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调鼎照片

梅调鼎

梅调鼎个人资料:梅调鼎,字友竹,晚号赧翁,慈溪人(今江北区慈城镇)。道光十九年(1839)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去世。2006年是梅氏谢世一百周年,现特介绍梅氏的几则轶事,以纪念这位梅骨竹心品自高的宁波书法名家。……
资料更新时间:2020-03-23 01:13:53

一、个人简介

梅调鼎,字友竹,晚号赧翁,慈溪人(今江北区慈城镇)。道光十九年(1839)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去世。2006年是梅氏谢世一百周年,现特介绍梅氏的几则轶事,以纪念这位梅骨竹心品自高的宁波书法名家。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梅调鼎

别名:友竹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北区慈城镇

出生日期:1839年

逝世日期:1906年

职业:书法家

代表作品:《赧翁集锦》和《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

三、基本信息

字友竹,号赧翁,晚清慈溪县城(今属宁波市江北区)人。年轻时曾补博士弟子员,后因书法不中程见黜,不得与省试,从此发愤习书,绝意仕进,以布衣终其一生。《回风堂集》谓其“于古人书无所不学,少日专致力于二王;中年以往参酌南北,归乎恬适;晚年益浑浑有拙致入化境”。自言“用笔之妙,舍能圆能断外,无他道”。《沙孟海论书丛稿》云:“他的作品的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邓散木评其“早年的字,写得既漂亮又朴素,像年轻的农衬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有《赧翁集锦》和《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印行于世。另有《注韩室试存》。

四、成长经历

科举虽挫奋发学书:

160多年前的一天,慈城梅家又添男丁。梅家在慈城算不上大家望族,但也是名门世泽。据慈溪光绪志记载:梅家的先祖梅宽夫为南宋咸淳七年进士,调慈溪尉,“后摄知县事,率义勇应文天祥而战死常州”。不知是梅姓的缘故,还是家族的荣耀,梅家长辈取于宋代诗人张耒的《梅花》“调鼎自期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之意给男孩取名为调鼎。在古代,“调梅、调鼎”均指宰相,可见梅家是希冀其出仕为官。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少年梅调鼎开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的人生之旅。由于他的聪颖,由于他的刻苦,考取秀才不久的他即补博士弟子员。然而当满腹经纶的梅氏参加乡试时,却因答卷书写不合科举考试规定而被取消了考试的资格。因为科举考试需采用“大小匀落,横竖整齐,圆润光滑”的“馆阁体”答卷。如果说梅氏稍稍随俗一点,能按照“馆阁体”答卷;又或者梅氏稍稍听话一点,能听从家人劝告下次再考,那么可能会多一个梅氏举人,但书坛或许就没有载入艺术史册的梅调鼎了。

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梅调鼎不但是极有个性的人,而且还是个十分有志气的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世俗中,面对科举的失利,他不沉沦,不附俗,而是发愤作书挑战“馆阁体”。据介绍:梅调鼎初学颜体,在学到对其能乱真时,又刻意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旁及诸家……书法家与写字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独来独往、自成一体,而后者仅仅模仿,依附于他人。梅调鼎的书法自然属于前者,其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独树一帜。为此,行家评价他的书法是能圆能断、圆断结合,结体典雅、风神秀逸。近现代书法家邓散木评说梅调鼎:“写得既漂亮又朴素,像年轻的农村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赞其为:“不但当时没有人与他抗衡,怕清代260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

别看只有短短数十字的评价,却凝结了梅调鼎数十年的“朝夕磨砺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九”习书心血。梅调鼎晚年曾吟诵过《晨起》诗:“夜卧不能迟,晨起常苦早。”早睡早起是梅氏数十年因习书养成的习惯。据载:每天清早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笔头极长的羊毫笔悬腕写小楷百余字。大凡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羊毫是毛笔中最难驾驭的,软软的笔,写在软软的纸上,尤其是大号羊毫,中间软柔无力,难于用劲。为了驾驭大软笔,使其能得心应手,宛转如意,梅调鼎除了足不出户勤练外,还持之以恒苦练。最值一说的是寒冻腊月天,梅调鼎常把双手插进雪堆,待两手冻僵之后,再奋笔疾书,直到两手写得发汗为止。当时的梅家已是家道中落,生活较为窘迫,但梅家书房的火盆不曾熄灭,而且上面总放有一盆水,为的是防止水结冰而不能练字。数年习书经验使他深知,避寒辍暑,一曝十寒,“乃书家之大忌也”。工夫不负有心人,历经无数寒冻日,历经无数酷暑日,梅调鼎终成为被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赞为“三百年来所无”的书法家。

誉满东瀛声传美洲:

时值梅调鼎壮年,他的书法已声扬浙东,人们纷纷开始收藏他的作品。当时的慈溪县东南乡马径村(今江北庄桥马径村)有一位名叫张斯桂的文官,被清朝政府派驻日本任外交官。这位张副使收藏了不少梅氏作品,而且将梅调鼎的作品带到东瀛。当张斯桂收藏的梅调鼎墨宝被当时在日本的晚清著名书法家、历史地理学家、目录版本学家杨守敬看到后,杨开始在东瀛传播梅调鼎其人其书。在日本书坛,杨守敬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经他的推介,梅调鼎不但是名震日本书坛,而且被日本书坛誉为“清代王羲之”。

这一赞誉由海外传到国内,梅调鼎的声望更是与日俱增。不少官吏、富商纷纷慕名到慈城,登门求字。据记载,当时的浙东曾出现“为求友竹字,愿出万两银”的盛况。如果一直是这样,慈城狮子门头的梅家肯定被踏破门坎,但梅调鼎却不愿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别人哄抬的商品,他更不愿将自己的笔墨成为别人交易的“筹码”。于是,梅调鼎一律拒绝向他求字的大小官员,而且觉得光是这样拒绝似乎难以表达他的“贫贱依富贵,羞色上于面”的想法,索性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对联。之后,不知是李鸿章自己想要梅氏的字,还是下属想讨好其送梅氏的字,好几个浙江官员千方百计想叫梅调鼎为其写一幅,其中一个是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幕府的严信厚。轶事

严信厚是梅调鼎的同乡,又同是书法家。有一天,严氏准备好纸墨,邀请同乡来家品酒作书。几杯酒水下肚,梅调鼎借着几分醉意,挥毫泼墨写了几幅,突然写到一幅上款已题“少荃公台大人之属于”时,马上察觉“少荃”是李鸿章的字,当即说:“我今天写的字有酒气,不好。”说完,随手将这幅字撕毁了,弄得严信厚颇为尴尬。

五、社会评价

近现代的宁波书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有人将浙东书坛比喻为绵绵群山,而梅调鼎先生则是群山中的第一座山峰,是他开创了浙东书风。

据书法家钱罕回忆:他原名钱富,少年时曾求教于梅调鼎先生学书法,梅调鼎知道他叫钱富后,说:“贪财思富,沽名钓誉者,岂能成大业乎?”闻此言,钱富即易富为罕,兢兢业业,并遵照先生的“内含情操,外发意气,可以心悟,难以言取”的学书要求,改变了以前专门摹拟造作,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自创一体,继而成为浙东书法家。

六、高尚情操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慈城人移居美国,到大洋彼岸后不久,把自己珍藏的梅调鼎、钱罕各一楹联赠给美亨佛利尔美术馆。当人们问他为何这样时,这位旅居海外的慈城人称:此乃是梅调鼎的“人品书品,并重遐迩”。三、不谋名利淡泊人生

梅调鼎在世时,虽拒达官显贵求字,却乐为僧道白丁留墨。据传宁波的阿育王寺修天王殿时,当家和尚曾请他写天王殿三个字。梅调鼎为写这三字,专门住在寺院,又几次跑到天童寺考察开山鼻祖密云和尚的“天王殿”笔法,来回几次才动笔,写好后张贴在壁上,远望觉得不行,就撕了重写,如此往复几十遍,还是觉得不行。最后他索性叫和尚雇工将密云的字描摹下来,照样复制才算了事。据书法家凌近仁撰写的《梅调鼎传记》,宁波天童寺匾额对联、阿育王寺的石柱楹联,以及为一般人家书写对联、条屏、堂幅、扇面及壶铭等,这些都是精心杰作。若要请梅调鼎写字,最好多备纸帧,因他一挥百挥,必待自己满意方肯交件,因为如此,阿育王寺山门的“八吉祥地”四字,梅调鼎写了三年多,等寺院派和尚来催时,他才完成。

梅调鼎于书法如此,于诗文也是如此。他与文友书信来往,时常评议自己的文章:“诗究不出三家村气习,切勿示外,恐被讥笑。总被书卷不足,学问欠深,幸而四无墙壁,独出心裁。笔致虽云流逸,而词采到底淡薄。”其实梅调鼎治学如何,诗文如何,他的朋友们早就心知肚明。当年被称“慈溪四才子”的冯君木说:“读书精审绝伦,凡六经中之奇词奥句,诘屈不可通者,经先生曼声讽诵,复怡然理顺。”

其实梅调鼎的谦谦君子之风度也颇得人缘,尤其是文友之间。梅氏的独养囡,其婚姻也由好友王瑶尊牵线。他给王瑶尊信云:“前日驾舍,云及敝舍与应宅结姻事,弟随知子妇均以为可。第应宅门户阔大,究有事业之家,敝宅无负郭之田……妙女行止尚有规额,而相貌不见大佳。又将来嫁资一定淡薄,恐不称应宅所望,缘此不敢造次。惟祈茂生斟而酌之可也。”据梅氏后裔回忆:梅调鼎有一儿一女,其女绿仙相貌尚可。作为父亲的他坦言女儿相貌不见大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自揭其短,正是梅调鼎性格。据传梅绿仙是嫁到慈溪县东南乡(今洪塘)洪益三做填房。洪益三是当代书法家洪丕谟的祖父,一直在沪营生。梅调鼎对女婿颇为得意,曾书“随分且为今日事,得闲还读古人书”对联勉励,联上还注了“益三贤婿为客沪上廿余年,人皆谓其忠信谨厚”赞语。晚年的梅调鼎常在慈城大丰号闲聊,一次,大丰朋友对他说:“益三差人来慈城问卜。”一听此言,急得他团团转,不知女婿家发生什么不测之事,又为何瞒着他。想到若有心境不定才起课算命的乡俗,更是惶惶不安,欲雇轿前去探望。不巧,轿行的轿子都已雇出,梅调鼎急中生智,去课命馆问清缘由。后知大事无妨,一颗心才稍稍落地,但到底难以安心,又用大红纸书信一封。红纸是想图个吉利,速差人送去,同时务要其婿回信答复。

洪家是大家望族,家境相对富裕。梅调鼎对女婿家关怀备至,但他几乎不要女婿的接济。梅家全靠他在宁波、上海等地替人做账房的收入养家糊口,生活清贫。其清贫程度,我们从他的诗书一一读知:“朱柿饱绽爽梨脆,香橙黄熟甘橘红。欣然欲买复中止,探怀一笑无青铜。”也许如此,到梅家求字的乡邻趁他作书时,偷偷往书篮塞几枚铜钿,但若被察觉,钱即退回……梅调鼎口味嗜甜,求书者若带上糕团之类的甜食,静静等候,定能得到他的佳作。上述两事可见梅调鼎的“古怪”脾气。

然而梅调鼎的“古怪”并不因贫寒而沮丧,相反却把贫寒当作“财富”来享用,“苍苍数竿竹,桃李生其傍。桃李一时艳,春日吐芬芳。竹历岁寒苦,颜色不改常,荣华世所慕,淡薄谁肯尝。苍苍数竿竹,只可自苍苍。”这是梅调鼎的晚年诗,也是他梅骨竹心的一生的最好诠释。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