北平胡同》、抒情女声独唱曲《晴雯绝命辞》、歌剧《杨贵妃》(应梅兰芳之请而作)、舞剧《古刹惊梦》、乐舞《五行星》、音乐剧《孟姜女》、歌舞剧《凤凰》(根据郭沫若诗《凤凰涅磐》改编)等莫不如此,其中尤以《古刹惊梦》和《孟姜女》影响最大。

三幕舞剧《古刹惊梦》原名《香篆幻境》(又名《茑萝梦》),系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描写青年男女为争取幸福婚姻而和恶势力斗争的故事。该剧演员均由中国京剧艺人担任,充分发挥京剧武打特色,配以管弦乐伴舞,使人耳目一新。《香篆幻境》1935年3月13日首演于上海卡尔登大戏院,在沪的很多文艺界人士前往观赏。阿氏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对该剧作了多次修改。

1941年,阿氏为实验中国歌舞剧而创办中国舞剧社,当年6月16日——18日,中国舞剧社应益友社之请为筹办益友医院募款,在兰心大戏院公演根据《香篆幻境》修改的三幕舞剧《古刹惊梦》。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不少知名人士纷纷撰文发表意见。阿英(魏如晦)题词道:此剧“是中国新舞剧的发轫,新乐律的胚胎”(《古刹惊梦》说明书)。黄佐临早年在欧洲留学时曾遇到不少西方艺术家问他:“你们中国人的身体是人类中最灵动最柔活的,为什么你们没有舞剧?”对此他只能无言以答。现在,当他看了《古刹惊梦》后顿感扬眉吐气,他欣喜地写道:“这次中国舞剧社的演出正好替我作了一个答复--一个极美满的答复--我是何等的兴奋,何等的鼓舞!”(《古刹惊梦》说明书)

1942年2月17日,《古刹惊梦》在大光明大戏院再度公演,梅兰芳特地为之题词“中国舞剧古刹惊梦”,以示对阿氏改革创新的支持。梅兰芳是阿氏多年的老朋友,平时,梅有演出,阿氏必往观摩;阿氏新作公演,梅亦到场鼓掌。 音乐剧代表作《孟姜女》

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1894—1965),俄国犹太人。生长在中俄边境的华人集住区,1914年来华,他从小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滋润、哺育、喜爱京剧与民歌,留学苏黎世音乐学院期间,仍然不忘学习中国音乐文化。他在中国歌剧的创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曾创作了《观音》、《孟姜女》、《杨贵妃暮景》等歌剧,曾为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盘》谱写了歌舞剧。此外,他还创作了交响诗《北平胡同》和许多舞剧以及器乐曲等。由于他在侨居我国期间积极学习并研究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所以他的音乐作品大多以中国事物作为创作题材,是一位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作出贡献的外国作曲家。1925年,阿隆以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和民族传统戏典音调创作了新歌剧《观音》,可说是用西洋的歌剧程式来探索中国歌剧最早的尝试,曾在北京和美国波特兰获得了演出的成功。《观音》剧为西方歌剧与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探求中国新歌剧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孟姜女》是阿隆的又一力作,1945年,《孟美女》在上海刚成立的"中国歌舞剧社"首演,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我国文学、戏剧、电影、音乐及新闻界各方面知名人士33人联名的极力推荐和好评。

五、第一个为义勇军进行曲和声配器的犹太作曲家

阿甫夏洛穆夫是一位终生为中国民族音乐贡献力量的俄国犹太作曲家。他从小深受中国民歌和京剧的熏陶,1914年起侨居中国﹐先后在天津等地居住。他与聂耳﹑冼星海﹑任光﹑贺绿汀等中国作曲家交往颇多。他的作品均以中国事物为题材﹐带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曾首次为《义勇军进行曲》配器,还创办中国舞剧社。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心想回来﹐但未能实现。他就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拓者之一的阿龙·阿甫夏洛穆夫。

六、从小受中国民族音乐和京剧熏陶

阿 龙·阿甫夏洛穆夫,1894年11月11日出生在西伯利亚的中俄边境一个华人集居地,这是沙俄强行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之后,野蛮割去的大片中国土地中的一个城镇。他出身于一个犹太渔行主家庭。如今,国内资料涉及他时,也记载为夏亚夫、A·阿甫夏洛穆夫和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他从小深受中国民族音乐和京剧艺术的滋润、哺育。在他生活的小镇,隔乌苏里江与中国相望,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较浓,华工们从各自家乡带去的乐曲和戏剧,汇集于此。这里不仅有戏园子,京剧爱好者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有活跃在当地、来自天津的戏曲艺人。刘喜奎(1894-1964)就是其中的一位。她12岁时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拜毛毛旦为师,改学梆子青衣花旦,两年后,她在海参崴、伯力(哈巴罗夫斯克)等地与周信芳等同台演出。刘喜奎后与鲜灵芝、金玉兰并称“女伶三杰”。

小阿甫夏洛穆夫家里的老仆人也是华人,常教他唱京剧唱段,闲时还带着他到戏园子里去听戏。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小阿甫夏洛穆夫很感兴趣。他不仅打小就会说中文,而且倾心于京剧艺术,对京剧中的武打场面及舞蹈身段,他从欣赏到模仿,以致着迷。这也为他后来投身中国题材的音乐创作事业,打下了基础。

七、侨居中国后先来到天津洋行工作

1910年,他去瑞士苏黎世医学院学习﹐半年后,他弃医从乐,入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现代作曲法。其间,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他的音乐创作生涯的生活实践就是以天津、北京为阵地开始的。1916年左右来华伊始,他先在天津的洋行做事。这是一家俄国洋行,他经常出入于天津俄租界和旅津犹太人的生活圈。天津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对阿甫夏洛穆夫有过较深的影响。他后来又在青岛﹑北京﹑上海等地居住过。这位俄侨乐人,试图继承、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艺术。他勤奋地深入到民间采集民歌民乐素材,对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模式和技巧非常热心。至少在抗战爆发以前,天津仍是他经常来的地方,而且他在天津结交的一些朋友,对他的创作还给予过帮助。

八、以研究和创作中国民间音乐为荣

阿甫夏洛穆夫一生写了几十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大部分写于1917年至1947年。他的主要功绩是呼吁中国作曲家们在学习了欧洲乐器和配器之后不要使他们的作品“西方化”(这是当时的时尚),而是要用他们学到的这些东西来表达和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传统。他竭力主张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技巧提高并扩展中国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将京剧等戏曲的唱腔部分改编为歌剧形式,以传统京剧中的做、打等部分发展出独立舞剧,并创立一种包括歌、舞、对白不同于京剧的新型的中国歌舞剧。

1925年,他以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和民族传统戏曲音调创作了第一部新歌剧《观音》。该剧为西方歌剧与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年4月24日在北平首演。他亲任指挥,剧中的观音一角,由其妹妹莎娜扮演。此剧在1926年曾赴美在纽约邻地剧场演出,连演了五个星期。

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仅在中国创作,而且在中国首演。包括交响诗《北京胡同》、《古刹惊梦》,抒情女声独唱曲《晴雯绝命辞》、舞剧乐舞《五行星》以及《长城》、音乐剧《孟姜女》、《古刹惊梦》、《佛与五行星》、《晴雯逝世歌》以及歌剧《杨贵妃》(应梅兰芳之请而作)、《孟姜女》、歌舞剧《凤凰》等,并多由他本人指挥。他还采用《诗经》、唐诗谱曲,还研究琵琶、萧、笛等中国民间乐器。他还撰写了不少改革中国音乐和戏曲的文章。

聂耳、郭沫若、夏衍、周信芳等对他高度赞赏。他也与中国人民和中国音乐家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还与卫中乐创作了二胡曲《夜曲》、《贵妃之歌》等,他还影响了沈知白等一批中国音乐学家。

鲁迅曾观看过阿甫夏洛穆夫的音乐会,还在日记中记下观感:第一曲《北平胡同》(又名《北平印象》),这篇管弦乐速写以高奏皮黄过门的曲调开头,还可听到旧都的“货声”。第二曲是独唱《晴雯逝世歌》第三曲《琴心波光》,是一出舞剧。尽管鲁迅无心赏乐,但是他仍写下“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彻于灵府”等感触。

九、第一个为义勇军进行曲和声配器

1932年他到上海,担任当时中国境内最大的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乐队指挥和上海工部局图书馆馆长。任光和聂耳又分别担任了公司音乐部的正、副主任,他们利用外商以盈利为主、不问政治背景的特点,录制了不少左翼歌曲,如《大路歌》、《开路先锋》、《渔光曲》等。

1935年,聂耳主动请缨,为田汉创作的《风云儿女》电影剧本作曲,曲谱定稿后,由贺绿汀出面,邀请阿甫夏洛穆夫首次为《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抗日战歌进行管弦乐配器。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首映,影片广告称“片中王人美唱《铁蹄下的歌女》暨电通歌唱队合唱之《义勇军进行曲》,已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出售”。唱片上写着由夏亚夫和声配器,夏亚夫就是阿甫夏洛穆夫的另一汉文译音。这首激动人心的战歌今天已成了人民共和国国歌。最早版本出自这样一位外籍音乐家之手,真是在那个复杂年代发生的一个复杂故事。

十、想入中国籍未能如愿

阿甫夏洛穆夫热爱中国、讴歌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热情顽强精神,也得到上海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上海沦陷时期,他生活无着,依靠中共地下党的特殊关系,打算去苏北根据地,为发展中国民间音乐而奋斗。他说只要能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工作,再艰苦的条件都能忍受。只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如愿。

音乐剧《孟姜女》的演出是多元文化的产物。该剧文字编剧是共产党人贺一青(姜椿芳),阿甫夏洛穆夫作曲兼导演,这部以中国古代传说中悲剧性人物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鼓舞人民起来反抗专制压迫,反映了二战后中国的政治气候。1946年3月末,该剧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义演两场,上海各界显要以及盟军高级将领和苏联武官均出席观看,宋庆龄到场主持,并为全体演出人员颁发纪念章。义演收入达8000美元。

1948年底,解放前夕,他赴美筹划上演自己的作品。行前,他打算加入中国籍,但未能如愿。结果流落在美国,后改为美国籍,但他创作的作品仍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他创作了第二、第三交响曲,完成了歌剧《杨贵妃暮景》。他还曾想谱写有关西施、王昭君、苏武牧羊、白蛇传等题材的舞剧、歌剧,也未能如愿。他的晚年是在苦闷和寂寞中度过的,1965年4月20日终因贫病交加﹐死于纽约一间狭窄的陋居中。

阿甫夏洛穆夫的儿子和两个孙子也从事作曲﹑指挥等音乐工作。1985年,为纪念阿甫夏洛穆夫诞生90周年,北京、上海分别隆重地举行了他的作品专场音乐会,他的儿子雅各·阿甫夏洛穆夫特地赶来参加纪念演出活动,还担任了部分乐曲的指挥。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