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玉照片

刘瑞玉

刘瑞玉个人资料:刘瑞玉(1922.11.4-2012.7.16),河北乐亭县人,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在探索中国……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10 04:40:34

一、个人简介

刘瑞玉(1922.11.4-2012.7.16),河北乐亭县人,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在探索中国对虾生活史的繁殖特点,推动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他多次率队完成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等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的资料空白。从事海洋科教工作65年来,共著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瑞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乐亭

出生日期:1922年11月4日

逝世日期:2012年7月16日

职业: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

毕业院校:辅仁大学生物系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

三、人物生平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11月4日,刘瑞玉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其父刘冠英是乐亭长春益发合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新光针织厂经理,母亲理家。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刘瑞玉毕业于乐亭县第一小学后,进入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他进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级中学。

1941年(民国三十年),高中毕业后,刘瑞玉考取了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经李良庆介绍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助教。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跟随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沈嘉瑞教授从事甲壳动物生活史和分类学研究。

1950年8月,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刘瑞玉在这里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刘瑞玉在这里继续从事甲壳动物学的研究,先后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57年,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国第一艘综合海洋考察船“金星”号开始在该所服役,了北黄海和渤海综合海洋调查研究,曾呈奎安排刘瑞玉开展当时尚处于空白的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

1959年1月,中科院批准该所扩大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多学科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刘瑞玉被任命为该研究所的副学术秘书。

1966年,他被任命为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副主任,1972年升任为主任。

1978年,刘瑞玉参加了以曾呈奎为团长的中科院海洋考察船访日和访美的代表团,看到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刘瑞玉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事业。同年,曾呈奎接替童第周为海洋所所长,刘瑞玉被任命为副所长。

1978—1983年,他任全国对虾人工育苗攻关领导小组副组长,指导、推动全国对虾育苗和养殖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为对虾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1987年,担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其间,他为海洋所的改革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在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甲壳动物分类与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以来,刘瑞玉投入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他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CCICED)组长汪松邀请,参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评估”国际合作项目,负责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的物种濒危程度评估研究和红色名录的编写,与国内多位科学家一起,采用IUCN2000年评估标准,确定主要类群物种的濒危等级。

2008年,刘瑞玉联合全国40多位专家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出版。这本1627页的《名录》,记载了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为全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中国海洋物种最新的“户口簿”。

2011年,他主持进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的修订工作。

2012年4月下旬,他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课题,7天时间赶往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开会。5月20日,刘瑞玉硬撑着参加了他3个博士生的论文答辩。5月24日,从来不肯就医的老人被迫住进医院。5月2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纪念童第周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刘瑞玉到会讲话。7月16日5时45分在青岛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0岁。

四、主要成就

刘瑞玉负责完成多项国家和国际海洋学、生物学和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特别是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等,为国家取得了大量系统宝贵资料,填补空白。编绘了中国第一部《渤黄东海渔捞海图—-海洋学图集》。开拓并发展了海洋动物多个重要类群(特别是甲壳动物)分类区系研究,著《中国动物志》蔓足类、糠虾类、长臂虾类、口足类等卷及虾类专著3部。首次搞清中国对虾产卵习性和生活史,大力推动全国对虾人工育苗和水产增、养殖农牧化。提出合理开发方案和大力加强水产资源增、养殖发展及农牧化建议,为“海上山东”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全国海岸带经济社会和有关产业的发展。长期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评估与保护研究,负责《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2005)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编撰;组织并联合全国专家编著《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中英文),记载全部46门2万多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国内外分布,纠正了重要错误鉴定,澄清了种的混淆,真实反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被国际权威誉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刘瑞玉与研究团队实施了虾类和鱼类资源增殖实验性研究,即虾苗“标志放流”增殖研究项目。通过放流幼虾跟踪调查发现中国对虾移动和生长规律与特点。他们创建了估算对虾存活率和回捕率的方法,设定了在有野生对虾种群繁殖补充的海域投放虾苗的适宜数量和适宜地点。刘瑞玉主编的《胶州湾的生态学和生物资源》和有关论文正是他们所实施的资源增殖实验的成果,这些著作系统总结了在特定区域内环境因子与生物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增殖结果。在1981—1993年期间所实施资源增殖实验所获得的统计数据和胶州湾对虾捕捞产量统计结果显示,其资源增殖实践取得显著成功和明显的增产效果。他们估算的在胶州湾8—10月对虾种群数量和1983—1986年与1988—1992年间对虾捕获量都呈明显的增长,其增加数量是投放虾苗年份的3至4倍;而与未有种苗放流的1982和1987年的低产量相对照,证明了对虾捕获量的增加是投放虾苗增加海域种群数量的结果。

他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国际重要海洋学及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甲壳动物分类区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项目。他全面总结、阐述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特点,特别是区系组成与生物地理学特点,填补了国内甲壳动物几个类群的空白。他首次发现黄海深水区冷水性动物群落占绝对优势,浅水区夏秋高温季节成为一些暖水种向北方扩布的“走廊”,形成独特分布格局和资源优势。他指出长江口—济州岛一线为北温带区东亚亚区与暖水区中日亚区间的分界线,从而澄清了黄东海区系的地位;又指出台湾—海南南端为热带与亚热带区系间的分界线,其论点补充、修正了国外同行的不足与错误,为业界沿用。他组织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提出全面开发方案,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完成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及资源影响预测研究,为工程论证提供重要依据。

刘瑞玉先后发表甲壳动物分类学和生物学论著72篇(部)、海洋生态学论著65篇(部)和海洋生物资源及增养殖学论著40篇。

1:LiuRuiyu(JYLiu),OnaFreshwaterShrimp,LeanderModestus,anditsLarvalDevelopment,ContrInstZool,PeipingAcadSci1949,5(5):171~189,Pls19~21。

2:刘瑞玉,中国北部的经济虾类,科学出版社,1955。

3:刘瑞玉主编,渤黄东海渔捞海图,1958-1959,Ⅱ,海洋学图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60。

4:刘瑞玉,黄东海虾类动物地理学研究,海洋与湖沼,1963,5(3):230~244。

5:刘瑞玉、徐凤山,黄东海底栖动物区系的特点,海洋与湖沼,1963,5(4):306~321。

6:刘瑞玉主编,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内部),共七卷,1965。

7:刘瑞玉、王永良,南海口足类一新属二新种,海洋与湖沼,1978,9(1):15~25。

8:刘瑞玉、唐质灿,底栖生物,中国自然地理,海洋地理卷,科学出版社,1979。

9:LiuRuiyu(JYLiu),etal,EcologyofMacrobenthosoftheEastChinaSeaandAdjacentWaters,ProcIntSympSedimentContShelf,SpecRefEastChinaSea:1983,795~818

10:LiuRuiyu(JYLiu),ShrimpMaricultureStudyinChinaProc1stInternConfWarmWaterAquaulture,Crustacea,1983:82~87

11:刘瑞玉等,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第八篇,海洋生物调查,1986。

12:刘瑞玉等,黄东海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海洋科学集刊,1986,27:153~173。

13:刘瑞玉、王绍武,南海北部糠虾亚科的研究,海洋科学集刊,1986,26:159~202。

14:刘瑞玉、钟振如等,南海对虾类,农业出版社,1988。

15:刘瑞玉、梁象秋、严生良,中国长臂虾科的研究Ⅰ,甲壳动物学论文集,1990,2:102~134。中国长臂虾科的研究Ⅱ,海洋科学集刊,1990,31:239~265。

16:Liu,JY,ResourceEnhancementofChineseShrimpPenaeusOrientalis,BullMarSci,1990,47(1):124~133

17:Liu,Ruiyu(JYLiu),Pres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forShrimpMaricultureinChina,TheCultureofColdTolerentShrimpProcAsian-USWorkshoponShrimpCulture,1990:10~28。

18:刘瑞玉、陈吉士主编,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

19:LiuRuiyu(JYLiu),YuhengCui,FengshanXu,RecaptureRateofReleasedShrimpPenaeusChinensisinResourceEnhancementExperimentinJiaozhouBay,YellowSea,Proc2ndInternSympMarSciYellowSea,1992:240~242。

20:刘瑞玉主编,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科学出版社,1992。

21:LiuRuiyu,DenggongCao,MaricultureofPenaeidShrimpinChina,InZhou,Detal,[ed]OceanologyofChinaSeas,1994,1:331~344。

22:王振纲、刘瑞玉主编,第二届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青岛海洋出版社,1996。

23:刘瑞玉、翁学传等,中韩黄海海洋学研究新进展,海洋与湖沼,1996,27(6):657~666。

24:Lee,YongChul,YunshanQin,RuiyuLiu[ed],YellowSeaAtlas,524pp,HoKongPublishingCo,Seoul,Korea,1997。

25:Liu,Ruiyu(JYLiu),BingzhengLuo,ImpactoftheThreeGorgesProjectontheEnvironmentandEcologyoftheChangjiangRiverEstuary,ImpactoftheThreeGorgesProjectontheEnvironmentandEcology,SheZhixiang(Ed)1997,6:130~154SciencePress。

26:刘瑞玉、崔玉珩主编,中国海岸带生物,中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集,海洋出版社,1997。

27:刘瑞玉、王永良,南海虾蛄科及猛虾蛄科(甲壳动物口足目)二新种,海洋与湖沼,1998,29(6):588~596。

28:刘瑞玉,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上卷),1998:101~105。

29:刘瑞玉,南海生物资源开发研究,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续),1998:25~35。

30:刘瑞玉,加强管理、深入研究、保证山东渔业持续发展,科学与管理,1999,19(1):8~11。

31:LiuRuiyu(JYLiu),YongliangWang,TheStomatopodFaunaoftheChinaSeas,FRSchramJCvonVaupelKlein(Ed),CrustaceansandtheBiodiversityCrisis,Proc4thInternCrustCongrAmsterdam,TheNetherlands,July1998,1:569~582。

32:LiuRuiyu(JYLiu),Marin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ntheSouthChinaSea,ProcEuropean:sianWorkshoponInvestigationandManagementofMediterraneanandSouthChinaSeaCoastalZone,November1998,HongKong:351~360。

33:刘瑞玉、王绍武,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糠虾目卷,科学出版社,2000。

34:刘瑞玉、任先秋主编,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42卷·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蔓足下纲围胸总目,科学出版社,2007。

35:刘瑞玉主编,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枝鳃虾类卷,科学出版社。

36:李新正、刘瑞玉、粱象秋,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长臂虾总科,科学出版社,2007。

37:刘瑞玉主编,中国海洋生物名录(ChecklistofMarineBiotaofChinaSeas),科学出版社,2008。

38:刘瑞玉(JYLiu),中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PresentStatusofMarineBiodiversityinChinaSeas),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SubcommitteeonOceanandFisheryofAssociationofNorthEastAsiaRegionalGovernments),海洋生态保护与现代渔业管理高端论坛(OceanEcologyProtectionandModernFisheryManagementSeminar),2009:4~27。

39:LiuRuiyu(JYLiu),AdvancesinCarcinologyStudiesofChina,SeventhInternationalCrustaceanCongress,2010:181

40:刘瑞玉(JYLiu),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调查保护问题(Progress,ProblemsandNewTrendsofMarineBiodiversityStudiesinChin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2010年后目标,第九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ItsPost2010TargetsTheNinthNationalSymposiumontheConservationandSustainableUseofBiodiversityinChina),2010:12~14。

刘瑞玉先生诲人不倦、奖掖后进,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刘瑞玉为中科院海洋所培养了一批从事主要海洋动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底栖生物生态学、污损生物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为中国海洋生物学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社会任职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常委,第八届委员,山东省科协副主席,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历任九三学社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副主委;九三学社青岛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八届委员会主委,第九届委员会名誉主委。

1959年1月,中科院批准该所扩大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被任命为该研究所的副学术秘书。

1966年,他被任命为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副主任,1972年升任为主任。

1978年,曾呈奎接替童第周为海洋所所长,刘瑞玉被任命为副所长。

1984年,刘瑞玉被任命为所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任满后,担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

刘瑞玉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长,国际甲壳动物学理事会理事,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项目(LOICZ)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作组组长,国际黄海海洋学会主席团成员、编辑委员会主席,国际生物多样性项目(DIVERSITAS)中国国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CITES),国家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专家委员会顾问组成员。他曾任《海洋与湖沼》和《海洋科学集刊》的主编,以及《海洋学报》副主编多年,是《中国科学》、《动物学报》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7种刊物和英国《河口、海岸、陆架科学》(Esturine,CoastalandShelfScience)、荷兰《水产养殖》(Aquaculture)编委,国际杂志TheYellowSea的联合主编。

六、人物评价

为积极推动中国与俄罗斯、越南、韩国及德国开展国际海洋科学合作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九三学社评)

刘瑞玉同志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甘为人梯、提携后进,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评)

身为科学家,刘老虽然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是民主党派成员和地方组织的领导,从来没有忘记所从事的多党合作事业。(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专职副主委林萍)

他一生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从海洋甲壳动物到海洋底栖生物,成就卓越,在世界上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研究员评)

刘瑞玉先生诲人不倦、奖掖后进,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他学风严谨、学识渊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刚直不阿、坚持真理;他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中国科学院评)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