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炎,男,古植物学家。浙江海宁人。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南京大学地质系,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该所研究员。
中文名:周志炎
外文名:zhou zhiy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海宁
逝世日期:--------
职业:古植物学家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各门类化石”综合论著编写
代表作品:满江红大孢子壁超微结构的方向性及其潜在分类意义
1933年1月11日,周志炎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父亲周季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他上面有二个姐姐,在开始识字时,父亲就为周志炎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文库》。
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寇大举入侵,不久上海沦陷。年仅5岁的周志炎和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一家人先逃避到浙江兰溪附近的甘溪乡下,半年后又绕道温州返回上海法租界。早期学业是在一个“弄堂小学”开始的。到小学二年级进了一个离家不远的私立学校。因遗传了父亲的近视眼,在天色较暗的日子里常常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从三年级开始上英文课。当时的老师不重视发音和听、说等基础训练。才认得几个字就要读原版的“纳氏文法”,而且要求背诵文法规则。自己实在记不住,对英文毫无兴趣,继而害怕上课,成绩很差。在小学时,其它课程成绩也很一般。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比较幸运地考入了市立敬业中学。由于学校离家相当远,每天除了花费大量时间来回于家校之间,还沉湎于球类等活动,努力学习的主动性很差,复习功课和自学的时间很少。父母亲比较忙,还出于信任,也很少检查督促自己的作业。高中二年级开始分班,由于英文程度差,被分到乙(文科)班。但自己并不喜欢人文科学,尤其怕读论理和政论性的文章,不愿强记人名、地名和朝代等,觉得枯燥乏味。后来,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来学校举办自然地理讲座,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和奥妙无穷的自然界一下地吸引了自己,引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此喜爱上生动活泼的生物和自然地理。另外,有一次学校组织到震旦博物馆参观,也给自己留下了持久难忘的印象。自己当年曾在公园里采集过花草叶片、种子和昆虫等作标本,在家胡乱地用瓶瓶罐罐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还和同学远足到高昌庙去抓螃蜞。这一切对后来的专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炎进入浙江大学地理系学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54年1月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周老告诉记者,他有幸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在浙大和南大期间,得到地学界的前辈朱庭祜、李春芬、郭令智等老师们的教诲和指导,到古生物所后,又幸运地跟随了我国古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的斯行健老师,当他的研究生,后来又长期在李星学老师的领导下工作。这些前辈和老师们的教导和提携,将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1980年9月底,47岁的周志炎跨上舷梯,第一次飞出国门,飞向大洋彼岸,赴英国访问进修,他的科学研究事业也随之起飞。当时,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撞击着心扉,是责任,是期待,更多的是喜悦。
到英国后,周志炎得到古植物学一代宗师T.M.哈里斯教授的倾心指导和W.G.钱勒讷,K.阿尔文,C.R.希尔等前辈和同行们的无私帮助,使他了解并掌握了国际上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潮流、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以后工作、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赶超国际学术前沿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南京大学地质系。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
196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0年,在英国里丁大学等进修(-1982年)。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早年参加“中国各纪地层”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综合性论著的编写,主持东北、中南等地中生代含煤地层及古生物群的综合研究。首次系统研究我国南方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阐明满江红大孢子壁超微结构的方向性及其潜在分类意义;发现最古者的银杏和罗汉松科植物并系统研究总结我国掌鳞杉科化石;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真蕨类和松柏类也进行了研究。关于中生代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在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曾担任国际古植物协会中国地区副主席,国际植物分类委员会植物化石组委员,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科组名誉成员。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中国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印度Birbal-SavitriSahni基金会1995年度BirbalSahni百年纪念奖。出版了学术专著6本,发表论文80余篇。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古生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国内外最新的古植物教科书及专著多次引用。
在古生物学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取得的一点成绩,包含着许多野外现场工作的同行和合作者的劳动。古生物学研究离不开实际的材料,1989年章伯乐工程师等发现了保存完美的侏罗纪银杏;2003年郑少林研究员等采集到了可以填补银杏演化中重大缺失链环的早白垩纪的标本。这些材料揭示了银杏自中生代以来演化的线索,而我有幸参与了对这些宝贵材料的研究。如果没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帮助,也就谈不上我的许多研究成果。
周志炎,1961.江苏龙潭组植物群.[研究生毕业论文)]
斯行健,周志炎1962.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180
周志炎1963.真蕨、裸子植物和未分类的生殖器官等.见:斯行健、李星学等(主编)中国中生代植物化石.科学出版社
周志炎,1974.(编著者之一)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著)中国古生代植物化石.北京:科学出版社.1-277,130图版
周志炎、曹正尧,1977.中国东部白垩纪8种新的松柏类化石及其分类位置和演化关系.古生物学报,16(2):165-181,5图版
周志炎,曹正尧,1979.华南白垩纪几种松柏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广东南雄“华南白垩纪—早第三纪红层现场会议”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18-222,3图版
周志炎,厉宝贤,1979.海南岛琼海县九曲江早三叠世植物的初步研究.古生物学报,18(5),444-462,2图版
周志炎,陈丕基,厉宝贤,文世宣,黎文本,张璐瑾,叶美娜,刘兆生,李再平,杨学林,1980.吉林东部延边地区晚中生代陆相地层。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1:1-21
周志炎,陈广雅,伞文,张川波,张清波,张武,蒲荣干,1980.黑龙江省鸡西、穆棱地区晚中生代地层及其植物组合基本面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1:56-74
陈金华,周志炎,潘华璋,曹美珍,林启彬,尚玉珂,许玉明,1980.湘西南中生代含煤地层及生物群.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1:76-98
周志炎,李佩娟,1980.从古植物学观点讨论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二十六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4)地层古生物.北京:地质出版社.82-91
周志炎,1981.湖南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几种种子蕨.古生物学报,20(1),15-26,4图版
李星学,周志炎,郭双兴,1981.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科学出版社,1-184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