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漫画家]照片

徐进[漫画家]

徐进[漫画家]个人资料:徐 进 (1942.12—) 。又名徐宝仁。北京人。擅长漫画。自学绘画 及艺术理论,1978年正式从事新闻美术工作。工人日报社高级编辑。作品有《车轱辘话》、 《整齐划一》、《暗沟》等。曾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作品《儿时琐记》等被中国美术馆 收藏。出版有《徐进漫画》。……
资料更新时间:2025-02-16 19:35:40

中国漫画家 漫画 漫画家 编辑

一、个人资料简介

徐 进 (1942.12—) 。又名徐宝仁。北京人。擅长漫画。自学绘画 及艺术理论,1978年正式从事新闻美术工作。工人日报社高级编辑。作品有《车轱辘话》、 《整齐划一》、《暗沟》等。曾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作品《儿时琐记》等被中国美术馆 收藏。出版有《徐进漫画》。

二、徐进[漫画家] - 简介

徐进,生于 1942年。早年为乐器厂工人,钟情漫画。因长于漫画创作,后来调到工人日报任美术编辑,现为工人日报高级编辑。他长年坚持画新闻漫画,出手快,被誉为“漫画快手”。他主编的《工人的画》是中国最悠久的的漫画专版,至今已经出了一千多期。

三、徐进[漫画家] - 从小的兴趣

徐进的漫画创作受家庭的影响较小,最初只是一种兴趣。他的小学老师见他平日喜爱涂鸦,便让他画黑板报,无意中助长了他画画的兴致。中学时候学校中画画的人很多,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迷恋漫画。然而真正使他走上漫画道路的却是最初的那次发表。“我有时往往觉着一幅画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好的编辑发现一个年轻人,发表一幅作品,甚至是退稿附言里边的一句鼓励的话,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读初二时,我第一次投稿发在《北京红十字报》,很小的一家报纸。当时的编辑不仅登了一幅画,还回了很简单的一封信,鼓励继续投稿,并谈了一次话,给我一些点拨。从此我就如醉如痴地开始画画了。” 后来徐进入乐器厂工作,干了二十年,却从没有忽略过画画,油画、国画、速写都画,但更多的则是墙报画。“工厂的时间紧,画画只能成为业余的业余,因为过去业余时间要开会。”他时常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不多的稿费都用来买书订报了。徐进真正读书是在“文革”。画已经没什么可画了,就读书。“三言两拍”、四大名著等都是那个时候读的,他还和朋友一起去“偷”禁书读。“工作之余看的小说,对我提高读书的爱好、兴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徐进笑着说。 在工厂的时候,徐进还坚持订两份报,当时的工人很少有订两份报纸的,他每到周末还要到图书馆去浏览一周的新闻,他就是这样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早是给《工人日报》投稿,后来便到这里工作了。徐进回忆当初的情况说:“我热爱报纸,对《工人日报》有感情。工人日报的编辑和作者关系融洽,经常组织一些交流活动,帮助作者提高。当时尽管工作有选择的余地,但还是来工人日报了,感情使然。”

四、徐进[漫画家] - 爱漫画爱读书

徐进认为,年轻人喜欢漫画是好事,但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漫画作为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仅是对社会表层现象的图解或游戏人生,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好的漫画都需要文化品位,不然根本站不住脚。只会图解一些事情的漫画作者只是画匠。漫画需要给人以联想,寓教于谐。通过一幅画想到其他,由正面的想到反面的东西,想到大千世界,甚至是通过作品让人回味很多东西。一幅好画像老酒一样,让人能够从中回味许多,不是一览无余。”因此徐进还是提倡多读书:“读书情结还是让年轻人喜好,这也不等于老年人不读。读书对我比其他工作更重要,年纪大了,更须完善、提高。” 漫画和读书不可分割。现在许多漫画爱好者都梦想成为漫画家,但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漫画看得多、书读得少,因此在创作的时候总是捉襟见肘。徐进为报社画画已有四十多年,在《工人日报》主办漫画专版也有三十来年了。他现在每天还要为《工人日报》创作一幅漫画。徐进说,能够做到这些,离不开读报、读书。徐进喜欢看书,“三言两拍”,古诗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现代文学、杂文、小说、随笔,这些都是他钟爱的文学作品,并且从中读出了许多哲理。他尤其爱读苏轼的散文。“苏轼的散文不仅是论述评论,里边充满哲理,很多内容给

人以启发,可引申很多东西。苏轼的散文中还有许多比喻夸张的成分,每篇文章都在似与不似之间,整个思路都是在跳跃。虽然苏轼有许多放荡不羁的地方,但他的文章都是在讲人生、讲哲学、讲做人。” 唐宋的文章,明清的小说,这些曾被一些人忽略甚至遗忘的东西里边其实包蕴着许多鲜活、厚重的因素。当我们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充实了,有精气神了,我们的世界不再是没有意义、没有根基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我们去探寻人生的厚度与深度。就像徐进从苏轼文章中感悟到的一样:“苏轼的文章给人许多畅想,畅想里边还有夸张,有哲理。《赤壁赋》好就好在一种气势。漫画也讲究气势,讲究画‘大漫画’。大不是张幅大小,而是宏观的展现。现在一些漫画浅层次的多,甚至有些无聊,让人不动脑子。休闲不等于清闲。在轻松中给人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有内涵的,绝不是过眼烟云。好的作品让人从一点想到第二点,再想到深层次。”

五、徐进[漫画家] - 漫画的文化品位

漫画家应该关注社会生活,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但是徐进指出,我们现在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作品。他还非常看重漫画中的文化品位与内涵:“西方早期的漫画直接一些,中国的漫画则讲究‘画为心声’。幽默中需要寄予人的情感。中国漫画像中国文化一样,讲究含蓄。韩愈的散文强调‘文以载道’,漫画也讲究‘画以载道’。但这个‘道’是高明的,不是浮躁、肤浅的。现在许多报刊上的画是平白的、庸俗的,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文化。我们的一些老画家,确实很有文化,如华君武、方成、丁聪等先生,他们本身就是杂家。丁聪和陈四益的联袂之作,一个画得曲折反复,一个写得引经据典,让人回味无穷。” 漫画要表现道德,但道德不仅仅是现象,更需要思考。“尽管我不完全赞成《丑陋的中国人》,但确实应该挖挖民族的劣根性。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当年鲁迅的《阿 Q正传》等对中国人的一些劣根性就有深刻的揭示,倒是现在很多人不再关注这些东西了。这些问题漫画家要思考,大家要思考,政策制订者也要思考,综合治理。漫画往往只能是一种警示功能。” 在谈到蔡志忠、几米、朱德庸等几个当下比较流行的台湾漫画家时,徐进说:“蔡志忠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他是在诠释名著,讲故事。几米的作品是一种温馨的、诗情画意的读本。朱德庸也是在关注生活,关注他们那一阶层的生活,强调一种小资情调。这些画家的创作填补了内地漫画空白。内地都市报中成为系列的漫画太少了,尚没有人下这个气力。出版社也少这方面的策划意识,尤其是前几年。所以我还是呼唤好编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炒别的东西为什么不炒文化呢?炒文化的人也需要有文化,没文化是一种商业的运作。”

六、徐进[漫画家] - 画出“中国气派”

现在的都市报对中外漫画都会刊登,国内的漫画往往就相形见绌。“差距就在文化内涵。幽默不等于没文化。为什么现在有些相声小品让人反感?就是缺少文化。像刘宝瑞的相声,传达出来的是智慧、机智,甚至超前的想法。他的《君臣斗》,传播的是文化和历史知识。不是硬胳肢人笑,而是靠‘抖包袱’,这‘包袱’里的东西却是几十年的生活、文化积累。漫画和相声表现手法虽不一样,但内涵有相通的地方,可借鉴之处很多。” 中国漫画要向前发展,就必须画出华君武所提倡的“中国气派”。现在中国漫画缺的就是“中国气派”。“一些漫画是符号式的,电脑中储存的,这不需要深入生活,不需要刻苦磨练,不需要基本功练习。‘中国气派’则需要一种艰辛的文化传承。中国式的、中国气派的作品有些是可以挂在墙上欣赏的。” “中国气派”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样式的借鉴。徐进说自己经常吸收姊妹艺术。他对戏曲、音乐、传统绘画都非常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画漫画不杂不行。有些朋友说我的漫画美,这种美多是来自京剧和体育。京剧的舞台布局很美,很精练。京剧中这种凝练的美是长时间舞台演出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我只是借鉴一些现成的东西。”漫画同时还可以从国画、年画、民间艺术中借鉴到很多。徐进关于民俗的一些漫画就运用了大量的国画手法。“文化不仅包括思想,还包括手法、技巧。动画片《三个和尚》不仅是内容的幽默,其漫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都讲究中国式的幽默。” 但是艺术永远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的。学习传统的同时,更要赋予传统新的内涵,让年轻人接受,更多人喜欢,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开拓。徐进的《儿时琐记》虽然也是关于老北京民俗的,却加入一种新的生活情节,增添了情趣。这种情趣用孩子作为一种媒介,借孩子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回望历史。这样传统就不是死气沉沉的东西,而是能引发人对那个年代无限的思考。 现在,徐进除了画新闻漫画,还画了几百张关于民俗的漫画。自然,他书橱里关于民俗的书籍也添了许多。他近年来为许多书画漫画插图,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北京民俗的。如《人虫》、《江湖内幕》、《左口袋右口袋》、《城根众生》、《皇都市井》、《咂摸北京》等。《人虫》、《江湖内幕》一看书名就知道是讽刺文章,和他的漫画正是相得益彰;《城根众生》、《皇都市井》等则勾起了老北京人的回忆,也令年轻人熟悉历史,抚今追昔,更加热爱今天 。

七、徐进[漫画家] - 成就

徐进曾被老一辈漫画家方成称赞为“漫画快手”。他的漫画以讽刺为主,在工人日报上辟有个人新闻漫画专栏,作品针砭时弊,构思巧妙,笔锋犀利,造型讲究,同时在创作中探索漫画的民族化,与中国传统绘画和北京民俗等密切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曾10次获中国新闻奖,并因工作成绩卓著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特殊津贴。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