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照片

谢家荣

谢家荣个人资料:谢家荣(1898.9.7-1966.8.14),字季骅,上海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谢家荣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
资料更新时间:2019-10-18 05:27:10

上海市名人

一、个人简介

谢家荣(1898.9.7-1966.8.14),字季骅,上海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谢家荣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风台磷矿、福建漳浦铝土矿、南京栖霞山铅锌矿、白银厂铜矿等矿床。对华北、松辽、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蕴藏的预测得到证实。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倡导综合勘查方法。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家荣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898年9月7日

逝世日期:1966年8月14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威斯康星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开拓者 推进矿产测勘工作的事业家 创办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

代表作品:《石油地质论文集》

三、人物生平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9月7日,谢家荣生于上海清寒的职员家庭。

1910年(清宣统二年),小学毕业。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学。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当时年仅18岁的谢家荣地质研究所结业,同年就发表了河北滦县、江西丰城和江西进贤三个煤田调查报告。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即被选送留学美国,最初在加里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作研究生,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仍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职。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撰写《矿床学大意》,系统阐述矿床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开拓了矿床学研究领域。随着矿产地质工作的深入发展,谢家荣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矿床的分布和成因分类。

1921年初(中华民国十年),谢家荣参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随翁文灏、王烈等去甘肃考察。他们最初在兰州附近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工作。以后,翁文灏去震中区调查,谢家荣去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工作结束后,谢家荣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一初步成果。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谢家荣在其调查报告中论述地质构造对油气生成及运移、储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层的重要意义。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谢家荣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这是中国陨石学最早期的探索。

1924-1927年,先后于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执教。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谢家荣赴德考察,回国后倡导煤岩学工作。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在新创刊的《地质论评》上著文论述了“鞍山式铁矿”这一独特的新类型,指出它有别于北美的地台型铁矿和绿岩带型铁矿。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后,谢家荣主持矿产测勘处工作,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磷、硫等非金属矿床都做了深入研究。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谢家荣被借调到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又兼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谢家荣到德国考察与进修,先后在柏林地质调查所和弗莱堡大学攻研煤岩学与金属矿床学。

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谢家荣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该研究室为著名实业家金沁园捐款所建,专门从事煤炭、石油及有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谢家荣兼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并曾代理系主任。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发表《煤之成因与分类》。抗日战争时期,谢家荣主持矿产测勘处的工作,对西南地区的煤田地质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谢家荣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中国之石油》,着重讨论了四川、陕西含油盆地的远景,对西部地区的石油勘探提出建议。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体迁往南京,留在北平的部分成立北平分所,谢家荣被任命为所长。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谢家荣编制了《中国各种储油区域油苗、油页岩及地沥青分布图》,发表《中国的成矿时代与成矿区域》一文,明确指出扬子区与南岭区矿产组合的差异,将中国成矿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年谢家荣建议创办了《地质论评》,并兼编辑主任。还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志》编辑。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上发表《中国之石油储量》,并将中国含油区划分成陕北、四川赤盆地、准噶尔和塔里木四个区,含油地层为中生代的大陆沉积和海相沉积地层,还提到塔里木盆地“有海相之始新统及白垩纪地层,转运宜于产油”值。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谢家荣去云南,任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同年10月,该处改名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谢家荣仍任处长。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谢家荣作为“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委员会主席主持了此奖金之授奖仪式。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谢家荣《贵州煤田研究并特论其与古地理及地质构造之关系》一文,提出了煤田地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谢家荣基于谢家荣对煤地质学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大地构造、古地理和煤田地质的深刻理解,结合淮南煤田含煤沉积发育的“北型南相”特点分析,找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谢家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发表了《铀矿浅说》一文,标志着中国铀矿地质学研究的起点。

1948年,谢家荣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交的报告中,论述了中国的铅锌银矿床。谢家荣专门提到了中国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不同类型矿床。首先为磁铁矿—黄铜矿型矿床,其次是产于寒武奥陶系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成因的辉铝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矿脉。

1949年后,谢家荣先后被任命为南京军管会、华东工业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

1950年,谢家荣根据他对中国矿产地质的实践经验,结合矿床学理论研究,就全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发表了许多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文章。9月谢家荣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

1952年,地质部成立,谢家荣任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谢家荣着重于矿产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如对甘肃白银厂铜矿的地质评价意见,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铜矿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1954年,谢家荣调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工程师。对于石油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和指导,谢家荣与黄汲清主持编写的《普查须知》是野外地质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1955-1957年间,谢家荣为三次石油普查会议准备了最主要的学术报告,指导了中国的石油普查。谢家荣与黄汲清专门提出并坚持当年部署了松辽盆地的石油普查项目。

1957年,地质部地质研究所担任副所长,谢家荣与孙云铸、黄汲清等一起拟定了逐步进行中国地质和矿产研究的总体规划,并取得了若干成果。

1958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矿产地质会议上做了《中国矿产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及今后找矿方向的若干意见》的学术报告。之后,谢家荣帮助地质勘探队找到海南岛海口市附近的一处三水型铝土矿露头。

1964年,谢家荣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着手编著《中国矿床学》。

1966年8月14日,“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不堪忍受造反派的冲击在北京自杀谢世。

四、主要成就

谢家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工作重点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矿产调查,谢家荣对湖北和长江峡谷一带的区域地质和矿床研究较为详细。20世纪50年代以来,谢家荣兼任燃料工业部石油地质顾问,对全国的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60年代以后,谢家荣的工作重点转到成矿理论方面,着手总结中国的矿产地质问题。

谢家荣主持矿产测勘处工作,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磷、硫等非金属矿床都做了深入研究。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是中国发现矿床最多的地质学家。谢家荣是中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学者之一,更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地质领域最重大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就是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的发现,松辽盆地就是谢家荣命名的,石油地质中的“左潜山油藏”一词也是谢家荣首先提出的。谢家荣认为在对中国各类矿产资源的理论研究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中都应把大地构造格局放在首位。他对中国大地构造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许多科学论述发表在他的经济地质学著作中。

谢家荣在北京大学讲授矿床学课时,是三、四两年级的课程,有一年完全讲煤。1935—1936年,谢家荣除讲授“无烟煤、烟煤、褐炭、泥炭”这样传统的分类法外,还以一学期的时间,专门介绍新兴的煤岩学,在镜下可把煤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等。谢家荣是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煤岩学的倡导者。1950年根据国家对矿产测勘人才之急需,谢家荣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校内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谢家荣亦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都已成地质界骨干。谢家荣在矿产测勘处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成了日后全国矿区勘探工作的骨干力量。曾有数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省(区)地质局的总工程师,有一半是出自谢家荣的门下。

1:谢家荣.矿床学大意.科学,1922,5(9-12):909-922,1020-1030,1132-1141,1231-1250.

2:谢家荣.甘肃玉门石油报告.湖南实业杂志,1922(54).

3:HsiehCY.PreliminaryNotesontheCompositionandStructureofthefirstSpecimenofMeteoricStonereceivedbytheGeologicalSurveyofChina.Bull.Geol.Soc.China,1922,1(1-2):95-97.

4:谢家荣.中国陨石之研究.科学,1923,8(8):823-828.

5:谢家荣.中国陨石之研究附表.科学,1923,8(9):15.

6:谢家荣.地质学,上编.商务印书馆,1924:244.

7:叶良辅,谢家荣.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地质汇报,1925(7):69-70,英文页87-109,图版1.

8:谢家荣.扬子江下游铁矿志.地质专报,甲种,1935(13):1-78.

9:谢家荣.中国之矿产时代及矿产区域.地质论评,1936,1(3):363-380.

10:谢家荣.四川盆地及其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地质论评,1945,10(5-6):211-244.

11:谢家荣.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地质论评,1947,12(5):317-347.

12:谢家荣.煤地质的研究.地质学报,1952,32(1-2):61-69.

13:谢家荣.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勘探方面的意见.地质学报,1952,32(3):219-231.

14:谢家荣.勘探中国煤田的若干地质问题.地质学报,1953,33(1):15-28,又载:科学通报,1953(3):40-48.

15:谢家荣.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石油地质,1954(12):20-21.

16: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编(黄汲清、谢家荣、王曰伦等著).普查须知.地质出版社,1956,共316页.

17:谢家荣.火山及火山沉积作用在中国几种矿床中的意义.地质学报,1956,36(4):383-392.

18:谢家荣.石油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57.

19:谢家荣.中国大地构造问题.地质学报,1961,41(2):218-229.

20:谢家荣.中国找盐问题(矿床学论文集).钾磷矿床研究,科学出版社,1963:18-24.

21谢家荣.盐矿地质(矿床学论文集).钾磷矿床研究,科学出版社,1963:25-39.

五、社会任职

参与筹创中国地质学会谢家荣先后担任了第1届(1922年)、第2届(1923年)书记,第3届(1924年)编辑,第4-6届(1925—1928年)及第8届(1930年)评议员,第9—23届(1931—1947年)及第25—31届(1948—1966年)理事,第11届(1934年)及第23届(1946—1947年)理事长。

1934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11届理事长。

1935年,任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兼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36年,创办《地质论评》,任编辑主任。

1937年,任湖南江华矿务局总经理。

1940年,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处长。

1942年,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

1946-1947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第23届理事长。

1949年,任华东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处长。

1950年,谢家荣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

1952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

1954年,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总工程师。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6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64年,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

六、获奖记录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七、人物评价

谢家荣为了祖国的富强,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地质科学和地质找矿事业。无论是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的年代,还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无论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动荡时期,还是在建国后的火红年月;无论是在意气风发的顺境中,还是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日子里,他都始终为祖国的富强关注着地质找矿。他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以及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评)

谢家荣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地质学家、卓越的地质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在中国地质事业上的贡献和科学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九三学社评)

作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谢学锦一直在这门新兴学科内不断创新,使它在若干领域领先世界。(科学网评)

作为中国石油地质的先驱,谢家荣的一生都在关注石油,为祖国石油地质事业呕心沥血,为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开端的中国石油大发现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中国石油新闻评)

八、亲属成员

夫人:吴镜侬,原名吴醒民,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1966年于文革期间和谢家荣一起辞世。

长子:谢学锦,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谢学铨,冶金工程师,1976年于唐山地震中殉难。

三子:谢学钫,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已去世。

四子:谢学铮,石油地质学家,高级工程师,已退休。

女儿:谢学锳,外交领事,已退休。

九、后世纪念

2009年12月31日,纪念谢家荣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等有关领导及中科院、工程院等相关专家近100人出席座谈会。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