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平照片

郭先平

郭先平个人资料:郭先平,男,博士,教授,土家族,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2002年于中山大学晋升为教授,2003年经中山大学批准为概率统计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和德国《Zentralblatt MATH》的评论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5 02:39:59

教授 博士 教师 科学家 个人 科学领域 名人

一、个人资料简介

郭先平,男,博士,教授,土家族,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2002年于中山大学晋升为教授,2003年经中山大学批准为概率统计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和德国《Zentralblatt MATH》的评论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二、简介

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198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96年于中南大学获博士学位(概率统计专业),2002于中山大学晋升为教授,2003年在中山大学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并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后”,2008年在国际会议“The7-thWCICA”上获优秀论文奖.现任《应用数学学报》和《运筹学学报》常务编委.

三、研究

郭先平教授从事马氏过程和随机最优化的研究.曾应邀到美国WayneState大学,英国Liverpool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澳大利亚SouthAustralia大学,墨西哥CINVESTAV,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进行多年合作研究.在马氏决策过程(英文缩写为MDP)和随机对策(又称博弈)的研究中取得若干创新性成果和重要进展.比如:他原创性地建立了研究MDP平均最优的第三种方法---“平均最优双不等式”方法;首次建立美法学者等关注的离散时间非平稳MDP的平均最优方程;还首次给出连续时间Markov对策的最优性条件和逼近算法.

四、学术成果

他的主要成果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在Ann.Appl.Probab.,IEEETrans.Autom.Control,SIAMJ.Optim.,SIAMJ.ControlOptim.,Math.Oper.Res.,Adv.inAppl.Probab.,Bernoulli,《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上多种国际著名杂志上,并在国际顶级出版社Springer出版第一本关于连续时间MDP的英文专著.难得的是,他的科研成果还得到国际同行学者发表在SIAMJ.ControlOptim.,AutomaticaJ.IFAC,Math.Meth.Oper.Res.,J.Math.Anal.Appl.,TOP,Math.Reviews,和ZentralblattMATH等国际杂志上的高度肯定和公开评价.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立了离散时间非平稳MDPs平均模型的最优方程,否定了著名学者的相关论点;

(2)实质性推进了连续时间MDP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回答了著名学者的有关问题;

(3)首次建立了连续时间Markov随机对策的概率论基础,,丰富了随机对策的研究内容.

上述研究成果是丰富而深刻的,研究方法是创新而有趣的。

五、就职单位介绍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一般指位于广东省的中山大学,简称“中大”。中山大学于1924年由伟大的革命先驱、国父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建,起初校址在今石牌村。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岭南大学前身格致书院,创立于1888年,与广雅书院同年。1904年,由传教士在现康乐村创建全新的岭南大学,当时这里远离闹市,环境优美。1927年收归华人办理,钟荣光先生任首位华人校长(后与中山大学合并),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获政府批准成立研究院,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另两所为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当时的中山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1952年新中国进行院校大调整,国立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合并,分离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学,中大医学院从原中大分离出来,成立中山医科大学。 2000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原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为今天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现为中国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副部级,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拥有南校区(本部)、东校区、北校区、珠海校区四大校区。中山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的广州市。校区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是国家“2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等29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232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288个学科专业,还有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1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数字家庭”、“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6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0年11月,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有博士研究生4573人、硕士研究生11138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104人,本科生32111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177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585人、进修生1820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13275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06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06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374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4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12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0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 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肿瘤基因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 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藏书564.82万册(件),新书刊资料年增长量达17万余件。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接入计算机近5万余台,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中山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4.5亿多元。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