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英(1956.10.01 - 1994.07.06)辽宁省盖县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形体舞蹈教师。1970年6月参加甘肃省歌兵团团任舞蹈演员,曾主演舞剧《小刀会》、《沂蒙颂》。1979年开始主演歌舞剧《丝路花雨》,赴朝鲜、日本、法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甘肃省青年舞蹈优秀表演奖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在珠影厂的8集电视剧《沙州王子》中任女主角。1986年调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形体课、舞蹈课教员,1986年到1991年到北京舞蹈学院大本进修。1987年在电视连续剧《静静的大渡河》中任女主角,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6集电视剧《苏东坡》中饰女配角。
中文名:傅春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辽宁省盖县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6日
逝世日期:1994年7月6日
职业:舞蹈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小刀会》、《沂蒙颂》、《丝路花雨》
傅春英:甘肃歌舞剧团演员,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在舞剧《丝路花雨》担任:英娘,后调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形体舞蹈教研组:任主要教员。1973年她是经人介绍和周里京认识了,十年的恋爱过眼的烟云,1983年:终于被批准结婚。1994年:她死于北京家中。当时周里京不在家,有很多传闻,比如自杀、谋杀。因此事件周里京几乎息影,周里京把他的全部都放在女儿身上,一个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错过了最好的时间。
1979年《丝》剧调京为国庆三十周年献礼,于10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接着在中央警卫局和北京军区礼堂上演。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杨尚昆等三十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来访的外国元首、贵宾、各国驻华使节及社会名流、人大代表都观看了演出。文化部授予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演出一等奖。国庆办专为《丝》剧召开首都文艺界座谈会,与会者称“《丝路花雨》为中国舞剧开辟了新路”。文艺界老前辈称赞《丝》剧“演出很成功”(茅盾),“你们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曹禺),“思想解放、敞怀畅想,为中国舞剧题材开辟了新途径”(吴晓邦),“艺术贵在创新。《丝路花雨》在开拓舞剧新天地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袁雪芬)。此后《丝》剧五度进京,巡演南北,先后在广州、桂林、上海、天津、西安、太原、杭州、南京、武汉、南昌、九江等地久演不衰。中国煤矿文工团和上海、广州、沈阳等歌舞团学习并演出了《丝》剧。1982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宽银幕彩色艺术片。
1979年12月《丝》剧应邀赴香港演出,香港总督、各国领事、社会名流都观看了演出。港报以“目瞪口呆、既醉且痴”形容港胞的感受。仅十日间,各报刊登评介文章二百六十余篇,照片、速写三百二十余幅。香港为之轰动。1981年赴朝鲜演出,金日成等党政领导人出席观看。金日成主席在接见时称赞“这是一部具有很大成就的作品”。此后相继赴法国、意大利、日本、泰国、苏联、土尔其、美国、西班牙、英国演出,均获最佳赞誉。在意大利时作为亚洲第一个艺术团在号称欧洲三大剧院之一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引起极大反响。《米兰日报》报道“台上的高潮刚结束,台下便掀起了高潮,所有的人都站起来,疯狂地鼓掌”。1990年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献演。
《丝》剧自1979—1994年期间,在国内外演出近千余场(包括选段),观众达一百六十万人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二十多次,为进一步弘扬民族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1992年甘肃省歌舞团改名为甘肃敦煌艺术剧院。
请看登载于《家庭》1986年第8期,总第53期
-------瞧这一家子
“李向南”喜配“英娘”
——著名表演艺术家周里京与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傅春英的爱情家庭生活
若要评价《丝路花雨》的艺术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该剧成功的塑造了女主角英娘。因为,她是国际友谊的象征;因为,她是东方神韵美的代表。她将沉睡千年的敦煌壁画艺术,演绎成一幅幅优美动人的连续画面,复活了敦煌,成就了艺术。
回看《丝路花雨》的辉煌历程,人们对英娘这个角色的扮演者,难免有诸多的惦念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傅春英:
《丝路花雨》
创作者编剧:甘肃省歌舞团《丝路花雨》创作组。赵之洵执笔。
编导: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晏建中。
助理编导:张聚芳、安建、徐成华。
作曲:韩中才、呼廷、焦凯。
舞美设计:李明强、杨前(布景)、郝汉义(服装)、杨树云(化妆)。
顾问:常书鸿、段文杰。
演出者主要演员:贺燕云、傅春英、张丽(饰英娘A、B),仲明华、吴鸿玉(饰神笔张A、B),李为民(饰伊努思),吴鸿玉(饰河西节度使),张稷(饰强人窦虎),贾士铭(饰市曹)。
主要舞段舞者:飞天舞:辛谨梅、王竹月等;马铃舞:周嘉明、王建等;印度舞:张丽等;霓裳羽衣舞:孙淑芳、杨虹、史敏等。
乐队:甘肃省歌舞团中西混合乐队。指挥:韩中才。艺术指导:易炎。
兴起“敦煌舞派”
《丝路花雨》舞剧是以赵之洵、刘少雄等为首的庞大舞剧编导群体合力创作而成,首演为甘肃省歌舞团(后改为甘肃歌舞剧院,即今日之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占有“地利”优势的《丝路花雨》剧组,在学者、专家的帮助下,经过深入研究,从莫高窟保存的历代舞姿图绘中,选取、提炼出典型化的静态舞姿,探讨其动作流程态势——使其“复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这部舞剧自成体系的舞蹈语汇。《丝路花雨》成为我国第一部开创敦煌舞蹈流派的舞剧,并引发了“敦煌舞派”的兴起,为中国古典舞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其中剧中女主角英娘“反弹琵琶”的“S舞”,已成为了“敦煌舞”的招牌。
7代16位英娘
英娘这个角色看着光彩,演起来却不易。英娘的舞蹈幅度大,体力消耗也大,每一代英娘扮演者都有两到三位轮换。自面世以来,该剧共涌现了7代16位英娘,她们美丽的背后,满是艰辛。每天早上,其他演员起床时,演英娘的演员们已经训练两三个小时了。每一代英娘都为角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
1979年首演的《丝路花雨》轰动全国,其中扮演英娘的是贺燕云(A)、傅春英(B)。“第一代英娘”贺燕云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为了让静止的敦煌壁画舞起来,编导们孜孜以求,而我成了他们的实验‘陀螺’;我像着了魔一样千百遍地舞,每一个舞姿形成,无不凝结着心血和汗水。”
同为“第一代英娘”的傅春英,在事业辉煌阶段追随丈夫、演员周里京来到北京,在高校担任形体训练老师,数年后傅春英被窃贼刺死,让喜欢她的“英娘迷”唏嘘不已。
史敏17岁时继贺燕云、傅春英之后,成为第三代英娘扮演者。转眼近20年过去了,史敏也从青年舞蹈团退役,成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教师。她自筹资金拍摄了个人舞蹈艺术片《敦煌不沉眠》“把对敦煌艺术的崇拜,用舞蹈表现出来”。
“第四代英娘”李虹,有一段盘上舞表演,要在一个直径1.6米的莲花台上连续做20多次翻身。为了练好这个技巧,李虹不论场合、时间,有空就练,还不惜吃巴豆减体重,20天内减掉十多公斤。
刘少雄(《丝》剧创作组人员,编剧)这样描述傅春英:表演妩媚多姿,刚柔并济,善于把内在的激情和外在的美融汇在一起,造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丝》剧还处于排练阶段,英娘的扮演者一共选定了4组,分别是贺燕云、张丽、傅春英、杨虹,她们都非常可爱。贺燕云的塑造性强,舞姿稳健,表现力好,塑造英娘的内心世界比较到位;我对张丽的印象太深刻了,她的印度舞简直跳绝了,我看国内没有一个可以和她相比,绝对是世界级水平的,造型优雅,舞姿明快;傅春英的动作比较柔软,她是一个既漂亮又聪明的人,进步很快;杨虹和以后的史敏‘盘上舞''跳得好,杨虹的第一场演出我记得是在前苏联,演出结束后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她们都不错,都非常招人喜爱。”
找到了这篇报道,详述傅春瑛被害案件的侦破经过。抢劫害人的是两个装修工人,其中有一人是王江的远房亲戚,他们又是王江介绍来的先给4楼的王江家装修,然后给7楼的傅春瑛家里装修。两个凶手认为王江、傅春瑛这两家是有钱人,装修完3个月后,回来实施抢劫。傅春瑛还开门请他们坐,请他们喝茶。
为中国舞剧开辟了新路,梁胜明杜惠在国庆献礼演出办公室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者盛赞《丝路花雨》为中国舞剧开辟了新路,在中国舞剧史上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丝》剧以我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劳动,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生死之交,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