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向荣照片

萧向荣

萧向荣个人资料:萧向荣(1910~1976)开国中将。原名萧木元,广东梅县人。1910年9月6日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6 19:47:04

一、个人简介

萧向荣(1910~1976)开国中将。原名萧木元,广东梅县人。1910年9月6日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东战役等。建国后,历任第15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肖向荣

别名:原名萧木元,又名萧向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

出生日期:1910年9月6日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3日

职业:曾任第15兵团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委等职

毕业院校: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

代表作品: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平型关战场日记》等

主要战役: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三、肖向荣人物简介

肖向荣(1910-1976)原名肖木元。广东省梅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四、肖向荣人物生平

肖向荣,原名萧木元。1910年9月6日生于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

7岁入本村新田小学,后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

1925年在黄埔军校校军两次东征影响下,投身革命洪流,加入“新学生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兴宁县特别支部书记,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

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后任中共闽西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福建省委秘书长。

1932年5月调入红军工作,任红1军团《战士报》编辑。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秘书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平型关、广阳、午城井沟等战斗。

1938年12月奉调回延安,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

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等确定的办刊宗旨,紧密结合抗战实际编辑发表了许多指导部队建设和揭露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罪行的重要文章,使该刊在国内外享有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他还潜心研究部队政治教育,主持编写了包括抗日战争中的统一战线和党的政策、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及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为主要内容的《战士读本》,受到毛泽东的赞誉:称“战士读本定得很好”。

1942年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东战役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第15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52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197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迫害。

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平型关战场日记》等。

五、肖向荣人物轶事

民国14年(1925),东征军第二次来梅时,肖向荣正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他聆听周恩来、叶剑英所作关于中国革命与任务等问题的演讲,深受教育和鼓舞。他追求真理,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中国青年》、《少年先锋》等革命刊物,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义愤填膺,和陈启昌、肖啸安等进步同学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帝宣传,利用暑期组织宣传队,先后到梅城、蕉岭、松口以及福建永定县峰市等地演戏,将义演募款支援上海工人斗争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支持罢工工人的反帝斗争。在东山中学庆祝东征军胜利时,他情不自禁,挥毫赋诗:“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讯好,岭南花放满瑶台。”表达了他对东征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充满希望的心情。此时,肖向荣加入了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新学生社”,积极从事学生运动。下乡搞宣传,帮助农民组织秘密农民协会。他还回乡办夜校,给农民上课,宣讲革命道理,深受农民欢迎。民国15年(1926)初,由陈劲军(启昌)介绍加入共青团。暑期,参加共青团梅县特支举办的团员骨干训练班,结业后,被派到梅县总工会编印工会报纸。9月,调梅县团地委担任秘书。10月,调任兴宁县特支书记。

次年,肖向荣转为共产党员,并调任为中共梅县地委作巡视员。“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分裂,肖向荣在中共梅县县委和共青团地委的领导下,机智地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参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装暴动。失败后,他四处联络失散的同志,恢复党团的地下组织。同年秋,梅县团地委又派他到兴宁,负责梅县与兴宁之间的联络工作和领导兴宁县共青团的工作,并在兴宁梅子坑据点不远的敬文小学代课,以作掩护。肖向荣每到一处,都能团结群众,依靠群众,面对危急的局面,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群众,秘密组织起赤卫军,进行农村游击战。

民国18年(1929)1月,肖向荣调任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3月改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领导丰顺、梅县等地游击战争。期间,认识了来东江视察的聂荣臻。那时,东江特委机关驻在八乡山根据地,经常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他和古大存一起在铜鼓嶂、八乡山一带积极开展游击活动,还常代表特委到丰顺、梅县、五华等地巡视、指导工作。

次年9月,东江特委机关迁移到大南山,肖向荣代表东江特委领导几个县的工作。11月,东江特委与闽西特委合并成立闽粤赣苏区省委,肖向荣任省委秘书长,负责省委日常工作和上海党中共与中央苏区的中转工作。12月,在大南山参加李富春和邓发主持召开的闽粤赣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民国20年(1931)10月,边区省委为保障上海党中央领导人到达赣南、闽西的中央根据地交通线的安全,派肖向荣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在任期间,他经常到交通站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为中共交通站的安全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次年初,因“左倾”影响,他一度调至闽西苏区搞文化工作。5月,周恩来根据聂荣臻建议,又调他到红一军团工作,后转至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民国23年(1934)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7月,红四军到达毛儿盖时,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撤销,他被调到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红一、三军团合并为红一军团,肖向荣任红一军团统战部长。西安事变后,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

抗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肖向荣任──五师宣传部长。平型关首战告捷,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平型关战场日记》。热情歌颂八路军英勇杀敌事迹。文章发表后,国内外报纸争相转载,使全国抗战军民精神振奋。后来,肖向荣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亲自主持创办全军性的大型期刊《八路军军政》杂志,毛泽东为该刊写下《发刊词》。民国29年(1940)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发起百团大战,对日本侵略军了猛烈进攻。肖向荣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亲自撰写和组织文章,大力宣传“百团大战”的意义,驳斥顽固派对八路军、共产党的种种诬蔑。由他主编的这部杂志,成为军内外、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刊物之一。他还编写《战士课本》3册,供全军之用,受到毛泽东的好评。

抗战相持阶段,肖向荣在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军政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部队教育工作》的发言,提出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而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方针。毛泽东很赞成这一发言,亲自题写《关于部队教育工作》的书名,印成单行本发到连队。同时,他还从“抗大”选调一批学员,到部队任文化教员,在边区部队中掀起学文化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文化水平。当时,总政成立了延安电影团。财政十分困难,肖向荣鼓励走自力更生道路,采取开照相馆、做纪念章出售等办法,把电影团维持下来,并积极制作影片,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等影片,还拍摄了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等珍贵历史镜头,培养出一批电影工作者。

抗日胜利以后,肖向荣奉命调到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任宣传部长。

民国38年(1949)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肖向荣任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随军南下进驻广州,兼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长。1951年11月,调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2月,先后调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后又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协助军委领导,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他一直从事非常繁重的工作,“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处理,他都亲自动手,从不要秘书和下边的工作人员代劳,只要是他经手的文件,总是反复推敲,力求准确无误。他天天比别人迟下班,下班后也只是把办公室挪到了家里,有时边吃饭边批办文件,常常工作到深夜”(张爱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肖向荣》)。他曾先后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为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肖向荣调任中央军委以来,曾反复阐述:“在原则面前是不能让步的,我宁愿得罪人,也不能不坚持原则”,“为了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这是办事的指导方针”。1959年9月,林彪当上国防部长后,肖向荣不同意叶群任林办的主任和授予大校军衔,林彪夫妇因此对肖向荣深为愤恨,借“文化大革命”之机迫害他。1966年12月,林彪反革命集团将肖向荣进行专案审查,迫他交代“是如何与罗瑞卿一起反党的”。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不反党。我也不知道罗有反党的问题。”当时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他愤怒的控诉:“欲加之罪,何患无诃,帽子从天外飞来,危言耸听,完全是捏造的卑劣手法,陷害人的恶毒阴谋,企图杀人不见血,何其毒辣?古今罕闻!”他对党的事业,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对培育了我的党,对一生战斗在一起的军队,对由干百万烈士流血牺牲换来的、来之不易的我们可爱的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信心、希望,对于违反党和人民利益的原则问题,我是至死不会承认的,就是为此含恨而死,我也在所不惜。我要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以后,林彪反革命集团对肖向荣的迫害更是变本加厉。他被监督劳动,进行无休止的批斗,牙齿被打掉了,血压升得很高。他经受着残酷的折磨,但始终没有低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1975年3月,肖向荣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担任国防科委副政委、中共国防科委党委常务副书记。他旗帜鲜明地同“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进行坚决斗争。1975年,叶剑英副主席为了抵制“四人帮”的阴谋活动,曾提醒一部分高级干部说:“有的人不经毛主席、党中央批准,就在军队中发动政治运动,今后要坚决抵制。”肖向荣在国防科委干部会议上迅速作了传达,他坚决拥护军委会议决议,亲自起草国防各部委贯彻执行会议精神的工作纲要。是年底,“四人帮”不择手段地打击迫害肖向荣,妄图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进而攻击诬陷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时,肖向荣身患严重心脏病,在大、小会上被长时间围攻批斗,他坚决顶住,毫不屈服。他曾激动地说:“国防科委的工作根本没有问题,我们做的是对的。”“我相信在中国,任何野心家、阴谋家想搞垮我们党是不容易的。我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就这样,在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长期的残酷折磨下,肖向荣身心交瘁,于1976年3月23日含恨逝世,终年66岁。

1978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委员会作出了《关于为肖向荣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1980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爱萍等署名文章《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肖向荣》。文章认为:肖向荣少年矢志革命,暮年忠于初衷,革命到底。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是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

六、肖向荣戎马生涯

肖向荣1910年9月出生在广东梅县石扇镇一个贫困农家,原名肖木元。家里租种着地主家“三箩谷”田(旧制面积,约半亩)。五六岁时,就要跟父母下田劳动。七虚岁那年,木元看见同龄的孩子们都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堂了,吵着要父母让他也上学堂读书,无奈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幸得学堂里的先生是母亲娘家的亲戚,这位先生钟爱聪明伶俐的小木元,由先生出面,与学堂的各位理事们商量,采取以工代费的方式,让木元入了学。入学后,木元每天要打扫学堂的卫生,中午还要蒸一餐午膳生的饭。虽然劳累,但只要能在学堂里读上书,木元觉得虽苦犹甜。在学堂里,先生是位新派教员,课读之余,结合六七年前的“辛亥革命”运动,常向他们讲述孙中山的救国主张,讲述古代民族英雄爱国爱乡的故事,如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诸葛亮鞠躬尽瘁;乡人丘逢甲抗敌保台的故事。在木元的心灵中,从小就树立了抗敌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三年后,肖木元以优秀的成绩从初级小学毕业。

1965年8月29日,中央代表团到达拉萨郊区机场,受到中共西藏工委领导的热烈欢迎。左起向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谢富治、刘春、张经武、西南局书记处书记阎秀峰、四川省副省长天宝、公安部副部长凌云、左起向后:工委副书记王其梅、帕巴拉·格列朗杰、郭锡兰、肖向荣、工委副书记麻贵书。初小毕业后,入读高小就要到镇里另一间学堂,这意味着木元再也不能以工代费读书了。随着弟妹的出生,家里更加困苦。为了一家人不至饿死,肖木元的父亲肖兆松被迫象千万个客家男儿一样,远赴南洋的印度尼西亚做苦工赚钱。十岁的小木元到伯父家放牛割草,回到家里还要帮母亲料理农活,他那稚嫩的仔肩,担负着平常少年挑不起的重担。

读初小时,他特别崇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能拥有像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成为足智多谋的军师,他不敢荒疏学业,初小的课文翻读完了,他就到附近有书的人家里借书读。他的读书精神感动了村里的藏书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读。木元和同族的祖叔们共同居住的“双桂第”有两条桂树,每到夜晚,肖木元田园放牧归来,在那桂树头下,总有一支小松明子照着夜读的小木元。有一次,他借到了乡人丘逢甲诗集的手抄本,读得忘了时间,夜深了,手抄本上的字变小了,为了看清这位爱国大诗人的诗句,他加了几块松明子到“照篓”(一种铁丝织成的,盛松明柴作照明用的篓型用具)里,火很快亮起来了,读着读着,他觉得除了松明子之外,好象还有什么东西在烧得“霹雳劈呖”响,抬头一看,原来是桂树枝在燃烧。第二天,当族人得知是木元读书烧着了桂树时,不但不怪怨他,反而把这事当作一件美谈而传扬。二年多来,他读了许多书,他的思想在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中成熟起来了,他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劳,懂得农民对于土地、对于收成的渴望。

1921年,肖木元十二岁的时候,父亲从南洋寄回十几元钱,木元得以考入“石扇高级小学”就读。这个学校的教员多为新学派,他们在学生中组织剧社,木元也是剧社的一员,那年剧社排演《少年漂泊者》,木元担任主角,演得十分认真,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1925年,肖木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东山中学”。其时,木元在南洋的父亲因故无法接济家庭,眼看又将辍学。肖姓族中父老见木元是个可造之才,由族中伯叔们凑钱供他上学,木元带着族中长辈们的希望,含着眼泪挑着行李,步行二十多里来到梅州城的“东山中学”深造。

当年三月,东征军首次进驻梅州,当时担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亲自到东山中学作“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演讲,肖木元第一次受到革命观念的洗礼,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把读书作为报恩长辈,自我受益的事来看,自从听了周恩来的一番革命道理后,他才知道读书人要以解救中国贫苦百姓、报效国家作为己任。从此,他积极参加各项学生运动,很快成为学生中的左派。“五卅惨案”爆发后,他和进步同学陈劲军等领导组织起“学生救国运动团”,到梅城、蕉岭、松口、及相邻的福建省永定县峰市等地演出,开展反帝宣传,并将募捐到的800元寄到“省港罢工委员会”作为支援上海工人斗争的经费。同年10月,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在城北“洋门岌”痛歼陈炯明叛军,全校师生热烈庆祝东征军的胜利。肖木元在祝捷会上即席赋诗道: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

1925年冬,随着东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成立了“新学生社”,肖木元作为该组织的骨干人物积极参加活动。1926年6月,经梅州共青团组织领导人陈劲军(后为中国共产党梅州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肖壁如的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当年暑假后,他被分配为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此时的肖木元已改名为肖向荣,从此结束了学生时代生活,离开石扇老家,走向了漫长的职业革命家生涯。

1927年1月,肖向荣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4·12”反革命大屠杀政变后,他积极联络失散的同志,恢复党的地下组织,发动群众拿起刀枪打游击,用武装斗争反抗反革命的武装镇压。

1932年5月,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找到时任闽粤赣省永定县委书记的肖向荣谈话,告诉他:“根据聂荣臻同志的提议,苏区中央局决定调你到红一军团工作。”肖向荣接受党的安排,告别工作和生活了22年的广东,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一员。

参加红军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要职,在反“围剿”的前线,在长征途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西安事变”前后,肖向荣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肖向荣任一一五师宣传部长。平型关首战告捷,他把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战斗经过写成《平型关战场日记》在国内外报纸上发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的精神。1938年冬,肖向荣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担当起全军宣传工作的重任。他负责创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得到毛主席的特殊关心重视,毛主席亲自为它写了《发刊词》。1943年,肖向荣同志作的《关于部队教育工作》的报告送呈毛主席,毛主席亲笔批示:“向荣同志,这个教材写得很好。”并题写书名,印成单行本发到各个部队。抗战胜利后,肖向荣同志调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为加强东北各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争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期间,肖向荣同志任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作为南下大军领导人之一,挥戈广东,回到家乡。1949年10月参加解放广州,1950年3月参加解放海南。十五兵团进驻广州后,肖向荣同志兼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长。后升任十五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成立时,肖向荣同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肖向荣同志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和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在军委、国防部工作期间,他陪同军委领导率领军事代表团出访朝鲜、缅甸、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家,为世界和平奔走。在军委十几年来,他的工作非常繁重,他常对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要尽量承担工作,让毛主席和军委首长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国内外、军内外大事。”

在与林彪篡党夺权阴谋的斗争中,肖向荣同志没有因林彪位居高位而同流合污。叶群由地方转入军队任林彪办公室主任时,想借林彪的权势搞套一级干部级别,肖向荣同志硬是不给批准。叶群参加“四清”回来,七拼八凑写了个材料,林彪要印发全军学习,肖向荣认为不符合原则,坚决不发,林彪为此大发雷霆。肖向荣同志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他在一次党的会议上表态说:“我宁愿坚持原则得罪人,也不要送了人情违犯政策。为了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这是办事的指导方针。”

林彪一伙怎能放过肖向荣呢?1965年11月的一天,林彪授意别人在一个大会上宣布肖向荣同志“反对毛泽东思想”,“有严重问题”。并立即在大会上进行批判。此后,林彪一伙加紧了对他的迫害。12月,宣布对肖向荣进行专案审查,把他作为“罗瑞卿篡军反党一案的主要成员”进行迫害。其后,被发配到河南省罗山县一个偏僻的农场改造。在干校,他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积极磨炼自己,他在《南乡子·自勉》的下半阙中道出他革命几十年的真实写照:惭愧白头翁,手足无能气力穷,惟有埋头堪体现,初衷,贯彻平生一点红。林彪摔死后次年,在叶剑英副主席的关怀下,肖向荣结束了3年“五七”干校的劳动生活回到北京治病。1975年3月任国防科委副政委,国防科委党委副书记。

到国防科委工作后,他坚定地支持张爱萍主任的工作。1976年,江青把国防科委当作“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重点,把张爱萍、肖向荣等领导人诬蔑为翻案的急先锋,硬把因严重心脏病正在住院的肖向荣逼出医院,回国防科委接受日夜的轮番批斗,致使肖向荣同志于1976年3月23日含冤去世。

1978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总参委员会作出了《关于为肖向荣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198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爱萍等六位同志署名的文章《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肖向荣》,文章真实而生动地追述了肖向荣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光辉事迹。文章指出:肖向荣少年就矢志革命,暮年忠于初衷,革命到底。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对党忠贞不渝,坚持正确的立场、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光明磊落、不畏权势、至死不屈的高尚情操,铸成了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

肖向荣将军虽然一生戎马倥偬,驰骋疆场,但他仍然念念不忘父老乡亲,1951年他到兴梅地区视察工作时回到母校梅州“东山中学”看望师生,也回石扇老家住过一晚。回到北京后,他念念不忘广东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一首诗里写道:珠江眼底接韩江,千里遥闻春麦香。望断梅州思何所,白云天外有家乡。

1958年冬,肖向荣中将作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到福建视察,途经汕头时顺道回乡探亲。母校“梅北中学”(原石扇高级小学)全体师生集中在大礼堂热烈欢迎大将军回乡。肖向荣即席勉励师生们要发扬母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学风,勤奋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晚上,肖向荣在“双桂第”与全村老少欢聚一堂。身为大将军的肖向荣来到早年他读书被烧过的桂花树下时,动情地说:当年我在桂花树下读书时就暗暗发过誓,长大后无论做什么,走到多远的地方,都不要忘记农民,更不要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乡亲们向他介绍家乡的变迁,提到熟悉的人时,肖向荣总会询问近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听说离村十多华里的“古梅陂”正在修水库,他马上说:“我是乡亲叔伯们出钱‘缴’(供)出身的人,几十年出门在外,没有为家乡做什么事,明天我要到修水库的工地上,和乡亲们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出一把力。”

当时正是“公社化”初期,农村大办食堂。他到食堂查看伙食和物资,发现食堂物资匮乏,群众生活非常困苦。从食堂出来,他吩咐警卫人员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到食堂,改善群众的伙食。他听说有线广播已经拉到了村里,就拿出50元钱交给当地干部,要求每个居民点都安上一个广播喇叭,让乡亲们每天都能听到广播,了解党的政策。第二天,肖向荣同志在公社负责人的陪同下,步行十多里,早早来到“古梅陂”水库工地上劳动,一个女社员看他挑土挑得满头大汗,送上毛巾对他说:“木元叔,你是当大官的人,来看我们也算有心了,那能叫你真真来‘做细’(干活)。”说完想接过将军的泥担。肖向荣同志爽朗地大笑说:“(我)也系农民,做细出身的,莫看每日在北京,?时常也在心里念等(着)大家人啊!”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干劲更足了,工地上掀起了你追我赶的竞赛热潮。工休的时候,肖向荣同志视察了整个工程,他对陪同的县社领导说:我们石扇良田多,但历来水利条件不好,要多建水库,保证农田有充足的水源,农业才能大丰收。中午的时候,肖向荣同志亲自检查食堂送来的菜饭,嘱咐县社干部不要饿着“做细”的人。

肖向荣同志回到北京后还经常关心家乡的农田水利建设,当他听到石扇公社连续几年兴建了“径尾坪”水库、“巴庄”水库、“园欣亭”水库时,非常高兴,连连说,好啊,家乡人有好日子过了。

1959年的夏天,广东东部遭受了特大洪灾,从6月11日起,东江流域连降暴雨,几天时间,降雨量达800毫米。《人民日报》6月16日头版消息《广东、福建暴雨成灾,人民奋起防洪保收》载:粤东的“河源、博罗、增城三个县城被洪水侵入,惠阳县城仍在洪水包围中。全省被淹耕地350万亩……”。6月19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发表了《广东军民全力抗洪救灾》的报道。农家出身的肖将军怎能不关心同自己死生与共,生活和战斗了二十多年的广东人民呢?这几天,他一到办公室,总是马上拿起当天的《人民日报》查看广东水灾的消息,当得知家乡军民终于战胜了大洪水时,激动得写下《寄广东同洪水战斗的人们》:天公无眼泪偏多,涕泪纵横作浪波;掀起恶涛三百丈,狼嗥虎啸舞群魔。……云天南望路漫漫,日日新闻细细看;一见洪峰归大海,心旌自定觉怀宽。捷讯频传到耳边,军民群力胜苍天;举眉南望四千里,遥寄俚诗赋我悬。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