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原照片

柏原

柏原个人资料:柏原 (1948~)原名王博渊。甘肃兰州人。1968年毕业于甘肃省滑翔学校。大专学历。……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2 19:54:09

中国作家协会 作家 甘肃人 编辑

一、个人资料简介

柏原 (1948~)原名王博渊。甘肃兰州人。1968年毕业于甘肃省滑翔学校。大专学历。

二、柏原 - 简历

原名王博渊。甘肃兰州人。1968年毕业于甘肃省滑翔学校。大专学历。历任工人,甘肃省文联《飞天》文学期刊编辑,省文联专业创作室专职作家,省作协专职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

三、柏原 - 作品

著有小说集《红河九道弯》等两部,散文集《谈花说木》等。短篇小说《喊会》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另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第一、二、四届文学一等奖。

四、柏原 - 创作道路

柏原最初是以“工厂生活系列”短篇登上文坛的,而奠定他在文坛地位的却是“西部乡村系列”。客观地说,他的工厂题材小说也是写得不错的,如成名作《在那个早晨》,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这批小说还处在“公众化写作”和“社会定货”层次,即在作品中,只能看到作者的眼睛,而作者的情感向度则淹没在滚滚生活流中。根本原因在于,柏原虽身处工厂,其实他的心与工厂是隔膜的,肉身寄食于厂房的丛林中,心灵却漂流在陇东故乡的山川塬峁间。灵与肉的疏离,使得这批作品如同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多的是中规中矩,少的是生命活力。因为距离为客观审视提供了可能性,因为长期的边缘化生存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愿望,因为有了另一种生活的参照,当他一旦把眼光瞥向走出许久的故乡时,方才发现滋养他艺术生命的源头活水正在这里,在这块貌似贫瘠的土地中,埋藏着无尽的艺术资源。

柏原是以1986年发表的《天桥崾岘》走上全国文坛的。这篇小说作者写的是自己的童年经验,在走出故乡多年后,心灵乍然返回后,那片他曾经熟视无睹的土地,竟是那样地熟悉和陌生,平凡而神奇,贫瘠而深厚,感官上的鲜活刺激,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由浅层迷茫引发的深度惊悸,一切都让他欣喜、感叹和惆怅,使得他倏然睁开第三只眼,透过生活的表层探寻里面的真相。在米换奶奶、米换妈和黑换身上,时间与空间重合,历史与现实交错,个体主张与群体命运难解难分。在时间关系中,三代女人由小脚、解放脚和大脚,代表个体独立存在但不为人所知的姓名,到对自己丈夫以外的男人内心产生些许“私情”,到没有户籍但有了自己独立的姓名,并且和学生娃有了对未来的期许,都传达着时间在流动,历史在变迁,还有现实在重塑的信息;在空间关系中,三代女人的生存位置都在马角院,都在迷茫的黄土沟壑中,于是,米换奶奶对个体的完全迷失,米换妈由本能抗争到理性服从,黑换对个体命运的无奈迁就,又都展示着空间对时间的凝固,现实对历史的抗拒和消解。作者试图要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当个体的生存空间被彻底确定以后,预示进步和变化的时间、历史和个体主张都会淹没在现实的群体命运中,从而使个体的理性生存化为对外在力量的无意识默许。

在这篇小说中,米换奶奶、米换妈已经彻底屈从了命运,个体意识完全迷失,只有黑换虽然不得已走过了天桥崾岘,嫁给她不喜欢的男人,但她即将抵达的空间位置与她的意中人只隔一道土墙,她还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时间。

五、柏原 - 评价

柏原则向有“西北短篇王”之称,从他的短篇小说获全国及各类文学奖的次数,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中国文学》等权威选刊选载的篇数,如果仅以这些直观数字衡量,至少也可问鼎三甲。 柏原短篇小说不仅量大,而且名篇很多,如《天桥崾岘》《喊会》《挖墙》《大窑》《奔袭》《毛家沟蹲点》《奶头山印象》《瘪沟》等。这些篇章都代表了一个时期全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水平。

柏原是一位现代小说理念的痴迷者,这种理念的核心是:艺术家不应该是他的人物的评判者,而应该是一个无偏见的见证人。在“作家退场”和零度叙事的鼓舞下,柏原对小说的技术层面无限眷恋,其作品结构严整,语言优美,叙述节奏疾徐有致,人物形象鲜明饱满,细节刻画精细独特,几乎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也正因此,他的许多小说几乎要变成美轮美奂的“玩艺儿”,叙事主体的声音在作品中的沉默,使得形式美覆盖了作品的意义。

柏原小说中是有作者的声音的,有时甚至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来介入小说的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在作品中发出什么有价值的道德命令,实际上,他的“我”仍然是一个中立者,一个为了叙事方便而安排的傀儡。由于缺乏对生活公开评判的勇气,使得本来要气吞八荒的“王”,变成了在晨风夕月下分花拂柳的小家碧玉。

图片资料

柏原图片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