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著名京剧演员,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 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电影。
中文名:谭鑫培
别名:英秀 小叫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武汉市江夏区
出生日期:1847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1917年5月10日
职业:演员
主要成就:创下谭派艺术
代表作品:定军山、四郎探母、战太平等
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谭派的弟子很少,但私淑者极多,当时几乎“无生(老生)不学谭”,传人分新老两派,老谭派代
表人物是王又宸,还有谭小培(其子)、贾俊卿、孟小茹、罗小宝、贯大元、贾洪林等。言菊朋,余叔岩早期的表演,也严格遵循谭的路子。言、余在继承谭派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老生流派。票界学谭者有红豆馆主、夏山楼主、王雨田、王君直、王庾生,乔荩臣、程君谋等,对谭派的研究皆有精深的造诣。后世众多演员受谭派影响极深。其孙谭富英的“新谭派”则基本上是“老谭派”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他行当的演员如武生杨小楼,旦行梅兰芳、王瑶卿等,也受其启发和影响颇大。
相比“四大名旦”的家传至今大都不过三代的历史,另一梨园世家——谭家却成为京剧史上的一个传奇。自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算起,这个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七代都从事同一戏种、同一行当,且一脉相承,整个家族算下来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梅兰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道:“谭鑫培先生是与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时代、同光十三绝的人物。谭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岁的谭鑫培就和19岁的梅兰芳唱《桑园寄子》,直到谭鑫培最后的半年中还提携梅兰芳合作演出《汾河湾》《四郎探母》等,给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以后我父亲又和谭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谭梅两家的渊源正是中国京剧史的缩影,谭在先、梅在后,这是历史。”
被尊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是其中的最杰出代表,所创唱法世称“谭派”,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不仅继承了全部家学,更培养了他的儿子谭富英。谭富英发展创新了“新谭派”,后被誉为“四大须生”之一。谭派第五代谭元寿少年进入富连成科班,有扎实全面的功底,他将谭氏门风的精华体现无遗,并因主演现代京剧《沙家浜》而驰名全国。谭元寿之子谭孝曾是北京京剧院谭派当家老生,他的儿子谭正岩是谭家第七代,刚30岁出头,其扮相、唱腔颇有谭富英遗风。值得一提的是,谭门七代既保留着谭门艺术中一脉相承的谭派精华,又结合各自的特色发展创新,使谭派艺术始终葆有时代的活力。
“高祖创下谭派艺术不容易,我们顶着光环,责任感很强、社会压力也很大。”如今,谭家上下已把眼光转移到谭正岩身上,为他量体裁衣整理剧目。“日后,如果谭正岩生了儿子,我们也希望他能继承祖上基业。”谭孝曾说。
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
谭鑫培有子女共12人,共有8子4女。其子名以“嘉”字排列,依次为善、瑞、祥、荣、宾、乐、祜、禄。谭鑫培八个儿子中,前五位均从艺梨园。 长子谭嘉善,小名大锁,习武老生,后专管理家事,妻李氏,有两子一女。长子谭豫仁早夭;次子谭豫礼工武生,有两女一子:长女适武生钱富川;次女早夭;子谭国梁管戏箱,妻马学茹工旦行。嘉善之女适河北梆子演员李吉才,有子李世琦,富连成五科之学生,习老生;有女李玉英适富连成四科学生名净裘盛戎。 次子谭嘉瑞,小名七儿,字海清,娶丑角沈庄之妹为妻,原习武丑后操琴,曾在内廷承差,常年为其父伴奏,人称“谭二”,谭鑫培所灌唱盘大部为嘉瑞操琴。嘉瑞妻刘氏,有两子四女。长女谭豫德习老生,未婚即逝;次子谭世英,谱名豫武,习净;长女谭淑诚为武生吴彦衡之续室;次女谭淑瑜,适一刘姓大夫;三女谭凤英适净行演员吴润衡;小女谭淑英适净行演员郭元汾。谭世英妻张瑞英,有三子四女,长子谭韵扬、三子谭少英均习净;次子谭韵龙习老生,小女谭明珠习旦角。 三子谭嘉祥,小名宝儿,习武旦兼青衣,嘉祥之子,长名谭春桐,习武生,在沪多年;次名谭盛英,亦习武生,富连成四科学生。 四子谭嘉荣,小名常明,习文武老生。 五子嘉宾,小名五儿,即谭小培,从许荫棠习老生,有独子谭富英,有女适杨盛春、叶盛长。谭富英,谱名豫升,小名升格,艺名谭富英,习老生,富连成科班三科之学生,有六子三女,长子谭寿颐(谭元寿),习文武老生;次子谭寿丰(谭韵寿),习丑;三子谭寿永(谭喜寿),习武生;四子谭寿昌,习场面;五子谭寿康;六子谭小英。长女谭凤云,次女谭凤霞,三女谭凤珠。 六子谭嘉乐,未从梨园、业丹青,娶妻屠氏,仅生两女。将谭嘉祥次子谭豫智过继为子,豫智娶妻绎氏,生有五子两女。长女、次子均早夭;长子谭世秀,幼入富连成初习旦行后改武场面,为著名鼓师;三子谭世安、四子谭世强均习武场面,世安尤精大锣,被誉为“锣音鉴定师”,响器制造厂家及各剧团常登门求教。谭世秀妻室李秀玲,与丑角演员杨元才妻室李秀英,为亲姐妹。世秀生有两子四女,均不从业梨园。长子谭长友,学冶金专业,因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艺术,且颇有研究,亦擅司鼓,与其爱人李英商定,支持其爱女谭娜习旦行,使其早日成才。世秀长女谭婉华爱女谭晓令,习老旦,为李金泉关门弟子;三女谭秋萍爱女谭小羽,习老生。 七子谭嘉祜早夭。八子谭嘉禄业读书,未从业梨园。 长女适夏月润;二女适王幼宸;三女四女早夭。
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
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
陈彦衡整理的《谭鑫培唱腔集》3册,收《空城计》等10个剧目。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
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
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谭鑫培首次赴沪。
谭鑫培与孙彩珠同赴沪。谭鑫培年三十五,隶金桂茶园,艺名谭金福,专演武生戏。时秦腔方盛于上海,有陈彩林者实执牛耳。彩林本隶京中胜春班,班为某内监所蓄,彩林恃宠势,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衔之,遂飞章弹劾宦官不得私蓄梨园,班遂报散。彩林至上海,历金桂,倾倒一时。谭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剧,谭本充三庆班武行头,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称之谭叫天,非美名也。谭早年坐科于金奎班,文武昆乱,皆所兼习,出科后拜程长庚为师,但程为安徽人,而谭籍湖北黄陂,乡音不改。及后成名,宗谭者反以湖广音咬字为正宗,而并误皮簧为黄陂者,可谓数典忘祖矣。(摘自《春申旧闻》:《谭鑫培五次莅沪》)
1879年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
农历七月十八、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并外串四喜班。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谭鑫培二次赴沪。
谭鑫培二赴沪演唱,艺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庆茶园,后改丹桂。老生武生两门抱,时孙菊仙在沪,出演天仙。
1890年7月11日,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廿五日:谭鑫培、陈德霖、孙秀华、罗寿山入选升平署当差
谭鑫培、陈德霖、孙秀华、罗寿山四人,同时以民籍学生的身份入选升平署当差。
1908年6月29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六月初一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南海传差
南海传差。共时二十六刻十。
演出剧目
《福禄寿》(一刻)
《穆柯寨》(三刻十)(杨德福)
《蟠桃会》(三刻)(朱裕康)
《钓金龟》(二刻五)(龚云甫)
《举鼎》(二刻五)(王凤卿,朱素云)
《水帘洞》(三刻十)(杨小楼)
《教子》(二刻五)(谭鑫培,王瑶卿)
《铁弓缘》(三刻)(侯俊山)
《青石山》(三刻)(李顺亭)
《万寿无疆》(二刻)
1908年9月5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南海传差
南海传差。共时四十刻十分。
演出剧目
《福禄寿》(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昭君》(二刻)(陈德霖)
《八大锤》(五刻)(侯俊山,钱金福)
《天齐庙》(四刻)(郎德山,龚云甫)
《金钱豹》(三刻五)(杨小楼)
《探亲》(一刻五)(王瑶卿,张二锁)
《五人义》(三刻五)(李连仲)
《昭关》(二刻)(王凤卿)
《长坂坡》(五刻)(杨小楼)
《查关》(二刻)(杨德福,朱素云)
《竹帘寨》(七刻)(谭鑫培)
《万寿无疆》(二刻)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夏:谭鑫培首次在营业戏中贴演《珠帘寨》。
是年夏,谭鑫培于庆升园贴《珠帘寨》,此为谭氏入宫后首次在营业戏中贴演此剧。言菊朋闻讯急请假往观,仓促不及更换制服,恰遇学校监督亦在座中,遂得记大过一次。而菊朋浑不为意,只以得观《珠帘寨》为乐。
1909年3月3日,宣统元年(己酉)二月十二日:德宗与孝钦后双国孝除。
德宗与孝钦后双国孝除,各戏园恢复营业戏。谭鑫培因家人弟子促请,勉力登台。言菊朋因之每演必至。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谭鑫培三次赴沪。
谭鑫培三次赴沪,演于丹桂园。专贴老生戏,未久即遄返。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时慧宝搭春庆班及双庆班。
1910年至1917年,时慧宝搭入谭鑫培的春庆班及俞振亭所组的双庆班演出,主要剧目有:《马鞍山》、《鱼肠剑》、《乌龙院》、《捉放曹》、《朱砂痣》等。
1910年4月12日,宣统二年(庚戌)三月初三日:1910年4月12日丹桂园演出,当日丹桂园由春庆班演出日场戏。
压轴:《朱砂痣》(带卖子)(谭鑫培饰韩员外,陈德霖饰江氏,谢宝云饰金氏,贾洪林饰吴惠泉)
大轴:《飞叉阵》(余筱琴)
1912年,农历壬子年:谭鑫培四次赴沪。
谭鑫培四次赴沪,演于新新舞台,始以“伶界大王,内廷供奉”头衔与沪人相见,并正名为谭鑫培,而年已六十五矣。同行配角,有金秀山、孙怡云、德珺如、文荣寿、慈瑞泉,阵容之盛,煊赫一时,金秀山、德珺如均以票友下海,与孙菊仙合唱《二进宫》,向有“三羊开泰”之称(内行称票友羊毛)。沪人以耳为目,不知轻重,而杨四立方出演丹桂,红极一时,杨本武丑兼唱老生,演《空城计》读“昭烈”为“罩笠”;读“马谡言过其实”为“马谡年过七十”笑话不一而足,而沪人喜洒狗血,竟认杨四立为京朝南下,唯一老生;而视谭为瘟功。一日,杨贴《猪八戒盗魂铃》,学唱各种生、旦、净、末、丑兼四个台,沪人空巷往观。谭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贴《猪八戒盗魂铃》,沪人亦空巷而往。及唱,无学南北腔调,观者已渐哗矣。及登四个台,以年老失功,竟无法翻腾,而缘着桌脚子爬下。有小报界人刘束轩者,少年气盛,在包厢中大呼倒好。时许少卿为新新舞台主,亦恃势气盛,自后掴束轩颈。而风波轩起矣。次日小报界无不攻击谭鑫培,至于体无完肤,刘许亦相见公堂。谭大愤,不终约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沪唱戏(按余叔岩亦曾立誓不至沪唱戏)。
在沪期间,周信芳曾向谭鑫培学《御碑亭》《打棍出箱》等戏。
1912年,农历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台剧场。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孙菊仙、金秀山、冯子和、江梦花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熏陶。
1912年,农历壬子年:梅兰芳与谭鑫培首次同台演出。
梅兰芳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4年6月7日,农历甲寅年五月十四日:1914年6月7日庆升园演出,当日谭鑫培、黄润甫、李顺亭、刘春喜在庆升园演《骂曹》。
1914年10月19日,农历甲寅年九月初一日:1914年10月19日文明园演出,当日谭鑫培、何桂山、李秀峰在文明园合作《骂曹》。
1915年,农历乙卯年:谭鑫培五次赴沪。
九亩地新舞台二次成立,亏损累累,其婿夏月润(新舞台老板)、王又宸(新舞台台柱)亲莅北平,跪求老爷子帮忙。谭鑫培始允南下,为第五次赴沪,演十天,首日《空城计》,末日《珠帘寨》。票价楼上楼下一律五元,沪人始震动,倾市而出。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无空椅,立无隙地,而谭年已七十矣。时杨四立亦隶新舞台,唱倒第二,谭上演必误时,杨辄拉长马后,以延时间。台下不知,以为杨好卖弄,则哄堂报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门》,台下竟享以茶壶盖、铜板、桔子皮,杨至头破流血,然亦无法不唱也。
谭前后来沪凡五次,京戏近百年琐记称为六次南下者误,因谭初次北返以后,未几即入内廷供奉,清制供奉赏四品白石顶戴,例不得出外演戏。庚子之乱,清后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戏以为糊口者;未几回銮,孙菊仙已逃沪,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则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当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7年4月14日,农历丁巳年闰二月廿五日:谭鑫培最后一次演出。
北京官府为了欢迎广西督军陆荣庭,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盛宴唱堂会,其时70岁高龄的谭鑫培衰弱多病,只好婉言辞却,不料,因此触犯了当局,便传出话来,如果不去,不但不释放他的孙子谭霜(曾因犯案在押),还要拉他去一起关押。并且,派了4名巡警上门,名为迎接,实则押送,谭便不得不勉强扶病而去,到场一看,戏码贴的是《洪羊洞》,又吃了一惊,因为,戏中他演的杨六郎是以死殉职的,而且他的师父程长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这一出戏,触景生情,便有大难临头的预感。这一次演出实在不能唱全本,经再三请求,从“探病”一场唱起,他拼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丝不苟,至终场,还是浑身抖擞,精彩纷呈,但是一到后台,就伏在桌子上,晕倒了。据同台配演八贤王的贾洪林说:“我与老板一起演唱多年,从来未有见过像他这一次的神情异常,特别是双目炯炯发光,咄咄逼人,吓得我不敢正眼看他。”谭回家后,又气又累,病势日重,不久去世。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