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杰照片

樊利杰

樊利杰个人资料:樊利杰,男,1975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樊利杰 现为《书法报》编辑,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广东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西省书协书法高研班导师,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总裁书法养生班”指导教师,千唐志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师从徐利明先生。……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9 08:03:38

书画艺术 艺术 艺术家 书法 书法家 记者

一、个人资料简介

樊利杰,男,1975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樊利杰 现为《书法报》编辑,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广东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西省书协书法高研班导师,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总裁书法养生班”指导教师,千唐志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师从徐利明先生。

二、成就及荣誉

樊利杰书法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冼夫人”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河南省青年展三等奖、湖北省青年展三等奖等,入展第九、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届全国楹联展、首届全国册页作品展、第二届全国草书作品展、首届全国行书作品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作品展、第五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大展、“高恒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天津书法节书法百强等,应邀参加《画坛》全国2008学术提名展、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展、中韩名家作品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九硕士展览、“掇英杯”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广东书法院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等。

樊利杰热心书法教育,所教学生,已有近20人加入中国书协,其中部分学生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国展中获奖。

三、发表文章

樊利杰先后发表文章约50万字。每年约有10万字左右的采访文章发表。他采访对象十分广泛,有高端人物,如张海、赵长青;有书法前辈,如获得兰亭终身成就奖的王学仲、欧阳中石;有实力艺术家,如陈振濂、何应辉、鲍贤伦、张荣庆等;有对新时期书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者,如周志高等。还有一些追踪热点或针砭时弊的文章,如《书画打假打到了谁》、《探访国展冲刺班》、《国展在行动》、《枪手在哪里》、《书法高考透视》、《书法,让杂耍走开》等。这些文章都有很高的阅读率,有些被转载,有些被收入书法文集。

四、人物评价

其一

心灵的坚守

——品读樊利杰

王炳学

注意樊利杰是在订阅《书法报》以后,他犀利的文笔和洒脱倜傥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书法独特的理解引起我的共鸣。后来看到他自述书法生活的有关文字记录,慢慢有了一点了解。樊利杰应该是那种很执着、很浪漫、很认真、很洒脱的,具有典型文人士子性格的人,说实话,这种性格和他的年龄以及在网络信息传输便捷、生活很现代的年轻一代很不匹配,也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书法人生。

樊利杰在事业初成,人生灿烂如花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从河南只身赴汉,如朝觐般虔诚地加入《书法报》团队,这份执着、这种特立独行是旁人无法理解的,但也正是这种义无反顾地决然转身,才成就了今天的樊利杰。

樊利杰具有很典型的中国文人性格,魏晋风流、士子风范浸染着他的灵魂与性情,这种很古典的文人性格让他可以独立地思考书法、理解书法,“既然体会到了时间的宝贵,便会在一天的最后提笔临帖,尽情地书写,宁静地与古人对话”。樊利杰是在用心灵和古人对话,直面古典,与“二王”一起探讨笔墨,和李北海、苏黄米蔡饮酒话诗,探讨帖学流变,用灵魂去感悟书法的大爱与大美。这种文人性格决定了他与其他书家对书法的不同理解,也决定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书法追求。纵观中国书法史,能够在浩瀚的历史潮流中留下只鳞片爪的书家,他们的社会身份首先是文人,有远大的抱负或理想,最后才是书家。

坚守古典是樊利杰书法的最突出特点。他的作品古意盎然。其书法小品都具有很浓郁的古典气息,观之如同与晋唐名士对话,仿佛在精心阅读的是古人手札。在当下书法领域创新高潮的鼓噪中,能够默默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在坚守中、在孤灯只影中享受自己的书法快乐,非常难能可贵,没有一定的定力和意志是很难做到的。与那些不在笔墨中下工夫,而天天沉迷于出新创新的所谓现代书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典是源是本,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如飘零的浮萍。

樊利杰的书法“由楷入北碑、墓志、欧阳询、颜真卿、草从张旭、怀素、孙过庭、黄道周、王铎而后再上溯二王,最终追随u2018二王u2019左右”。他最终落脚在“二王”,但他的书法又不完全囿于“二王”。追寻中国晋唐以来的书法轨迹,“二王”成为书法史的主线,也仿佛成为中国书法的全部。但有几个能真正理解“二王”,真正得“二王”精髓?而樊利杰在临摹中关注的更是“二王”的心灵和性情,他很好地把握住了“二王”精髓和内在,他的书法源于“二王”,却又有别于“二王”。

樊利杰的书法有一份超然的沉静。用笔老辣、笔笔到位,没有写“二王”容易出现的溜滑。他既继承了“二王”一路的洒脱俊逸,又融合了颜真卿及宋人的沉实和宁静自然。帖学一脉,尤其是“二王”法书最忌讳把字放大来看,然而樊利杰的每一个字都能放大来看,起笔收笔笔笔精湛,侧、顺、逆、铺、转、顿,没有一点含糊的笔墨。牵丝在行草中是不可避免的,写俗了往往牵丝过多过滥,缭乱不堪,影响审美效果。而樊利杰对牵丝把握运用的恰到好处,该用牵丝的用牵丝,该虚接顾盼的就虚接顾盼,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樊利杰的书法用笔干净利落,笔墨和线条伸缩自如,充满灵性与张力。轻重浓淡墨色变化自然合理,线条粗细使转掌握精准,章法布白或疏朗或紧凑尽显匠心。追随“二王”,又不完全迷信“二王”,在作品中不经意间融汇颜真卿、李北海、孙过庭、宋四家、王铎的用笔用墨及造型取势和篇章气韵,不是简单地挪用,而是用心灵净化后的有机融合,是功力积淀的全面反馈。

欣赏樊利杰的书法,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是古典与浪漫的守望,是对书法的重新审视与理解。

据闻,樊利杰刚刚而立之年。我在想,四十岁以后的樊利杰、五十岁以后的樊利杰。假以时日,如果他依然用自己的执着痴迷地坚守古典,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古人的艺术灵魂,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诠释书法,用那份沉静与平和将书法进行到底,我们也许会对“二王”、对中国书法有一个更加理智与客观的全新认识。

其二

樊利杰:和书法谈情说爱

李焱

樊利杰说:在感情上,自己一直是一个被动的人。被别人追上的时候,心甘情愿地就擒于被爱的幸福;被别人放手的时候也痛的一塌糊涂。悄悄爱上一个人的时候,独自享受忐忑的怦然心动,不愿说出来,只会把她放在内心最美的那个角落,不期待结果,却也享用爱带来的玄妙滋味。

十二三岁时,樊利杰和姐姐去黄河游览区游玩,在黄河碑林偶遇几百块不同书体和风格的书法碑刻,他立刻被这些黑白之间的来龙去脉吸引。回去悄悄买来笔墨,私下不时临摹,偶然被同样喜爱写字的父亲看到,父亲一笑而过,估计把儿子的这点小小喜爱当做早恋,认为不会长久。十六七岁的年龄,学校给了一份订阅杂志报纸的名录,他发现竟然有名为《书法报》的报纸,即刻定下,此后再无间断。三十岁的时候,在《书法报》副总编陈亚新先生的极力促成下,樊利杰离开家乡,只身来到武汉,从此游走于书法和书法家之间,采访写稿编辑临帖创作成了生活的主题。

从王铎、黄道周、祝允明、米芾、颜真卿、张旭、怀素、孙过庭,一路上溯二王,樊利杰根据自己的兴趣使然摸索前进,没有名师指路,没有张扬自己的喜爱,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朋友偶有人知道樊利杰喜好写字,却没想到他对写字的热情那么持久。不张扬不炫耀不为结果名利,就这样爱着它、伴着它,不离不弃。祝枝山、徐文长的大开大合,王宠的淡雅简约,董其昌的宁静空灵,黄道周的生拙古趣,王铎的因“势”利导,都在有意无意中,滋养着樊利杰的书法。通过书法,樊利杰感受古时的气息与情怀、用特有的方式与古人对话谈心。书法象一条连串古今的河流,在樊利杰的笔下,活了起来,生动了起来。樊利杰书法自然,追随自己的内心引领,振讯天真,游刃于书法的“法度”与书法的乐趣之间,表现的是自己的快乐与痴情不渝的爱。

“快乐书法”是樊利杰几十年书写的总结,写字带来的快感已成瘾,与书法的这场爱恋已经深入骨髓。樊利杰在遵守书法的“游戏规则”的同时又丰富和完善这种规则,在逼仄的天地间挥洒自己的情绪。

樊利杰说:“学习书法的过程如一棵大树成长的过程,根扎的不够深,难以汲取丰厚的养分。树干长的不够粗,难以承受果实的负重。”樊利杰在自然成长之中自然而然的收获了果实,作品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等,入展第九、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楹联展”、“册页展”、“草书展”、“行书展”、“扇面展”、“新人新”等几乎所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届展。这种行业内最为重要的专业肯定,不仅是实力的证明,也是其对艺术坚定执著的回报。其作品还应邀参加《画坛》全国2008学术提名展、“掇英杯”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中韩首届名家邀请展、广东书法院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展等。

樊利杰,首先是一个书法方面专业的编辑记者,而后是书家。这使得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相约古典圣贤,在艳阳高照时相约当代的各路名家。张海,赵长青,王学仲,欧阳中石,尉天池,陈方既,刘艺,陈振濂,何应辉,鲍贤伦,张荣庆,宋华平,吴行,周志高等,都是他采访、对话的对象。同时对书法界的弱势群体,他也能够不辞劳苦,为其多方奔走、摇旗呐喊,体现一个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艺术良知。

樊利杰不时穿越在魏晋与当代之间,在时空的骤然突转之间与书法对话,不知他是如何应对这种时空转变的,时代的变迁、审美趣味的转换,是否产生过彷徨和纠结,与当代名家的交往中,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念是否让他迷惘不置可否。

王炳学先生说:“坚守古典是樊利杰书法的最突出特点。”在笔墨氤氲之中流连忘返时怎么遵循古典圣贤的“法度”,在形势感与刺激感以及疯狂表达的当代书法语言面前如何评判对错,着实让很多书家迷惑甚至不敢坚定自己的选择。樊利杰说:快乐书法。如此简单而已。也正是如此,书法已经占据樊利杰的心灵,在与书法的厮守与相处中,他体验到另一种深入骨髓的爱。

樊利杰与书法的这段情缘,还在生发,没有尽头。在新时代这片明媚的世界里,以古为新,他正在和书法谈情说爱。

其三

樊利杰,痴迷书法的幸运儿

王幅明

一、 书法因缘

人离开母腹来到世上,都无法回避一个严肃的课题:命运。正象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命运也象谜一样不可预测。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这句话,也可用在命运上:幸运的人有很多共同点,不幸的人却各有不同。幸运人的共同点,至少可以举出三点:都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经过打拼,最终找到心仪的工作,而且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工作又与自已的爱好完全一致。如果把这几条用在青年书法家、书法媒体人樊利杰身上,他可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

樊利杰,1975年3月出生于河南荥阳。其书法启蒙人是他的父亲。一个乡间文化人,能写一手好字。每逢过年,求写春联的乡亲络绎不绝,家里满屋都是红纸。嗬,没想到写字也能受到如此尊敬!少年樊利杰对待父亲写字,最初只是好奇,时间久了,便渐渐产生出兴趣。在上初中时,姐姐曾带他去黄河游览区,一起观看黄河碑林。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几百块不同书体和风格迥异的书法碑刻,令樊利杰震撼不已。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已明确无误地爱上了书法。他一生的命运,将与书法难解难分。升入高中一年级,班主任要求学生订两份报刊,他首选《书法报》。他最早获取的书法知识和书坛信息,皆来自《书法报》。他没有想到,十多年后,他将成为《书法报》新闻版的首席编辑,也许是宿命。

1997年秋天,大学毕业后,樊利杰先后到两家印刷企业,作印前美术设计。两年之后,《时代青年》杂志的一则招聘广告吸引了他。他决定一试。杂志创办中学生版,需要一名美编。招聘的命题作文是“如何做中学生杂志的美术编辑”。清晰的思路,流畅的文字,使他的分数远远高出数十位竞争者。结果是毫无悬念地胜出。

《时代青年》的五年美编生涯,虽是樊利杰人生道路上的过渡,其间还有过失恋的痛苦,但却是他最为珍惜和常常怀念的一段时光。多年后,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媒体人,回顾这段时光,他坚定地认为,没有这五年,之后的历史也许会改写。杂志社办有两种期刊《时代青年》和《流行歌曲》,都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的“双效期刊”。他先到《流行歌曲》帮忙,之后的大多时间在《时代青年》的中学生版编辑部。因为是新办,从主任到每一个编辑,全是年轻人,也几手全是新手。这是一个热气腾腾、团结互助、共同创业的集体,共同的梦想把他们连结在一起。象一个熔炉,谁在其中都会受到锤炼。虽有分工,工作却没有界线。樊利杰做的是美编,却有机会经常接触文字,这为他以后从事文字编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十分繁忙。可八小时之外,则完全是个人支配的自由天地。樊利杰没有更多的爱好,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读书、读帖和练字上。最早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后来就不喜欢了,写着写着,他甚至感觉有点窒息。人的审美情趣有其阶段性,会随着人的阅历的丰富而有所改变。天真烂漫的魏碑,这时候走进樊利杰的视野。经过不断的临习、创作、糅合,很快,他的楷书渐渐形成了舒展有力、遒劲峭拔、典雅隽永的风格,并在“商鼎杯”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书法初见成绩、其楷书渐渐被圈内人认可并关注的时候,樊利杰却很快就不满足自己的创作现状了。临了许多碑帖后,他渐渐发现,他更喜欢有灵性和韵味的书体,书法对他的吸引力在于“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线条丰富、技法千变万化的行草书无疑更适合这种表达。之后,他把精力转到了行草书上的研习上,他从明清的黄道周、王铎入手,上溯明祝枝山、宋米芾、唐颜鲁公,进而全力投入到对二王书风的学习与挖掘上。2001年,是樊利杰难以忘怀的一年,相交五年的恋人离他而去,他只能痛苦的面对。凡事都有失和得的两重性。他失去了爱情,把痛苦转化为对书法的更强烈的爱,转而赢得到了书法的青睐。2003年,他用按揭的方法买了一套商品房。下班后,他先给装修工人做饭,然后到租用的住宅里写字,直到夜深入睡,天天如此。一年下来,他虽瘦掉了七八斤肉,但书艺大进。2004年,他以行书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小榄杯”书法大赛,顺利入展。这次处女展,使他对自已的书法信心大增。他分析了恋爱失败的原因:全将心思都用在书法上,冷落了对方,还天真地想,对方应该会理解他,也会象他那样热爱书法。上天不负有心人。2005年,是樊利杰的井喷年,中国书协主办的几个展览全部入选,并获“冼夫人”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这些成绩,已具备加入中国书协的条件。这一年可谓双喜临门:除书法创作丰收,另一喜,是他收获了新的爱情。也有失落:工作遇到未曾预料的变故。杂志社因为改制,他主动提出离开。

他来到省会另一家品牌杂志社,继续他的美编生涯。工作了大半年之后,一则招聘启事让他眼前一亮。一个新的梦想在向他招手。

二、 舍与得

《青少年书法》杂志招聘文字编辑。这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啊。他不假思索报了名,又一帆风顺被录用。当他向之前工作的杂志社的主编提出离开时,主编大为不解,立即提出工资上浮一千元。他说不因报酬,只因爱好。主编理解了,未再挽留。

现实是冷酷的,常常没有梦想那么美好。樊利杰作出了一个让常人难以作出的决定。他放弃了一个月收入两千多元的工作,而选择了一个月只有八百元报酬的工作。人家跳槽是越跳工资越高,而他却义无所顾的选择了自己的梦想。落差太大了。他每月还房贷要花去七百多元,工资仅够此项开支,其他的基本生活费用则全靠吃老本。

热爱产生的力量,有时能够惊人的强大。这些失落,丝毫没有影响樊利杰创造性才能的发挥。2006年4月,他为《青少年书法》主持策划了第一个专题:“二王书风在当代”。他写了一段按语:“书法经过了新时期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复兴阶段的繁华与躁动、发展阶段的喧闹与沉静,到今天,渐渐走向成熟。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度介入以及网络传媒的兴起,对于传统中经典的认识,我们已经更加趋于深入和个性化。书坛格局也打破了百年来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代之的是一种宽松的审美环境和多元的思维模式。近年来,”二王“书风再度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关注。从某一方面说,”二王“书风经过沈尹默、白蕉等的薪火相传,到今天基本呈燎原之势。综观中国书法史,每次帖学的崛起,必然造就一批书家,所以,我们对书法的明天充满期待。这期我们推出的”二王“专题,对以前的组稿模式略有改动。我们先在“中国书法江湖”网发帖讨论,并选编网友精彩回帖在杂志上刊登。同时编辑部对当代传承”二王“书风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书法名家如陈忠康、陈海良、嵇小军、牛子、王义军进行了采访。面对同样的问题,虽然每个人观点不尽一致,但五位以创作见长的实力派书家的回答,鲜活而有个性,使我们对”二王“书风的认识更加丰满、更加清晰,相信也会引发广大读者的思考,并就”二王“书风给出自己的答案。”接下来的主题是“二王书风五人谈”和“二王书风及当代书法创作网络谈”,整整占了十一个版面。这样新颖的作法,不合责编的口味,责编没有签字。没想到值班主编看到这组只有编辑一人签字的稿件,十分兴奋,未及询问便签发了。杂志本身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当专题发到网上后,因其信息量大,立即引起书法界巨大反响。有一家书法媒体的领导看到此专题后,在工作会议上批评部下:“这样的专题,为何我们想不到?”

接着,他又和杂志副主编谷松章一起,采访了学院派代表人物之一汪永江,题目是《做个没有个性的人》。汪强调基础的重要,不要把追求个性放在首位。此文发表后亦产生很大影响。汪本人把此文复印若干份,发给听他讲课的每一位学生。

连续做了几个有份量的专题之后,樊利杰的名字引起了书法界同人的关注。其中一个人的关注,不但使他从经济窘境中解脱,也成就了他更大的梦想。此人名叫陈新亚,时任《书法报》副总编辑。

三、 遇到贵人

陈新亚给樊利杰发去一则短信:“《书法报》缺乏兄这样的人才,不知愿不愿意来此工作?”这消息无疑于新春的一声响雷,在樊利杰的心头炸响。一件大喜之事,却使他陷入两难之境。《书法报》是书法界的老牌报纸,是一个可以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收入亦更合理。由于半年来全靠吃老本生活,他的经济几近崩溃。加之母亲生病。他是三姊妹中唯一男孩,重负在肩,急需挣线给母亲治病。喜中之忧是事情过于突然。他刚刚接手责任编辑,领导对他信任,也寄予厚望,这时离开,于情于理不合。他决定去武汉一趟,一探究竟,再作决断。他早上九时踏入舟恒划社长的办公室,至下午一点半离开,整整聊了四个小时。临别时两人惺惺相惜,舟社长握手相送,留下一句话:“拿定主意后,随时可来上班!”三点的火车。他买过票即刻上车。在车轮的快速运转中,樊利杰的主意拿定了。回到郑州,他把想法讲给领导听。领导通情达理,同意放人,但挽留一个月,待新人接手后再走。

对于樊利杰,陈新亚称得上一位贵人。这是一个少有的奇人。他本不认识樊利杰,看到樊利杰的访谈后便向社长全力举荐。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力。在樊利杰上班两个月后,陈新亚便辞职离任了。他对樊利杰说:“你来后,负责新闻这块,现在报纸的各个版块都有人来负责,我就可以放心退休了。”当年他只有45岁。他坚持按照自已的设计安排后半生,选择远离城市的一处山区筑房,过起近乎隐居的生活。

舟恒划是樊利杰的另一个贵人。他看中樊利杰的潜力,并提供相应的平台。后来樊利杰去南京艺术学院读研究生,他保留樊利杰的基本工资和待遇,让其安心学习,学成后再回到书法报社。足见他的远见。舟也是一位奇人。在书法报社长的位置上,坚持不题字、不卖字,甚至主动放弃争取中国书协理事的头衔,一心一意搞经营。颇让那些宁花重金只为争得一席头衔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自他到书法报社任社长兼总编后,报纸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持续上升。对待陈新亚,舟恒划亦表现出罕见的大度。他指示,鉴于陈以往对报社作出的贡献,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保持原工资待遇不变。

在最初到武汉的两年时间里,樊利杰对这座城市几近陌生。他无暇了解它、熟悉它。每到周末,要么回郑州看望生病的母亲,要么四处采访。他负责报纸头版,采访任务很重。直到2008年母亲去世后,才开始慢慢熟悉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头版是要闻版、重点关注版,报纸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樊利杰到任后,即成功策划了一个营救患病少年的爱心活动,一炮打响。网上一篇《救救我的学生》的帖子,引起了樊利杰的关注。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患了肌肉萎缩症。祸不单行,其父又突患重病身亡。母亲无力为儿子治病。医生说,如不治疗,16岁就会有生命危险。爱好书法的班主任心急如焚,即刻在书法网上发出求救帖子。樊利杰与班主任联系,策划了“让爱心与书法同行”的捐助活动。文稿在《书法报》头版和中国书法家网同时发出,很快得到各地书法家、收藏家的积极响应。共收善款近10万元。报社如数将捐款转交学生母亲。这是一个书法服务社会的成功活动,随之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并前往报社进行采访报道。

他采写的身处生活底层的草根艺术家高智(《高智,在贫困的路口张望》)等文章,不仅影响大,还为艺术家解决了困难,可谓雪中送炭。1966年生于太原的高智,师从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1992年加入中国书协,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著有书稿《古文字学讲义》、《<说文解字>通讲》、《先秦书法史》等,发表古文字论文二十余篇。这样一位有成就的中年古文字学者,因为没有相应学历,只能在大学代课。月收入只有800元,却要供养全家五口人生活。樊利杰的文章刊出后,山西人民出版社聘高智编辑《傅山全集》。高智的处境明显改观。樊利杰采访身残志坚的青年书法家赵靖(《赵靖——用口书写人生》),不但使赵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其贤妻也受到社会关注,后成为三八红旗手。

几年下来,樊利杰采写的文章已达40万字。他成为书法媒体一位颇具知名度的新锐。文笔好,工作投入,熟知当代书法现状,敏锐捕捉新闻,且能在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不少人以为他是中文或书法专业的高才生,无人想到他是学平面设计出身。是热爱和勤奋成就了他。《青少年书法》的一位同事,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书法编辑是为人作嫁的殉道者”,言外之意这不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只能当作跳板。他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了与此截然不同的体会。为人作嫁,何偿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他通过采访,与众多书法界高人的智慧碰撞,受益颇多,这是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他热爱这一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常常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甘甜。他付出了汗水,增长了才智,也赢得了同行的尊敬。

樊利杰用出色的工作,回报了陈新亚和舟恒划的知遇之恩。

四、 快乐书法

有两类编辑:一类是纯粹的职业编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业余时间无暇顾及其他;另一类则属于复合型,除了本职工作,还能兼做学术或创作。樊利杰属于后者。无论工作再忙,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未能动摇他的书法之恋。下班后,常常谢绝朋友的盛情邀请,雷打不动的功课是回家练字。他有自已独特的快乐书法观:写字是消除一天疲劳的最佳选择。他不象有的书家,字写到一定阶段,会产生困惑、迷茫和痛苦,他只是以快乐的心态,享受的心态面对书法。幸运的是,妻子理解他,支持他,尽量不让他做家务。

对于临帖,樊利杰有自己的路径。他从不浪费任何一张宣纸,总是反复地写,把纸写成全黑,物尽其用。他认为如此临帖的好处,不在乎字写成什么样,只为寻找感觉。他常临刻帖,感觉有想象空间,有发挥的余地。对帖子并不全临,只是有选择地临。他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比如,在这一阶段,只解决对转折的处理,满意之后再转入下一阶段。他不介意别人说这字象谁不象谁。所谓象谁,只是阶段性的,你在前进,他也在前进,再深入就会各不相同。

经过十多年不懈地坚守和探索,樊利杰在书法创作上,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作品入展第九、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册页作品展,第二届全国草书作品展,首届全国行书作品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作品展,第五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大展,“高恒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等。并获得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冼夫人”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河南省青年展三等奖、湖北省青年展三等奖等。他的书法,已渐现自己的面目和语言体系。

一些书法团体或机构,开始关注樊利杰。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亲自聘樊利杰担任江西省书协书法高研班导师,上海《画坛》杂志,举办全国书画家学术提名展,特邀他参展并出席开幕式。广东书法院成立,聘他为特聘书法家,参加其主办的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特聘他为研究员。他也为一些书法名家所关注。在采访鲍贤伦时,鲍当面给予他鼓励,称他的书法在媒体人中属于姣姣者。

樊利杰为人低调。他从不在熟人面前张扬自已的成绩,即便是亲属和长辈。父亲行武出身,虽是他的书法启蒙人,但眼界有限,不了解他的现状,也从未当面鼓励过他。一次,遇到父亲的战友,拿着书法让他点评,之后,又来到他父亲面前炫耀:“你儿子点评了我的书法!”父亲喜形于色,终以儿子为荣。樊利杰属于帖学派,有浓厚的二王情结。他到媒体第一个策划便是“二王书风在当代”,由此可见一斑。他对二王书风的盛行,也有独到的理解:时代环境使然。他认为,社会大变革时期,狂怪艺木才可能出现;而现代不是康有为所处的时代,当代倡导和谐社会,二王书风为代表的帖学便大行其道。樊利杰的学书之路,始于欧阳询,尔后遍临北碑墓志及唐、明诸家,终于二王。书法江湖的潮起潮落、盟旗变幻,他都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在二王这样的宝山上,不能来而空返。他对古人的传承是全方位的:技与道,形与神。但他又不是全盘接受:形的部分,常常按自己的审美观给予改造或重组;神,则融入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观樊利杰书作,不受时弊所染,古雅飘逸,有文人高士风神。

樊利杰是一个不满足现状者。不是不满足工作,而是不满足学历。他渴望自己能拥有书法专业的学历。在他采访陈振濂、徐利明等学院派的代表人物后,对学院派的教学有了深入了解,提升自我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最终下定决心,2010年7月,报考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教授名下硕士研究生。当年11月考试,专业成绩第一名,文化课高出分数线20分以上,顺利录取。在事业一帆风顺时停下来去学习,需要很大的勇气:既要放弃事业上更进一步的机会(比如升职),也要付出很多积蓄。在舍与得的十字路口,樊利杰再一次毅然选择了舍。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每一天,都是今生最年轻的一天,如果不好好充实自己,以后的机会就更少。他作好了思想准备,即使不发工资,也在情理之中,他照样会选择求学。舟恒划社长又一次给予他强有力的支持。第一学年(2011,9一2012,7)需全脱产学习,舟社长批示,学习期间工资照发。一年多的学习,收获多多。除了全面的理论学习,课余时间,他对楷书作了系统梳理,有了新的心得和发现。徐利明教授以写大字名世,激情澎湃。樊利杰喜欢静静书写,小行草是其强项。跟着徐教授,正可弥补自身不足。

天高任鸟飞。伟大的时代为每一位仁人志士,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勇敢的飞翔者,樊利杰正在向更高更远的艺术天空冲刺。

五、作品欣赏

本词条内图片均为樊利杰作品,请点击放大欣赏。

请点击下列图册,欣赏樊利杰更多作品。

本词条由康学杰、李清编辑。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