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润观照片

蒋润观

蒋润观个人资料:(1916—1990)江西省广丰区人。一九三八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干事,队副政治指导员,三团二大队特派员,第五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新四军第三师十旅政治部组织股股长,十旅五团政治委员,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三师特……
资料更新时间:2025-04-02 05:05:01

一、个人简介

(1916—1990)江西省广丰区人。一九三八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干事,队副政治指导员,三团二大队特派员,第五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新四军第三师十旅政治部组织股股长,十旅五团政治委员,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蒋润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广丰区

出生日期:1916年2月

逝世日期:1990年3月5日

职业:军人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三、个人履历

蒋润观(1916-1990):1916年2月生,江西省广丰区人。1937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3大队干事,华中大队干部队副政治指导员,3团2大队特派员,第五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新四军第三师10旅政治部组织股股长,淮海军区第10旅5团政治委员,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5年任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肇州县委书记,西满军区独立3师1团政治委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1师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北1947年攻势作战及辽沈、平津、广东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2师政治委员。1952年10月,第44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合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蒋润观担任第54军第130师师长。1953年任志愿军第54军130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54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入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回国后,1959年12月—1964年2月任高等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副主任,1964年2月—1969年2月任高等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1969年12月—1975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75年7月—1979年10月任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1979年10月—1983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教育长,训练部副部长(1982年6月起)。1983年5月任军事学院训练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

四、基本概述

原军事学院训练部顾问。  蒋润观同志是江西广丰区人,1938年入伍,同年入党。曾历任学员、干事、副政指、特派员、股长、科长、县委副书记、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兼县委书记、师长、军政治部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战史教授会主任、总政保卫部长、福建省军区政委、军事学院副教育长等职。他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晋升为少将。战争年代,他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系列战役、战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有丰富的作战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于我军教育事业,潜心研究学术难题,勇于创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学的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为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军培养大批中高级指挥人才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10年动乱中,他坚决地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作斗争。晚年,他积极参加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蒋润观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作风正派,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己奉公,顾全大局;艰苦朴素,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蒋润观同志因病于1990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五、人生经历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集团军,于1952年10月在广东惠阳奉命组建。所属部队系原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师(欠400团)、第135师和原第44军第130师、第134师第391团等部。

1952年10月,第四野战军奉命整编,将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第135师和第44军第130、第131师第391团合编组成第54军,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原第44军第130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0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原第45军第134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4师,张晓冰任师长、蓝文兆任政治委员;原第135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5师,任思忠任师长,韦统泰、陈德志任副师长。该军组成后,即奉中央军委命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作战。

经过两个月的抗美援朝动员教育和出征准备,于1953年1月21日,由广东惠阳北上,2月上旬,第130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

军部和第134、第135师进驻辽东半岛,担负守卫海防和作战训练任务。1953年5月2日,军部率第134、第135师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接替第39军防务,担负西海岸抗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6月下旬,奉命由西海岸开赴金城前线,配属第20兵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1953年7月13日,战役开始,除第134师集结于洗浦里,为兵团预备队外,第130师配属第68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第135师配属第67军由庆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敌发起攻击。当日第130师即攻占424.4高地及866阵地;

第135师攻占了梨船洞、芦洞里等地。尔后,各部即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中,第404团第1营第3连2排长麻俊坤在自己3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趴在阵地上指挥,连续打退敌10余次进攻,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第3营第7连3排长王占山在坚守阵地战斗中,指挥机智灵活,连续打退敌40余次攻击,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后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停战以后,该军即在西起桥田里,东至北汉江地段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

为防止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经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构筑了大量的坑道、火力点、掩蔽部、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种掩体、火炮与坦克阵地、防空洞等,还新修了若干公里的军事公路,使阵地更加巩固,为长期坚守、粉碎敌人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营房,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为战备训练奠定了基础。

同年11月,该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改装,增加了9个营,部队得到了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增强了。整编后,仍由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

第130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

第134师,蓝文兆代师长兼政治委员。

1954年4月中旬,奉志愿军总部命令,将金城地区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部队移防至元山北玉坪里、文川、龙潭里、高原、永兴地区,担负守卫东海岸的任务。

1955年3月,又将东海岸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调防上端洞、宣川、古邑、定州、下端地区,守备西海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涌现出“国际一等功巨连”等先进集体和麻俊坤等许多英模人物。1958年5月和7月,该军奉命分批回国。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