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戏曲名家 文化人物 潮剧 潮剧演员
钟怡坤,潮剧小生。广东省梅县人。
钟怡坤,女,1949年生,广东省梅县人。国家二级演员,著名潮剧女小生,省青联第三届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 1962年考入广东舞蹈学校,1968年毕业分配到普宁文宣队,担纲主演《杜鹃山》、《红灯记》等剧。1975年调入汕头地区青年实验潮剧团,后又调广东潮剧院一、二团,先演闺门旦,后改演女小生。扮相俊俏,风流倜傥,形神兼备。演文生萧洒有儒气,演武生虎虎有生气。唱腔真切动人。近30年来,先后在《槟榔树下》饰梅婶、《红嫂》饰红嫂、《红灯记》饰李奶奶、《送鸡蛋》饰大娘、《海霞》饰海霞、《杜娟山》饰柯湘、《江姐》饰双枪老太婆、《刺梁骥》饰邬飞霞、《告亲夫》饰文淑贞、《《陈三五娘》饰陈三、《凤楼火烛》饰姜斌、《梅亭雪》饰王金龙、《马皇后》饰何上清、《嫦娥奔月》饰后羿、《龙女情》饰姜文举、《古港传奇》饰十五阿哥、《断桥》饰许仙、《泼水成亲》饰文凤鸣、《桂枝告状》饰赵宠、《长相思》饰唐壁、《救风尘》饰安秀实、《血溅南梁宫》饰肖绚、《银锁怨》饰康婶、《南唐遗事》饰李煜、《汉宫惊梦》饰刘据、《武帝哭灵》饰刘据、《七尸八命九重冤》饰茶叶商、《烽火情仇》饰范金堂、《盘丝洞》饰唐僧、《美人泪》饰李上源、《岳银瓶》饰宋高宗、《巧探百花寺》的张德贤、《五福连》的韩湘子、《珍珠塔》的文卿、《无意神医》的皇帝、《陈三两》的李凤鸣、《扛石记》中的金如龙、《秦香莲》饰皇姑、《红丝错》饰张秋人、《逼侄赴试》饰潘必正、《梁婷》饰李燮、《老兵回乡》饰求春、《仙凡情》饰刘彥昌、《斩庞洪》饰蕗花王、《乌纱梦》饰周延章、《大河情》饰康熙、《杨令婆剥壳》饰杨怀恩、《蝶恋花》饰杨老夫人、《袁崇焕》饰祖老太、《拾玉镯》饰书生、《十八相送》、《楼台会》饰梁山伯、《王莽簒位》的吴汉等40多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塑造了一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听到钟怡坤这个名字,也许你的眼前立即会浮现出她一个个英气逼人、潇酒俊美的小生形象。然而,从她的从艺简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涉足的行当之多,角色面之广。但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像从英武小生到垂垂老妇都能在她身上得到如此完美的体现。
进入二团之前,基本没有看过怡坤姨的演出。第一次近距离看她排练《血溅南梁宫》中的肖绚,聊聊数下马鞭动作,就让她紧紧吸引,她长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高挑的身段,是演小生的好料子,特别是亮相的时候,更显得英姿勃发、英气逼人。怡坤姨毕业于舞蹈学校,因此,她的小生动作显得十分舒展,舞蹈性强,美不胜收,看她表演,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在喜剧《救风尘》中,怡坤姨一反《血溅南梁宫》英武的造型,演的是名落孙山、又遭抛弃、备受双重打击的失意书生安秀实。落第归来的安秀实一出场就见到自己的意中人宋引香披红戴翠,欲上花轿,随着一声“引香——”的惨叫声,眼睁睁看着宋引香登上周舍的花轿,拂袖而去。安秀实一下子变成霜打的秋茄——蔫了。怡坤姨演肖绚尽显英武气概,而演安秀实则显得文弱秀气、潇洒懦雅。
怡坤姨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角色是现代戏《银锁怨》中的康大婶。见惯了怡坤姨演小生,一开始听到分配她演一个老妇,有点意外,后来才听说她在年轻时就已经相当成功地扮演过老太婆。康大婶是一个生活在新社会的劳动妇女,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心灵上都担负着沉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桎梏的农村老太太,更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与施行者。说她是受害者,是因为她年轻时由于生了一个女婴,怕受歧视,狠心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丢弃在“弃儿石”上,后来虽然收养了男儿康一(陈文炎饰),却依旧洗脱不了“绝丁户”的烙印,就在她满心欢喜地盼望康一夫妇能生育一个男婴,好让她扬眉吐气,洗脱“绝丁户”这个坏名声的时候,当年遭自己遗弃的女婴后被同村的田大姆(陈丽玉饰)拾取收养、现已成为田大姆儿媳的亲生女儿阿巧(郑健英饰)临盆,正好与康一的妻子同时由康大婶接生,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阿巧产下男婴,而儿媳生的又是一个女婴!康大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昧着良心偷梁换柱,神不知鬼不觉地用自己的孙女换下了阿巧的男婴。为此,阿巧受尽了婆婆的白眼,而且,“女儿”丹丹也重蹈她的复辙——被丢在“弃儿石”上,最后,丹丹的夭折使阿巧精神崩溃了。这时,康大婶才知道阿巧原来就是被自己遗弃的亲生女儿,她为自己亲手逼疯女儿追悔莫及,亲自把阿巧的儿子送还田家,虽然如此,却再也唤不回亲生女儿阿巧的神智。
在这出戏中,怡坤姨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刚出场的时候,她神采奕奕,笑逐颜开,就等着儿媳能生下一个男孙好让她扬眉吐气;等到换孙之后,厝边头尾上门来向她道喜讨喜糖,她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想到这是在“做积恶”,又骑虎难下,只好强作笑脸,虚与委蛇,这时的她是十分矛盾的;及至获悉了阿巧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而自己不但遗弃了她,还亲手逼疯了她的时候,她怀抱男婴,向田大姆下跪,遭田大婶痛斥,她也声泪俱下地哭喊“我有罪,我有罪啊!阿巧正是我的亲生女儿!”一语既出,满场皆惊,这时的她为自己犯下这不可饶恕的罪恶而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也注定一辈子要受到良心的谴责与自食恶果的下场。这是一出十分好看的戏,角色虽然不多,但胜在以情服人,而且是瑞英姨与沈湘渠老师的联袂之作,绝对是一出赚人眼泪的戏。可惜是现代戏,因而演出的机会极少。怡坤姨小生以外的精湛演技也就不被太多的人了解,虽然以后她也在几出戏中反串过老旦,像《袁崇焕》中的祖大寿母亲,《蝶恋花》中的杨老夫人,但那些戏份太少的配角,很难显示出她在这方面的特殊才能。
看到胶己人为怡坤姨拍的相片,还是那么炯炯有神,匀称有致,与二十几年前几乎没多大变化,赞叹高兴之余,顺祝怡坤姨一切都好,想什么有什么。
女小生是潮剧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钟怡坤就是这道风景线上的一个俊美的景点。自从1979年她扮演了《荔镜记》的陈三后,潮剧舞台多了个扮相风流倜傥、唱腔优美舒展的女小生。20多年来,钟怡坤精心地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异性美的“小生形象”,今天,终于瓜熟蒂落——“钟怡坤潮剧唱腔VCD专辑”出版发行了。
戏曲舞台上,女小生的表演很多透出“脂粉气”,没有男子的阳刚之美。可是,钟怡坤几乎是洗去了女小生的“脂粉气”,给新时代的潮剧舞台寻找到一个“男子汉”,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虽然她扮演的是古代男子,但要寻找到尽可能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的异性形象,表现出他们的风流倜傥和性格魅力并非易事。从美学角度看,钟怡坤从女人的角度来看男人,再通过女性的身体来塑造男人,这种双重审美是最为冲击观众视觉形象的写意艺术。 当然,作为女小生,不可能到了舞台上就改变性别,她们多多少少还要留有女人的“脂粉气”,那么,钟怡坤是以什么表演风格让观众认可她这一个个“男子汉”艺术形象的呢?从她的《专辑》的表演和唱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是以理性做桥梁,从心理上去跨越两性的鸿沟,同时,带着浓郁的文化意识走向每个“男子汉”的内心世界的。
钟怡坤在新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去把握对男性的创造,寻找符合男子的仪表、风度和气质的声腔,用唱腔去塑造男性人物,用男性视觉去编排唱腔,《经堂别》、《回十八》、《见故人悲喜交并》、《荔枝情》、《秋风秋月寄柔情》、《阅“春秋”》《叹宫》等一曲曲唱段,是因为钟怡坤着力于将内在感情与音乐旋律融为一体,不同性格的人物她用各具特色的唱腔去加以塑造,才使观众在品味曲中旋律的同时,在内心树起了栩栩如生的男性人物形象。 钟怡坤还通过外在的程式化的动作和外在的造型,传递吴汉、梁山伯、王金龙、陈三、姜文举、萧洵等一系列男性的情感,让观众看到的是男人的神韵,最终忘记她的真实性别。这也许就是钟怡坤进行“异性”艺术创造获取成功的基本奥秘
1979年以来曾多次随团赴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广获赞誉。1990年获泰中文化艺术协会“最佳女主角奖、最优秀一等艺术奖” ,被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评为潮剧优秀艺员;1995年获广东国际艺术节表演三等奖;1999年获广东省剧协荣誉证书。《龙女情》、《梅亭雪》等四十九部剧目已录制成音像制品,发行于世界许多国家,深受国内外观众及多种报刊好评。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