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照片

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个人资料:小津安二郎年轻时便热爱电影,尤其是美国影片。1923年获亲人引荐,进入松竹蒲田摄影厂工作;在父亲强烈反对之下,开始担当摄影助手的工作。第一部作品《忏悔之刃》是他唯一的古装片,他很快便爱上了“现代剧”的题材;1929年开始在“庶民剧”方面显露他的才华。  早期专门拍摄以日本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影片。作品颇受外国电影的影响,尤其是一连串的学生喜剧,以及好几部警匪电影和通俗剧。1936年开始大量拍摄有声片。他的影片在商业上并不算成功,但影评家对他却颇为赞赏。1949年与编剧老搭档野田高梧重新合作,他后来的……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09 13:56:07

一、个人资料

小津安二郎年轻时便热爱电影,尤其是美国影片。1923年获亲人引荐,进入松竹蒲田摄影厂工作;在父亲强烈反对之下,开始担当摄影助手的工作。第一部作品《忏悔之刃》是他唯一的古装片,他很快便爱上了“现代剧”的题材;1929年开始在“庶民剧”方面显露他的才华。
  早期专门拍摄以日本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影片。作品颇受外国电影的影响,尤其是一连串的学生喜剧,以及好几部警匪电影和通俗剧。1936年开始大量拍摄有声片。他的影片在商业上并不算成功,但影评家对他却颇为赞赏。1949年与编剧老搭档野田高梧重新合作,他后来的所有影片都出自野田的手笔。1958年拍摄《彼岸花》,第一次尝试采用彩色胶卷。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了他三、四十年代的心爱作品,像《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别是《我出生了,但》(《生来第一次看到》)、《浮草物语》和《晚春》的翻版。他一生得到不少奖赏,例如五八年以《彼岸花》获艺术祭文部大臣赏及紫绶褒奖,1959年获艺术院赏,1961年以《秋日和》获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1963年被选为艺术学院会员,是电影导演获此荣誉之首次。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常常是以现代的日本家庭为题材表现父母子女间的爱情,夫妻间的纠葛与和解,孩子们的嬉戏及大人的苦恼等等。因此,这些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熟悉日本风俗和人情的人自然会对这些影片感到饶有趣,玩味无穷;但在那些对日本习俗全然生疏的异国人看来,开始也许会觉得新奇,但终究不能领会其细腻微妙的含义而感到索然味。他表现的现代日本风俗,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描写,而是通过电影的技巧把他统一在一种出色的形式之中加以表现。即使是外国人对这种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感、层次感和幽默感也会很容易领会。他热爱生命,对镜头下的人物既是怜爱也灌注无限深情。他的电影继承了被美国电影所淡忘的一些东西,并把它作为一种日本式的美而予以完善发展。

二、个人档案信息

小津安二郎英文名:Yasujiro Ozu
国籍:日本
籍贯:日本
出生日期:1903-12-12
年龄:116
职业:编剧、导演
星座:射手座

三、星路历程

1927   处女作尝试古装片
中学毕业后小津安二郎陆续报考神户高等商业学校、师范学校等,但都没有考上。后来他在母亲的托人引荐下(他的父亲反对他进入电影公司)终于进了当时鼎鼎有名的松竹映画公司的蒲田摄影厂担任摄影助手工作,与清水宏、五所平之助等同事。1927年因为偶然的机会他有拍出了电影处女作《忏悔之刀》,是其唯一的古装片。

1932   “庶民剧”显露过人才华
处女作之后,小津开始爱上了“现代剧”题材,从1929年开始,他专门拍摄以日本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影片。1932年,他拍摄的《我出生了,但……》入选了电影旬报的年度最佳影片。小津本想拍部热热闹闹的孩子戏,结果调子变得沉郁。影片讲述了小职员搬到城郊,岂料大人与小孩世界各自上演不同的权力游戏。

1934   早期风格之作回望传统
1934年,小津安二郎与演员坂本武、饭田蝶子合作,推出了早期的极具小津风格的《浮草物语》。影片是喜八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孤独的喜八,呼应着小津战后作品的一众父亲。本武的演员活力成了整部戏的动力,看得人神魂颠倒。场景选在小镇,人物清一色穿和服,彷佛传统的回望,质朴麻布衬底的片头字幕首次出现。


1936   接触有声电影拍摄过渡之作
1936年,以“家庭”电影而著称的小津安二郎开始接触有声电影,拍摄了向有声电影过渡的影片《独生子》。影片深刻地追求生活的悲哀,保留了他许多作为小津形式主义艺术的东西,如极力控制声音简练台词;喜欢用石油桶、晾在竹杆上的衣服等场景进行过渡。此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获1936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四名。

1949   战后再搭野田高梧开启小津经典时代
小津曾一度入伍参加二战,甚至在新加坡沦为战俘半年才被遣送回国。1949年跟编剧老搭档野田高梧再度的合作推出了《晚春》,影片也成为小津安二郎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开端。《晚春》主题仍是以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为主线,充满了浓郁人情味,被列为当年十大最佳影片的第一位,并入选日本电影名片200部。

1953   小津电影集大成之作问世
1953年,小津安二郎拍摄了集大成之作《东京物语》。如同他一贯的风格,影片依然取材于日本寻常家的日常生活,同时又展现出战后日本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凸显出的问题,社会老龄化初露端倪。影片在日本影史上是稳入历代TOP10榜的名作。在国际上亦享有很高的声誉,获得了维姆·文德斯、侯孝贤等导演的推崇。

1958   尝试彩色胶卷获紫绶褒奖认可
1958年,小津拍摄了《彼岸花》,第一次尝试采用彩色胶卷。影片叙述了父女之间因为婚姻和爱情所产生的矛盾,延续了一贯的温情细腻的风格,以温和优美的手法体现现代家庭冲突、反映亲情羁绊。影片在1958年电影旬报评出的年度十佳作品榜上占据了季军的位置。同时获艺术祭文部大臣赏及紫绶褒奖,1959年获艺术院赏。

1960   喜剧作品获亚洲影展肯定
1960年,小津拍摄了经典喜剧作品《秋日和》。影片对话凝练,幽默,平和,反映了战后日本平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拍摄基本发生在室内,几乎没有外景拍摄。母女俩出外旅行,透过窗户看到奇妙的岛屿,这种视觉憧憬把观众带入了享受美的境界。本片获当年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并于1961年获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

1961   洗练之作入围柏林电影节
1961年拍摄的《小早川家之秋》,讲述了小早川家三位女儿已长大成人,对爱情也各有际遇,然而都仍需父亲照顾,直至他逝世,各女兒开始要面对选择自己的爱情路……影片尽显晚期小津的洗练风格,基本没有加入任何技巧。影片入围了第1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62   人生遗作道尽晚年心境
1962年2月,小津安二郎的母亲不幸病逝,小津联合编剧野田高梧创作了《秋刀鱼的味道》。影片展示的是人到晚年时心理状态的影片。这部影片是小津安二郎最后一部作品,片中在表现心理状态是十分细致和成功的,富有悲剧色彩,但又不乏独特的幽默情调。本片被列入1962年十佳片的第八位。本片曾被选入名片200部。

1963   曲终人散空留”无“字碑
1963年小津被选为艺术学院会员,是电影导演获此荣誉之首次。同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因病去世,享年60岁。他的墓碑上,按照他的遗愿,只是留下了一个字——“无”。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