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学锦照片

谢学锦

谢学锦个人资料:谢学锦,男,世界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早年参与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与苏联学者各自独立地同时发现了金属矿床的原生晕分带特征。他提出并全面部署和系统指导了中国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他的《区域化探》一书……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18 14:52:20

一、个人简介

谢学锦,男,世界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早年参与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与苏联学者各自独立地同时发现了金属矿床的原生晕分带特征。他提出并全面部署和系统指导了中国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他的《区域化探》一书是执行该计划的指南,使中国的地球化学填图化探在若干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7年2月24日逝世,享年94岁。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学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23年5月21日

逝世日期:2017年2月24日

职业:化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中国化探走向2000年》

三、人物生平

1923年5月21日,谢学锦出生于北平,原籍上海市。

1928-193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学习。

1934-1937年,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今北京市第13中学)学习。

1937-1941年,在上海沪江中学和云南昭通中学学习。

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

1945-1946年,在重庆小龙坎动力油料厂工作。

1946-1947年,在重庆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7-1949年,在南京永利硫酸铔厂工作,任技术员。

1950-1952年,在南京矿产测勘处化验室工作,任技术员。

1952-1956年,在地质部化探室工作,任工程师。

1954-1956年,任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主任。

1956-1980年,在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1979年后更名为地质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任工程师。

1979-1988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0-1988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0-1984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所长。

1983-1999年,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副主编。

1984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4-2000年,任国际地质标准通讯区域编辑。

1988至今,任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

1989-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委员。

1999年至今,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分析》(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杂志编委、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编委。

1928年谢学锦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1934年考入辅仁大学附属中学(今北京第13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后,父亲愤然南下。翌年谢学锦随母亲和弟妹颠沛流离,经香港、上海,取道越南,于1940年辗转到了昆明,与时任资源委员会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的父亲团聚,后又随父迁云南昭通。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先后在北平、上海(沪江中学)、昆明(天南中学)和昭通(昭通中学)完成了他的中学学业。1941年他考取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转入化学系,其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迫于1945年赴重庆小龙坎动力油料厂工作。次年进入重庆大学化学系并于1947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即受聘于南京永利硫酸铔厂任技术员直到南京解放,其间积极参加了永利硫酸铔厂护厂及保护矿产测勘处设备和资料、反对迁台、迎接解放的革命斗争。

1950年,谢学锦进入解放后的南京矿产测勘处化验室从事矿石分析工作。1951年他与徐邦梁一起赴安徽安庆月山进行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首次实验,发现了著名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1952年随着地质部的成立,谢学锦调到北京,参与创建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开拓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1956年他进入当年成立的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任化探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直到70年代末平反。50-60年代,谢学锦从事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研究,与前苏联学者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分带现象,并写出了专著《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并在传阅中散失。70年代,谢学锦着手筹划全国的地球化学填图。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地质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起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80-90年代,除了部署和指导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外,谢学锦还着重进行了金矿的化探找矿研究,解决了金矿化探中的粒金效应等一系列国际上找金的关键问题,为中国金矿勘查中上千吨金矿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993-1995年间由谢学锦主持的“环境地球化学监控网络与全国动态地球化学填图”项目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采样提供了典范。依据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获得的大量数据和他所主持的国家攀登项目“找寻难识别及隐伏的大矿、富矿的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基础性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新理论和“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一整套矿产勘查新战略。进入21世纪时,谢学锦已经年近80,他正指挥着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创举和伟大工程:全国7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上76种元素在中国大陆表层的分布,为查清中国矿产资源和环境的监控与治理提供可靠的资料。

四、主要成就

勘查地球化学

勘查地球化学是地学中的一门年轻的边缘分支学科,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苏联和北欧国家,美国的首次实验在1947年进行。谢学锦的父亲谢家荣读到了1949年发表在《EconomicGeology》上的一篇勘查地球化学的文章后,向谢学锦指出,这是一门很有前途的学科,并派谢学锦前往安徽做地球化学调查。谢学锦与徐邦梁的安徽之行书写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第一页:在安庆月山他们发现了铜矿的指示植物——海州香薷。这一重大发现是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起点和奠基石。海州香薷已被国际上公认为铜的有效通用指示植物。1952年地质部成立。谢学锦被从南京调到北京,参加化探室的筹建,开拓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

忍辱负重,坚持工作

1957年,谢学锦被错划为右派。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忍辱负重,坚持工作。自1958年起他与邵跃合作开始了长达7年之久的热液矿床原生晕研究。他亲赴辽宁青城子铅锌矿,用化探方法发现了隐伏矿体,使一个快要枯竭的老矿山重新焕发了青春。大量的工作实践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最终使他们与苏联学者各自同时独立地发现了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组分分带特征,提出了通用的分带序列。这在当时是该领域内与苏联并列的世界领先水平。他们对原生晕形态、规模、内部结构的统一描述方法和术语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找矿效果极为显著。他于1964年写成了《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全面总结了原生晕的研究成果,堪称热液矿床原生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有不少人传阅过。非常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此书未能出版,且在传阅过程中大部散失,实为中国地学界的一大憾事。仅其中一章《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工作方法与解释推断方法》发表在物探所的内部刊物上,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化探工作者必读的文章和工作手册。

中文著作

1、谢学锦、徐邦梁,1953,铜矿指示矿物海州香薷,地质学报,32(4)360-368茧自缚

2、谢学锦、邵跃,1965,地球化岩石测量的各种方法与解释推断方法,物化探研究报道,第5辑

3、谢学锦,1977,当前区域化探若干问题的探讨,物探与化探,2,1-10

4、谢学锦,1979,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各种方法的讨论,物探与化探,1,18-26

5、谢学锦,1979,区域化探,地质出版社

6、谢学锦、侯智慧,1987,金矿化探(一):金矿化探的现状与研究方向,长春地质学院院报,7(4)361-372

7、谢学锦、侯智慧、刘树信,1987,团结沟地区砂金成因探讨,地质与勘探,第10期

8、谢学锦,(1987),2001,三十而立--为庆祝物化探所成立30周年而作,面向21世纪的应用地球化学文集--谢学锦院士从事地球化学研究50周年,地质出版社

9、谢学锦,1988,金矿化探(二):特殊问题,不同做法,第四届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10、谢学锦、王学求,1991,金矿化探:特殊问题,不同做法,第四届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11、谢学锦,1992,中国化探发展的新战略,物探与化探,16(2)

12、谢学锦,1992,中国化探走向2000年,物探与化探,16(2)81-86

13、谢学锦,1992,勘查地球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物探与化探--10周年纪念专刊,20-31

14、谢学锦、王学求、沈瑞平,1992,地球化学样品中金颗粒分布与分析误差关系的初步研究,地质地球化学,第5期

15、谢学锦、王学求,1992,金矿化探(三):金的颗粒分布与取子样误差关系的研究,物探与化探,16(6)

16、谢学锦、王学求,1994,金矿化探(四);金矿化探:特殊问题、不同做法,第四届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

17、王学求、谢学锦、卢荫庥,1995,地气动态提取技术的研制及在寻找隐伏矿上的初步试验,物探与化探,19(3)

18、谢学锦,1995,新疆找矿的战略问题,《新疆北部地区地球化学图集》序言

19、谢学锦,1995,用新观念与新技术寻找巨型矿床,科学中国人,第5期

20、王学求、谢学锦,1996,金矿化探(五):非传统金矿化探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地质学报,70(1)84-95

21、谢学锦,1996,勘查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地质论评,42(4)346-355

22、谢学锦,1997,论矿产勘查史--经验找矿、科学勘查与信息勘查,地学研究,第29-30号,254-266

23、谢学锦,1997,论矿产勘查的新战略,物探与化探,21(6)402-410

24、谢学锦,(1997),2001,勘查地球化学基础研究基本情况,面向21世纪的应用地球化学文集--谢学锦院士从事地球化学研究50周年,地质出版社

25、谢学锦,(1998),2001,我国基础地球化学调查现状与发展,面向21世纪的应用地球文集--谢学锦院士从事地球化学研究50周年,地质出版社

26、谢学锦,1998,战术性与战略性的深穿地球化学方法,地学前缘,5(2),171-183

27、谢学锦,1998,蛛丝马迹探宝藏--勘查地球化学发展的里程碑,陈建礼主编《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491-495

28、谢学锦、邵跃、王学求主编,1999,走向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29、王学求、谢学锦,2000,金的勘查地球化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0、谢学锦,2001,进入21世纪的勘查地球化学,中国地质,28(4)11-18

31、谢学锦,2001,化学定时炸弹与可持续发展,面向21世纪的应用地球化学文集--谢学锦院士从事地球化学研究50周年,地质出版社

英文著作

1、XieXuejing,SunHuanzhen,LiShanfang,1981.GeochemicalExplorationinChina.J.Geochem,Explor.,15:489-506.

2、XieXuejing(Editor):1981…GeochemicalExplorationinChina.Specialissue,J.Geochem.Explor15,Elsevier.

3、XieXuejingandZhengKangle,1983.RecentAdvanceinGeochemicalExplorationinChina.J.Geochem.Explor.,23:281-291.

4、YuBochangandXieXuejing,1984.FuzzyClusterAnalysisinGeochemicalExploration.J.Geochem.Explor.,23:281-291.

5、XiuXuejing,YanMingcai,LiLiangzhongandShenHuijun,1985.UsableValuesforChineseStandardReferenceSamplesofStreamSediments,SoilsandRocks:GSD9-12,GSS1-8andGSR1-6.GeostandardNewsletter,V.IX,No.2,277-280.

6、XieXuejing,YanMingcai,LiLiangzhongandShenHuijun,1985.UsableValuesforChineseStandardReferenceSamplesofStreamSediments,soilsandRocks:GSD9-12,GSS1-8andGSR1-6,GeostandardNewsletter,V.IX,No.2,277-280.

7、XieXuejing,WangJipingandZhuBaoguo,1987.CommparisonofGeochmicalMapsGeneratedbyLaboratoriesUsingDifferentAnalyticalMethods.J.Geochem.Explor.,29:440.

8、XieXuejing,SunHuanzhenandRenTianxiang,1989.RegionalGeochemistry-NationalReconnaissanceProjectinChina.

9、XieXuejingandYangBingzhong,1989.ApplicationofMultiparametricGeochemicalMethodsintheSearchforOilintheQinggangRegionnearDaqingOilField.J.Geochem.Explor.,33:202-213.

10、XieXuejing,YanMingcai,WangChunshu,LiLiangzhongandShenHuijun,1989.GeochemicalStandardReferenceSampleGSD9-12,GSS1-8andGSR1-6,GeostandardNewsletter,V.XIII,No.1,83-179

11、XieXuejing,ShenRuipingandWangXueqiu,1990.Particlesizedistributionofgoldingeochemicalsamples.Explore,No.68.

12、XieXuejing,1990.SomeProblems,StrategicalandTacticalinInternationalGeochemicalMapping.J.Geochem.Explor,39:15-33.

13、XieXuejingandWangXueqiu,1990.GeochemicalExplorationforGold:ANewApproachtoanoldProblem.J.Geochem,Explor.40:25-48.

14、XieXuejingandRenTianxiang,1991.ADecadeofRegionalGeochemistryinChina-theNationalReconnaissanceProject.Trans.IMM,100:B57-B65.

15、XieXuejing,1991.LocalandRegionalSurfaceGeochemicalExplorationforOilandGas.J.Geochem.Explor.,42:25-42.

16、XieXuejingandRenTianxiang,1993.NationalGeochemicalMappingandEnvironmentalGeochemistry-progressinChina.J.Geochem.Explor,49:15-34.

17、XieXuejingandYinBinchuan,1993.GeochemicalPatternsfromLocaltoGlobal.J.Geochem.Explor.,47:109-129.

18、XieXuejing,1995.TheSurficialGeochemicalExpressionsofGiantOredeposits.In:C.J.HodgsonandA.H.Clark(Ed)giantoreDepositsII.479-492.QueensUniversity,Kingston.

19、XieXuejing,1995.AnalyticalRequirementsinInternationalGeochemicalMapping.Analyst,120:1497-1504.

20、WangXueqiu,XieXuejingandYeShengyong,1995.ConceptsforGeochemicalGoldExplorationBasedontheAbundanceandDistributionofUltrafineGold.J.Geochem.Explor.,55:93-101.

21、Maurice,Y.T.andXieXuejing(Editors),1995.GeochemicalExploration1993.Specialissue,J.Geochem.Explor.,55,Elsevier.

22、WangXueqiu,ChengZhizhiong,LuYinxiu,XuLiandXieXuejing,1996.NanoscaleMetalsinEarthgasandMobileformsofMetalsinOverburdeninWide-spacedRegionalExplorationforGaintDepositsinOverurdenTerrain.J.Geochem.Explor.,58:63-72.

23、WangXueqiuandXieXuejing,1997.UnconventionalGeochemicalExplorationforGoldDeposits.ActaGeologicaSinica,9(3),317-329.

24、WangXueqiuandXieXuejing,1996.UseofNAMEGandMOMEOmethodsinthesearchforconcealeddeposits.In:SME'96,Phoenix,America.

25、WangXueqiu,LiuDawen,ChengZhizhongandXieXuejing,1997.Wide-sepacedgeochemicalmappingforgaintoredepositsinconcealedterrains.In:Proc.30thInt'IGeol.Congr.,Vol.19,127-140.

26、XieXuejingandChengHangxin,1997.TheSuitabilityofFloodplainSedimentasGlobalSamplingMedium:EvidencefromChina.J.Geochem.Explor.,58:51-62.

27、ChengHangxin,ShenXiachu,YanGuangsheng,GuTiexin,laiZhinminandXieXuejing,1997.Wide-spacedFloodplainSedimentSamplingCoveringthewholeofChina:PilotSurveyforInternationalGeochemicalMapping.In:XieXuejing(Ed)Proceedingsofthe30thInternationalGeologicCongress:19,Geochemistry,89-110.

28、XieXuejing,MuXuzhanandRenTianxiang,1997.GeochemicalMappinginChina.J.Geochem,Explor.,60(1),99-113.

29、XieXuejing(Ed),1997,Geochemistry.Proceedingsofthe30thInternaionalGeologicCongress,VSP,Utrecht,theNetherlands.

30、XieXuejing,WangXueqiu,XuLi,A.A.krememtskyandV.K.Kheffets,1999.OrientationStudyofStrategicDeep-PenetrationGeochemicalMethodsinCentralKyzylkumDesertTerrain,Uzbekistan.J.Geochem.Explor.,66:135-143.

31、WangXueqiu,XieXuejing,ChengZhizhongandLiuDawen,1999.DelineationofRegionalGeochemicalAnomaliesPenetratingthroughThickCoverinConcealedTerrain-ACaseHistoryfromtheOlympicDamDeposit,Australia.J.Geochem.Explor.,66:85-98.

32、XieXuejing,1999.EmpiricalProspecting,ScientificExplorationandInformationExploration.J.Geochem.Explor,67:97-108.

33、XieXuejing,ChengHangxin,2001.GlobalgeochemicalmappinganditsimplementationintheAsia-pacificregion.AppliedGeochemistry.16.,1309-1321.

五、社会任职

谢学锦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委员(1989-1994),现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副主编(1983-),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1988-)、国际地质标准通讯区域编辑(1984-)和国际《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分析》杂志编委(1999-)等职务。

谢学锦担任或曾经担任北京大学和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副主编、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委员等职务。

六、个人生活

谢学锦的父亲谢家荣是中国著名的矿床学大师、中国外知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和经济地质学家,母亲吴镜侬早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擅长绘画和音乐。家庭中浓厚的学术和艺术氛围给了谢学锦一生以重大的影响。

七、人物评价

辛勤劳作,执着追求

谢学锦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工作50年如一日,在地学研究的这一新领域里辛勤劳作,执着追求,矢志不渝。在平常的日子里,他废寝忘食,走错家门;在受到不公正对待遇的日子里,他不苟言笑,埋头苦干,既不盲从,更不迷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荒凉的山谷中“劳动改造”烧锅炉的日子里,他觅得少有的时间和清静,阅读钻研专业文献,充实自己,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探索,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思想与理论体系。谢学锦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位战略家。他父亲“benotlostindetails”(不要迷失在细节中)的教诲更是深深地影响了谢学锦一生的学术活动。他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化探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的现状,不把眼光局限于单个的、局部的异常,而是着眼于更大的空间,着眼于全局。劳动创造世界。谢学锦正是用他一生的辛勤劳动,用战略家的眼光和智慧,在勘查地球化学领域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使它从不为人重视的“皮肤科”变成了在资源勘查与环境监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的科学。

对工作极端地认真负责

谢学锦对工作极端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并且以他父亲为榜样,总是把科学研究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98年4月13日,谢学锦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被车撞飞,骨盆和双腿粉碎性骨折,失血3000多毫升,生命垂危。但75岁的他与死神顽强抗争,在大量输血和手术,置入钢板、钢钉后,终于转危为安。在他身体还不能动弹的时候,就开始躺在病床上打电话、看资料了。当他刚能在病床上靠坐时便让人做了一张在病床上工作的专用小桌,开始工作,要求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同病房的澳大利亚人见了深受感动,称他是一个“工作狂”。他1998年6月26日给国土资源部当时的部长周永康的信就是在那张病床上的专用小桌上写成的。在这封信中,谢学锦写道:“我认为原地质矿产部过去多年的基础性研究大多是纯理论研究。这些纯理论研究对矿产勘查未能起多少关键性作用,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一席之地的亦不多”,提出了“新的研究与大规模调查相结合”的“大科学”计划,“使取得的科研成果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得到了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被批转下发到部属各单位,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起了重要作用。

为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奉献一生

谢学锦把他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勘查地球化学事业,为祖国的矿产勘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使中国化探处于公认的国际领先地位,但他却无暇顾及请奖的事,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日理万机的工作中去。在处于逆境的时候,是他做工作,别人发表文章,而在处于顺境的时候,他总是实事求是,从不愿意在自己没有做工作的文章中署上自己的名字。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他和他的学生王学求合著的《金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战略与战术》是他20余年间从研究地球化学填图的理论与方法到技术指导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再到“找寻难识别及隐伏的大矿、富矿的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基础性研究”取得成就的重要总结。撰写书稿时,恰逢他遭遇车祸,大量编写工作落在了王学求身上。谢学锦在病床上对全部书稿进行了通审、补充和修改。待到书稿交付出版社时,他致函出版社说:“书稿已完成。但贵出版社因我在著者署名上将王学求的名字置于我名字之前而不愿出版此书,闻之不胜遗憾”,研究工作中“我的一些同事与学生都做出了贡献,最为突出的是王学求博士”,“我认为此书的写作王学求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应实事求是将王学求的署名置于我名字之前。另外我已75岁,勘查地球化学未来的发展要依靠年轻有为、新崛起的科学家。他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必须对他们的贡献给予恰如其分的尊重与评价,决不能将之抹杀或掩盖……因此我坚持将王学求署名置于我之前,出版社如能接受我的意见将对扶持年轻的杰出科学家,加速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榜样与重大贡献”。山东科技出版社的门丽雅同志为此在《光明日报》上著文《经营圣殿》说:“院士让年轻作者署名在自己之前,这是何样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

的确,无论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与矢志不渝,还是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与极端负责,无论是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祖国的忠诚,还是对年轻一代的扶持与钟爱,谢学锦都堪称是科学家的表率和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