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照片

八思巴

八思巴个人资料: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意为圣者;1235年-1280年),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洛哲坚赞(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意为‘圣者慧幢”),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淳祐四年(1244年),年仅十……
资料更新时间:2023-10-08 01:39:41

一、个人简介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意为圣者;1235年-1280年),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本名罗古洛哲坚赞(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意为‘圣者慧幢”),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淳祐四年(1244年),年仅十岁的八思巴来凉州(今武威市)学习汉文化与蒙古文化,这为他以后成为大元帝师奠定了雄厚基础。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从受佛戒。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师祖。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八思巴

国籍:中国

民族:藏族

出生地:吐蕃萨斯迦

出生日期:1235年

逝世日期:1280年

职业:元朝国师

信仰:藏传佛教

主要成就: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

三、个人经历

八思巴是西藏高僧,出身于著名的昆氏家族。昆氏家族发迹于8世纪初叶,1073年,家族中的昆·贡却杰布在本波山下创建萨迦寺,创立萨迦派。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萨迦派逐渐在西藏站稳脚跟,成为有名望的宗教派别。

于藏历第四绕迥之木羊年(1235年,宋端平二年)诞生,是桑查索南坚赞和更噶吉的长子。八思巴出生于吐蕃萨迦(现西藏萨迦县),因是藏历木羊年,故小名叫“类吉”,即“小羊人儿”之意。八思巴是长子,出生时其父桑擦·索南坚赞已经52岁,父亲老年得子,因此倍加宠爱这个儿子。他是萨迦班智达的弟弟索南坚赞的儿子,因而萨迦班智达是他的伯父。

关于八思巴的出生,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次,索南坚赞正在修行毗那夜迦法,见毗那夜迦神(藏传佛教中的象头财神,人形象面)前来,用象鼻将他高高托起,送到须弥山(佛教中一小世界中心)山顶,说:“你看!”索南坚赞惊魂未定,不敢看远,只是瞥见了卫(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藏(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康(川西、甘青等藏区)三处地面。毗那夜迦神说:“本来你看见的地方将归你统治,但是因为你没有快看,所以你就没有统治的缘分了,卫、藏、康三处将归你的子孙后裔统治。”可是那时索南坚赞已年过半百还未有子嗣,就向毗那夜迦神求愿得子。于是毗那夜迦神就到贡塘地方(现西藏吉隆县)的高僧萨顿日巴身前,说:“桑擦一再向我祈求,愿能统治卫、藏、康三处地面,他本人无此等缘分,只有他的儿子当是住世的菩萨,发愿教化南瞻部洲之大部,你应前往他家,转生为桑擦之子,治理卫、藏、康三处吐蕃地面之大部,请你按我的愿望转生!”

就这样,高僧萨顿日巴转世成为索南坚赞之子八思巴。因此,八思巴天赋异禀,读写五明(大五明包括声律学、正理学、医学、工艺学、佛学;小五明包括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不教即通,并说自己的前世是萨顿日巴。萨顿日巴的两位弟子听说后,前来验证,当时八思巴正与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见到他俩后,立刻认出了他们,问说:“你们来了吗?”两位弟子说:“认识我们吗?”八思巴直接就说出了两人的名字。两位弟子因此对八思巴心生敬仰。有一次,八思巴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会见朗日巴地方来的僧众,八思巴对其中一位老僧说:“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顿珠!”当这位老僧获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师转生之时,老泪纵横。

八思巴他3岁就会口诵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异,纷纷称其为“八思巴”,即藏语“圣者”之意。

在八思巴成长的过程中,整个中华大地发生着剧烈变化。蒙古崛起,西藏也笼罩于蒙古铁骑的尘埃之下。1239年,蒙古的兵锋直指西藏,1240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之子阔端派兵攻入西藏。蒙古人想找一位西藏高僧进行谈判,就选择了八思巴的伯父,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

1244年,阔端给萨迦班智达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中表面上是邀请萨迦班智达来凉州(现甘肃武威)商量西藏日后的安排,实际上却是恐吓他“如果不来就让西藏生灵涂炭”。已经63岁的萨迦班智达根据当时的形势,大胆做出决断:去!之所以去,一方面是他不愿见到西藏血流成河,另一方面,他也想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加强自己在西藏的势力——当时西藏教派众多,竞争激烈,若要胜出,必须依靠强大的外部势力。

于是,萨迦班智达不顾体弱多病,带上了他的两个侄子,即10岁的八思巴和6岁的恰那多吉上路了。两年后,3人到达凉州,并在1247年正月见到了阔端,开始了改写蒙藏历史的会谈。这次会谈实际上是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商谈如何在保证西藏各种势力利益的前提下,使西藏归附蒙古。会谈结束后,萨迦班智达给西藏的民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促使西藏归附了蒙古。在此期间,因为萨迦班智达医术高超,治好了阔端的旧疾,于是藏传佛教深受阔端的信服。

萨迦班智达和两个侄儿在凉州住了下来,八思巴继续跟着萨迦班智达学习佛教知识,而恰那多吉则穿上蒙古服装,学习蒙古语言。后来,恰那多吉娶了阔端之女,蒙藏贵族之间形成了联姻关系,也符合萨迦昆氏家族以一子繁衍后代的传统。

1251年11月,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幻化寺圆寂,年仅17岁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派教主。

1253年夏天,忽必烈的军队到达六盘山、临洮一带,请八思巴到军营一叙,虽然有的史书记载之前八思巴就与忽必烈见过面,但这次是八思巴第一次以教主身份会见忽必烈。忽必烈先是询问了藏族历史和萨迦班智达的情况,随后话锋一转,表示要派人去西藏摊派兵差、收取珍宝。这下八思巴急了,连忙说:“吐蕃不过是边远小地方,地狭民困,请不要摊派兵差。”八思巴再三陈请,忽必烈充耳不闻,八思巴说:“如此,吐蕃的僧人实无必要来此住坐,请放我们回家吧。”正当两人僵持不下时,忽必烈王妃察必的“枕边风”起了重要作用,她对忽必烈说,八思巴要比很多老僧在知识功德方面强许多倍,应该将他留下。

于是,忽必烈与八思巴再次会谈,问他:“你的祖先有何功业?”八思巴说:“我的先辈曾被汉地、西夏、吐蕃等地的帝王奉为上师,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了解吐蕃的历史,就问:“吐蕃何时有王?这与佛书所说不合,必是虚妄之言。”八思巴就将吐蕃之王曾与汉地交战,吐蕃获胜,后又与汉地联姻,迎来公主与本尊神像的经过叙述一番,说佛书虽然不载,但有文书记载,查阅便知。

八思巴说的正是唐朝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于是忽必烈翻看汉地史籍,发现这些在《唐书》里都有记载。此后八思巴又说了些典故,经验证都是真的,于是忽必烈对八思巴佩服有加,请求他传授喜金刚灌顶(藏传佛教重要仪轨之一)。但八思巴又提出一个条件:“受灌顶之后,上师坐上座,要以身体礼拜,听从上师之言语,不违上师之心愿。”忽必烈哪里肯接受?察必又出来圆场:“人少的时候,上师可以坐上座。但当王子、驸马、官员、臣民聚会时,汗王坐上座。”就这样,忽必烈以八思巴为上师,奠定了后来元朝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的基础。

八思巴应召谒见忽必烈薛禅汗,当时忽必烈夫妇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见上师的礼节会面八思巴,他们共二十五人先后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顶。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献财宝作为灌顶的供养。

1255年,八思巴回藏从康区迎请那塘堪钦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庄严的仪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当时蒙古汗王对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别的宗教,还能够比较公平地对待。所以,佛教与道教之间常发生辩论事件。为了解决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并判定两派优劣,

1258年在上都的宫殿隆重举行了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佛教方以少林寺为首组成,八思巴以观摩者身份出席,但在辩论中道教以《史记》为论据驳斥佛教正统,佛教方一时无以应对,此时八思巴引用道教的论据进行阐述列举出道教方的论据自相矛盾。最终,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

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

八思巴一直追随忽必烈,两人共同经历了与忽必烈弟弟阿里不哥的夺位大战以及建立元朝的过程。1260年12月,在与阿里不哥的战争初步取得胜利后,忽必烈返回燕京(现北京),任命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让八思巴统领释教,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国佛教领袖的地位。

成为蒙古大汗后,忽必烈考虑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对政府管理、军队后勤供应以及商旅往来都造成严重影响,决定建设通往西藏的驿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主要建了一条从青海通往萨迦地区的驿站。八思巴则对西藏佛教界颁了法旨,要求全力配合建设。此后,从青海到萨迦,一共建了27个大驿站,保障了往来畅通。

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现北京),改年号为至元,设置了管理全国佛教的专门机构——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封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为白兰王,命兄弟俩返回萨迦地区去完成建立西藏行政体制的任务。

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如新造佛像、灵塔,以及用金汁书写大量大藏经中的甘珠尔部。同时分别拜克什米尔班智达希达塔噶大巴札、罗沃译师喜饶仁钦、纳塘堪钦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师为师,研习修教因明学、显宗理论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仪轨,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五明学等知识。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献蒙古新字后,忽必烈极为高兴,并於1268年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须使用蒙古新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文字。

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由于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

1276年,在太子真金的护送下,八思巴回到萨迦,自任萨迦法王,任命本钦释迦尚波统领西藏13万户,为萨迦派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开端。在文化交流方面,他把西藏的艺术带到了内地,又把内地的印刷术、戏剧艺术传到了西藏,在途中专为真金著述并讲授了《彰所知论》,此经有汉译本,收录在大藏经中。

1277年,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地方(纳塘寺附近),举行聚集七万僧众盛大法会,史称“曲弥法会”。

藏历第五绕迥之金龙年(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据说八思巴年幼时,曾梦见自己手拿一根有80节的藤杖,但到第四十六节处就弯曲了,第二天向萨迦班智达说起时,萨迦班智达对他说:“这预示着你的岁数,所以到46岁时要格外留心。”想不到一语成谶。

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藏历木鼠年(1324年,元泰定帝元年)八月,“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行各行省,俾塑祀之。”追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板的达巴思八八合失,公元1280年被人毒害,享年45岁。”

四、社会评价

《元史释老传》说他7岁时,就能“诵经数十万言,能约通其大义,国人号之圣童。”稍长,即开始学习“五明”学,一学即悟。

《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

正如八思巴十岁左右就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赴凉州与蒙古汗王谈判,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政治,为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八思巴十七岁时,被临终的萨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即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开始担任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职位,成为萨迦派第五祖。从此八思巴逐步成为既是萨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因而他对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重大作用。特殊的时代产生特殊的人物,正当乱世之际,藏传佛教走出来一个八思巴,用他的智慧,赢得了统治者的尊重,由此也奠定了藏传佛教的地位,大大促进了西藏与中原的连通、汉藏文化的交流,对西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是西藏历史上继松赞干布之后的又一位具有广阔视野的杰出人物。

八思巴在世任国师或帝师期间,除了推动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之外,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均作出过巨大贡献。正如王森先生指出:“看起来,八思巴首先是继承了他伯父萨班贡噶坚赞的内向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地区和祖国中央的关系,而且还带动了汉藏、蒙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实际上他们只是蒙藏两族统治者之间的结合,但是在客观上他也起了密切祖国人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八思巴去世后,元朝中央的帝师制没有改变,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而延续。如八思巴后由其弟仁钦坚赞担任帝师,之后,由八思巴的侄子达玛帕拉热噶斯塔任帝师,其后帝师由益西仁钦担任,总共产生十几位帝师,随著元朝的灭亡而终止帝师制。

五、历史功绩

八思巴(亦可写作“巴思八”)生于款(hKhon)氏贵族之家,从伯父萨斯迦·班弥怛·功嘉监藏(Sa-skyapanditaKun-dgah-rgyal-mts-han)习佛典,精通五明。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乌思藏地区,引起极大震动。

1244年,萨斯迦·班弥怛奉蒙古汗国的阔端太子之召,北上凉州,代表乌思藏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见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八思巴从行,先期到达。1251年,萨斯迦·班弥怛去世。八思巴继为萨斯迦教派法主。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见元世祖忽必烈),备受崇敬。当时,佛教与道教为争夺蒙古汗廷的信任,争夺权力和徒众,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教首领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驳倒了对方。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八思巴回到乌思藏,设置宣慰司等官衙后,返回中都(燕京)。六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后人称为八思巴字),元世祖下诏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十一年,其弟亦邻真监藏嗣为帝师,八思巴本人返回萨斯迦,统治吐蕃。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多种著作。

八思巴还钻研创造蒙古新字。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前,蒙古人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先后使用过畏兀儿蒙古字、波斯文、汉字、西夏文等。忽必烈深感统一的文字对统治的重要性,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八思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多人的智慧,八思巴最终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来所称的八思巴字,并将它呈给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后人称为八思巴字),2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颁行蒙古新字于全国。1270年,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大宝法王”,另赐玉印。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十一年,其弟亦邻真监藏嗣为帝师,八思巴本人返回萨斯迦,统治吐蕃。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多种著作。

八思巴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创造出了八思巴文。这是元代时官用文字,皇帝下达的诏书等官方用书都采用了这种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因为元朝统治者是外来民族,所以对其统治帮助很大,但八思八字在蒙古人集中的岭北行省和伊儿,金帐等汗国宫廷中并未真正使用,其实用范围主要是元朝朝廷上。如圣旨、懿旨、令旨、法旨、经文、牌符、禁约榜等(注:是元代官方保护寺庙的一种文件)。元后灭亡,蒙古贵族退回草原后,八思八字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作为昔日大国国字的一种文字传统,它没有被遗弃,北元蒙古朝廷中仍继续用方体字制造印玺,仍有蒙古贵族用八思巴文刻制碑文。

六、世系传承

通过以上对萨迦五祖的介绍,大致可以了解萨迦派在藏族地区如何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根据藏文史料,萨迦五祖中的前三祖称为白衣三祖,因为他们都没有正式出家受比丘戒,而是身著俗衣以居士身份自居,故称白衣三祖,后二祖称为红衣二祖,因为他俩正式出家为僧,受过比丘戒,身著红色袈裟,故称红衣二祖。萨迦五祖之后,仍有许多高僧大德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继续发挥过巨大作用。其中萨迦四大拉章始终是萨迦派蓬勃发展的四大支柱。萨迦四大拉章分别为希托拉章、拉康拉章、仁钦岗拉章和迪却拉章。萨迦四大拉章起源於元朝帝师贡噶罗追坚赞时期,贡噶罗追坚赞将他的同父异母的众多兄弟,分成四个拉章,由他们分别担任各个拉章的主持。希托拉章是在南喀饶比坚赞任萨迦寺主持时期开始建立,南喀饶比坚赞的儿子贡噶坚赞(1331—1399年)任希托拉章主持时,又将该拉章从萨迦迁徙到曲弥地方,并由其子嗣相继担任拉章主持。其最后一位主持是贡噶扎西坚赞(1349—1425年),曾被明朝封为国师,他去世后绝嗣,遂将希托拉章转入仁钦岗拉章,作为相对独立的拉章已不复存在。拉康拉章的第一任主持是贡噶坚赞柏桑布(1310—1358年),其子却吉坚赞(1332—1359年)为第二任主持。拉康拉章的主持一直由该家族成员相续担任至十六世纪左右,拉康拉章趋於衰微。仁钦岗拉章始於绛央敦悦坚赞(1310—1344年),其主持依次是达瓦坚赞、绛央钦布、喜饶坚赞等。仁钦岗拉章的传承,传到第三、四代后,大约在十五世纪左右被中断。

七、其他信息

迪却拉章是萨迦四大拉章中的嫡系拉章,也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拉章。迪却拉章始於贡噶勒贝迥奈坚赞柏桑布(1308—1336),他在元朝曾尚长公主,受命担任过藏族地区的执法官。迪却拉章的主持,也是以父子世袭的方式继任。迪却拉章的主持一直受到元明两朝中央的重视,贡噶勒贝迥奈柏桑布的儿子,札巴坚赞普受封为王,札巴坚赞的孙子南喀勒贝坚赞曾被明永乐帝封为辅教王,等等。由於其它三个拉章的传承后来一一被中断,只有迪却拉章,一枝独秀延续至今,而且萨迦寺主持也由迪却拉章主持担任。萨迦派在十三世纪受到元朝中央的青睐,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此后,萨迦派得到元朝中央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扶持,才得以在后藏崛起,成为藏传佛教重要宗派之一。此外,萨迦派的高僧大德,受到元朝中央的册封和支持,他们在西藏第一次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萨迦派的势力也因此而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元末明初,萨迦派的法王势力被噶举派所夺取,其实力逐渐衰微。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