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在艺照片

田在艺

田在艺个人资料:田在艺,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组织开展首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多名博士、硕士生。出版50万字的《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7 18:41:06

一、个人简介

田在艺,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组织开展首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于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多名博士、硕士生。出版50万字的《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40万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等专著。1989年荣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科技研究奖”。曾任石油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地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西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田在艺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渭南

出生日期:1919

逝世日期:2015

职业:学者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南京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代表作品:中国含油气盆地

三、人物生平

石油地质学家。陕西渭南人。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0年代指出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赋存的基本构造单元,指明盆地长期下沉、沉积巨厚、封闭深水盆地、还原介质水域、湿润气候、湖泊相暗色泥岩是陆相生油的沉积条件、构造环境和沉积物质,完善和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科学预测陆相盆地找油领域。60年代指出生、储、盖、运、圈、保有机匹配成油气地质条件是寻找油气田的基本地质因素。80年代组织领导全国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运用地质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定量评价,为国家制定油气勘探规划提供依据。90年代论述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首次将成油气系统理论引入盆地分析。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9年12月

田在艺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县农村一个普通小学教员的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得家人和老师的喜爱。在西安市读中学时,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地理教员,经常带学生们到郊外看地质现象,讲解岩石、地层、褶皱等地质知识。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使田在艺对地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代的田在艺正值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遭受欺凌之际,“科学救国”的意识强裂地撞击他的心灵。他胸怀要救国先找矿,增强国家实力的理想,潜心刻苦学习,于1939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1940年9月转入四川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

1945年

田在艺怀着开发石油、报效国家的满腔爱国热忱,主动报名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玉门油矿工作。这年初秋,田在艺与同班同学李德生、张传淦辗转来到玉门。从此,他跟随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者玉门油矿创建人孙健初等上祁连、下酒泉、入陕西、赴青海,在祖国的大西北开展石油地质调查,风餐露宿,千里跋涉,在戈壁荒漠和黄土高原上为祖国探寻石油宝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田在艺于1950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和民和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徒步考察5年,走遍陕甘宁青的山山水水,练就了野外现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基本功,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1955年3月,调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总地质师和研究所副所长,参加了克拉玛依第一批探井的部署和解剖油田部署方案的研究,进一步探明了油田规模。1956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初,田在艺奉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运用陆相盆地找油的原理,以地震剖面整体解剖松辽盆地。1964年,田在艺又投入了大港石油会战,任大港油田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地质师,参加渤海湾盆地大剖面解剖方案部署研究和探井部署工作。1966年5月,田在艺奉调南下,参加江汉石油会战,任江汉油田副指挥兼总地质师,领导并参与了湖北王场油田的解剖方案及外围的勘探部署研究。1973年4月任江汉石油学校副校长。1974年,奉调吉林油田,担任副指挥兼总地质师,参与调整扶余油田开发方案,改气驱开采为水驱开采,保持了油田稳产高产,扩大了含油面积,增加了可采储量。

1980年初

田在艺担任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参加和领导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与油气远景评价等研究工作。同时,为了更快地培养石油地质人才,他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1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无论严冬酷暑,都精心钻研,辛勤论证各种有关科研项目,经常放弃星期日休息,伏案疾书,共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科研著作6本,专著2本,累计达400多万字。由于他在石油地质学、陆相盆地生油和成油理论、油气藏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89年荣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在艺曾任石油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地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美地学科技合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质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石油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国家IGCP及ICL成员,《石油学报》副主编,《石油知识》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

1955年

田在艺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总地质师和研究所副所长。当时,正值原中苏石油公司苏方将全疆油区的勘探工作全部移交中方不久,他首先率领地质人员深入克拉玛依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大量物探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后,认为克拉玛依油源丰富,储油圈闭构造比较好,所以在局勘探会议上坚决支持并研究了第一批探井部署。这年7月,一支由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族、回族等多民族组成的青年钻井队,在黑油山1号井钻探,于10月29日,黑1井喷出原油,从而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田在艺在鼓舞人心的喷油现场对大家说:“让我们祝贺新中国有了自己的油田,但这仅仅是开始,是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勘探实践证明了田在艺预言的正确性。

1960年元月

田在艺奉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先后任大庆油田地质调查处处长兼总地质师和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地质师。在艰苦的岁月中,头顶蓝天,脚踏荒地,领导勘探队伍几千人,进行地震勘探,整体解剖松辽盆地,组织策划并直接参与地震部署、资料解释和钻井设计。在发现构造圈闭的基础上,于大庆长垣外围发现了新的油气田,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其成果于1982年7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与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庆油田发现者分享了这份崇高的荣誉。

1964年

田在艺出任大港油田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地质师。经过野外地质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后,立即组织部署解剖控制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构造的大剖面,突破了该地区地下地质结构复杂、断层发育、构造支离破碎等地质难点,接着迅速组织部署探井井位,终于在1965年11月港5井喷油,随后在港东、港西连连喜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港油田。

田在艺献身石油,扎实工作,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多次参与发现新的油气田,然而他却谦虚地说:“油田是大家共同努力发现的,我自己只不过是融入祖国建设洪流中的一滴水。”

四、个人成就

自1948年田在艺在《石油地质专刊》第1期上发表其第一篇科学研究论文《陕西彬县油母页岩地质》以来,不断探索陆相生油成盆成烃成藏的基本地质规律,提出了一整套陆相生油的地质理论和科研成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经过多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油田勘探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现场野外考察地质资料,使他对中国的油气远景信心更加坚定。早在2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先后两次到中国进行地质调查,认为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提出“中国贫油”的论点。1942年中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开创“陆相生油”的先河,主张中国油气资源丰富的诸多学者对于陆相生油的理论及如何在陆相盆地中找油,尚处于探索阶段。田在艺从玉门开始一直研究探索陆相生油问题,他踏遍了西北地区的山山水水,查阅了四川、松辽、华北、江南、羌塘和长江中下游等许多盆地的地质资料。1959年,由他提出的18个含油气盆地有12个已经相继发现了油气田,如松辽盆地发现大庆油田、渤海湾盆地发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撰写了3万余字的《中国陆相地层的生油和在陆相地层中找油》论文。文中提出:“盆地长期下沉、沉积巨厚、湖水扩大的地质条件、潮湿气候、湖泊相暗色黏土质岩层、封闭深水盆地、还原介质水域”是陆相生油岩沉积的必要条件。这一陆相生油岩的沉积模式和构造环境的提出,从理论上和勘探实践上科学地、有力地驳斥了陆相贫油论。田在艺的这一论断修正了盐浓度较大的海盆中才有利于石油生成和陆相地层中生油岩不易堆积与保存的旧概念,推动了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

他还对准噶尔、塔里木、吐—哈、柴达木、酒泉、潮水、鄂尔多斯、华北、松辽、四川、江汉等29个中国主要沉积盆地的陆相生油岩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全面剖析,修正了过去一系列对各盆地生油岩的不同认识,对中国陆相地层中油气资源进行具体、有据的高度评价和科学预测,为在我国陆相地层找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他的一系列论断在学术界和油气勘探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

“生、储、盖、运、圈、保”

?50年代,中外地质学家已逐渐承认陆相生油的事实,但对于陆相地层中油气如何生成、运移、聚集等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白领域。50年代晚期,田在艺基于多年来丰富的油气勘探实践经验,从生油层、储油层、油气运移、聚集、圈闭构造到油气藏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提出“盆地形成是受大地构造、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控制”;生油深凹陷及其邻区是找油的有利地带;油气的聚集是从盆地深凹陷向隆起运移等盆地成油理论;强调了生油岩在石油沥青形成中的主控作用,“没有物质的来源,就不会有物质的储存”,反对单纯寻找储油构造的观点,“要寻找石油,必须在生油岩系沉积的盆地中寻找,要寻找油藏必须在生油岩系,或其附近地区或上下相邻的其他岩层中去找”。这些论述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丰富了石油地质理论。

田在艺运用成藏动力学观点并深入探讨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动力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今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早在50年代末,他科学地预见成藏动力在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油、气从沉积的油母岩层中转移到储集的孔隙岩层中,主要是因为压力的关系,无论是地层的静止压力或是地壳变动的动压力,都能够使流动的油流沿岩石裂缝或岩层面或不整合的构造面,从强烈的挤压区转移到低压区”;“油气的聚集总是从盆地中部向边缘部分运移;从凹陷深处向长垣的隆起部分运移;盆地中部多为泥质的生油岩层,边缘部分多为砂质的储油层和圈闭构造”。

1963年,田在艺为了总结大庆油田的石油地质规律,在50年代提出的陆相成油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全面、系统、完整地总结出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聚集、圈闭构造、保存等6个成油地质条件的有机匹配是油气田形成的基本要素。这套成油理论已成为我国石油地质专业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陆相乃至海相油气田的发现起到了重大的科学指导作用。

丰富和完善了油气圈闭理论。70至8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金(R.E.King)提出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田在艺较早地注意到这一油气圈闭类型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于1984年开始陆续对隐蔽油气藏及其中的基岩油气藏进行深入分析,90年代初,他又对我国发现的油气藏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出5大类26亚类。与众不同的是,他并不孤立地看待这些圈闭类型,而是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各个圈闭类型形成的地质背景,并根据沉积盆地类型、构造样式、沉积环境的不同提出裂陷型、坳陷型、克拉通型、挤压型等4类盆地中圈闭类型的分布模式,把油气圈闭理论和勘探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实践。

论证“盆地论”指导勘探实践

?田在艺运用“含油气盆地”概念,首次将湿润气候列入含油气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是国内较早提出含油气盆地论的学者之一。田在艺于50年代晚期在我国运用“含油气盆地”这一概念,提出“应在生油岩系沉积环境的整个盆地里,寻找储油构造”。强调对沉积盆地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推动了含油气盆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他提出的“长期沉降、沉积巨厚、湖水扩大的地质条件、湿润气候、湖泊相暗色黏土岩层、封闭深水盆地、还原介质水域”有利于生油岩沉积和保存的论断,30多年来成为含油气盆地中烃源岩沉积背景分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关于湿润气候对于陆相盆地生油岩形成重要性的认识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国外在70至80年代才开始重视古气候对于烃源岩形成的重要作用。

80年代中期,田在艺在担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期间,编辑《石油地质进展丛书》和《油气资源评价丛书》,将盆地划分为裂陷型、聚敛型、走滑型和克拉通型4种构造环境16种亚类;提出含油气盆地形成的9大控制因素匹配论,进一步发展了陆相油气形成理论和油气圈闭理论。1986年,田在艺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与油区远景评价”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0年代,田在艺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及盆地分析的方法原理,撰写了约50万字的《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一书。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含油气沉积盆地同时论及盆地分析原理方法的系统专著,深刻地阐明了沉积盆地与油气赋存的关系。阐述了他自50年代以来一贯倡导的“盆地论”的学术思想;成功地将成油气系统理论引入含油气盆地分析,提出了沉积盆地控制油气生成与赋存的9大因素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的10项内容,并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实例剖析,建立了完整的油气盆地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了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发展,对当前和今后的油气勘探实践都有指导作用。该书1999年获石油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组织首次对全国油气资源的评价研究工作

?油气资源评价现今已成为油气勘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但在80年代初却存在不同看法。1981年,在田在艺及石油系统其他同志的极力倡导下,原石油工业部决定设立“六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我国油气资源进行全面评价和预测。田在艺具体负责组织石油系统23个油田、研究院(所)等单位的840多名科技攻关人员,运用国内外先进地质理论、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全国各大油气区的勘探成果,进行了全国首次资源评价工作,确定了全国各盆地、各层系的油气潜在资源量,填补了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领域的空白。其成果成为编制国家“七五”石油工业发展规划及制定2000年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五”期间我国石油工业新增地质储量达30亿t,开辟了很多新领域,获得了大量发现,是我国油气勘探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198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项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海陆并举,剖析中国油气区岩相古地理

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学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生油岩的沉积受大地构造环境和古气候的严格控制,即有很强的区域性,如何运用大地构造学、含油气盆地地质学、古气候学对我国各时代沉积层系的岩相古地理进行含油气性分析研究则是国内沉积学的薄弱环节。田在艺在80年代中期就对此给予极大重视,陆续发表了中、新生代各层系及石炭系的岩相古地理与油气的文章;90年代,经过研究,完成了约40万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一书。该书运用含油气盆地论的观点,对沉积环境、大地构造环境、多旋回含油气盆地、古气候诸因素对各时代沉积岩的形成、演化及油气生成、成藏等方面的控制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完整的论述;同时明确地指出我国各地质时代油气勘探的方向,有中、上元古界及古生界海相沉积盆地区和中、新生界陆相沉积盆地区两大领域,科学地指明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老油区的潜力所在。这部专著丰富和完善了油区岩相古地理学,推动了沉积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海、陆相油气勘探具有较大的科学指导作用。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