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果照片

胡果

胡果个人资料:胡果,女,197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人民日报总编室政治新闻版主编。全国青联委员。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走进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跑过经济新闻,编过文化专版,当过时政主任记者,在勤奋采写中形成鲜明风格。曾兼任《时代潮》杂志副总编。2005年起任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从业以来,获中国新闻奖、五四新闻奖、五一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全国民族好新闻奖、澳门新闻奖。报社为其举办过个人作品研讨会。……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6 04:37:01

人物 编辑 记者

一、个人资料简介

胡果,女,197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人民日报总编室政治新闻版主编。全国青联委员。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走进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跑过经济新闻,编过文化专版,当过时政主任记者,在勤奋采写中形成鲜明风格。曾兼任《时代潮》杂志副总编。2005年起任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从业以来,获中国新闻奖、五四新闻奖、五一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全国民族好新闻奖、澳门新闻奖。报社为其举办过个人作品研讨会。

二、人物简介

胡果,女,从事新闻工作16年来,跑过经济新闻,编过文化专版,当过时政记者,在勤奋采写中形成鲜明风格。2005年任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2005年任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开办的《声音》栏目引领舆论热点,短短3年成为中国新闻名专栏。在重大事件中多次发表文章评论,为振奋信心、凝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抗非典中,执笔起草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举国瞩目。抗震救灾期间,夜以继日策划编辑人民日报抗震救灾特刊,被称为“中国主流媒体舆论创新典范”,成为抗震救灾舆论先声。抗震救灾关键时刻,受命起草任仲平文章《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文章恢宏大气,引起强烈反响。

三、获奖情况

获中国新闻奖评论特别奖、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新人等。2008年12月奋笔耕耘,在重大事件中及时发出舆论先声的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胡果获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四、职业态度

胡果曾说:“编辑是个奉献的岗位,也是个成长的岗位。做记者的时候,脚板活动的半径大些,做编辑,出不去了,思维的半径却开始扩张,对听觉和视力的要求也高了,只有信息灵通,才有好点子,好策划,才能及时和方方面面沟通,把新闻抓回来,让它的价值在版面上得到展现和提升。做编辑的乐趣还在于成人之美。处理一篇稿件,常常需要在编辑意识、读者意识和记者意识三方腾挪,一篇批评报道的副题我们做了七遍,既要吸引读者,也要保护记者。天天上夜班很辛苦,不过一块版面就这样交给我们,看你种花还是种草,创造的空间也很大。u2018不著一字,尽得风流u2019,当编辑的,就要有这种胸襟和追求。” 正如胡果所言:“经历就是财富。当然你在选择一种经历的同时,也就放弃了其他的选择。我过去当记者的时候比较多,我觉得这段经历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它让我走遍了大江南北,深入到很多平时去不了的地方,了解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时代。同时,让我学会了吃苦。我采访过很多的人,他们既是我的报道对象,同时也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发。96年,我随着海外版南昆记行采访组,从柳州走到昆明,常常就住在工地上,夜里听着老鼠的叫声入睡,我记得在米花岭隧道碰见了隧道局一位56岁的副总工程师,我还记得她叫谭曼怡,她给我倒了一杯水,自己的面前没有放水杯,她说工地上女同志少,方便的问题最不方便,几十年已经习惯了少喝水,不喝粥。我递给她名片,她笑着对我说抱歉,一辈子追着新线跑,要留下个固定的地址还真难。她说得很随意,但给我的震动却一直留到今天。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这是我的目的。”

五、背后故事

任务降临

胡果做完2007年最后一个政治新闻版,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趁着编辑整理大样,胡果在夜班平台上网遛了遛,一行标题赫然入目:“洛阳烈士墓被夷为平地,烈士陵让位商业墓地”。旁边配发的照片上,被砸碎的墓碑乱扔一气。胡果赶紧招呼两位编辑,大家都很激动,两个感觉――震惊,愤慨。胡果请小肖立刻给人民日报驻河南站记者曲昌荣发短信,请他关注此事,并尽快行动,写篇新闻调查。小梁则把网上的相关报道全部下载下来,发到小曲的信箱。这一天是2007年12月29日,两天前,报社礼堂刚刚放映了电影《集结号》 。

担负责任

胡果在期待一次痛快淋漓的揭露。然而小曲赶到洛阳,初步调查之后,传来信息:网络报道与事实有出入。据了解,原文作者没有接触过当事人,只听“不愿透露姓名”的报料就写了批评报道。在被网络转载时,又将原稿中尚未作定论的“商业开发”上了标题。小曲问:“咱们的调查还做吗?”此时,网民反应已很激烈,仅新浪网留言就有近10万条。网络舆论也开始升级,有的要求“军队接管陵园”,有的探讨“是否应该为共产党打仗牺牲”。这样一种情况下,继续深入,会有压力、要担风险,然而面对事实,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舆论,作为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放手就是不负责任。胡果对小曲说:“等你的稿子。搞准事实,是什么,就写什么。” 胡果请前方记者顶住压力,继续采写时,对稿子最终能不能公开见报,心里并没有底。2007年1月1日晚,胡果们正准备出新年第一块版,小曲的稿子回来了。

迎难而上

上下两篇,8000多字。胡果赶紧报总编室谢国明主任和两位分管主任。几位主任看后,肯定了胡果们的思路,认为采访是扎实的,在这样的热点问题上,人民日报不该失语,同时提出将两篇整合成一篇,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全貌。粗编完稿子后,胡果上网将网民的关注归纳起来,缕出近10个问题,传给小曲,希望就原稿没有涉及的,抓紧补充采访,最好去实地拍些照片。二稿传回,胡果们编成5000多字。晚上9点,编前会报题通过。顺利上版。晚11点,大样通过。11点半,谢主任走到组版平台,传达张研农总编辑指示:必须100%吃准事实,有一丝犹豫,这篇稿子就不发了。主任接着问胡果:“你怎么看?事实把得准吗?”胡果心里一沉:这个报道如果失实,责任不是胡果能担的。远隔千里,后方编辑又能作何判断呢?但是,作为版面主编,这一刻胡果又必须作出回答。想了想,胡果说:第一,胡果相信胡果们的记者。人民日报的记者是坚守事实的。小曲抛开个人利害,顶住压力,走到第一线,是为了党报记者的责任。第二,胡果相信常识和常理。陵园尚存上级批准的商业开发用地近10亩,按照目前一年买100个墓穴的规模,20年也用不完。网络所指商业开发的区域紧挨着陵园中心建筑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的第一视觉中心,放着现成的空地不用,把这里的烈士墓推掉搞商业开发,不合常理。这个夜班,政治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领导再三要求导向正确,事实准确,客观公正,有理有节。稿子事实清楚,写得也很客观,但大家反复斟酌,觉得还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角度,才能更全面呈现事实,更深入地回应读者和网民的疑问。凌晨1点半,最后样都签发了,夜班还是决定,临时撤版,稿子缓发。

又遇困境

重新组版,下了夜班已是3点半钟。早上9点,被短信铃声叫醒:“胡果:起床了吗?辛苦了!转达张总意见:洛阳烈士陵园一稿,从修缮改造为何误读成商业开发的角度来写,不是仅仅为洛阳辩诬,而是深入分析原因,包括陵园方面的不当作为。请小曲从这个角度改写。方便给胡果电话。谢国明”谢主任在电话中说了三点意见,胡果赶紧拨通小曲电话,详细商量了补充采访:从野蛮施工伤害群众感情、未向社会公示伤害公众知情权、政绩冲动影响决策过程几方面分析原因,进行反思。同时,既要肯定网民爱国热情,不激发对立情绪,又要引导他们理性思考问题,冷静表达意愿。柳暗花明,小曲很激动,胡果的感触也深:如果说用事实说话,那么在这个事件中,事实至少包含这样几个侧面或者层次:一是陵园这次不是商业开发;二是陵园的商业开发不仅有,而且存在已久;三是无论这次大兴土木的动机是什么,无视公众知情权对烈士墓野蛮施工,都足够恶劣;四是广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表达了对烈士的铭记和崇高的坚守。因为引起网民强烈质疑的焦点是“商业开发”,所以胡果们之前只顾及到了前两个侧面的事实,事实虽然清楚,心里依然发堵。

影响轰动

角度一调整,稿子全面了,主题深化了,情绪理顺了,胡果们也主动了。稿子见报了,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胡果们的思考也在延续。洛阳事件反映的现象不是个案。商业开发、野蛮施工的背后,除了种种利益驱动,深层原因又是什么?中国其他陵园的现状如何?管理保护好烈士纪念设施,胡果们存在哪些制度缺陷?让类似事件不再重演,让广大网民真正安心,出路又在哪里?在处理洛阳稿的同时,胡果们迅速连线中国多位记者,又通过跑口记者与民政部取得联系,1月9日《歌乐山烈士陵园陷入用地争议》见报,10日, 《今天,以什么铭记先烈?》民政部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专访,从政策层面回答了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明确了“用法规明确纪念设施受国家保护”,透露了民政部正在争取设立“烈士纪念日”, 《革命烈士褒扬条例正在修订》 ,将明确保护责任。作为党报,关注热点最终是为了推动实践。一篇调查引出三组报道,将问题的思考从点引向面,从表象引向深层原因,从披露问题引向探讨出路。胡果们并不奢望一次报道就能有彻底改观,但希望能够用每一次的权威、公正、理性、负责,去推动实践前进一点点。

六、新闻技巧

版面定位确实重要,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2008年年1月4日第一次亮相。近100天,其实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确立版面定位,然后微调,不妥的暂停,认准的巩固。定位可以归结为一点,努力打造人民日报政治报道的看点、亮点和卖点。权威性与阅读率应该统一,但是不会天然统一,把权威优势转化为阅读优势,是今天人民日报面临的一个新挑战,也是每一个编辑记者每天工作当中实实在在碰到的问题。想落实到版面上,就是两个字:“好看”。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新闻、独家、深度、互动”。政治新闻版摸索着对它做出自己的解读,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把新闻做硬,把新闻做软。把新闻做硬,就是让新闻回归本位。政治、法制、军事报道往往人觉得有些“硬”,把新闻做软,就是要去掉冰冷坚硬的外壳,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从切入点和落点上,找到和普通读者的贴近性。做了一些尝试,比方说标题。有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能够在读者手里头停留20分钟的就是好报纸,人民日报16个版,平均下来每个版也就一分多钟,抓住读者视线,就在一目之间,只有一次机会,这个机会往往降落在好的标题上。“广东人觉得挺幸福”,说的是中国第一个城市社会变迁调查,“一年少吃80万”,说的是某地改革公务接待制度;“半年磨出三万字”,讲的是国防白皮书背后的故事,让政治新闻的标题口语化,好读、好懂,好记,拉近距离,吸引阅读,是一个着力点。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