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戏曲名家 文化人物 潮剧 潮剧演员
郑健英 1945年出生,广东澄海人,中国著名戏剧家。
郑健英 1945年出生,广东澄海人,广东潮剧院一团名誉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省剧协主席团成员。1962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后分配在广东潮剧院一团当演员。1968年“文革”期间在汕头地区文宣队当演员。1972年在汕头地区潮剧团。1978年广东潮剧院恢复建制,调潮剧院一团任演员。1983年调广东潮剧院二团,任演员,后兼副团长。在校期间师承名教戏黄玉斗、林和忍学青衣唱腔,到潮剧院后又得马飞、卢吟词指导,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唱风格。1995年到上海戏曲学校沏澎艺术精品培训班进修结业。
梨园雅韵流香气,百转歌喉一串珠。在素有“南国鲜花”美誉的潮剧百花园里,具有“潮剧牡丹”雅号的国家一级演员郑健英,40多年来对潮剧情寄艺术,魂系舞台,以其刚柔相济、情感交融的表演,甜润优美、玉质金地声的唱腔,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戏迷的爱戴和推崇,也成就了她辉煌的艺术人生。走近郑健英,记者深切感受到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本色光彩,一种人格的魅力。她的美,她的艺术,与观众同在!
家喻户晓的“杨开慧”深入人心
1962年,郑健英从汕头戏曲学校毕业,分配到广东潮剧院。17岁的小姑娘,来到这个群星荟萃的艺术团体,从小婢女基本角色演起,无论是帮声,还是跑场,她都倾注全力投入。
1971年,她首次担纲演出,在郑一标执导的现代戏《迎风山》中扮演小媳妇李花,一炮打响,有关专家都称赞初挑重担的郑健英颇具有戏性。紧接着她又接连成功地塑造了《龙江颂》、《杜鹃山》、《澎湃》、《八一风暴》等中江水英、柯湘、蔡淑冰、田英等一系列现代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1977年公演的《蝶恋花》中,郑健英成功地演活了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引爆了一场可谓“家喻户晓”的郑健英热。1978年广东潮剧团在汕头工人影剧院上演《蝶恋花》,连演30场,场场满座。街巷闾里,老少妇孺,专家名流,都被郑健英丝丝入扣的表演折服。尔后在广州红旗剧场同样是盛况空前。特别是第五场“古道别”,郑健英的唱腔艺术发挥到令人动心的境界,优美的声腔绕梁漾窗,剧场工作人员被吸引到场子里,过路人站在门外“旁听”,一位卖水果的老妪甚至托人把两个梨送给巾帼英烈“杨开慧”。
观众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力量
很多人羡慕郑健英,羡慕她几十年在舞台上光彩不减,羡慕她能文能武、宜正宜邪的艺术才能。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确,郑健英有一副“金嗓子”,然而要成为一个唱做念打俱佳的演员,更多的是源于她长期以来对艺术不懈的追求。记得80年代初,潮剧院排练出国剧目《花枪缘》,剧中姜桂芝一角的行旦是武旦跨老旦,加上大段的唱段十分难唱,剧院决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成名不久的郑健英。当时郑健英已近不惑,筋骨远没年轻时的柔韧度,加之要从“青衣”转旦,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演好角色,郑健英早晨五点就起床练功、踢枪、抡枪、苦练不已,甚至一度小腿肌肉撕裂……这段回忆成为郑健英难忘的经历,也令业内外看到一个演绎现代戏、古装传统戏皆擅长,青衣、闺门旦、花旦、武旦、老旦皆备的郑健英。
“既然认定了这条路,无论多辛苦,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在郑健英看来,“人痴戏”才能“戏痴人”,“情痴戏”才能“曲痴人”。1986年,郑健英在新加坡嘉龙剧场领衔主演《救风尘》时,突然心跳加速,双手冰冷而不支病倒。当医生给她打完强心针后,郑健英硬是支着病体演完后四场重头戏。《救风尘》格调轻松惹笑,观众席上笑声不绝,然而有谁会想到台上风骚活泼的“赵盼儿”,居然是背着一身病痛的郑健英呢?“观众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力量。作为一名演员,每场戏、每个人物都要认认真真地研究、琢磨、艺术是不能将就的。”她坦诚地对记者说,每次下乡巡回演出,她戏份较重,很辛苦,有时感觉自己累得有气无力,再也唱不动了,但当看到台下满怀怀期待的观众时,她认为只要还能坚持站起来,都会竭尽全力把戏演好。
“用心”演戏赢来观众口碑
演员的成功在于舞台,演员的生命在于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和超越。从艺术40多年来,郑健英共参加了近百个剧目的演出,许多剧目还被中国唱片公司、太平洋音影公司等机构录音、录像并在海内外发行、播出,精湛的表演艺术博得了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牡丹有红、白、黄、蓝诸色,郑健英的艺术表演,有的像红牡丹一样流光溢彩,有的像白牡丹一样玉树临风,有的像黄牡丹一样金灿灵秀,有的像蓝牡丹一样淡雅纯净,她全身心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无不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郑健英感慨地说,是艺术成就了她辉煌的人生,是潮剧丰富了她平凡的生命。她把艺术看作自己的生命线,把舞台看作是自己的圣地,她只要进入这个圣地,就会忘我地沉浸在艺术当中,创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今,退休的郑健英对潮剧那份赤子情怀从未改变,每天早上都会和老伴一起看潮剧或其它戏曲。“大家不用羡慕我的成绩,这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拼搏换来的,也是靠观众的口碑赢来的。”她说,只要“用心”演好戏,总会找到一个璀璨夺目的艺术天地。
从艺四十年来,先后主演过60多个剧目,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获得成功的剧目有《白兔记·回书》的岳秀英、《美人泪》的冯香罗、《六月雪》的窦娥、《告亲夫》的文淑贞、《血染南梁宫》的毕皇后等;现代戏有《迎风山》的林英、《彭湃》的蔡索屏、《蝶恋花》的杨开慧等。1991年参加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和《新舞台》举办的潮剧出国剧目展演,在《七尸八命九重冤》、《告亲夫》和《美人泪》中扮演凌桂仙、文淑贞和冯香罗,获得好评,《新舞台》特刊加以评介。1992年在《岳银瓶》中扮演岳银瓶,参加新加坡戏剧节演出,《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之为“金嗓子”。 1992年,参与导演现代潮剧《三香茶店》,获广东省现代戏会 演二等奖。1993年获“宝中宝杯”全国中老年戏曲演员会演壮丹奖。1995年在《无意神医》中扮演主要配角皇太后,该 剧赴上海参加白玉兰奖展演。演唱录音制成卡式带出版发行的有《蝶恋花》、《回书》、《美人泪》、《王熙凤》、《告亲夫》、《花枪缘》、《六月雪》、《审皇后》、《大脚夫人》、《血溅南梁宫》、《救风尘》、《柳明月》、《铡美》、《香壶案》等。录像的剧目有《回书》、《美人泪》、《八品官》、《告亲夫》、《痴梦》、《六月雪》、《审皇后》、《大脚夫人》、《血溅南梁宫》、《救风尘》、《香壶案》等。不少唱段被群众广为传唱。1986年评为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87年评为汕头市优秀知识分子,同年获广东省中青年演员百花奖。1989 年获“汕头市十佳演员”称号。列为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2001年5月24日广东潮剧院为她举办“郑健英潮剧表演艺术四十年专场晚会”。
国庆五十华诞晚上,有幸在汕头市潮剧艺术中心,欣赏了省文化厅国庆献礼重点剧目、由两位国家一级演员方展荣、郑健英主演新编大型潮剧《葫芦庙》,再次被郑健英优美而动情的“金嗓子”所倾倒。
现为潮剧二团团长的郑健英1945年2月4日出生于澄海县樟林乡,她小学毕业时凭天资丽质考上了汕头戏校,1961年毕业分配到广东潮剧院。38个春秋以来,已演过近百个剧目,其中主演并被录音、录相50个,还出版个人唱腔精选唱片,塑造了杨开慧、《芦林会》庞三娘、《告亲夫》文淑贞等众多感人形象。不仅貌佳艺精,而且戏德美,曾获过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12月)、省中青年戏剧演员“百花奖”(1987年12月)、省各文艺协会优秀中青年会员(1998年1月)。人称其与胞妹郑莎、郑微是潮剧舞台“三姐妹花”。
她尤其以嗓音清丽委婉而有口皆碑,或行腔洒脱,或柔润甜美,或柔中有刚,或放收扬抑,或轻重拖顿,或乐鼓伴奏,或乐歇干唱,都能掌握自如,咬字清晰,“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同凡响,声情并茂地唱出各种人物的性格、内心的倾吐,很有独到之处。最近与方展荣主演的《葫芦庙》,是其唱腔动听而又充分体现不同时期人物感情高超声艺的再展风采。
她扮演该剧贾雨村夫人娇杏。这部取材于《红楼梦》的7场潮剧,反映贾雨村私考得中当官后,原想为民作主,却经不起势利诱惑,在葫芦僧门子歪邪点泼下,徇私枉法,对夫人忠告充耳不闻,气得夫人离他而去,执迷不悟,宦海浮沉,最后被削职为民,与门子重逢于葫芦庙故事,体现了原著“好了歌”精神。郑健英扮演娇杏这位富不变色、正直善良的女主人公,是充满激情投入表演,特别是“金嗓子”且富有情味之长,细腻准确地塑造好这个新的艺术形象。娇杏,年龄跨度大,从少女到中年妇人,即从花旦到青衣,于是,在首场她刚出现时,用轻盈步伐,说白、唱曲轻腔甜润,莺声燕语,含情脉脉,加之一步三回头偷望,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对才貌双全穷秀才贾雨村爱慕而含羞、天真可爱的淑女形象。而第5场,娇杏听到婢女透露英莲没回姑苏,可能遇害之后,想起这位恩人之女往事时,郑健英要求采用潮腔的特殊手法——干唱,即乐队暂停伴奏。这样,在“没想到,去年老爷审命案,天降英莲在公堂。老爷他解救英莲归故里,行舟南去已一年……”数分钟几十句唱曲中, 她似唱似念,句句清晰,腔调柔中有刚,具“含、咬、吞、吐”的韵味,淋漓尽致,令观众体味到娇杏在亲切思念员外甄士隐及其安人、女儿英莲之善良深情,而在该唱段末句“恨不得心随月华回故地共叙天伦乐无穷!”时伴乐骤起,使观众心头一震,与娇杏一样心潮澎湃………
“金嗓唱彻铸新型”(李志浦先生赠句)。在10月21日开幕的国际潮剧节中,她不仅献演《葫芦庙》,而且要与香港楚蕙剧团合演折子戏《平贵别窟》,以其出众嗓子,让汕头“金凤”与香港“紫荆”两花交相怒放,共为潮剧“南国鲜花”添色。
郑健英是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她1962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工青衣。从艺四十多年来,郑健英曾在几十部剧目中扮演主角,如《蝶恋花》的杨开慧、《告亲夫》的文淑贞、《美人泪》的冯香罗、《庐林会》的庞三娘、《六月雪》的窦娥、《无意神医》的太后、《井边会》的李三娘、《秦香莲》的秦香莲、《老兵回乡》的何翠喜等,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享有很高的声望,有"金嗓子"之美称。郑健英曾先后荣获"广东省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百花奖"、"《舞台与银幕》杯优秀演员奖"、全国中老年戏曲表演赛"牡丹奖"、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德艺双馨"会员、汕头市文艺特别奖和"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称号。现为广东潮剧院一团名誉团长。
郑健英的唱腔酣畅淋漓,圆润委婉,声情并茂,韵味浓郁;表演雍容大度,刚柔相济,富于激情,变化多姿。她演绎悲剧人物有一种内蕴的感人魅力,表演时的忘我投入在潮剧界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在潮剧传统折子戏《井边会》中塑造的李三娘,更是成了潮剧舞台上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井边会》是著名南戏《白兔记》中的一折,情节动人,唱腔完美,表演细腻,是潮剧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唱工戏。
李三娘的出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郑健英在台内的一声叫板"苦呀……"哀怨凄绝,意韵幽长,一下子把人带回了遥远的古代,带进了冰天雪地的规定情境之中。在演唱"肩挑桶儿步踉跄"这段"重六"曲时,郑健英行腔自如,声情并茂,李三娘的艰难处境和悲苦心情在唱腔中抒发,引起观众的深切同情。
李三娘在井边汲水时突遇一位面貌酷似她丈夫的小将军(实际就是她离别了十六年的儿子刘咬脐),内心陡然波涛翻滚。郑健英的表演是眼神顿时一亮,边打量小将军边唱"见将军不由我暗思量……",李三娘又惊又喜又疑的复杂心情在跳跃的旋律中表露无遗。
经过一番问答,李三娘越来越觉得眼前的这位小将军可能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儿子,可是由于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她不敢贸然相认。郑健英用发自肺腑的颤音,呼唤般地唱出"哎……将军……儿哙……",她的目光开始紧紧盯住刘咬脐的脸,等到那情不自禁的一声"儿哙"出口时才把视线慢慢投向远方,这样一来,刘咬脐的心也就象被一根无形的线轻提着,牵引着……
为了寻夫问子,李三娘撕下罗裙,咬破指头写血书,千叮咛,万嘱咐,托刘咬脐带往太原:
"罗裙当纸指当笔,血书一副诉苦冤。别郎容易见郎难,遥望关河烟水寒。数尽飞鸿书不至,井台积泪待君看。十六年前容颜改,八千里外心怎安?早回一日能相见,迟来一刻见面难!"
这段潮剧有名的青衣"活五"曲,郑健英含泪抒唱,层次分明,李三娘的满怀希望,一片苦心,都在这杜鹃啼血般的唱词中尽情倾诉。每当演到这个地方,常常是演员泪光盈盈,观众唏嘘不已,郑健英与李三娘已经合为一体了。
《井边会》等传统名剧正是有了象姚璇秋、郑健英这样的艺术家的精心演绎,才能够代代相接,广泛传播,它还将永远回响在潮汕大地,回旋在人们心中。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