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柳照片

谢稚柳

谢稚柳个人资料: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
资料更新时间:2025-03-07 03:00:59

一、个人简介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稚柳

别名: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10年

逝世日期:1997年6月1日

职业:书画大师、书画鉴定大家

主要成就:“北张南谢”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画与学术大师

代表作品:《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

三、人物简介

谢稚柳,江苏武进人。少年时从师学习古诗文辞。曾任中央大学教授。

在书画鉴定上,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张是中国书画鉴定集大成者但英年早逝。后,谢稚柳、徐邦达和启功三人齐名,时人多以“艺术鉴定”目谢,以“学术鉴定”目启,以“技术鉴定”目徐。然鉴定之事非一偏可得全也。谢先生生平或得大千居士颇多也。

四、人物生平

谢稚柳(1910-1997),江苏常州人。早岁从钱振学画,十九岁时倾心于陈老莲画风,后又直溯宋元,1930年起追摹陈洪绶绘画。

1943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42年与张大千赴敦煌研究石窟艺术,写成《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窟集》等书。四十年代曾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后历任上海文联秘书长,上海文管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顾问,当选中国画研究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长于中国书画史及书画的鉴别。1962年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书画鉴定组,赴京、津、沈等地阅书画万馀。1983年任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次年开始全国性的书画鉴定工作。兼擅花鸟、山水画。

《竹篱图》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莲塘(脊鸟)鹆》、《茶花山鹊》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草原牧歌》等藏于中国美术馆。1962年于北京举办个展,1981年后多次与陈佩秋联合举办书画展。出版作品有《谢稚柳画集》数种;编辑有《唐五代宋元名迹》和《燕文贵、范宽合集》与《董源、巨然合集》及《梁楷全集》,著有《敦煌石室记》和《敦煌艺术叙录》与《水墨画》、《鉴馀杂稿》;诗词集有《鱼饮诗稿》和《甲丁诗词》等。

张大千于1964年的题诗评价谢稚柳作品《槲树啼猿》:

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申。

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

张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称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里,能和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为这位“柳弟”。三分割据又为何人?放眼望去,没有人选。在倾盖相交之间,在生死契约之后,昔年莫高窟前万里流沙,青城山里满目青葱,映照着他们敲诗联句、论画谈书身影。大千豪迈、稚柳温婉、这样一对、异姓兄弟,平分画坛的天下。从黑白印刷图版中只能依稀窥探出元人的遗韵,真迹一旦赫然在目,难免有种望外愉悦。画面从左上角纵横伸开的两枝树干,几组阔叶掩映其间、设色古雅,一丝不苟的、神貌,散发出宋人院体绘画特有拙朴。一只黑猿舒展双臂攀援树中,是易元吉画中精灵。深厚繁复点染,凝练沉稳勾勒,似乎比张大千的纤巧更贴近古人灵魂。画中题双款,书法已经逐渐脱开陈老莲瘦硬古拙,变得丰腴与端庄起来。戊子年的题款说的是关先生北游回归后,特地把此幅赠送的原委,另一种说法是关家弄璋之喜贺礼。自己得意力作,随赠朋好、活得如此洒脱,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可言。

从潇洒谨严宋元规范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调,徜徉在烟云懵懂的江南山色,迷恋着雾合烟围荷塘月影、红叶经霜和芙蓉沐雨、幽兰吐芬及梅竹斗寒,典雅温文的笔调像宋人小词一样隽永脱俗,看久了,觉得满身的尘嚣都为其涤荡扫除。

“君子竹,丈人石,题罢还君意不得。此卷长留天地间,从教举世重颜色。”沈尹默的题诗和他的字一样,时时刻刻不忘晋唐风规。他真的是画中解人,似乎早就看到意气风发的小谢,日后叱咤风云身影。的确,这位江南烟雨孕育才人,在千载传承的笔墨里,觅得了典雅蕴藉精魂。

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他早年画作,始终散发着一种幽思情味。对于徐熙落墨法迷恋,使得他画风一变再变,最后破茧而出,一飞冲天。老作江南落墨人,

步入晚境谢先生水墨越发波澜荡漾,色彩越发其缤纷浓丽,苦篁斋里清新明媚的小桥流水,变成壮暮堂里爽迈雄健的大江东去。

“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这是老人回顾平生总结,也是其纵览画史,参悟造化真知灼见,为后世学人开启门径。

1997年6月1日,著名书画大师谢稚柳逝世。

右图为谢稚柳的代表风格作品

五、艺术特色

张大千1964年的题诗评价谢稚柳作品《槲树啼猿》:“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申。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张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称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中,能与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是这位“柳弟”。三分割据又何人?放眼望去,没有了人选。在倾盖相交之中,在生死契约之后,昔年莫高窟前的万里流沙,青城山中的满目青葱,映照着他们敲诗联句、论画谈书的身影。

谢稚柳画作大千豪迈,稚柳温婉,这样一对异姓兄弟,平分了画坛的天下!从黑白印刷的图版中只能依稀窥探出元人的遗韵,真迹一旦赫然在目,难免有一种望外的愉悦。画面从左上角纵横伸开两枝树干,几组阔叶掩映其间,设色古雅,一丝不苟的神貌,散发出宋人院体绘画特有的拙朴。一只黑猿舒展双臂攀援树上,是易元吉画中的精灵。深厚繁复的点染,凝练沉稳的勾勒,似乎比张大千的纤巧更贴近古人的灵魂。画中题双款,书法已经逐渐脱开陈老莲的瘦硬古拙,变得丰腴端庄起来。戊子年的题款说的是关先生北游回归之后,特地将此幅赠送的原委,另一种说法是关家弄璋之喜的贺礼。自己得意的力作,随赠朋好,活得如此洒脱,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可言?

从潇洒谨严的宋元规范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调,徜徉于烟云懵懂的江南山色,迷恋着雾合烟围的荷塘月影、红叶经霜、芙蓉沐雨、幽兰吐芬、梅竹斗寒,典雅温文的笔调像宋人的小词一样隽永脱俗,看久了,觉得满身的尘嚣都为之涤荡扫除。“君子竹,丈人石,题罢还君意不得。此卷长留天地间,从教举世重颜色。”沈尹默的题诗与他的字一样,时时刻刻不忘晋唐的风规。他真的是画中解人,似乎早就看到了意气风发的小谢,日后叱咤风云的身影。的确,这位江南烟雨孕育的才人,在千载传承的笔墨中,觅得了典雅蕴藉的精魂。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他早年的画作,始终散发着一种幽思的情味。对于徐熙落墨法的迷恋,使得他的画风一变再变,最终破茧而出,一飞冲天。老作江南落墨人,步入晚境的谢先生,水墨越发波澜荡漾,色彩越发缤纷浓丽,苦篁斋中清新明媚的小桥流水,变成了壮暮堂里爽迈雄健的大江东去。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这是老人回顾平生的总结,也是他纵览画史,参悟造化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学人开启了门径。

六、艺术成就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谢稚柳孜孜不倦,精耕细研,广泛探求,锲而不舍地攀登艺术巅峰,在诗、书、画、考证、鉴定、研究等领域中成就卓着,鼎足当代他天资聪敏,幼承庭训,受业名师,习经史诗文,醉心丹青,热衷古画观摩,融会古法,自成风貌。绘画方面工花鸟、山水、人物,设色明雅,用笔隽秀,清丽静穆,曲尽其妙。晚岁更创“落墨法”,纵笔放浪,墨彩交融,别具一格。书法方面,清秀飘逸,风姿奇丽,潇洒出尘,气势恢宏。诗词造诣深邃,诗画交融,格调天成,清新可诵。学术研究,治学严谨,范围广泛,涉及古书画鉴别、美术史研究、作品赏析、史料整理编辑等,尤其是在书画鉴定方面,贡献更为卓着。谢稚柳-自幼天资聪颖,其师钱名山为当地名流,其兄谢玉岑以诗驰誉江南,并能书善画,谢稚柳自幼受到熏陶。20岁始便经常出入中央博物院看画,并与兄之好友张大千过从甚密,这是他鉴定历程。

谢稚柳书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