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玖照片

周文玖

周文玖个人资料:周文玖,男, 1964年生,山东金乡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7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1—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吴怀祺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又在该校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瞿林东教授,获博士学位。……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11 17:13:56

历史学家 教育学家 学者

一、个人资料简介

周文玖,男, 1964年生,山东金乡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7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1—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吴怀祺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又在该校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瞿林东教授,获博士学位。

二、人物简介

在《史学理论研究》、《民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孔子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试论历史的本质 》、《司马迁的历史变通思想》、《顾炎武的历史盛衰思想》、《司马迁的历史变通思想》、《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史学评述》、《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等论文、学术评论约一百二十余篇,出版《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史学史导论》、《康乾盛世》、《因革之辨》等著作。选编《朱希祖文存》,主编《历史时代嬗变的记录——中国近现代史学究》《〈晋书〉“八书”“二史”研究》等。著有《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史学史导论》、《现代科学全书·史学史卷》(合著)等。

三、代表性论文

1、试论历史的本质(《济宁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2、关于“历史”的概念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第3期)

3、《周易》的“中”与“变”(《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

4、《史记》的变通史学思想(《齐鲁学刊》1993年第3期)

5、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再认识(济宁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6、顾炎武的历史变革思想(《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7、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唐都学刊》1995年第6期)

8、图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9、顾炎武的经学批评(《齐鲁学刊》1995年第1期)

10、顾炎武的考史方法和历史编纂学思想(《古籍研究》1995年第3期)

11、顾炎武论治乱兴衰(《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2、袁宏史学思想再探讨(《济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13、顾炎武的历史盛衰思想(《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

14、顾炎武的史学批评(《安徽史学》1997年第1期)

15、邓小平的“史识”(《济宁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16、论邓小平的历史思想(新时期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根据)(《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年第7期)(论邓小平的历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增刊)

17、李大钊《史学要论》对史学理论的贡献(《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18、重读《史学要论》(《光明日报》1998年3月20日)

1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李大钊(《文史知识》1998年第5期)

20、对高校历史教学和 中学历史教学接轨问题的思考(《聊城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1、朱希祖与中国史学(《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2、将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引向深入(《古籍研究》1998年第4期)

23、展示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读吴怀祺先生著《中国史学思想史》(《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8期)

24、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史学评述(《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25、史学思想史与史学史的学科建设(《东方》2000年第2期)

26、三十年代史学史研究评述(《山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27、白寿彝史学史思想的发展历程(《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

28、顾炎武论史书编纂(《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9、五十年来史学理论发展之回顾(《河北学刊》2000年第3期)

30、何炳松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求是学刊》2000年第4期)

31、辛勤探索四十年 汇聚心血两代人——读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2、论“史德”(《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3、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发展大势略论(《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34、历史学怎样认识自身的历史(《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3期)

35、“采铜于山”的杰作——《日知录》(《光明日报》2001年9月25日)

36、评晁福林著《先秦民俗史》(《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1期)

37、关于史学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38、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历史学》复印资料2002年第1期)

39、白寿彝先生的治学经历与他的史学史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与王记录合作)

40、梁启超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开拓性贡献(《求是学刊》2002年第4期)

41、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42、“历史”的概念——一个历史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光明日报》2002年9月3日)

43、20世纪中国史家论历史文学(《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4、梁启超与何炳松(《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45、全面评价“文革”前十七年的历史学(《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27日,署名:黎明)

46、正确处理理论与史料的关系(《学习时报》2002年12月9日)

47、一本有特色的《史记》读本(《古籍研究》2002年第4期)

48、“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9、认识过去? 开辟未来(《光明日报》2003年1月7日)

50、继承与创新的结晶——读吴怀祺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史学思想史》(《出版参考》2003年3月,署名:林华)

51、关于“文革”前十七年史学界的两种思潮(《淮北煤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2、白寿彝先生的治学与他的中国通史编纂(《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

53、黄宗羲顾炎武之比较(《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54、关于王国维的《古史新证》和唐兰先生的《序》(《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

55、名家评介名著的荟萃(《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56、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

57、谈总序和前言(《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3年)

58、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烟台师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9、科学地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0、科学地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兼谈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一些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3期)

61、朱希祖史学略论(《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2、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理论发展略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年)

6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特色——以几部代表性史著为考察对象(《山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

64、王国维死因再析(《烟台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5、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刍议(《阜阳师院学报》2004年第6期)

66、“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学习时报》第240期,2004年6月21日)

67、“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学习时报》第244期,2004年7月19日)

68、“三日不见,即更刮目相待”(《学习时报》第246期,2004年8月2日)

69、“逆取而以顺守之”(《学习时报》第248期,2004年8月16日)

70、“见盛观衰”与“承弊易变”(《学习时报》第254期,2004年9月27日)

71、“亡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学习时报》第252期,2004年9月13日)

72、唯物史观与发扬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年)

73、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74、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回族研究》2005年第2期)

75、民族救亡与民族统一战线纲领(《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76、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学术关系略论(《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增修改后,又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为2004年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傅斯年学术会议的论文集)

77、朱希祖与 中国现代史学体系的建立(《烟台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8、探索理论遗产之路——读瞿林东教授著《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历史教学》2006年第4期)

79、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署名“黎明”)

80、史学? 社会? 人生 (《学习时报》第318期,2006年1月2日)

81、史观与正确地认识历史(《学习时报》第320期,2006年1月16日)

82、历史认识的真理性能够检验吗?(《学习时报》第324期,2006年2月27日)

83、“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学习时报》第328期,2006年3月27日)

84、“不知古人之身处,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学习时报》第332期,2006年4月24日)

85、历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学习时报》第334期,2006年5月8日)

86、势、理、时——谈历史趋势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时报》第342期,2006年7月3日)

87、人、社会、自然——谈社会和谐与历史进步(《学习时报》第348期,2006年8月14日)

88、“六经皆史”说考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2006年年刊)

89、以明变为宗——评蒙文通著《中国史学史》(《中华读书报》2006年7月5日)

90、《朱希祖文存》前言(2006年12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91、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特点(《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92、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93、从“一个”到“多元一体”——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4、实学思潮与明清之际的史学(《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

95、20世纪关于《晋书》、“八书”、“二史”的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7-2008年卷)

96、20年心血铸就的皇皇巨著——评王双怀教授主编《中华日历通典》(《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

97、直书、名教与史学批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98、侯外庐与白寿彝的学术交谊及治学特色之比较(《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2期)

99、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学习时报》第454期,2008年9月24日)

100、东西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之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01、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内容的思考(《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0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品格——以郭、范、翦、吕、侯为对象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与王昌沛合作)

103、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及特点

——兼谈直书与名教之关系(《孔子研究》2009年第5期)

104、通识? 专精? 信念

——瞿林东教授著《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读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05、真实——历史学永恒的魅力(《学习时报》2009年9月21日)

106、应当重视对《晋书》“八书”“二史”的研究(《南开学报》2009年第6期)

107、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史学月刊》2010年11期)

108、中国传统史学的二重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年刊》2010年)

109、“史义”与通俗历史读物写作(《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

110、论郭沫若的史学特色(《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11、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12、《日知录校注》——一本大有功于《日知录》的杰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2011年年刊)

四、个人专著

1、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康乾盛世(中华书局2010年4月版)

4、因革之变:关于历史本体、史学、史家的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五、编辑之书

1、朱希祖文存(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周文玖选编)

2、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论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瞿林东主编,周文玖副主编)

3、《晋书》、“八书”、“二史”研究荟萃(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周文玖主编)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