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良照片

张仲良

张仲良个人资料:张仲良(1907-1983), 陕西耀县人。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是三年大饥饿时期,治下饿死人最多的五个地方最高长官之一。文化大革命中,江苏的两派群众组织都认为他在江苏没有犯什么的罪行,因此打算以他为“革命干部”的身份参加革命委员会。甘肃造反派闻讯,立即……
资料更新时间:2023-10-26 20:05:52

一、个人简介

张仲良(1907-1983), 陕西耀县人。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是三年大饥饿时期,治下饿死人最多的五个地方最高长官之一。文化大革命中,江苏的两派群众组织都认为他在江苏没有犯什么的罪行,因此打算以他为“革命干部”的身份参加革命委员会。甘肃造反派闻讯,立即派人到江苏要将他揪回甘肃批斗,说“张仲良欠了我们甘肃人民一百三十万血债”。如此一来,张仲良和革委会失之交臂。文化大革命之后曾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逝世。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仲良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07

逝世日期:1983年2月

职业:官员

信仰:共产主义

职务:江苏省委书记处 甘肃省委书记

三、人物经历

先后任中共耀县特支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

1932年春,因领导农民进行抗捐斗争被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经党组织营救,四个月后出狱。随后被派到杨虎城部队和中共西安市委职工部工作。

1933年夏奉命回耀县,趁王泰吉部队起义,和张邦英等发动农民暴动,打土豪、分财物,组织游击队。不久,率部进入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参加刘志丹、习仲勋和吴岱峰领导的陕甘边红军游击队;1934年春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三路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后所部和其它部队合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一团,任政治委员。1 935年夏参加了中部、宜君、富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任中宜富革命委员会主任。不久,因省委在“肃反”中犯扩大化错误,一度被捕。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被释放。随后被派到关中地区工作,任独立三团政委,参加了粉碎国民党政府军“围剿”的战斗。

1936年夏入红军大学学习。

1937年初任陕甘省军事部副部长。陕甘省撤销后,任关中分区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夏关中分区改为警备司令部,任副司令员。年底,改任关中分区专员。

1944年5月调任教导一旅政治委员。1945年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后调任联防军副政委。

1946年3月,胡宗南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被党中央派往陇中分区工作,任司令员、地委书记、专员,很快稳定了那里的局势。同年11月,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立,任纵队政治委员。后第四纵队改为第四军,继续任政治委员,参加了瓦子街、西府、扶眉和兰州等战役,接着进军青海,直取西宁,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贡献。

1949年9月调任青海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春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

1953年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在追歼残匪、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后改任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同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60年8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1年1月改任甘肃省委第三书记。

1965年8月调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

1977年10月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78年任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

1979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年底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任党组书记。他列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3年2月逝世。

三年困难

1954年5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是三年大饥荒时期,治下饿死人最多的五个地方最高长官之一。

1958年主持建设“引洮工程”,不顾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设计远远脱离现实,工程规模过大,终因国力民力不支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1962年曾被免职。文革前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开会时,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对张仲良说:若甘肃缺粮,陕西愿支援一些。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张仲良,驳斥张德生说“若陕西缺粮,甘肃可支援他们。”后来,甘肃全省饿死上百万人。

1960年12月张仲良被免职,汪锋任第一书记,张仲良改任第三书记。1965年8月,张仲良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江苏的两派群众组织都认为他在江苏没有犯什么的罪行,因此打算以他为“革命干部”的身份参加革命委员会。甘肃造反派闻讯,立即派人到江苏要将他揪回甘肃批斗,说“张仲良欠了我们甘肃人民一百三十万血债”。如此一来,张仲良和革委会失之交臂。

四、重要事件

夹边沟事件是一个地名,也是一起政治事件,更是一段无法想象的“右派”苦难史。

著名的夹边沟事件与张仲良有极大的关系,他在担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时期,反“右”运动中执行极左路线,制造阶级斗争,用军事手段管理社会。造成大批冤狱,造成甘肃全省饿死上百万人的惨剧。一九六O年十二月二日因此被当场免职。

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这里曾经有一个劳改农场。1957年10月至1960年底,近3千名右派分子被关押在这里劳动改造。天寒地冻间,一场罕见的大饥荒很快将这里变成了人间炼狱。短短三年间,三千“右派”在吃尽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后,只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9月初,夹边沟农场接到张掖地委的通知,除少数留守人外,全部要迁到高台明水农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调查组“纠正极左路线”,开展“抢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幸存者才得以陆续遣返原籍。

《甘肃省志·大事记》中记载:据1959年7月统计,甘肃省共定“右派”分子11132人。根据天津作家、《夹边沟记事》作者杨显惠的调查和当事人回忆,夹边沟农场在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这里关押了甘肃省3000多名“右派”。也就是说,甘肃省近三分之一的“右派”被送到了夹边沟农场。

当1961年初夹边沟幸存的“右派”被分批释放回家时,一位医生留下来负责给2000余名死者编写病历。他们被贴以各种名目的致命疾病:心脏病复发、肝硬化、肠胃不适……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均死于饥饿。

1959年开始,境内发生大饥荒,粮食定量急剧减少。作家杨显惠根据自己的文学生活积累进行创作,著有《夹边沟记事》中篇小说一书,专题用文学的手法描述这段历史。在他的文学叙述中,夹边沟农场那段尘封的历史,从1957年开始,这些被戴上右派帽子的干部、知识分子在这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大多数人在此期间被活活饿死。三千名右派活着出去的只有四百多人。另外,甘肃省定西市定西县作家王吉泰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祭灵》一书,作者通过走访实人实地,从各个方面真实地记录、反映了当年“右派分子”在夹边沟等劳改农场的种种地狱般的凄惨境遇。

《夹边沟》,电影名称。根据杨显惠小说《告别夹边沟》改编,中国导演王兵拍摄的首部故事片,根据杨显惠小说《告别夹边沟》改编,由中国、中国香港、法国和比利时四地联合制片。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