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令涛照片

张令涛

张令涛个人资料:张令涛,1903年-1988年,上海人,连环画大师,与胡若佛齐名。张令涛与胡若佛长期合作,人称“黄金搭档”,他们的作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常常是张令涛打稿,胡若佛勾描。张令涛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资料更新时间:2025-07-06 04:23:52

人物 连环画 美术家 人才

一、个人资料简介

张令涛,1903年-1988年,上海人,连环画大师,与胡若佛齐名。张令涛与胡若佛长期合作,人称“黄金搭档”,他们的作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常常是张令涛打稿,胡若佛勾描。张令涛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二、个人生平

1921年上海美专毕业。长期做美术编辑,为教科书插图,为儿童良友社编绘画报、画册,建国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解放前就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曾先后创作了《班超》(与胡若佛合作)、《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红玉击鼓讨金》(与胡若佛合作)以及《卖油郎与花魁女》、《武松与潘金莲》、《西厢记》、《孟姜女万里寻夫》、《鲁滨逊漂流记》、《鸿鸾禧》、《夏完淳》(与胡若佛合作)、《女娲补天》、《杨家将》、《红楼二尤》等多部连环画。

解放后,他与胡若佛先生成为自由职业者,长期进行连环画合作,绘制了大量古典连环画。他俩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古装人物,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市井百姓,无所不能。虽然他俩的作品也存在人物造型雷同,但他们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受连环画读者的喜爱。

张令涛1988年病逝,享年85岁;然而,他和胡若佛创作的一系列古典连环画作品使人难以忘怀。

三、所绘或与他人合作代表作品

《东周列国志》系列

《勾践》

《宋襄公》

《楚汉相争》

《韩信拜师》

《自称齐王》

《西汉演义》系列

《暗渡陈仓》

《追韩信》

《三国演义》系列

《三国归晋》

《杨家将》系列

《杨业归宋》

《杨七郎打擂》

《双龙会》

《李陵碑》

《智审潘仁美》

《红楼梦》系列

《宝玉初会黛玉》

《王熙凤》

《黛玉葬花》

《刘姥姥进大观园》

《鸳鸯抗婚》

《刘姥姥救巧姐》

《西游记》之《怒打假国丈》。

《聊斋》之《辛十四娘》

《小谢》

《娇娜》

《女娲补天》

《朱痕记》

《双生赶船》

《文天祥》

《班超》

《夏完淳》

《梁红玉击鼓讨金》

《女娲补天》

《昆仑奴》

《吕布与貂蝉》。

《盘丝洞》

《蔡文姬》

《血染长平》(与张子凡)

《老桑树下的故事》(与张子凡)

《拉郎配》(与黄子希)

《杨金花夺帅印》(与黄子希)

四、合作伙伴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美社连创室人才济济、流派纷呈,集中了在沪所有的连环画大家,号称“一百零八将”,张令涛、胡若佛就是其中的二位,由于他们多次合作,人称“黄金搭挡”。他俩以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连环画爱好者们,并一直被读者津津乐道。

张令涛、胡若佛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古装人物画,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神灵,市井平民,他们无所不能。综观这一时期的古典系列套书,几乎都有他俩的作品:《西游记》中的《怒打假国丈》、《西汉演义》中的《暗渡陈仓》、《追韩信》、《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归晋》、《红楼梦》中的《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救巧姐》、《刘姥姥进大观园》,“老东周”中的《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在津美版几十册的《聊斋》系列中,张令涛、胡若佛合作的《辛十四娘》、《小谢》、《娇娜》是公认画得最好的作品之一。他俩的代表作还有朝花版的《红楼二尤》、《女娲补天》、冀美版《朱痕记》、津美版《双生赶船》、人美版的《杨家将》等,特别是他们画的《杨家将》,虽然只有五册,但比起现在十几册,二十几册的其他版本要精彩的多,主要就是他们抓住了《杨家将演义》中最精彩的情节加以描绘。该套书现已成为连环画爱好者们收藏的上品。

至于他俩各自单独或与别人合作的作品也毫不逊色。胡若佛绘冀美版的《盘丝洞》、《蔡文姬》,张令涛与张子凡的“老东周”《血染长平》、《老桑树下的故事》,张令涛与黄子希合作的沪美版《拉郎配》、辽美版《杨金花夺帅印》等等。胡若佛还画过大量古典题材的连环画封面,值得一提的是张令涛与张子凡合作的新美术版现代题材套书《新儿女英雄传》是连藏界精品中的精品,大有上下求索还难觅其踪影之感。

当然,张令涛、胡若佛的作品也有一些给人“似曾相识”的地方,但他们的风格珠联璧合,自有独到之处,雅俗共赏、丰富精致吸引了众多的连环画爱好者。他俩在连坛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大家。

五、作品点评

红楼梦

由于艺术家们严肃认真、细致入微的演绎,连环画《红楼梦》问世后,读者无不为之喝彩。特别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的《宝黛初会》、《王熙凤》、《鸳鸯抗婚》、《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刘妊妊救巧姐》、《黛玉葬花》等那自成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更为人所称道,而他们笔下那些神采灵动、妩媚多姿、淡雅秀美、神形兼备、自得天趣的红楼女儿形象尤其脍炙人口,有口皆碑。

张令涛、胡若佛的仕女形象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神韵境界,是因为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真切理解和自然情态的演绎;还因为他们塑造形象的新美、隽永;再加上他们那娴熟笔触的协调,因而能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红楼梦》的绘制,可以说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它奠定了张令涛胡若佛的艺术风格。从此他们那枝优扬的画笔常常穿梭于我国的古典时空中,经典佳作源源问世,使人目不暇接。由于此时期他俩传世的作品较多,。使我们今天尚能一饱眼福。

正当人们惊叹于张令涛胡若佛那些娟秀卓绝的仕女形象的时候,1958年初,他俩又推出了另一部惊世之作《杨家将》。如果说《红楼梦》中几册作品是张令涛胡若佛合作历程中树起的一块“里程碑”,那么,

《杨家将》中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则标志着他们艺术造诣的高峰。

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家族,这个以杨令公与佘太君为代表的家族是正义的象征。连环画《杨家将》从杨令公佘太君晓大理、重大局带领杨家众儿郎归顺大宋开始,从而展示出一幕幕杨家与东辽以及潘家的文武较量的情节。张令涛胡若佛画《杨家将》以传统的笔墨功底,吸收了戏剧上表现将帅的功架、风度、气质等手法的生活化、感染力。其中,杨七郎的形象更为鲜明和突出。由于杨七郎是杨家的小儿郎,在秉性为人上有耿直、果敢的一面,也有一般小儿郎那种任性、独断的一面。张令涛胡若佛在刻画杨七郎英伟形象的同时,对他任性的一面也作细致的铺排,以浓眉、大眼、厚嘴唇显示出七郎铁血男儿的憨厚个性;以两鬓边发向上逆长和一肩长发衬托出七郎那种不畏强暴,泰然自若傲笑败类,愤怒反诘雷霆万钧的气势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在烘托沙场的氛围上,《杨家将》更是一绝。在战场上,人奋马喧。张令涛、胡若佛就充分在马喧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当时的这种特殊的坐骑的各种动态,诸如腾、跃、飞、跑、奔、纵、跳等动作来烘托人物在特定场境的各种情绪,使战争的氛围比较浓烈,有色彩、有力度、有深蕴,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看到这些情态,我们仿佛如闻厮杀之声,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纵观张令涛、胡若佛所有的连环画作品,人物不但刻画来独具风韵,而且造境也是独树一帜。张令涛、胡若佛的背景设计,在强化作品主题,为人物提供必要的艺术环境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是明丽抒情、渲染突出地方色彩;二是意境逼真、声色俨然的情境氛围。

在《红楼梦》中,他们在明确作品主题的基础上,以精、雅、华丽、别致等意趣刻意去铺排整个贾府的陈设,把贾府装扮得堂皇富丽、美轮美奂。书中诸如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鱼虫鸟兽,室内诸如金银器皿、玉石古玩、盆景字画乃至家具上的花鸟图案,都安排贴切,细致入微。这样的铺排粉饰,更有力地衬托出《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白茫茫大地一片的”主旨。

从《杨家将》的营造环境情趣来看,更是达到了情化艺术的高层次。在《杨七郎打擂》中。为了体现卞梁的繁华历史,张令涛、胡若佛在洁净的宽敞的长街上装点上奇屈苍老的古树、宝塔和做不同买卖生意的店铺、小商贩,贴切地描写了地方特色。当杨业在北汉受刁党的排斥而为归不归宋左右为难时,他背后的屏风上,出现一轮明月和一枝寒梅;当杨业在前无援兵后,背临大敌而准备自尽明志当头,李陵碑旁一株饱经风霜的古松,都比较含蓄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品格。

借景抒情

如果说张令涛、胡若佛擅于以物托情倒不如说他们更擅于借景抒情。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远境的执意追随者求,使作品更具深度和穿透力。在描写背境的篇幅中,他们在处理好近境与中境关系同时,着意雕琢诗一般的远境,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逶迤连绵的远峰的时候,作品中幽远深阔的空间感凸现在我们眼前。其次,以水流的变化烘托故事情节的起伏,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在《杨业归宋》第44图至47图中,当宋太宗接到哨马来报说辽国派兵援助北汉时,泉水虽波折却变慢流。当辽将在山涧间补宋军伏兵截击的时候,泉水急流。当辽将敌烈补郭进挥刀斩杀之时,急流又变为激流;在《智审潘仁美》第23图中,涓涓细流的泉水又仿佛在为杨六郎的际遇而哭泣低诉。再者,以同样的晚景去揭示不同故事内涵,使作品异彩纷呈。在整套《杨家将》中,晚景有描绘共出现三次,同样都是残阳、霞光、归鸟,可是由于画家的刻意安排,显示出非一般的艺术效果。第一次出现是在宋军大败辽兵之后,呼延赞、高怀德本想乘胜追击,然辽兵却得到辽国上将耶律斜轸的接应,时天色将晚,便收兵不再追赶。这里,画家把晚景的残阳等安排在画面的中上部分,再另加上几道晚霞,宋军得胜后喜庆的气氛如霞光一样呈现出来;第二次出现是在黑水河边的战场上,这里的晚景被安排在画面的右上角,璀璨的晚霞隐含着父子被辽军围困在两狼山中,这时,杨业父子几经冲杀,已是精疲力竭。人倦马乏了,这里残阳将西下,一方面既突杨业父子的英勇形象,另一方面杨业在这大势已去的形势下将像夕阳陨落,意味深长。

景语皆情语

这样的山光、水色、夕阳交替变化,意境美好,情境交融,寄深邃达到了“景语皆情语”的美学意蕴。

欣赏张令涛、胡若佛的作品,实在是美的享受。当我们在赞美他们的线条运用绝妙的时候,神采飞扬的人物造型又使人赞不绝口;当我们在褒扬他们意境幽远的山光水色的时候,精雅逸致的室内装置又使人不住击节;当我们在谌叹他们那卓绝的花卉古树的时候,灵巧玲珑的翎毛走兽又使人不禁拍案叫绝。虽然他们的人物有些脸谱化,但他们那多姿多彩的画面却异彩纷呈;虽然他们的作品因大多是描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而未能入选历届连环画评奖,但他们那出类拔萃的艺术造诣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彩

六、学习经历

张令涛自幼喜爱画画,中学毕业后,只身来上海选择了上海美专学画,后转入新华艺专。几年的学习,使其打下了扎实的西洋画技法的基础。但后由于无人资助,叔父母留下的家产亦所剩无几,故经济上日渐不支,除靠变卖所剩家产之外,靠为白俄老师在法国总会画壁画,以此挣几块大洋贴补生活。最后一学期不得中途轰学,蒙校方赠给毕业文凭,算作和届毕业生。

1927年,张令涛考入南京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当上尉宣传员,次年任蔡公时的少校副官,后因自觉不适从政,于1929年辞去公职,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编辑部任高级职员,与潘思同、张令涛主编《儿童画报》,此时开始启用张令涛笔名。在那几年里,其薪金颇丰,生活较安定。

抗战前夕,商务印书馆停办《儿童画报》,除潘思同留任商务印书馆外,张令涛与张令涛一起被辞退,从此张令涛走上了坎坷的道路。他先后经营过照相馆、糖果食品店、儿童读物书店、连环画出版社。因其不善经营,均开业不到一年便相继亏损倒闭。原先工作中的积蓄全为银圆,因币制改编开始启用法币,因此一下子贬值几尺,生活开始窘迫。

抗战初期时的张令涛

抗战初期,张令涛进出版地图的世界兴地学社任职了一年,期间,他开始自学中国画,并启用胡也佛笔名,他当时的画室署名为“大空堂”。

由于抗战,日本人进入中国。因日本人喜好中国画,国画市场着实繁荣了一阵子,张令涛了卷入了这支绘画队伍。当时,基本上的卖画方式为自己掏钱置办材料,画完裱好后,租场地开展览会出售。当时他主要的绘画内容为山水、花鸟、虫草、人物等,艺术风格着重于“雅俗共赏”之要求。由于当时初涉国画,以临摹为主,缺少创意,故常因卖不出而入不敷出。幸而有一画商汪老板帮忙,长期订购山水画,主要是作中堂之用。所以当时张令涛几乎是在生产,一天一幅六尺中堂,基本上每天从早晨四点直到晚上十点才完成一幅,其自嘲自己的生活为“鸟叫到鬼叫”。从此,张令涛的绘画习惯开始形成,若一天不画,浑身上下说不出来的难受。且当时全家的生活全靠这些笔润。由于妻子染上肺痨(当年视为绝症),其医药费、营养费,加之子女的教育费用,这些笔润实在无法难持生活。此时,一贯热爱绘画的张令涛,感到自己的职业选错了,应该当一名任何时候都饿不死的医生。由此他不准子女再走职业画家的道路,应该当医生,中西医均可。在解决生活不忧的前提下,当个业余画家却也无妨。在这方面,他与其他画家不同,故形成了他的家庭中绘画“只此一代”的局势,没成为“绘画世家”。

直至抗战胜利前夕,他原本的积蓄几乎用尽,妻子的嫁妆也变卖无几。为了谋求生路,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考虑挣钱的事。当时他对宋代马远的二句诗“……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与明唐寅的诗“……湖中水田人不要,谁为买我画中山……”颇有感触,可见了古代名家也有不尽人意之时。他突然想到,既然山水不行,那应画适合人需要之内容,便改画人物。当时画工笔仕女因费工费时,故投入的人不多,当然内容也得适合买家的需要。张令涛的山水学的是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人物是学明代仇十洲,其风格为一笔线条,即“铁线游丝”。

为画好仕女,他苦练线条,而练习方法则是练各种各样的圆:正圆、椭圆、弧线,要求是一气呵成,均匀有力。也许大师们的成功会有异曲同工之处,达·芬奇画蛋拓簌从所周知,而张令涛画圆的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然画蛋和画圆确实造就了西方的油画大师和东方的线描大师。苍天不负有苦心人,张令涛练就的线条功夫,至今亦是海内一绝。据传,40年代某现为世界级的国画大师来沪,见了张令涛的仕女图后,对其的线条功夫惊叹不已,且从此不再涉足仕女图。

近期,香港佳士德拍卖行曾有其“伪作”8幅拍卖,起拍价为150万港币。然张令涛真迹极少,估计国内最多不超过10幅。

解放后的张令涛

解放后,连环画兴起,他开始与张令涛合作,创作了大量连环画。主要以张令涛、胡丁文、胡新、胡杰为笔名。许多连环画相信读者甚熟,如《红楼梦》、《聊斋》、《西厢记》、《杨家将》、《东周列国》、《楚汉之争》、《三国演义》等套书中的选本及《女娲补天》等大量单本连环画。其间也画了不少革命题材的连环画。当时,他白天在灯塔出版社创作现代题材的连环画,以钢笔画为主;业余时间创作古代题材连环画,以毛笔画为主。他将二者相一比较,线条属毛笔更为流畅,后便废弃钢笔作画,专用毛笔勾线。

在连环画《红楼梦》的创作中,张令涛张令涛先定好构图,由张令涛起草人物造型,张令涛进行勾线。张令涛平时兼用钢笔和毛笔,张令涛建议张令涛先用钢笔画《刘姥姥进大观园》和《鸳鸯抗婚》,接着再用毛笔勾勒《黛玉葬花》比较,认为毛笔比钢笔更能体现原著。张令涛就此一直使用毛笔了。细看《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抗婚》与他们其它作品是有歧出的。

张令涛张令涛连环画里的楼阁亭台、鸟兽鱼虫、异草奇花、金银器皿、玉石古玩、字画盆景到家俬上图案花纹,细腻地衬出当时各种家族状况。赞叹张令涛张令涛山光水景时,室内装潢逸致精雅又使人击节;“咀嚼”古树花卉时,玲珑精巧的走兽翎毛又让人拍案。

作画中的妙招

人不但要聪明还要有智慧,当然有了智慧还要补上聪明。聪明和智慧界限有时大相径庭。俗话说“大”智慧、“小”聪明就是这个道理。一般说来小聪明生存起来简单讨巧,大智慧得有机会和自己努力“涅盘”重生。张令涛张令涛画的山水不亚于张大千、吴湖帆,人物不输给任伯年、傅抱石,但他们没有“跳出连(连环画)界外,不在糊(捣糨糊)行中”,惋惜两个一代大师只能囿于“连环画家”的名分上。

1952年,公私合营后,他随社转入新美术图画书店,又随之进入上海人美。1958年,进入朵支轩水印木刻社任构描组长。当时为完成“赶超北京荣宝斋木放慢水印之工作”的需要,接触到大量古画真迹,其中以山水画居多。他深刻地钻研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古为今用”的追求。从而形成了他“继承前人的艺术遗产,即使中国画有缺点,只能采用以西洋画之长弥补中国画之短,切忌对西洋画生搬硬套来作中国画。否则会造成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的艺术观。

自此时起,他对自己的绘画要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创作过程中,贯穿着以“眼高手低发展到眼高手不低”的思想。对创作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等均要求细致、一丝不苟对线条要求达到“吴带当风”的境界;在绘制人物时更是要求细腻,如头发楗细密百又保持平衡。那时除每天“鸟叫到鬼叫”的绘画工作外,书法练习也从不停止。他主要临摹的碑贴为宋徽宗之“瘦金体”及唐“怀素自叙帖”,否则他觉得找不到“吴带当风”,“铁丝游丝”的感觉,进入不了自己要求的创作境界。

退休后,他还是坚持每日作画、练字的习惯。以临石涛的山水为主,且均亲自拓制,为的是子孙中如有可造之材的,能充当教材使用。

他毕生最欣赏的中国画家为张大千,生平所感则是文学功底不够深厚,自我评价是属于“慢工出细活”之类,急智不够,常为作画后不能即席吟诗赋词,挥毫题于画上而自遣,且认为画与字的功力均未达到自己要求的境界——即“书画双绝”。因而他认为自己只是一“画匠”,算不上“画家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