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之照片

张敏之

张敏之个人资料:张敏之,台湾“澎湖案”主要蒙冤者。其早年从事教育,国民党溃逃台湾之际,他组织山东流亡学生赴台,因澎湖地区驻军缺兵,因此强迫征军,导致师生极力反抗,最后军方采取严厉手段,不但使用私刑杀伤学生,并将流亡学校的师生张敏之与邹鉴等人污陷为“匪谍”,1949年12月11日枪毙于马场町;澎湖案当年造成200多人……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28 01:19:40

一、个人简介

张敏之,台湾“澎湖案”主要蒙冤者。其早年从事教育,国民党溃逃台湾之际,他组织山东流亡学生赴台,因澎湖地区驻军缺兵,因此强迫征军,导致师生极力反抗,最后军方采取严厉手段,不但使用私刑杀伤学生,并将流亡学校的师生张敏之与邹鉴等人污陷为“匪谍”,1949年12月11日枪毙于马场町;澎湖案当年造成200多人死亡,7人以匪谍罪名枪毙,被称为“外省人的2·28事件”;此案几经变故,直至1999年才随着张敏之夫人王培五(1908—)的回忆录——《十字架上的校长》的出版而大白于天下。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敏之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07

逝世日期:1949

三、人物简介

张敏之(1907年-1949年12月11日),山东省牟平县人,山东教育家,台湾白色恐怖大案澎湖七一三事件的受难人,中国国民党党员。

190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十六岁时,他考入先志中学新制第一班。在校期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外围组织“平民学会”。高中毕业后,他由中国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保送入中央党务学校,成为该校第一期毕业生。

1928年春,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张敏之组织了北伐宣传队,在山东南部地区活动,后他任‘党义教育训练班”训育主任,中原大战爆发后,张敏之因对政局失望而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二年级。1931年夏,他和王培五在济南结婚。毕业后,张敏之任济南第一师范学校训育主任,不愿卷入政治。他曾经向长官表明:我要做教育家,我办的是教育,不是党务;爱国与爱党是两码事。

1937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将他升任山东省立烟台中学校长。1939年初,日军北上扫荡,张敏之遂迁移该校至位于牟平山区的青山村。当时共有1500余人成立了六联中。

1942年7月,张敏之奉山东省政府的命令,率1000多名师生迁往皖北,至安徽阜阳,此后又有其他山东学生前来投奔。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山东省立高中改为国立高中,张敏之改任国立二十二中教务主任,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兼任校长,但不驻校,张敏之成为该校实际负责人。抗日战争结束后,在皖北的师生因交通阻隔未能返回家乡,山东省教育厅则对他们不闻不问。

1947年春,中共军队进攻皖北,张敏之率该校师生离开皖北,一个半月以后他们抵达徐州,又逢战火而无法继续前进。当局要求将学生就地遣散,但张敏之未同意,而是自己护送学生返回了家乡。当时省立山东中学已经于济南复校,刘泽民任校长,张敏之遂让位。

后来他带全家到上海,正准备赴台湾时,青岛市市长李先良成立难童学校,张敏之应邀任校长。一年之后,青岛成为一座孤城。

1948年11月,烟台各中学的师生撤退到上海,组成了烟台联合中学,各中学校长一致迎请张敏之出面领导。张敏之遂率学生南下流亡,经徐州到达南京。蒋介石担心首都南京局势失控,强令将山东学生遣送湖南,限期三天内运离南京。

1949年初,已到达湖南的张敏之决定将学校迁至贵州贵阳,但师生行至湖南衡阳又遇阻而滞留。当时中华民国教育部、山东省流亡政府均已迁到广州,山东各地的流亡学生也陆续到广州,但人数已经减到一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张敏之任校长的烟台联合中学2000多人,济南一、二、三、四、五联中、昌维联中、海岱联中等七所学校的学生共8000多人。

经多方恳求,时任台湾军政长官的陈诚勉强同意山东流亡学生赴台湾,但附有条件:一、思想动摇者必须除去。二、十七岁以上高中生应入伍接受军训。

1949年6月22日,八所联中的师生合计8000多人从广州黄埔码头登上济和轮前往澎湖。他们到达澎湖后,军方撕毁了与校方的协议,强征该批中学生入伍,引发师生反抗。

张敏之为维护学生权益而出面交涉,被军方控为“匪谍”,张敏之和106名师生遭到枪决,其中张敏之于1949年12月11日遭枪决。

张敏之(1907—1949),190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十六岁考取了当地一流初中先志中学,成为新制第一班学生。张敏之在校期间加入国民党外围社团“平民学会”,高中毕业后,由山东省国民党部保送报考中央党务学校,成为党校第一期毕业生。

1949年6月22日,八所联中师生合计八千子弟,在广州的黄埔码头登上了开往澎湖的济和轮。

抵达澎湖后,军方撕毁与校方签订的协议,强征这群中学生入征,引发学生的反抗,张校长为维护学生权益挺身抗争,被军方以莫须有的“匪谍”入罪,他和106名师生被枪决;被张校长保全下来的学生中,多有后来在学术教育界成就卓著者,如前台湾大学校长孙震等。

1949年12月12日早上,在台湾出版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第四版,与台湾省政府经营的《新生报》第四版,都印出斗大的震撼标题与集体枪决照片:“台湾岂容奸党潜匿,七匪谍昨伏法”及“你们逃不掉的,昨续枪决匪谍七名。”副标题则配以:“保安部破获匪兵运机构,党羽百余人均一网打尽。”及“对叛徒不宽容”等,这就是白色恐怖第一案——澎湖案。

张敏之校长死后,夫人王培五顶着匪属的恶名,独力抚养儿女长大成人。这一冤案的真相直到50年后的1999年才随着王培五的回忆录——《十字架上的校长》的出版而大白于天下。

四、人物生活

1928年春,国军北伐,张敏之组织北伐宣传队在山东南部活动,后来担任‘党义教育训练班”训育主任。在班上认识了来自济宁县的——教会女中的高材生王培五,他们成了一对恋人。在党义教育训练班上王培五因测验成绩第一,获得张敏之颁发《三民主义》与《建国大纲》两本书。在两人谈论婚嫁时,张敏之就对王培五说:“我很穷,没有什么聘礼,当初当奖品的那两本书,就算是我的聘礼吧!”而王培五也回说:“我家虽有钱,但也不会带什么嫁妆,我自己就是无价的活嫁妆。”王培五后来常向友人开玩笑说:“我嫁给了三民主义。”

王家在山东是望族,张家则贫寒,王培五双亲都反对这门亲事。但王坚持已见,将父母请来的媒人赶走。后来王培五考上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预科。

北伐成功后,蒋介石为独揽大权而引发内战,张敏之失望透顶,他插班考进上海的复旦大学经济系二年级,这对恋人于是分赴南北求学。

1931年夏天,两人回济南结婚。

张敏之毕业后,不愿涉入政治,担任了济南第一师范学校训育主任。他曾向长官明确表示:“我要做教育家,我办的是教育,不是党务;爱国与爱党是两码事。”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没多久济南第一师范就成为名校,1937年8月,教育厅提升他为山东省立烟台中学校长。然而不旋踵间烟台就沦入日军之手,他被日本通缉,家人跟着他躲藏吃苦,王培五则携带一双幼子颠沛流离。

1939年初,日军北上扫荡,张敏之乃迁校至牟平山区的青山村。这是他首次带领学生流亡,当时共有一千五百余人成立了六联中,从此了漫长的流亡生涯。1942年7月,局势日坏,张敏之奉山东省政府的西迁命令,率领着千余名师生再度前往皖北。到了安徽阜阳,其它山东学生一批批不断地投奔,教育部将山东省立高中改为国立,张敏之改任国立二十二中教务主任,校长由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兼任,张敏之是实际负责人。流亡中张敏之常年总是两套衣服换穿,从未穿过第三套,同事看不过去,送了一套西装料,但也从来未见他穿过。每天早晨他带领学生晨操跑步至少四千公尺,没有假期周末。因为他认为在战乱中健康第一,只有跑得动的人,才有生存的机会。

二战结束后,因交通阻断,流亡皖北的师生无法返乡,而山东省教育厅也把他们忘掉了。

1947年春,中共军队进攻皖北,张敏之带领学生再度流亡。一个半月后到达徐州,又因战火无法前进。当局要求就地遣散学生,但他基于责任感自己护送学生返乡。

这时省立山东中学已在济南复校,派了刘泽民当校长;张敏之于是让贤。当他带着妻子与六个儿女在上海准备赴台时,青岛市长李先良成立了难童学校,邀请张敏之担任校长。学校位于郊区,张敏之便只身赴任,妻子带着六个子女在城里与小职员合挤一间宿舍。

一年后青岛成为孤城,1948年11月,烟台各中学师生撤退至上海,组成烟台联合中学。各校长一致表示欢迎张敏之领导。张带领学生流亡南下,陆续到达徐州、南京。蒋介石担心首都失控,强令山东学生遣送湖南,限三天内运离南京。

1949年初,已到湖南的张敏之决定迁校至贵州贵阳市。然而,刚到衡阳又无法西进,此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山东省流亡政府又迁广州,山东各地流亡学生也陆续到达,但已减为一万左右。其中除烟台联中二千余人,尚包括济南一、二、三、四、五联中,昌维中学等七所学校的学生共八千余名,唯一的去处便是台湾。经多方恳请,台湾军政长官陈诚勉强同意山东学生赴台,但却附有条件:一是思想动摇者必须除去。二是十七岁以上高中生应入伍接受军训。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