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林(艺术家)照片

杨士林(艺术家)

杨士林(艺术家)个人资料:杨士林,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从事化学教育和科研五十余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在有机合成、阳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注重应用化学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在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贡献。2016年10月14日11时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资料更新时间:2020-05-06 17:04:57

艺术家 画家 书法家 著名化学家 教育家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 浙江大学原校长

一、个人资料简介

杨士林,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从事化学教育和科研五十余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在有机合成、阳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注重应用化学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在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贡献。2016年10月14日11时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二、简历

1919年10月18日 出生于江苏省 吴县。

1936年9月-1937年8月 任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练习生。 1937年9月-1941年8月 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41年9月-1991年 历任浙江大学教师、副教授、教授、化工系副系主任、化学系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8-1950年 考取公费留学,被派往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系学习。

1963-1992年 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兼浙江省化学会理事长。

1978-1986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4-1988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评议组组员。

1982年— 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编委。

三、生平

少年

杨士林于1919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5岁起就读于吴县甫里小学,学习成绩优秀,后毕业于苏州中学实验小学,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中学初中部读书。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日机轰炸苏州,被迫休学半年。1936年在苏州高中化工科毕业后,在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当练习生,对化学有了较深了解,自此,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37年考入 浙江大学公费生,不久 抗日战争爆发,浙江沦陷,杨士林随浙江大学迁至天目山,再迁广西宜山,直至贵州遵义。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回国

1948年杨士林考取公费生派往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系学习,至1950年底。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杨士林毅然返回解放了的祖国,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51年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后任教授,1952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任职

50年代初院系调整,杨士林历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副主任、化学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学校顾问、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他坚持竺可桢校长提倡的“求是”优良校风,熏陶青年学生,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他还担任了各种学术职务和社会职务,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化学评议组组员,浙江省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现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化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科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组员,全国应用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顾问,《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编委,《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高分子学报》顾问。

杨士林老校长任职期间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爱戴,浙大学子们评价他说:“在浙江大学乃至全中国的高分子教研历史中,有这么一个卓越的人物——他亲自踏出了老浙大u2018西迁u2019的雄伟路线,他见证了u2018求是u2019这一校训的创立并亲自践行了它,他悉心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浙大高分子人。他是原浙江大学校长、我国著名高分子教育家、浙大高分子的奠基人;同时,他更是一位治学不凡、备受敬仰的学者!---他就是杨士林教授。”

[清]字大椿,号梅岩,元和(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兰竹饶有书卷气味,工诗。著寒香斋诗稿。《畊砚田斋笔记》

学术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197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代表团赴日本考察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情况,1981年率领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高等教育,1983年率领代表团去西柏林工业大学考察,1984年应美国科学院邀请去纽约理工大学、阿克隆大学等校讲学,此后,陆续赴 美国、 日本等国进行考察并做学术报告。

四、教育工作

1961年以前,杨士林教授主要讲授有机化学,编写了国内首批工科有机化学教材。 其后转向高分子化学,开设了高分子化学、立体化学、高分子化学选论(研究生课)等课程。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坚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真正的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人们所力求的,但在化学中现有的理论并不完全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他一再强调,学习理论决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以实验事实。他在讲授理论问题时,总是联系到实验事实来讲解,决不空洞地高谈阔论。在授课的教学方法上,则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和逐步深入的方法。如在讲授某一类化合物时,首先让学生对该类化合物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再介绍其合成方法,将有关的各种化学反应相互贯通;进而讲解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联系到该类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他授课的特点是内容精练、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联系实际。听过杨士林讲课的人都有这个感觉,那就是二节课下来,杨士林讲的内容似并不多,但一看讲义和书本,都吓了一跳,内容太多了。可见杨士林讲授的艺术是很高的。因此,杨士林在该校的主干课讲授中一直享有盛誉。

1960年杨士林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定期组织讨论会,由研究生报告工作进展,文献阅读收获,启发他们的新的思想。他培养的18名硕士生和6名博士生均已发挥骨干作用,有的已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五、学科发展

80年代以来,功能高分子在高分子合成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成了当前世界各国 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从分子设计的高度来指导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以获得所要的性能,成了化学和物理的热门前沿课题,也是化学和物理学交叉学科要解决的课题。杨士林一直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抓住研究开发复印机、高速电子计算机和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光电导材料这一具体对象,于1986年果断地组织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固体物理、电子学、光学等方面的力量,开展了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研究。杨士林及其科研组在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制和光电导机理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杨士林根据科研组的大量实验事实,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复印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酞菁类化合物的共混复合技术是改善酞菁类化合物光电导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目,已有九个国家的学者来函索取论文。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有机固体的光电导机理要比无机固体的光电导机理复杂得多,但迄今尚没有比较统一的理论模型,各国学者对此都兴趣很大,但难度也很大,进展缓慢。敢不敢开展国际竞争,在竞争中跻身于国际先进的行列?就成了杨士林及其科研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工作条件比国外差,人力、财力和设备同国外的差距都很大,但他们采用了该校已有的近代物理分析设备,通过反复多次的实验研究,发挥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首次提出了“酞菁固体中的光电子过程是“不完全的电子转移”过程的理论模型。同时在实际应用上也取得了小试的可喜成绩。从而在有机光电导材料研究的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水平。

杨士林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不为名不为利,在教学和科研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他严格的科学态度在国内化学界享有盛誉,他不争名争利,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反对夸夸其谈的不良作风,在记者采访时,他反而介绍别人的成就。在治学态度上,他刻苦、严谨。夏天,在38℃高温下仍坚持在浙江大学图书馆里认真查阅资料;寒冬,在深夜仍然伏案备课。他的文献摘录本、备课笔记本里,写满了他的心得、设想……。看到堆得那么高的笔记本,不禁使人油然产生崇敬爱戴之情,祝愿他为祖国化学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六、杨士林同志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原浙江大学校长、教授杨士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0月14日上午11时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杨士林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0月21日上午9时30分在杭州殡仪馆举行。送花圈、发唁电、唁函的单位、领导、同事和生前友好请与浙江大学杨士林同志治丧办公室联系。

杨士林,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是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始人,在有机合成、阳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注重应用化学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杨士林先生曾于1937年9月至 1941年8月期间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在抗日战火中随校辗转西迁,见证了浙江大学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崛起成为“东方剑桥”,也在他身上烙下了伴随一生的“求是”印记。杨士林先生在浙江大学潜心教学科研七十载,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1982年6月至1984年2月期间,杨士林先生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带领学校继续探求真理之路,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杨士林先生关爱后辈学子,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杨士林奖学金”,主要奖励化学和高分子专业的优秀学生。

七、杨士林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杭举行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士林同志遗体告别仪式,2016年10月21日上午在杭州举行。

杨士林同志住院、病重期间及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吴官正,以及刘延东、赵乐际、杨晶、沈跃跃、路甬祥、陈至立,中央和国家机关领导潘云鹤、杨卫、周国富、陈宝生、沈晓明等,省领导夏宝龙、车俊、乔传秀、郑继伟、陈加元、王建满、黄旭明、姚克等,老同志李泽民、沈祖伦、葛洪升、柴松岳、王家扬、刘枫、李金明等,兄弟高校领导林建华、邱勇等,浙江大学领导金德水、吴朝晖等,以及20余名两院院士,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家属,或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并献花圈的有:乔传秀、廖国勋等省领导,吴敏达、王启东、薛艳庄、张浚生、张曦等老同志,吴朝晖等浙江大学领导,沈家骢、沈之荃、韩祯祥等两院院士,以及各界干部群众、杨士林同志生前友好共400余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及省纪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军区、省武警总队,中共杭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等单位,北京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等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杨士林同志家乡苏州市委、市政府送了花圈、花篮或发来唁电、唁函。

杨士林同志,1919年10月出生于江苏吴县。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于江苏苏州中学高中部。1941年本科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副主任、主任、化学系主任、副教务长、科研处处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校长等职。其间,1942年至1943年任重庆震旦灭火机厂化工部主任,1949年至1951年公派赴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部留学,1963年至1965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化学系作访问学者。曾任第五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委副主任,省科协副主席,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六届中共浙江省委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化学会理事长等职。

杨士林同志是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从事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教学与研究,在有机合成、阴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造诣高深,烯烃聚合催化剂、原油输送减阻剂及原油降凝剂等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获5项科学技术发明,先后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他是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始人。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他主持重建浙江大学化学学科工作,开创了浙江大学烯烃配位聚合、光电功能高分子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方向。

杨士林同志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他投身高等教育事业七十载,亲历浙江大学西迁岁月,终生践行“求是”校训;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带领广大师生为浙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不懈努力。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为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更是一名辛勤的“园丁”。他坚持育人为本,关爱学生,以“求是”优良校风熏陶青年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杨士林同志十分重视参政议政工作。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期间,经常亲自参加课题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为浙江政协事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士林同志为人正直谦逊,淡泊名利,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作风民主,克己奉公,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科技事业。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和敬重。

杨士林同志的逝世,不仅是浙江大学、浙江省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八、画家杨士林

简介

笔名:怀沙

室号:双钵精舍 擅长:绘画,书法,玉器,陶瓷,评估,鉴定,鉴赏,收藏,

杨士林号怀沙居士,1947年生人,安徽凤台人。

生平

1947年生,现为,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理事,安徽省书法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曾多年在教育、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后至蚌埠市书画院专职从事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工作。在上个世纪七十年 代,曾参与野外考古调查工作,并组织主持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时,结合工作及研究领域,从事古陶瓷收藏及鉴赏近三十年,作了大量的古窑址调查,获取了一定数量的古陶瓷标本,尤其是对洪武中都城遗址的考察,收获颇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安徽举办了古陶瓷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古陶瓷鉴定人员。

主要论著

《郑板桥传》,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郑板桥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金文百联集》,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游心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洪武中都城陶瓷萃珍》,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

任职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论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书协理事,安徽省作协理事。 曾任太和县委书记、阜阳地委宣传部长、蚌埠市书画院院长等行政职务。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郑板桥评传》、《旷陵奇才-郑板桥传》、《金文百聊集》、《游心集》等,主要论文有《中国狂草书派论》、《幽兰赋真伪初探》、《春秋战国书风管窥》、《试谈郑板桥书法艺术》、《体道·游心·书艺》、《淮河文化谈》等。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在日本、韩国、港台、加拿大等地展出,曾在合肥、珠海等地举办画展。其作品小传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他的这些著作曾先后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书法之友》、《安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刊物进行了报道,在书法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品介绍

其中在1992年由安徽人民出版发行的《郑板桥评传》这本书的后记里,作者写道:“我对郑板桥发生兴趣,始于十年前。人过而立之年,往往容易感慨系之。苍茫世事。风雨人生, 是很能与u2018酒情跳荡,市上呼驺 ,诗性癫狂,坟头拉鬼u2019的心境合拍,何况与板桥途程又有某些相似之处?故而斗胆u2018啃u2019起郑板桥来”。从这种记述里,不难窥见杨先生的心境与文化追求。杨先生多才多艺,于诗、文、书、画、考古、鉴定均有深造与研究,对老庄哲学与佛教禅宗钻研尤为精深,曾先后在“文物”、“书法研究”、“美术史论”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数十万字的理论文章,他的专著《广陵奇才——郑板桥传》和《郑板桥评传》在大陆出版后,又由台湾大行出版公司印刷出版,受到海峡两岸学人的普遍好评。

杨士林先生是一位胸襟宽广、视野开阔、学养深厚、勤奋笃实而又淡泊名利的学者型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融会创新、自成一格。他的这些浓郁的体现出“瘦硬”“古朴”“沉静”之美的书法作品,带给我们的是说不尽的欣喜和兴奋,以及由衷的赞美与极大的精神享受。国内有多家 刊物对他作过介绍与报导,赵朴初先生在看过他的行草页后,亲笔题词,给予很高的评价。对这些荣誉,他很少向外人道及,只有少数几位朋友,才能了解他的抱负与成就。 士林先生学养深厚,视野开阔,与他交谈很有收获。他对家乡的故土有着深厚的眷恋,对淮河流域的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全国首届书法艺术与道家美学研讨会”上,杨先生一人提交了两篇颇有深度的学术论文,其中的一篇题目是《淮河文化摭谈 》,在这一篇文章中,杨先生从宏观的角度,纵向概 括分析了淮河文化起源、发展和演变情况,并论证了以老子、庄子和淮南子刘安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所显示的淮河文化的基本特征。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道家美学产生的地理、文化背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杨士林先生对于书法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书法应当说是写心的艺术,因为它那带有生命意味的线,较之其他艺术,展示心灵更加直接。它的律动,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的心灵波动曲线的实录。他说,书法创作首在养心,书法艺术追求的自然,同艺术家心灵的自然是相当一致的。不管你感悟到没有,在真正进入创作境界时,也便是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之时。其时的挥毫,已非手运,而全为心运,那是在世一种混沌的状态,一切是无,一切又仿佛是有,有与无,已无任何可以捉摸的把握的形态,一切是那么的澄澈空明,脑中像白纸,又是那么模糊,恍如水中之月, 雾中之花,恰如一种气功状态。

杨士林先生还是一位收藏大家,手中价值连城的藏品不可枚举,其几十年的收藏实践磨练出他的一双慧眼,也积累了颇丰的著述。更妙的是,这一切的成就就是水到渠成的,都源自于他所拥有的一颗自然纯净的心灵,这大概才是体验艺术大道的必然吧。 如今杨士林先生已隐居北京三载,他钟情于书画艺术和古文物鉴定事业,做起了和郑板桥一样的居士。杨士林先生说:“在书画界不少人跟着领导后面去u2018创作u2019的,那些人的作品虽能鼓噪一时,却u2018鼓噪u2019不了一世,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要经得起后人推敲的。他说自己已到京三载多时间,从不张扬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静心埋头做点学问”。从杨士林先生这般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真正淡泊名利、勤奋笃实的学者型书画家。

作品欣赏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