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师 人物 摄影家 摄影师 文化人物 辽宁人
张其军1928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沟县。在摄影战线工作45年时间里,张其军同志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摄影事业的执着追求,苦干巧干,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秀的摄影作品。1984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北京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会评为湖北省第一个高级记者。1993年离休。
张其军,1928年4月出生于辽宁,“九·一八”事变后随父亲入关来到武汉。抗战期间,他随家人迁往鄂西,在利川完成初中学业。鄂西的山水激发了张其军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他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溜进当地的照相馆,“偷师”成像和显影技术。1948年12月,张其军在武昌首义高中毕业后,经中共地下党介绍到解放区襄南军政干校(1949年1月改为襄南公学),学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理论,后留校任教育处文化干事。他常常用处长在抗战中缴获的一部很简单的日本折合式相机,拍摄学员们的学习与生活状况,摄影技术日渐提高。
1949年3月,张其军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0月,张其军被推荐调往湖北日报,成为湖北省第一个专职的新闻摄影记者。
1948年12月,武汉市首义高中毕业后,经地下党介绍到解放区襄南军政干校(1949年1月改为襄南公学),学习社会科学、经济学、哲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行的党的政策和理论。后留校任教育处文化干事。除组织宣传、文化、教育等活动外,还参加了原沔阳地区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群众运动。在工作中,他用处长在抗日战争中缴获的一部很简单的日本折合式相机,拍摄一些校内外学员们的学习与生活照片。1949年3月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沔阳地区专署撤销,调黄石市委工作队,在源华煤矿搞民主改革。因本人从小爱好视觉艺术,工作期间也常书画、摄影。1951年10月被推荐调往湖北日报,成为我省第一个专职的新闻摄影记者。后任美术组副组长,摄影美术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兼摄影美术组长、记者部副主任兼摄影美术组长、摄影部主任。
张其军同志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拍的《毛主席在武钢》、《武汉长江大桥》、《引来汉水夺丰收》、《采莲》、《横渡长江》、和《溥仪学稼樯》等作品,就先后被全国性刊物选登出版,有的还获得奖。影响较大的有上世纪80年代拍的《祖国在您心中》,被全国好新闻评委会评为1984年一等好新闻奖,同时也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评为1984年金牌奖。《李先念和儿童》、《暖心》、《红旗炉旁的英雄》、《洁净的海》、《电流》、《驯龙》、《晒药》、《春耕图》、《1950-1959年艰巨历程新闻系列十幅照片》等,被评为全国及省一、二、三等奖和最佳奖、优秀奖、鼓励奖。有的作品并被选送到国外展出。
他1986年1月赴日本诺日士株式会社考察彩色摄影器材冲洗设备。1988年10月率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赴波兰考察、签订中波友好文化交流协定。1964年在鄂城县旭光公社旭光大队举办当地英雄模范人物、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小型田头摄影展。1987年在武汉华中工学院举办摄影个展。1995年在恩施州举办《鄂西行40年》摄影个展。1999年在松滋市举办《松滋辉煌50年》影展。《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新闻摄影》、《中国记者》等杂志刊物都曾以一定的篇幅介绍过他的事迹和作品。《中国艺术家》、《中国摄影家》、《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辞典也收录了他的生平简介。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湖北电视台也为其专门制作了《眷念大山》、《摄影家张其军》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湖北省广播电台也曾播出《访高级记者张其军》的专题报道。1989年10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十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1996年12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殊贡献杯”。 1998年11月获“中国新闻学术活动突出贡献杯”。2003年11月获“中国新闻摄影特殊贡献奖”。 2006年6月,《鼓动》(1952年摄)被中国文化部立项批准评为“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
1989年11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为他题写“含笑回首往事,有志谱写新篇”。1988年元月原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为他题写“肆拾年来事显真,雪泥鸿爪藉留痕,辛勤纪录前程路,集影生花价更真”。1989年10月中国摄影大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吴印咸为他题写“博、搏”.1989年3月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著名理论家、研究员蒋齐生为他题写“改革与建设,需要《鼓动》”。1987年7月中国著名老摄影家黄翔为他题写“难能者可贵”。
1956年12月加入中国摄影学会(后改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曾被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二、三、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1985年被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湖北分会主席。1989年1月20日被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聘为湖北分院院长。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曾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现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荣誉理事。曾被选为全国第三、四、五、六、七次文代会代表。曾任湖北省文联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为湖北省文联荣誉委员。多次担任省新闻、文艺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第四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在张老的摄影作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系列,那就是几代国家领导人在湖北的留影。
“每逢大事要事,为什么机会都垂青于您?”
张老笑了:最早全报社只有我一个摄影记者,不派我派谁?也许因为我在工作现场动作敏捷,反应灵活,不给工作人员添麻烦,出来的“活”也还不错,后来有相关摄影任务时,省委办公厅负责机要和保卫工作的同志往往直接和我联系。有时候,我完成摄影任务回报社汇报,社长才知道今天某位领导同志莅临湖北。
“报社内有个传说,说您有一次为毛主席摄影时摔了一跤?那是哪一年?”
“1959年,我31岁。”张老解释,“当年胶卷宝贵,我必须力争每一张胶卷都能捕捉到生动的细节。但我的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还不能像现在这样变焦。毛主席要接见等候在洪山礼堂外面的县市和公社干部,大步流星往前走,我只能举着相机,大步流星往后退,盯着镜头等候着主席的‘挥手之间’。洪山礼堂外面有一些树,树根处不知谁系了些铁丝,我不小心绊了一下,趔趄幅度大了一点,没有完全摔倒。主席也很关切,转过头来向我挥手——当然我也没有忘记按下快门。”
“《祖国在您心中》大家印象深刻,胡耀邦同志坐在地图上看地图,您怎么抓住这个精彩瞬间?”
“当时是耀邦同志到鄂西考察。领导同志到了地方,肯定要看地图。地图小,他坐在座位上就可以展开,我能拍摄到的就是一张正规正矩的读图照。为了在细节上有所突破,我事先请工作人员准备了一幅比较大的地图铺在地上。耀邦同志坐在地图上查看不过分把钟的时间,我把这个瞬间永远地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1984年,《祖国在您心中》被全国好新闻评委会评为1984年一等好新闻奖,同时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评为1984年金牌奖。张其军也在这一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他被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会评为湖北省第一个高级记者。
在张老的作品里,湖北的建设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章,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汉造船厂、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在张老的作品里都能找到它们的前世与今生。《武汉长江大桥》、《引来汉水夺丰收》、《溥仪学稼樯》、《鼓动》、《红旗炉旁的英雄》、《洁净的海》、《电流》、《驯龙》、《晒药》、《春耕图》等作品先后被全国性刊物转载,有的作品还被选送到国外展出呢。
1993年,张其军从湖北日报离休。没有了报道任务的“羁绊”,张老的作品更加写意了。
张其军老人1951年起在湖北日报担任专职摄影记者,1957年,他作为报社派驻大桥工地的记者,在汉阳江边的苏联专家招待所住了大半年,用镜头记录下大桥“成长”历程。 翻阅这些老照片,张其军老人能清晰地说出拍摄年代、照片背景、人物故事,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当年。“通车典礼的前夜,不少群众就自发到桥边等着”,张其军回忆,1957年10月15日清晨6时左右,他就到了大桥上,既要拍领导又要拍群众,既要拍公路面又要拍铁路面,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随便啃点儿干粮后,就踩上自行车,赶回江汉关附近的报社冲洗胶片、发稿。 张其军介绍,在大桥开工之前,他就拍摄了当地原貌照片,等大桥建成后,为了体现大桥建设的时代背景,他首先在周边搜寻最好的角度,然后又连续几天到桥上观察何时有帆船经过,何时帆船数量最多。而这张照片,也成了张其军自己最满意的大桥照。 50年来,张其军用镜头,守望着大桥。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