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照片

樊粹庭

樊粹庭个人资料: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委员会常委、西安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等职务。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因酷爱京剧,在校期间组建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并粉墨……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6 00:25:05

河南省名人 驻马店市名人 遂平县名人

一、个人简介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委员会常委、西安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等职务。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因酷爱京剧,在校期间组建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并粉墨登场。1934年创办豫声剧院,自任院长、编剧和导演,并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共同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部,他的多数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思想内容比较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樊粹庭

别名:樊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遂平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66年

职业:作家、导演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文科硕士)

主要成就:改革豫剧家之一 现代豫剧之父 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获四个一等奖

代表作品:《涤耻血》《三拂袖》《义烈风》等

合作伙伴:陈素真、韩盛岫、黄儒秀等

三、人物生平

1919年离家到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读时,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与几位喜爱文艺的同学组建起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节假日就搭台演出。他曾扮演《赵氏孤儿》的程婴,以及《女起解》中的崇公道。期间,还在冯玉祥成立的河南农村训练处艺术股兼职教授过一年多戏剧课。

1929年河南大学毕业,并取得文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在河南民众师范学院担任戏剧课教师。翌年,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

1934年,河南省教育厅接受樊关于“破除陈规,改良豫剧”的建议,在河南成立了豫声剧院,并任命樊为院长。从此他专心致力于豫剧事业,广纳四方名演员,废除各种陈规旧俗,制订了新的舞台纪律,使剧团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他注意学习兄弟剧种的先进管理与创作经验,当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

1935年2月,农历乙亥年:豫声剧院开张。樊粹庭邀请了当时被誉为河南梅兰芳的陈素真及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于2月初正式开演。他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1938年,农历戊寅年:豫声剧院改名狮吼剧团

樊粹庭取“醒狮猛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并吸收青年随团学戏,剧团辗转至西安,几濒停顿。

1942年,农历壬午年:狮吼儿童剧团成立

樊粹庭招收一些豫籍难童,聘京剧演员韩盛岫为教练,以科班方式办起狮吼儿童剧团,在贫民窟中坚持训练,恢复演出。其后数年间,训练与演出并行,所演剧目大多由樊粹庭编导,在表演、音乐、服装、化妆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出严肃认真,以武戏著称于时,形成严整蓬勃的舞台作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提高豫剧演出质量,创出豫剧的风格特点,他花费了很大功夫,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为陈素真量身打造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后因时局动乱,樊把豫声剧院更名为狮吼旅行剧团(取“醒狮怒吼”意),被迫开始了流浪生活。开封沦陷后,狮吼旅行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带着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及黄儒秀等十个演员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的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在日军步步入侵,南阳也很难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39年7月流落古城西安。到达西安的狮吼旅行剧团,依靠行当齐全、功底扎实的演员阵容,把握时代脉搏和内容进步健康的优秀剧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剧团的多方关照与支持,总算立住了脚,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豫籍群众的拥护,但却屡屡因为剧词触动当权者的黑暗面,引起当局不满,受到刁难,以致剧团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演员为谋生纷纷离团他往,使狮吼剧团处于瘫痪或倒闭状态。抗战胜利前夕,樊的父亲及一位颇有势力的盟兄都劝他“迷途知返”,但他发誓决不回头。?解放战争时期,樊在著名演员各奔东西的困难情况下,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多处聘请京剧名家加紧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歼毒记》《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到西安解放前夕,樊领导的狮吼儿童剧团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文艺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接连创作了《一斤粮票》《再生铁》《法网难逃》《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反映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剧本。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这一时期,他还担任西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西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

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发作与世长辞。他创作、编写的剧本被结成《樊戏集》出版。

四、主要作品

1935年至1936年樊粹庭先生为陈素真大师量身打造的剧目有七部《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涤耻血》、《女贞花》。

1937年至1941年樊粹庭先生为抗战编写的八部烈女大戏,由陈素真大师首演《花媚娘》、《歼毒记》、《好妻子》、《为国纾难》、《巾帼侠》、《孟香屏》、《伉俪箭》、《克敌荣归》。

还有樊粹庭先生为陈素真大师改编的传统剧目《洛阳桥》又名《梵王宫》、《齿痕记》又名《桃花庵》、《三回头》、《柜中缘》、《白蛇传》。

《樊粹庭文集》

历时7年编纂而成的《樊粹庭文集》(1卷—6卷)共300多万字,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容纳了樊粹庭编创、执导的50部戏剧文本,还辑录了他40年艺术生涯的自传、日记、论文、随笔、剧评、书信等文字,并附有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全息式地描绘出豫剧趋于成熟的动态轨迹,诠释了樊粹庭作为“现代豫剧的奠基者和开路先锋”的时代内涵,填补了早期河南梆子到现代豫剧这一变革进程中戏剧文献的空白。

五、艺术特色

樊粹庭的剧目创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他这近60部作品中以女性为主的占了绝大多数,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深知豫剧已发展到了“吃包子吃馅儿,听戏听旦儿”这样一个旦行占据舞台中心的地步,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痛感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压迫之深,同时他对妇女在中国社会地位的低下深怀同情之心。正因如此,在他的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他理想中的妇女形象,《涤耻血》中的刘芳、《义烈风》中的童玉珊、《女贞花》中的邱丽玉、《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杨满堂》中的杨满堂等许多女性形象。在这些剧目中,他从不单纯去表现妇女地位的低下,也从不塑造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而是着力表现女性人物的同情心和大智大勇。她们或杀敌雪耻,以身殉国(《涤耻血》中的刘芳),或侠肝义胆,仗义平冤(《义烈风》中的童玉珊),或送夫从军,义不受辱(《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或心灵美好,舍己救人(《女贞花》中的邱丽玉),或襟怀坦荡,不输须眉(《杨满堂》中的杨满堂)。可以说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戏曲中的民主精华,同时又极具当代新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是与他作品中的人民性分不开的,而他这种人民性,就是他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歌颂、去赞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去赞美、去赞颂中国妇女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樊粹庭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见真情。30年代他创作的《义烈风》、《涤耻血》等剧在开封大受欢迎,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唱词的通俗易懂。他是个知识分子,但从不以难懂的词句去显示自己的学问,而是以好听、好记、易懂为最高原则。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在通俗之中还有些粗俗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他的创作就完全进入了一个通俗而不粗俗,易懂但有文采的境界。此外,他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重视情感。可以说他的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情取胜。他写戏重情感,但从不滥用情感,对于传统剧目中的戏串、戏套更是从来不用,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个性,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剧中人物的情感及其所要求的客观环境。

六、个人成就

樊粹庭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作为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剧本37个,改编剧本20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作为导演艺术家,他是豫剧的第一位专业导演,既是学者型又是专家型,敢于借鉴,勇于创新,追求大俗大雅,文武双美。“樊戏”的风格,“樊戏”的美,也可以说是“樊戏”豫剧特色,从他所导演的数百部戏中就十分鲜明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为戏剧教育家、剧团管理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著。从1934年的开封豫声剧院,到1941年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90时代工作室再到解放初期的狮吼剧团新生部,先后办训练班八次,培养出优秀人才数百人。尤其是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名家执教,这在当时的一般剧团是很难做到的。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正是由于改革,使豫剧由艺人豫剧向文人艺人结合型方面转换,为豫剧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由于改革,使豫剧结束了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由于改革,使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换,为豫剧开创了第二传统;由于改革,使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地方戏中狮吼而起,独树一帜。没有樊先生的豫剧改革,不知豫剧要落后其他地方戏多少年。总之,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给豫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河南和陕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戏曲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部宝贵的“樊戏学”。

七、人物评价

陈素真::“樊先生功绩昭著,他是豫剧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常香玉:。”“樊先生在豫剧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崔兰田:“樊粹庭先生是个进步剧作家、锐意改革的革新家,为我们的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兰春:“他是豫剧导演的开拓者,是豫剧第一改革家。”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