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珠(1911.12-1995.04),男,汉族,江西省兴国县江背镇养源村人。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率部参加大西南剿匪平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组织指挥铁道兵第五师建设鹰厦、贵昆、襄渝和成昆铁路,参加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铁路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8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1988年8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文名:李绍珠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兴国县江背镇养源村
出生日期:1911年12月
逝世日期:1995年4月
职业:革命军人
主要成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参加晋西南、运城、临汾等战役 参加解放祖国大西北、西南战役 参加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 指挥铁道兵第五师修建鹰厦、成昆铁路 参加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组建
1911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江背镇养源村。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第四、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纵队战士,步兵连长、炮兵连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连长、晋察冀军区营长,参加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独立第十旅第三十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独立第十旅第三十团副团长。
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七军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团长。
1950年2月,率部开展川西金堂剿匪平叛战役。
1952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参谋长。
1953年1月,率部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参谋长。
1954年3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载誉回国,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先后率部就地在黑龙江省建设汤林铁路支线,赴东南沿海抢修黎湛、鹰厦铁路,参加外福铁路施工,修建中老、中尼国际公路,执行西藏高原战区应急国防公路战备保障任务,修建贵昆铁路。
1965年5月,在完成贵昆等铁路修建任务后,率领铁道兵第五师各团团长及参谋人员从云南宣威奔赴四川攀西,实地踏勘成昆铁路线路,安排兵力部署,落实修建方案。
1966年初,奉命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驻防四川省渡口市(今攀枝花市),执行成昆铁路及“长征铁路专用线”修建任务。
1969年6月,参加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
1969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员(副军职)。
1995年4月2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4岁。
1957年8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1988年8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2年2月,李绍珠同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二纵队战士、排长、连长,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李绍珠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连长、晋察冀军区营长,参加保卫黄河河防作战,挫败日军进犯黄河河防企图,胜利完成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在陕北安全转移、指挥部队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历史任务,在晋东北、晋西南广大地区,率部开展对日作战,伏击日军,三战三捷。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初期,李绍珠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独立第十旅三十团副团长,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转战于晋南、吕粱地区和晋绥边区,鏖战于晋西南、运城、榆林等地区,1948年3月参加临汾战役,打击敌人有生力量及地方武装,有力保障晋绥解放区百万农民翻身解放和土地改革工作胜利完成。
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独立第十旅成立,任该旅第三十团副团长,1948年7月,按照上级指示,参加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结束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反动统治,进而实现华北广大地区全部解放。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独立第十旅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七军第十九师,6月第七军编入第一兵团,李绍珠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七军十九师五十七团团长。在毛泽东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下,第一野战军奉党中央命令西进,解放大西北,长途跋涉急行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第一仗—扶眉战役,追击剿灭国民党胡宗南、马鸿逵、马步芳部队至天水,接管城市,12月率领第五十七团随军委第十八兵团入川参加祖国大陆的最后一战—西南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西南剿匪
1950年2月,第五十七团在四川金堂地区执行西南剿匪战役,李绍珠团长智名勇功,机智果敢,身先士卒,亲率该团一营、三营和五十五团一营,勇往直前,强攻猛打,胜利完成川西金堂剿匪平叛战役,立下赫赫战功。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七军十九师在甘肃省甘谷地区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五师,所辖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团依次改为铁道工程第五师第十三、十四、十五团。1952年9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发布西干字第77号关于师以上干部任职命令:升任李绍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参谋长。
2.抗美援朝
195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五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奉命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李绍珠任该师参谋长,归新建铁路指挥局建制领导,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朝鲜半岛崇山峻岭、天寒地冻、炮火连天等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下,铁道工程第五师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克服缺技术、少机械、材料难以及时供应等重重困难,冒着敌机的轰炸,按照上级机关“一切为了早开工、早完工,保证备战急需”的指示,部队和机关齐动员、齐上阵,到1953年底共修建铁路23.7公里,提前1个多月完成殷山至龟城铁路龟城—价川段抢修任务,殷龟线修通,朝鲜金日成首相发电祝贺:“新线的修通对保证作战胜利和恢复朝鲜人民经济方面有巨大的贡献”。1953年4月,铁道工程第五师部分转至德川至八院面铁路球场—德川段,执行铁路抢修、球场价川地区反空降备战任务,面对炎夏暴雨、寒冬冰雪等极端恶劣气候条件和打隧道、架桥梁缺少技术装备等困难,边防空边施工,新建铁路11.45公里,胜利完成上级“在1954年3月底以前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的指示,德八铁路于1954年5月3日举行通车典礼,金日成首相为此发贺电,盛赞“德八线新建铁路工程是朝中两国人民保卫和平和安全的斗争中又一次取得的辉煌的胜利”。
3.组建铁道兵第五师
1954年3月铁道工程第五师载誉胜利回国,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支正规化的铁路工程技术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正式成立。1954年4月铁道工程第五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由3个团扩编到5个团,李绍珠历任该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整编后的铁道兵第五师立即投入到新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和突击队。
4.抢修东南沿海铁路
从朝鲜归来后铁道兵第五师首先就地参加铁路施工,在黑龙江省原始森林修建汤林铁路支线。建国初期,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对我国东南沿海大陆进行袭扰,妄图封锁海岸线。党中央发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号召。铁道兵第五师奉命以战斗的姿态,日夜兼程从东北奔赴东南沿海抢修黎湛铁路。从1954年10月至1955年4月,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视察时赞扬说:“黎湛线是全国修得又快又好的第一条铁路。”铁道兵第五师还承担了鹰厦铁路铁关村至光泽段修建任务,1955年2月至年底修建39.92公里,随后转入梅水坑至南溪南坂段,修建铁路52公里。第二十三团担负鹰厦线上最长的大禾山隧道开挖任务。工程艰巨,困难重重。1955年8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率领其他兵种首长亲临大禾山隧道视察,调查研究,解决施工和生活上的困难,并与战土们一起打风枪,指战员们倍受鼓舞。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要求铁道兵再提前一年建成鹰厦铁路。全师官兵积极响应军委号召,以“双手磨掉千层茧,汗水冲开万重山”的英雄气慨,隧道双口开挖由日平均3.67米提高到34米,提前工期118天贯通,写下了新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史上光辉的一页。二十三团一连被铁道兵授予“尖刀连”荣誉称号”。1956年铁道兵第五师参加外福铁路建设任务,铁路修建质量之好、效率之高,被上级誉为新中国的“革命速度”。铁道兵第五师为抢修沿海铁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5.修建西南边境国防公路
根据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需要,1961年11月铁道兵命令铁道兵第五师迅速组织一个加强团,突击完成中(国)老(挝)公路修建任务。二十二团几千名官兵在云南省及老挝境内热带森林地区高温、大雨、潮湿等恶劣环境下施工,因劳动强度大、生活供应困难,不少同志热晕、饿晕、累倒,经过一年苦战,出色完成任务。1962年6月,二十四团奉命修建中国至尼泊尔公路,在海拔4000至5000米以上的西藏雪域高原施工,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地势十分险要,设备、材料、生活物资等全靠人力背到现场,1963年3月,部队英勇顽强地完成任务,二十四团三营九连被铁道兵授予“雪山铁九连”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六十年代初,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妄图窜犯大陆的同时,印度也一时出现反华狂潮,在中印边境多次挑起侵犯我国领土事件。为战备需要,1962年至1963年,铁道兵第五师二十四团抽出2个营的精干兵力在西藏高原执行抢修中印边境应急公路任务。西藏军区领导在第二次对印反击战胜利总结时指出:“这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与铁道兵的同志们及时抢修战区公路是分不开的”。铁道兵第五师为巩固共和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建设贵昆铁路
铁道兵第五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首先进军祖国的大西南,解放大西南,建立了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再次进军大西南,投入贵昆、成昆铁路大会战,为人民造福。该师1958年7月调部队参加贵昆铁路修建,铁道兵第五师进一步扩编,下辖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团,共5个加强团,以及汽车、修理、机械、给水等专业营,官兵3.6万人,李绍珠升任师长。铁道兵第五师负责威宁至下马房142公里地段,昆明军区步兵及人民群众共4万余人配属施工。贵昆铁路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二十三团担负了该线最长的梅花山隧道开挖任务。施工中征服了瓦斯及大量地下涌水造成的困难,进度双口平均月成洞213米,单口月成洞最高达400米,创当时全国隧道掘进最高纪录,受到国家建委通报表彰,称赞“这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上的一个大进步”。二十一团在云贵两省交界处的老虎嘴和狮子口架起单孔全长527米、墩高50米的中国第一座钢塔式天生特大桥,创造了建设钢塔式特大桥奇迹。
7.建设成昆铁路
1965年5月,李绍珠师长率领所属各团团长及参谋人员头顶烈日,冒着40℃的高温,从云南宣威到攀西查看施工任务,他们从德昌到三堆子,再从倮果到格里坪,徒步跋山涉水,攀悬崖,跨河流,过深涧,越绝壁,实地踏勘线路走向,掌握重点桥梁隧道工程地质构造,实地调查民意社情,了解气候情况,交通条件,安排兵力部署,制定施工作战方案。1965年12月,铁道兵第五师由贵昆线转战到成昆线。1966年初,李绍珠师长奉命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驻防四川省渡口市(今攀枝花市),执行成昆铁路修建任务。到70年代初,相继完成米易至三堆子、倮果至格里坪的“两线”铁路铺轨架桥建设任务;建成朱家包包矿区、弄弄坪区、河门口和格里坪区“三片”全长90.5KM的铁路专用线;完成攀钢年产6.5万吨的耐火材料厂“一厂”的建设任务,保证攀枝花1970年“七一”出铁、出钢的生产需要;完成朱家包包万吨大爆破施工任务。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党中央向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全体筑路大军发来贺电,表彰他们“对党对人民的重大贡献”。
8.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
196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成立,李绍珠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员(副军职)。
9.建设“长征铁路专用线”
1972年4月12日,奉上级关于修建“长征铁路专用线”命令,李绍珠组织指挥铁五师第二十二团从桐子林调防至漫水湾,建设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铁路专用线。该铁路从成昆铁路漫水湾站岔出,南跨安宁河,向深山老林延伸,铺设至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航天铁路工程规格严格,质量要求高,建设难度大,需要部队作风过硬,功夫到家,经过科学组织,严格管理,精心施工,向国家航天局交出了一条高质量铁路,胜利完成“长征铁路专用线”建设任务。
1911年12月,李绍珠同志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农家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中,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并在工农武装斗争中迅速成长。兴国是全国著名的中央苏区模范县,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1932年前后,李绍珠全家兄弟四人一起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展第四、五次反“围剿”,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只有李绍珠一人到达陕北延安,另外三位兄弟在长征途中全部壮烈牺牲。
子女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李绍珠的大女儿江晋说:“我们眼中的父亲非常慈祥,非常平凡,朴实得像泥土,平凡得像小草。我从来没想到‘伟大’二字与父亲有关。但有一年,我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深受震撼。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人数最多时不过12万人,而兴国县先后有5万人参加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兴国籍红军烈士就达12038人,可以说‘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你说他们伟大不伟大?”二女儿晓峰说:“与父亲一起参加长征的李家四兄弟,只有父亲一人到达延安,另外三个叔叔都牺牲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也正是人民军队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李绍珠锤炼成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作风优良的革命军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原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二团副团长闫昌庆《铁五师历史之七军十九师金堂剿匪平叛纪实》记录:
“师首长得悉,迅即决定五十七团团长老红军李绍珠率该团一、三营,五十五团一营,连夜出动进剿。部队三月五日5时集结,6时30分部署完毕,7时发起猛烈攻击。兵分左右两路,强攻猛打,匪徒当即溃散逃窜。我乘胜追击30余里,毙敌42人,俘获86人,我仅一战士负伤。”
★原新华通讯社驻铁道兵记者(兼《人民日报》社记者)、《解放军报》社特约记者陈远谋同志评价:
“李绍珠面相酷似粟裕大将,为人忠厚老实,寡言少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
陈远谋同志曾任新华通讯社驻铁道兵正团职记者、兼任《人民日报》社记者、《解放军报》社特约记者、《铁道兵报》社副社长,1950年参军在李绍珠同志所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七军十九师从事宣传工作,建国初期曾写过一篇介绍李绍珠的新闻报道《李团长学文化》,刊登在1951年7月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七军主办的《国防战士》报上。
★原铁道兵第五师师长、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副司令员顾秀同志回忆录《历程回望》记录:
“铁五师在1965年完成贵昆铁路等任务后,奉命调到成昆线和渡口支线。当年5月,老红军师长李绍珠率各团团长及参谋人员从云南宣威到攀西查看五师管段的任务,从德昌到三堆子,再从倮果到格里坪。由于当时炳谷到三堆子没有公路,他们在工程设计人员陪同下,拿上图纸,徒步跋山涉水,攀悬崖,跨河流,过深涧,越绝壁,详细踏勘了线路走向,重点桥隧,工程数量;他们马不停蹄地冒着40℃的高温,头顶烈日,从倮果走到格里坪,实地调查民情社情、气候情况、交通条件、当地资源等,摸清了情况,部署了兵力。”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