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照片

关山月

关山月个人资料: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08 02:25:44

广东省名人 阳江市名人 阳江市名人

一、个人简介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关山月

别名:关泽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阳江市

出生日期:1912.10.25

逝世日期:2000.07.03

职业:国画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广州市立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俏不争春》《绿色长城》《长河颂》

师承:高剑父

三、人物经历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12年农历9月16日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今广东阳江市)那蓬乡果园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

1939年,关山月以《渔民之劫》等作品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同年秋至1940年春,他首次于澳门、香港及湛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自广东出发,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并沿途举办个人画展,以卖画维持生活和筹措资金,他在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此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

1947年作南洋之行,关山月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作品描绘热带风光,并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华侨的欢迎。翌年又在香港、上海、南京举办西南、西北及南洋旅行写生画展,并出版《关山月纪游画集》(2辑)。

1949年春,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艺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文艺学院教授兼中南文联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

1957年由国家委派赴欧洲主持中国近代百年绘画展览。

1982年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其代表作有《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长河颂》及与国画大师傅抱石合作的不朽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此外,他还访问过波兰、法国、瑞士、荷兰、苏联等国,并在日本、澳大利亚举办画展,在美国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

1991年捐资中国美协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基金”,捐赠作品建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他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傅抱石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井冈山》等作品。

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在深圳市落成;2000年7月3日下午,关山月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8岁。

逝世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以创作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闻名于世的关山月,因病抢救无效,于2000年7月3日17时04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关山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艺术大师。他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早年拜师于“岭南画派”的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后,任广州市艺专教授兼国画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主任。1958年后,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国画系主任,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

关山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2000年7月10日下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艺术家,我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岭南画派一代宗师、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文化艺术界咨询委员会委员关山月同志遗体在广州火化。广东各界四千余人向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告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专门发来唁电,对关山月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对其家属表示衷心的慰问。

关山月病危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专诚从北京打来电话询问病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省委副书记、省长卢瑞华,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省委副书记黄丽满,省政协主席郭荣昌,省委常委、深圳市长于幼军,省委常委、秘书长蔡东士,广州市长林树森,省委宣传部部长钟阳胜,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朱小丹,老同志林若、方苞、张汉青、欧初等以及海内外文艺界知名人士、关山月同志家乡党政领导分别亲自或派人前往医院探望。李长春同志对抢救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并对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关山月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前往医院看望或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及向其家属表示慰问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李长春、乔石、宋任穷、王光英、程思远、叶选平、王兆国;中央国家机关负责同志孙家正、刘延东、李醒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同志于永波、徐承栋、温光春、田永清、李春明;中共广东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负责同志卢瑞华、朱森林、郭荣昌、黄华华、张高丽、黄丽满、陈绍基、刘凤仪、王岐山、卢钟鹤、欧广源、于幼军、王华元、蔡东士、侣志广、李兰芳、钟启权、汤炳权、许德立、游宁丰、王宗春、韩大建;海南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王学萍;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负责人王启人、宗光耀;广州市负责同志林树森、陈开枝、石安海、朱小丹等;中央和地方老同志雷洁琼、任仲夷、林若、梁灵光、吴南生、罗天、寇庆延、王宁、焦林义、梁威林、李灏、杨应彬、方苞、厉有为、欧阳山、曾定石、张汉青、郑群、林兴胜、欧初、王匡、柯正平等;关山月同志生前友好和海内外新闻界、文艺界知名人士周巍峙、高占祥、穆青、毛岸青、邵华、白淑湘、靳尚谊、刘大为、刘白羽、蔡若虹、曾庆存、王琦、李少言、李焕民、阳太阳、刘斯奋、红线女、林墉、胡洁青、廖静文、潘公凯、肖峰、黄苗子、崔子范、郭绍纲,以及日本友人平山郁夫、东山魁夷夫人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光明日报社、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炎黄艺术馆、李苦禅纪念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等,有关省、市美术家协会、画院,关山月同志家乡阳江市委、市政府,以及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泰国泰中艺术联合会等单位和海外友好团体分别发来唁电、唁函,对关山月同志逝世致以深切哀悼。

四、人物故事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关山月”的艺名,是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所取。关山月第一次在广州裱画店看到高剑父原作时就很喜欢,心想要拜高老为师就好了。高剑父在中山大学有兼课,关山月打听到中大学生才能听课,就借了别人的学生证,冒名顶替报名听课。一次,高剑父要同学们临摹他的一幅画,专门走到关山月面前并停下看他画,询问他是哪个班的学生,关山月结结巴巴,将冒名顶替如实告诉了老师,心里十分害怕,可怎么也没想到,高剑父对他说:“你明天不用来了,到我的春睡画院学,免收学费,包吃包住。”正是高剑父的惜才才造就了今天的国画大师关山月。

关山月喜画梅,并以画梅著称,其作多为巨幅作品,气势磅礴,构图险而气势雄,与传统画梅不同。1963年所作的《报春图》,用倒挂的梅枝与冰峰雪岳形成视觉冲突,结果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被认为“攻击社会主义倒霉(梅)”。七十年代复出后,关山月为了不受批判,作品中的梅枝全部向上,以达政治正确的目的,直到八十年代后才重新开始艺术探索,达到新的高峰。对此关山月曾在1987年作的《天香赞》题跋中题诗:“画梅不怕倒霉灾,又遇龙年喜气来;意写龙梅腾老干,梅花莫问为谁开。”

关山月曾撰文提起,当初离开澳门,高剑父担心他为追名逐利而改行,并不同意。还念了“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古诗作为临别赠言。他此后一直以此自戒,所以,将画室命名为“鉴泉居”。秦牧就曾赞赏关山月:“物物而不物于物”。

关山月艺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关山月的稿酬颇丰,多有海外商人重资购画。不过,他的画也有不卖:抗战时期,他宁肯忍饥挨饿,到西南西北举办抗战画展,也未卖出其中的任何一幅作品。

1944年冬,美国一位新闻处长愿出高价收购近百幅敦煌临画,他不忍割爱,婉言谢绝。但其义卖行善的记录却很多:1981年,关山月在香港义卖一幅精品红梅60万港元,捐资香港培侨中学修建校舍;1990年,他将自己多年创作的稿费,捐给广州美术学院设立了“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1991年,江苏等南方七省市遭受百年水灾,关山月先后捐画两幅义卖,筹得50万元……

有一次,广州美术学院一学生病情危急,在学校内筹募善款用于换肾;关山月得知后,直接就向医院提出,用他的画偿还学生的全部手术费用,以画换肾。

不过,在处理自己女儿的私事上。关怡笑道,父亲铁面无私,甚至近乎“苛刻”。上个世纪60年代,知青下乡。关怡也被安排到中山的农村。一些有地位的人士当时都通过“疏通”,将子女留在城市,不用到农村受苦。父亲却反而鼓励她去。

临行前,关山月执笔为女儿画了幅人物像:旁边的行李已经打包好,戴着大红花的关怡出发前,仍抱着毛主席语录沉思———作品命名就是《听毛主席的话》。此后,18岁的关怡赤着双脚,站在蚝壳上围垦造田,苦熬两年才得以返城。

1978年,广东画院恢复,关山月任院长。后关怡也受聘到画院工作。不过,凡是有女儿参与的画展比赛,无论谁上门邀请,关山月都“避嫌”,拒绝担任评委。有一次,画院3个美术师竞争2个评优名额,关怡也在其中。关山月就直接嘱咐女儿:“你不要申报”。为其他两人让出机会。

1935年,24岁的关山月与17岁的李秋璜结婚。女儿关怡介绍,父亲当年任教93小学,母亲就是班里最大的学生,成绩优秀,但缴不起学费,透露出轻生之意。父亲一直耐心劝慰,还请求学校食堂负责她三餐。母亲感激,就经常上门帮忙打扫清洗。

两人越走越密,终于在工友的撮合下结成连理。关山月的收入拮据,当时一席简单的婚宴还是工友们捐助。在婚宴上新娘却迟迟不肯露面:因为家里只有两件破旧衣衫,洗一件,穿一件,没有得体的衣服,新娘不敢上酒席,那次婚宴就只有新郎参加。此后,两人相依相随逾半世纪,李秋璜都为关山月操劳。

1943年,关山月携李秋璜赴敦煌临摹壁画。在幽暗的洞窟中,关山月成功临摹了80幅珍贵的壁画,都靠李秋璜一路举着油灯来照明。

1993年,李秋璜病逝。亲友担心83岁的关山月动情,不让他参加告别仪式;关山月就在画展中临时增加了几幅敦煌壁画摹本,以纪念妻子“不尽的恩情”。

五、艺术评价

关山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主流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同中国美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关山月绘画艺术的总体特点与20世纪后期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集中地表现为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不断地创新精神。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阶段对关山月的艺术加以研究。

第一阶段,是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关山月继承了中国写意画中水墨为主与古代壁画中人物画的方法,同时明显地吸引了西画的写实手法。

例如,在1939年创作的《拾薪》中器具的造型与景物的空间关系,《玫瑰》一画中对提篮和玫瑰花的形体塑造,都比较写实。在1940年所在地画的《侵略者的下场》中,树干与线杆都用明暗法画出,以表现其体积感。

40年代所画的《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等表现场影的作品中,都以焦点透视,造成了较强的空间真实感。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后来相比,写实性强,较注重形体刻画,而不太强调传统笔墨趣味。

第二个阶段,包括50年代到70年代的约30年间。关山月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画家以饱满的热情,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表现了钢铁厂建设、堵海工地、煤都、水库、水电站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还表现了幼儿园、渡口、纺线以及山村的各种农作劳动和农家活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区色彩。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画家使一些山水画、花鸟画也具有了较强的社会主义时代感和精神内涵。如《快马加鞭未下鞍》表现我军骑兵部队的英勇迅猛,《春到雁门》表现了北方农民的辛苦劳作和生活的改善,都是以山水画表现较强社会内容的代表性作品。

至于《俏不争春》则是以花鸟画表达热情、活力等精神力量的范例。这些作品是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代表性作品。关山月在这阶段还保持着写实的风格,同时加强了笔墨的表现力和对作品内涵意蕴的扩展和深化。画面比以前更为丰富、厚重,一些作品使用了鲜明的色彩。

从80年代至今是关山月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画家在前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笔墨、意境等中国画传统在作品中的万分。画家没有放弃写实性,但明显地从传统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画家用笔更加泼辣、奔放、恣肆,一些画面处理较为简练、概括,另一些画面又显得丰富、蕴藉。在《山泉水清》、《巨榕红棉赞》、《乡土情》等巨幅作品中,整体气势恢弘,细部耐人寻味,有较强的感染力,可谓神完气足。

如果我们把1991年创作的《漓江万里春》与50年前所画的《漓江万里图》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画家对“形”的关注转向对“神”的关注,前者的笔墨意趣也大为加强。这一时期创作的《荔枝图》、《天香

其次,关山月在中国画中融入了写实成分,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实境感,这是对岭南画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关山月于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尤长于山水。

他以山水画、花鸟画表现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是对传统中国画的拓展,使中国画在新的时代更具丰富的表现力。在20世纪中国画总体的创新与发展中,关山月以半个多世纪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所取得的突出的艺术成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

六、人物评价

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先生禀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

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奋斗不息,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他所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

“1953年到1958年我随父亲来到武汉,这么多年他都把武汉当作第二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国画大师关山月独生女关怡讲起父亲一生中难忘的这段经历。

“九岁那年父亲带我来到江城,记忆最深的是武汉太热,一到晚上,我们一家人就拿着竹床往外搬,在街上占位置乘凉。”这样炎热的天气,关山月依旧作画,拿着画夹、毛笔到外面写生,她们母女就在身旁给他扇扇子。“父亲在这里完成了长达15米的巨作《山村跃进图》,这幅画反映了鄂北山村人民在大跃进时代的生活和新面貌。”关怡自豪地说。

“十多年来,我在画室悬挂的关老照片那慈祥的目光抚慰下工作,无论风霜雨雪、悲欢离合、健康病痛,都按照关老的教导作画、做事。关老生前要我们为国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语言犹铿锵在耳,在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的熏陶下,我才能够日渐进步。我仿佛在他身边般的幸福!”2000年五一节,吴泽浩陪同恩师关山月先生登上泰山极顶。

七、人物影响

言及关山月对广州、广东的影响,岭南画家、广州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卢延光就认为应突出三大方面:最突出的是对广东美术、岭南画派的影响力。

1959年,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了《江山如此多娇》后,进一步扩大了岭南画派和广东美术在全国的影响,让广东美术与京津、江浙两地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是促成广东一系列展馆的建设。此前,广东无一岭南画派纪念馆,关山月与黎雄才二老合力,先后促成了岭南画派纪念馆、高剑父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十香园

另外,广东艺博院中,有关山月馆等10个名人馆,关山月就为其捐赠了150多幅字画。而在全国一流的广东美术馆,也有关山月促成的功劳。

三是对广东和广州美术教育的影响。1946年,关山月就回到广州,任教高剑父在原春睡花园基础上创办的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后任广州市立艺转中国画科主任、教授。1958年起,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等。后任广东画院院长等。

逾半世纪,关山月都执教于广州,培养出了陈金章、林镛、史正学、吴泽浩等第三代岭南画派传人。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