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钧照片

吕大钧

吕大钧个人资料: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陕西蓝田县人,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吕氏四贤之一吕大钧出身在一个宦官和书香门之家,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吕大忠的二弟,自幼胆识过人,为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任……
资料更新时间:2020-01-15 09:30:33

一、个人简介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陕西蓝田县人,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吕氏四贤之一吕大钧出身在一个宦官和书香门之家,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吕大忠的二弟,自幼胆识过人,为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卒于任上。丁忧期间,为教化乡人,首创《吕氏乡约》,提出“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吕大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029年

逝世日期:1080年

职业:政治 进士

主要成就:吕氏四贤之一 北宋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首创《吕氏乡约》,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籍贯:陕西蓝田县

三、人物简介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人,其先祖为汲郡人(今河南卫辉市),因祖父吕通葬于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遂家定居蓝田。吕大钧共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都被《宋史》立有传记。

吕大钧出身名门士族和书香门第之家,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学者称为京兆先生。嘉右进士。历知三原、巴西、侯官肥。元丰中,宋攻西夏,为鹿延转运司从事。从张载学,能守师说并付诸实践。与大防及弟大临等在乡订立《吕氏乡约》(亦作《蓝田乡约》),规定“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卒于任上。

四、政治生涯

北宋嘉佑二年(1059年)中进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后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

当被荐知泾阳时,父吕赍病逝,他赶回奔丧。三年丧期满后,吕大钧自以为学识尚浅,于是他边辞官回到蓝田,开始传授张载学说,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

经过吕大钧多年努力,“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后来许多大臣都推举吕大钧为王宫教宫,吕大钧不负重望,特写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献上,文中描绘了建立“外无异人,旁无四邻,无寇贼可御,无闾里可亲”的共和大家庭的构思。被即任以凤翔寻监船务官和制改宣议郎等职。

元丰年间(1078-1080),时值宋朝用兵西夏,吕大钧是富廷(今陕西富县至延安一带)转运司副使。一次,种谔率兵己出塞外,可军需还没有接上,转运使李稷恐受军法,打算回安定(今陕北王家堡一带)取粮草,就派吕大钧向种谔请示,种谔得知后,怒道:“吾受命将兵,安知粮道,万一不继,召稷来,与一剑耳。”吕大钧替李稷求情,种谔听了吕大钧的解释,表示解释,表示理解,但嘴上却说:“君欲以此报稷,先稷受祸矣!”吕大钧不禁不怒,反讥笑说:“你以为这些话就能吓倒我吗?我奉命前来向你请示,你把我杀了,我毫无怨言,惟恐你会因此而受过。”种谔见吕大钧刚直不阿,只好同意吕大钧的意见,这才允许李稷免受处置。

时间不长,吕大钧在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五、乡约制度

乡约是宋以来基层乡村民众通过订立村规民约、建立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的一种式。它的建立者,就是吕大钧。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陕西蓝田县人,出身名门世家,“一门礼义”,为时人所赞美。吕大钧与其兄弟吕大忠(官至陕西转运副使、加宝文阁直学士)、吕大防(长于政事,位至丞相)、吕大临(长于理学和金石学,朱熹称其成就高于宋代理学诸公)在当时很有名望,被称为“吕氏四贤”。吕大钧与张载为同年进士,得知张载学识渊博,便拜张载为师。张载是宋代理学大师,也是关学的创始人,而关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十分重视“礼”,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吕大钧将关学这个特点发扬光大。他虽然仕宦不高,也没有什么政绩,但他为人质厚刚正,重视礼仪,最大的贡献的就是改变以往“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推行礼仪,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

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是对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不满而起。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在全国推行保甲法。这种以国家权力直接控制乡村为目标的保甲法,遭到了苏轼、司马光等人的反对。但苏轼、司马光也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办法替代保甲法。在这个情形下,熙宁九年(1076),吕大钧和他的兄弟,一起讨论,撰写了《吕氏乡约》一书,并在家乡蓝田建立乡约组织,以回应王安石的保甲法。

六、人物性格

吕大钧自幼胆识过人,为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他一生为朴实厚道。他和张载为同科进士,得知张载学识渊博,便第一个拜张载为师,随之带动关中学者趋向张载求学,一时横渠闻名于世,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就是远落在后,很少有人能将张载所授的融会贯通,唯有吕大钧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爱“礼教,以先生法度为准绳,并能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吕赍的丧事,吕大钧等活动中。坚决抛弃陈规陋习。

七、个人作品

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

丁忧期间,为教化乡人,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吕氏乡约》、《乡义》等。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

八、作品评价

他首创《吕氏乡约》,提出“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

《乡约》主要提出“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章。经过推行,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扭转了汉魏以来佛学盛行,造成儒家礼教衰败的混乱局面,起了决定性积极作用。张载高兴地说:“秦俗之好化,和叔有力”。程颐也称:“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朱熹称《吕氏乡约》“今为令申”。

九、人物评价

《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载:“吕大钧,字和叔,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吕大钧死后,范育给他写了墓志铭,称吕大钧“是诚德君子”,说吕大钧一生性格醇厚正直,刚强勇敢,言行一致。能以孔子求学必有远大理想来激励自己,以孟子积德行善为榜样,以颜子克求仁义来自勉,力图由诚学的精神达到明白事理,且为此目标奋斗不止。他不因别人都停止不前而陷入困惑之中,也不因为少数人的看法而顺从。他不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观点,而为能够“继承孔孟之绝学,阐物儒家礼治”这个宗旨而奋斗不息,力求使自己成为鸿儒。连吕大钧之妻种氏也效仿他为其父办理丧事的作法,不用乡风野俗,而是严格依照儒家礼制将其安葬。其子吕义山也深得父传,后来也成了大学者。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