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忠照片

杨宝忠

杨宝忠个人资料:杨宝忠,京剧老生、琴师。艺名小小朵。出生于1898年,逝世于1967年,享年69岁。……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3 07:39:21

京剧演员 京剧琴师 京剧生角演员 人物 戏曲名家 文化人物 琴师 老生

一、个人资料简介

杨宝忠,京剧老生、琴师。艺名小小朵。出生于1898年,逝世于1967年,享年69岁。

二、杨宝忠 - 简介

杨宝忠,男,京剧老生、琴师。艺名小小朵。

三、杨宝忠 - 生辰

出生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逝世于1967年,农历丁未年;享年69岁。

四、杨宝忠 - 家世

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杨朵仙是与梅兰芳祖父梅巧玲同时的著名花旦,父亲杨小朵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演员,亦工花旦。

五、杨宝忠 - 生平

在家庭的熏染下,他自幼习艺,师从张春彦、鲍吉祥等老前辈工须生,又随钱金福、许德义等武净宗师习武功,后经陈秀华教习,21岁拜余叔岩为师,为其大弟子,颇得真传。他演的《击鼓骂曹》、《南阳关》两出,后世尊为经典,《击鼓骂曹》中间一段鼓套子最为拿手。后倒仓辍演,改从父学京胡。梨园行里的规矩改行另拜师,于是拜场面前辈锡子纲先生,与王瑞芝、钟德扬同列门下。 杨宝忠是余门弟子,深知余派之奥妙,操琴后即被马连良所邀为其操琴,深为其所倚重,二人合作默契,共同研究马派唱腔。抗战开始,扶风社境况不佳,马连良先生为缩减戏社支出,才起用了后起之秀李慕良。杨宝忠离开扶风社,就一心扶佐堂弟杨宝森。杨派艺术是杨宝森、杨宝忠、杭子和三位艺术家共同的结晶,三人的组合为梨园行内所称道。 建国后任职于天津京剧团、天津戏曲学校。 杨宝忠能戏很多,腹笥渊博,熟知戏理,又善察演员心理,对其发声、吐字、气口、韵味了如指掌,故其伴奏与演唱者配合默契,托唱传情、悦耳动听。杨先生深知乐理,他在《空城计》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之后的花过门,每每演出,必赢得喝彩声。在《击鼓骂曹》中创编的鼓套子,和曲牌《夜深沉》天衣无缝的结合,使剧中人物弥衡的忿、怒、哀、怨表现的酣畅淋漓。杨先生弟子很多,如李慕良、黄金陆、王鹤文、万瑞兴、燕守平等。 1967年文革中死于牛棚。

六、杨宝忠 - 科班院校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老生教师

七、杨宝忠 - 活动年表

1917年,农历丁巳年:杨宝森开始学戏 1921年,农历辛酉年:余叔岩收杨宝忠为徒 1926年,农历丙寅年:孟小冬定居北京 1931年,农历辛未年:杨宝森结婚 1931年,农历辛未年:孟小冬在长城公司灌制唱片 1934年6月8日,农历甲戌年四月廿七日:雍竹君首次在武汉演出 1934年12月20日,农历甲戌年十一月十四日:杨宝忠拜锡子刚为师 1934年12月24日,农历甲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杨宝忠首次为马连良操琴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1938年2月28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杨小楼大殓举行 1940年3月29日,农历庚辰年二月廿一日:春元社请杨宝忠操琴 1941年,农历辛巳年:杨宝森组宝华社 1941年8月28日,农历辛巳年七月初六日:言少朋组班就绪 1941年9月,农历辛巳年: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3年6月1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时:余叔岩丧礼举行 1944年4月9日,农历甲申年三月十七日:宝华社三次赴沪演出第三天 1944年4月16日,农历甲申年三月廿四日:宝华社三次赴沪演出第十天 1944年4月23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初一日:宝华社三次赴沪演出第十七天 1944年4月30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初八日:宝华社三次赴沪演出第二十四天 1944年5月14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廿二日:宝华社三次赴沪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6年8月,农历丙戌年:1946年8月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 1955年6月,农历乙未年: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 1955年6月24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初五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1955年6月25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初六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天 1955年6月26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初七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三天 1955年6月27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初八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四天 1955年6月28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初九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五天 1955年6月29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初十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六天 1955年6月30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十一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七天 1955年7月1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十二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八天 1955年7月2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十三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九天 1955年7月3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十四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天 1955年7月6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十七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三天 1955年7月7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十八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四天 1955年7月8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十九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五天 1955年7月9日,农历乙未年五月二十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六天 1955年7月10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一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七天 1955年7月11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二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八天 1955年7月12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三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十九天 1955年7月13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四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天 1955年7月14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五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一天 1955年7月15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六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二天 1955年7月16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七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三天 1955年7月17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八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四天 1955年7月18日,农历乙未年五月廿九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五天 1955年7月19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一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六天 1955年7月20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二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七天 1955年7月21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三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八天 1955年7月22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四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二十九天 1955年7月23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五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三十天 1955年7月24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六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三十一天 1955年7月25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七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三十二天 1955年7月26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八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三十三天 1955年7月27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九日: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演出第三十四天 1956年12月29日,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廿八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56年12月30日,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廿九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1956年12月31日,农历丙申年十一月三十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1957年1月1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1957年1月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1957年1月3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三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1957年1月4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四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1957年1月5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五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1957年1月6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六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1957年1月7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七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1957年1月8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八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57年1月9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1957年1月10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十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三天 1957年1月11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1957年1月1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二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1957年1月13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57年1月14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四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1957年1月15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五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57年1月16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1957年1月17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七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天 1957年1月18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八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一天 1957年1月19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九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二天 1957年1月20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二十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三天 1957年11月,农历丁酉年:程砚秋、杨宝森合录《武家坡》

八、杨宝忠 - 醉拉《伍子胥》

戏曲是以演员为主体的综合表演艺术,突出演员自然无可非议,但琴师、鼓师等辅佐人员对演员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日趋完美,却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直接作用。 20世纪30年代某年春节,杨宝忠去北京厂甸逛会,在旧货摊上见到一只老竹笔筒,质实色黯,诚属远朝古董,便以重金购买到手。经与制琴师傅研究后改成京胡,果然音色浑厚,醰声悦耳,杨对此爱如至宝,取名“大董”。同行得知也无不为之钦羡,纷来观赏,从而琴声中才开始有了"董音"一词。时至今日,京剧琴师们评论胡琴音质优劣,仍以有无"董音"为重要标志。 杨宝忠琴艺精湛,尤其弓法娴熟,伴奏时能因人而异,对不同流派的声腔采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使之衬托得体,珠联璧合。当年他与名鼓师杭子和联手为演员杨宝森伴奏,非但配合默契,傍得严丝合缝,涓滴不露,而且珠玉映辉,能使唱腔锦上添花,曾被观众誉为琴、鼓、腔“一台三绝”。杨宝森的代表作《伍子胥》、《洪羊洞》、《托兆碰碑》等戏,必杨宝忠、杭子和参加伴奏,始能收到清新脱俗、超然不类的艺术效果。因此,杨宝森每贴演此类剧目,宝忠不来便如凤失羽翼大减光彩,往往拒不登场。 旧社会,不少戏曲艺人染有吸鸦片的不良习惯,杨宝忠也不例外。解放后在政府帮助和社会影响下他幡然醒悟,从而戒烟以白酒代替鸦片来抵御烟瘾,经常不断用酒提神儿,每饭必饮。一日,杨好友云集,言谈投机,遂开怀畅饮,结果醉卧不起。适逢那天晚上杨宝森贴全部《伍子胥》,眼看快开演了杨仍醉卧不醒。戏班管事人来家中敦请,此时他才懵懵懂懂携琴上车。进了后台,场面上锣鼓一振,杨宝忠立时清醒过来,马上精神抖擞跃跃欲试。待杨宝森饰演的伍子胥出场后,宝忠倏然运弓如风,弹指如神,一字一腔,衬托入妙,博得全场掌声不绝,傍得演员如骅骝得鞭,似流水行云。演毕以后杨宝森感到,今天宝忠拉得如此卖力气,拖得如此有韵味儿,效果反常,不知何故,经询方知,原来他是临场醉拉《伍子胥》,从而被人传作艺坛佳话了。 杨宝森的艺术风格形成,是他锲而不舍,潜心研练的结果。但,琴师与鼓师对这一艺术流派的形成、丰富、发展,并使之日臻完美,其作用也是不能不予承认的。“醉拉《伍子胥》”足以说明演员与琴师长期切磋,相得益彰,从而始能珠圆玉润配合默契的关系。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