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照片

黄遵宪

黄遵宪个人资料: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19 09:14:26

历史人物

一、基本资料

本 名:黄遵宪

字 号: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

出生时间:1848年4月27日

去世时间:1905年3月28日

主要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主要成就:诗人,外交家,参与戊戌变法

二、黄遵宪——清末著名诗人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三、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还在加紧整理中,但由于数据量过大,无法确定整理完毕时间,您也可以通过网站底部邮箱提交给我们人物生平的相关信息。

四、参加科举

1863年-1876年之间黄遵宪在家庭的影响和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遵宪26岁时,考取了拔贡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黄遵宪启程去北京,参加顺天(清朝沿用明朝旧制,以北京为 顺天府)乡试。当时他父亲黄鸿藻正在北京户部任职,于是父儿俩生活在一起。由于黄鸿藻的薪俸不多,所以他们的生活很简朴。在北京,黄遵宪交了一些朋友,还结识了一些官场上的人物,这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876年(光绪二年),他随父亲到山东烟台做了一次漫游,见到了洋务派官僚张荫桓、李鸿章等人。黄遵宪在他们面前侃侃而谈,引起了他们对这位年轻人的兴趣和注意。李鸿章竟当着别人的面称道黄遵宪为“霸才”。以李鸿章当时权势和地位,能如此推重黄遵宪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后辈,使黄遵宪大有“知遇”之感。这是黄遵宪和洋务派发生联系的开始。

1876年(光绪二年)参加顺天考试,被录取为第141名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

五、外交生涯

1877年(光绪三年),黄遵宪的同乡、翰林院侍讲何如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后邀请他一起去日本。黄遵宪考取举人后,家人都希望他再考进士,反对他去日本。他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毅然抛弃科举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职业。经过何如漳的推荐,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随行出使日本。出使前夕,黄遵宪写词表达了他希望在对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心情。

1877年(光绪三年)11月26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黄遵宪在日本任职四年,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的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曾诗赠日本友人表达了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繁荣富强的愿望。但对日本政府吞并琉球、侵略朝鲜的行径,他则加以抵制,据理力争。他的诗作在日本人士中广受欢迎,日人赞他为“裁云缝月之高手”。他又以日本历史、政治、景物、风俗等为题材,作《日本杂事诗》200余首,开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吞并琉球,驻日大臣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万字,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而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由黄遵宪草拟的。但清政府却没有采纳黄遵宪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见,终使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黄遵宪只好把他满腔悲愤寄托在他的诗篇《流求歌》里。

1880年(光绪六年),日本友人源辉声先生在征得黄遵宪同意后,把《日本杂事诗》的部分原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的家里,由黄遵宪题写了“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个字,刻石竖碑,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谊的象征。在日本期间,黄遵宪开始接触从西方传播到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学说。当他读了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后,“心志为之一变,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领悟到“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并把此思想和想法对何如漳分享。正是这种思想的形成,使他后来成为我国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益强盛起来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1880年(光绪六年),黄遵宪通过赠予朝鲜信使金弘集的《朝鲜策略》一书,阐明了他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主张。他在和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联合给朝廷的建议中说:“故论中国今日之势,能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内国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

驻日期间,黄遵宪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搜集了200多种资料,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

1882年(光绪八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3月30日,黄遵宪刚刚踏上这块美洲大陆,就碰上美国统治集团发动的排华事件。美国议院制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多名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对策,但昏庸腐朽且怯懦的清政府却根本没有采纳。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凭着一颗热爱侨胞的心尽力保护中国侨民。有一次,美国地方政府又向华工寻衅。他们派官员到华人的居住区进行“巡视”,然后以华人不讲卫生,违反了政府的卫生条例,应予以拘留和罚款的处置。许多华人因此遭到逮捕,监狱被关得满满的。黄遵宪闻讯,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美国官员被问得哑口无言。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黄遵宪的正义行动,受到了华人一致的称赞。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84年(光绪十年),美国总统选举,他目击其事,作《纪事》,揭露了美国政坛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体不可施于今日吾国”的结论,则是思想认识上的倒退。

六、返乡编纂

1884年(光绪十年),黄遵宪的母亲病故。

1885年(光绪十一年)8月,他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对《日本国志》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的夏天,这部书终于完成。《日本国志》共40卷,约50万字,编目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别着重介绍了明治维新以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及成效。书成之日,黄遵宪写下了《书成志感》,表达了他的心情。《吾妻镜》是日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千秋金鉴录》是唐朝张九龄编写的历史书。黄遵宪希望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维新变法使中国繁荣富强起来。这部书的问世,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国的认识,成为当是中国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的必读参考书。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他又作长诗《冯将军歌》,用刚劲的笔法,勾画出在中法战争挫败强敌的老将军冯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黄遵宪抵达广州,先赴梧州探望父亲,然后乘船回嘉应州。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家人和乡亲们都前来看望他,争着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荒诞又有趣,黄遵宪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道道“难题”。客人走后,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围灯团坐,只是再不能见到慈母,黄遵宪不免伤心地落下泪来。接着黄遵宪就开始为《日本国志》的最后编纂而忙碌。

1886年(光绪十二年),张荫桓被任命为驻美使臣,他希望黄遵宪能继续担任驻旧金山领事,被黄遵宪辞却。同年,洋务派官僚、两广总督张之洞,又意欲命黄遵宪巡察南海各岛,也被黄遵宪辞却。黄遵宪专心致力于《日本国志》的修改、编纂,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夏终于完成,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刊行。全书共40卷,50余万言,书中结合中国现实发表议论,明显表现出以明治维新作为改革模式的观念。该书对甲午战后兴起的维新热潮有深刻的影响。

1889年(光绪十五年),驻法公使薛福成见到《日本国志》这本书,十分欣赏,连声称赞,为此他十分器重黄遵宪,并为《日本国志》作了序。同年,薛福成被任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经薛福成推荐,清政府任命黄遵宪为驻英二等参赞,随同薛福成赴欧洲。这样,黄遵宪再次开始了他的出使生活。

七、二次外交

1890年(光绪十六年)2月,薛福成乘船到达香港,黄遵宪自嘉应州前来与薛福成会合,登船。他们从香港启程,经过了越南、新加坡、锡兰(今斯里兰卡)入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经过法国马赛、巴黎,最后到达英国伦敦。一路上,黄遵宪被异国风土人情所吸引,更为亚洲弱小国家遭沦丧而感叹。在英国期间,黄遵宪接触了英国政界上层人物,仔细考察了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推崇这种制度,后来维新变法期间,黄遵宪在湖南,协助陈宝箴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就是以英国为模式的。黄遵宪以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参赞,不久,黄遵宪又被调任新加坡总领事。后来薛福成在《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提到了调任黄遵宪一事的原委。那是因为当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给朝廷的报告中,说他奉命巡洋时,抵达新加坡一带,目睹当地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了洋人的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他请求中国政府速派领事到新加坡附近各岛。薛福成考虑将新加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就可以兼办其他各埠的侨务。经过考虑,他决定委派黄遵宪。因为此人“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允堪胜任”。从薛福成的这几句评价里,可以看出黄遵宪此时已是一个成熟老练的外交家了。

1891年(光绪十七年)秋,黄遵宪到新加坡任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经过黄遵宪的力争,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以后,黄遵宪又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黄遵宪在新加坡任总领事,3年有余,期间身体一直不好,约有一半日子是在养病中度过的。尽管如此,黄遵宪仍带病坚持工作,处理外交事务外,对华侨事务特别关心。另经黄遵宪据理力争,英国政府终答应中国在吉隆坡等地设副领事。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致力维新变法1894年(光绪二十年)底,黄遵宪结束了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国内,任江宁洋务局总办。

八、参加变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今南京)拜见张之洞,但黄遵宪并没有受到重视。黄遵宪在湖北办理教案期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听说台湾被割让,黄遵宪心情十分悲痛,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中。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9月,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在北京召见了黄遵宪。光绪问:“泰西之政何以胜中国?”黄遵宪回答:“泰西之强,悉须由变法。臣在伦敦,闻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华。”言语之中学西方而又保持中国自信的意义不言自明。光绪帝“惊喜天颜微一笑”,乃决定要重用黄遵宪。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黄遵宪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负责管理一省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黄遵宪到达湖南后,原湖南按察使李经义因事进京,由黄遵宪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狱和官吏的考核。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支持变法的新派人物,黄遵宪上任后,积极协助陈宝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在黄遵宪的建议下,陈宝箴同意创办一所时务学堂,以培植变法人才。黄遵宪还提出邀请梁启超来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梁启超到湖南后,倡议创办南学会,以推动地方自治。南学会虽名为学会,但实际上却具有地方议会的规模。南学会总会每7天讲演一次。由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主讲,阐述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发展地方民族工业。南学会成立后,黄遵宪共作了9次讲演,其中南学会举行的第一次讲演会就是由黄遵宪讲的。由于黄遵宪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生动的语言,使听者大开眼界,黄遵宪也因此名声大震。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由于维新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8月,黄遵宪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百日维新失败了。10月9日,上海道蔡钧奉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派200余人围守,候命押解北上。然而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平日交游广阔,朝中有人帮他说情,更主要的则是英国、日本等国出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这就使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了黄遵宪。10月15日,黄遵宪乘舟南归。

九、乡居阶段

1899年-1905年之间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1904年(光绪三十年)冬,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图……”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