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栋照片

徐邦栋

徐邦栋个人资料:徐邦栋,1921年2月9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铁路路基及滑坡防治专家,滑坡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长期从事路基特别设计、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重大复杂滑坡的治理,从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有机结合中系统地揭示了滑坡的发生发展规律,开发了一套有效防治措施。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在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
资料更新时间:2025-01-31 16:58:38

一、个人简介

徐邦栋,1921年2月9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铁路路基及滑坡防治专家,滑坡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长期从事路基特别设计、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重大复杂滑坡的治理,从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有机结合中系统地揭示了滑坡的发生发展规律,开发了一套有效防治措施。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在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徐邦栋上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课。只是这一次,在双手微微颤抖之后,他却永远地睡着了,时间定格在2016年8月10日。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邦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21年2月9日

逝世日期:2016年8月10日

职业:铁路路基及滑坡防治专家

毕业院校:广东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主要成就:开发路基特别设计和病害治理技术 滑坡防治理论和技术的开拓者 防治滑坡灾害的楷模

代表作品:滑坡分析与防治

三、人物经历

1939年4月-1939年11月江西雩都(今于都)黄埔军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政训第一总队毕业;

1940-1944年广东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1944-1946年广西柳州、云南罗平飞机场工程处实习生、工务员;

1946年4月-1946年7月南京市工务局修堤工程处工程员;

1946-1947年北平(今北京)公路总局工程员、帮工程师;

1947-1949年广西贵县湘桂黔铁路工务员、帮工程师;

1949-1950年铁道部衡阳局湘桂黔铁路帮工程师;

1950-1953年铁道部天成线帮工程师、四等二级工程师;

1953-1961年铁道部西北设计分局(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先后任线路路基组长,四等一级工程师及三级主任工程师;

1961-1992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西北分院)任崩塌滑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院学委会委员、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部委员会委员;

徐邦栋,1921年2月9日出生于南京。1939年4月入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政训第一总队学习,11月于江西雩都毕业。1940年考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194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4年至1947年春曾参加柳州、罗平等飞机场修建,南京市修堤,北平和青岛公路设计与养护等技术工作。1947年4月至1949年在广西贵县湘桂黔铁路来湛段桂境工程处工作。1950年调甘肃省天水市入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从此献身西北铁路建设事业。1950年至1953年参加天成、兰银、宝成等新线铁路测量工作。1953年任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路基专业工程师,负责路基特别设计,提出以带有路基加固工程的代表性横断面控制线路位置,在宝成线北段设计中取得成效。在兰新铁路修建中,对高路堤首次用土力学方法进行了特别设计取得成功,后在负责宝成线北段路基设计时创立了许多实用的设计技术原则,首创铁道部鉴定的路基特别设计文件,被前苏联专家称为中国路基专家。

1954年至1958年在负责宝成线北段设计配合施工中,研究采用新结构治住了大量坍方滑坡等路基病害,保证了通车。

1958年至1961年,对西北地区多条新线遇到的大量高填、深挖和陡坡填堤、崩坍滑坡病害的处理和不良地质地段的路基、河岸防护、导流和改河等工程设计,结合地质条件制订了技术原则,并参加设计和审定,从而为我国铁路路基特别设计和不良地质病害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1961年冬,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主持崩坍滑坡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以生产中的重大复杂滑坡为对象进行试验研究和治理。他始终坚持科研密切结合生产,主持系统研究了各类滑坡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有效防治措施,如滑带土的残余强度变化规律和测试方法、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抗滑桩及锚索抗滑桩等。1977年出版《滑坡防治》一书,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空白。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先后培养出一大批滑坡防治人才,创造了结合我国国情的独特的滑坡防治理论和方法,使西北研究所的滑坡防治独具特色。在古稀之年撰写的《滑坡分析与防治》一书,是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由于他在路基设计与滑坡防治上的卓越成就,1978至1992年被选为中国铁道学会铁路工程委员会第一至第三届委员及铁道工程学会理事兼地质路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被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委员会第一届理事。1982年为国际岩土力学及工程学会中国小组成员。1984至1986年兼任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滑坡委员会委员,1987至1998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滑坡防治技术专家组组长,1998年至今为该组资深专家。1985年被聘为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研究会顾问,1988年为名誉理事长至今。1989年被聘为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第一届名誉理事。1999年被聘为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1990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

四、技术成就

开发路基特别设计和病害治理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铁路建设伸向山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向选线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结合地质条件选择线路位置及高填、深挖和不良地质地段的路基特别设计。这是当时我国铁路面临的新课题,徐邦栋首先根据地质条件用土力学方法检算了兰新铁路大、小沙沟高路堤的堤坡和基底稳定,为运营中路堤下沉在半坡预留平台等取得根据,创立铁道部鉴定路基特别设计工点的第一例,从而进一步厘定了路基设计中的主要准则。宝成铁路宝略段,是我国新线路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中各个路基特别设计工点文件经部鉴定的第一条铁路线,徐邦栋就是该线路基设计及配合施工的负责人。他深知要结合地质条件作出优良的路基设计和有效地防治病害,工程设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地质知识。于是他身体力行,刻苦钻研,并大胆实践,终于在他的领导下在我国铁路系统尚无规范与先例时制订了多种山坡地质病害防治的技术原则和方法,同时设计了相应配套的排水和支挡工程措施(高填、陡填、半填半挖、深堑、江河冲刷防护、改河导流和不良地质路基病害,以及崩塌、滑坡等)。其中以按当地自然条件、用工程比拟方法取得的各类设计为主,核对检算结果成效最显著。

1981年,特大暴雨令全线中断运输近3个月,但经他参与治理的12个大滑坡仍保持着稳定。他把这些经验教训写入宝成铁路修建技术总结《路基设计及坍方滑坡处理》一书中,这是我国有关这方面最早提出的完整经验总结。之后,他结合西北地区其他铁路勘测设计和施工中的丰富经验,又编写了《宝天宝略两线崩塌处理经验》、《宝天宝略两线滑坡处理经验》、《江河防护、导流及改河》、《崩塌地区勘测设计》、《防治滑坡的支挡建筑物》、《柔性钢筋混凝土沉排的使用及其效果》、《滑坡检算》、《深堑设计》等论文、著作,并任《铁路设计手册路基》(1962年)的主审人之一。经过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初步奠定了我国路基特别设计和病害治理的基础。

滑坡防治理论和技术的开拓者

铁道部为更深入地研究解决崩塌滑坡灾害防治问题,1959年在西安成立了铁道部坍方科学技术研究所。1961年该所与高原铁路研究所及第一勘测院设计科研所合并,于兰州成立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徐邦栋被调入该所任崩塌滑坡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崩塌滑坡的全面研究工作。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在他主持和参与下,提出了崩塌、滑坡和岩石边坡研究的十年规划纲要。建所之初,一无基地,二无试验设备,三无足够的人才,他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开展研究;带领大家深入现场,对崩塌、滑坡等路基病害,进行调查、勘探、观测和研究。

为了更有效地研究和防治滑坡,1962年他就提出不同专业之间交叉渗透的思路:“学工程设计的人员必须在实践中学两年地质,学地质的人员必须搞两年设计”。他最早在西北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既懂工程地质又懂工程设计的岩土工程人才,使该所的滑坡防治更全面、更实用、更受生产单位的欢迎,在国内独具特色。

按建所初期确定的任务:“以两宝为主兼顾鹰厦,以其成果为西南新线建设服务”。他带领科研人员配合第一勘测设计院和原西安铁路局对宝成、宝天两线遗留的十余处大型复杂病害工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试验研究,在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拟定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一次根治,不留后患。1962年,鹰厦、外福两线因路基病害而累计中断运输长达3个月,他奉命参加铁道部组织的病害普查组。全线共查出各种病害1000余处,大型复杂者90余处。经实地调查,并一一分析了病害性质,提出了勘察和研究要点以及治理方案,经3年治理保证了线路畅通。1966年初,贵昆铁路接轨之后出现了9处大的病害,如二梯岩、扒挪块、格里桥滑坡等,有的破坏了隧道和明洞,有的推断了桥墩台,有的破坏了路基,严重影响贵昆线的畅通。铁道部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要他立即前去处理。他带领科研人员赶赴现场,为了弄清滑坡的变形性质和机理,他山上、山下反复调查,不放过每一个变形点和露头点。由于取得的资料丰富,病害性质判明正确,不同工点不同治理,很快保证了铁路的畅通。并首次将沉井抗滑挡墙用于二梯岩滑坡治理。

1966年8月,成昆线北段铺轨架桥时发现会仙四号桥台被滑坡推移了8厘米。向南300米就是百家岭长隧道,滑坡能否治理?要不要改线?成了成昆线能否按时通车的关键。接到西南工地指挥部邀请,他第二天就赶到现场,忍受着关节炎的剧痛,拄着拐杖每天在100多米高的山坡上爬上爬下,有时一天要上下两次,坚持具体工点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由于第一手资料充足,经综合分析,提出了局部改沟、上部减重、坡脚填碴抗滑的治理方案。经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3个月便治住了滑坡,避免了改线废弃百家岭隧道,也保证了按时通车。接着,他又投入成昆线路基崩塌滑坡战斗组的工作,对北段出现的一些大滑坡进行了研究和成功治理。在甘洛二号滑坡上,他用工程地质比拟法确定滑坡推力进行设计,争取了施工时间,并首先研究开发应用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防治滑坡的新技术,它比抗滑挡墙抗力大,施工安全,在国内被广泛应用。1985年,“复杂地质、陡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他为主要受奖人之一。

此外,他还参与了湘黔、枝柳、襄渝、太焦、梅七等众多铁路线重大滑坡工点的调查和方案论证,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好评。

总结10年的研究,1971年,以他为主完成了以治理我国铁路滑坡为内容的《滑坡防治》一书,系统论述了滑坡的定义、要素、术语,滑坡的分类和特征,滑坡与其它斜坡变形的区别,滑坡产生的条件、原因、勘察方法、治理原则和措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滑坡的专著,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其内容被列入高等学校教科书和有关规范中。《滑坡的规律与防治》成果获1982年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

20世纪70~80年代,他着力研究工程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岩石滑坡和岩石高边坡设计中的应用,他不仅注意区域性构造的影响,而且更注重工点附近小构造的性质、分布、相互切割关系和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它们与滑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依据这一理论和方法,可以在几天之内对一个大型复杂滑坡作出边界条件、条块划分、滑带部位、地下水大致分布和滑坡性质的判定,从而指导勘察并大大减少了勘探工作量,节约时间和投资。同时领导和研究了锚索抗滑桩技术,变普通桩的悬臂受力为近似简支梁受力,节约投资30%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滑坡空间形态确定,动态监测及锚索抗滑桩技术”1991年获铁道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他是主要受奖人之一,其中他主持的滑坡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具国际水平。

防治滑坡灾害的楷模

徐邦栋的足迹不仅踏遍了我国的山区铁路,在国内为水电、冶金、煤炭、交通、工厂、矿山、城镇等部门的滑坡治理进行过咨询;在国外,受到了阿尔巴尼亚有关方面的好评。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对陕西铜川地区的焦坪煤矿、金华山煤矿滑坡进行过咨询。在对四川綦江松藻煤矿金鸡岩滑坡群进行研究治理时指导把锚索抗滑桩技术首次用于滑坡治理。

在水电系统,最早参与了宝鸡峡引渭灌渠通过黄土源边滑坡体的设计咨询,尤其对渠道通过1955年发生的卧龙寺大滑坡方案提出了渠道通过滑坡的位置及排水和防渗等措施建议,保证了渠道安全。后来对湖南省资水上游敷溪口电站坝址附近滑坡、四川省二滩水电站金龙山滑坡、黄河上游龙羊峡水电站库区滑坡和李家峡水电站坝前和坝后滑坡的稳定性及治理进行了咨询。1971年对山西省霍县电厂后山正在滑动的滑坡抢救性治理中他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先确定滑坡推力进行抗滑桩设计,随后用勘探结果验证,3个月治住了滑坡,防止了电厂被毁。1985年处理陕西韩城电厂滑坡成功,再一次保证了电厂继续发电。

在交通系统,他对武汉市汉江水运码头滑坡、长江沿岸的鸡扒子滑坡、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以及川藏公路、甘(肃)青(海)公路、甘川公路、西宁至果洛公路上的许多滑坡都进行过咨询和治理。在深圳市罗湖至沙头角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和边坡加固上首先采用了锚索框架结构,使施工更为快捷、方便,以后在许多工点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舟山一浅海油轮码头施工中发生的水下滑坡是我国滨海首例有记载的水下滑坡,他从岩体构造格局及钻探岩芯中揭露的滑动迹象,发现该滑坡不是密实的洪积体以上的近代海相粘土层的滑动,而是施工中打桩劈裂了隔水的洪积体,使海水灌入下伏的松散砂土层,在突然形成高压水头的承托下而产生崩塌性滑动。因而建议在监测孔隙水压下控制打桩速度,终于完成了加固工程,使码头如期建成。

在冶金系统,他曾作为金川镍矿高360米的露天边坡变形论证会专家组长提出了变形性质、范围及应采取的应急加固措施。在江西德兴铜矿区,对选矿厂滑坡勘察了性质、规模及范围,提出了抗滑工程设置位置及推力界限;在对广西大兴某露天矿高370米的边坡变形防治中,他应用自己研究的工程地质力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岩体的构造格局、岩体结构及各级边坡在不同标高上可能产生的变形类型,为抢挖矿体对各不同部位提出了应采取的加固措施。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还成功地应用于深圳市月亮湾电厂高150米的花岗岩高边坡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工厂建设系统,1972年他曾应国家建设委员会邀请在开封召开的“地基与滑坡”座谈会上介绍滑坡防治经验,随后,他应邀对青海大通705化工厂滑坡、重庆钢厂滑坡、略阳电厂滑坡、四川省江油624所滑坡、陕西汉中飞机制造厂滑坡、深圳市莲塘水厂滑坡等进行了咨询和勘察治理。虽然滑坡类型不同,但他都是针对每个滑坡的地质条件、作用因素、发展过程的详细了解,分析其不同的发生机理和过程,根据其不同发育阶段及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和措施,都取得了成功。

1975至1976年,应冶金工业部邀请赴阿尔巴尼亚处理我援阿项目古里库奇选矿厂厂址滑坡。勘察后发现滑坡所在山体及湖岸位于倒转背斜构造地带,滑坡为沿向湖倾的顺坡逆断层形成厚13m的滑体。湖岸粘土岩倾向山内,因此不存在向湖有深层、顺层和多层滑动的可能性。井探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判断,否定了国外专家的分析判断,避免了迁厂。为抢救已变形的厂房,防止滑坡大动继续破坏,首先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先确定滑坡推力,运用桩排,制止滑动。再经进一步勘察、监测、试验予以验证,并据第一批桩施工中挖出的滑带,核对和调整尚未施工的桩的长度和钢筋配置。这样,既争取了治理时间,又保证了安全,仅历时一年治住滑坡保住工厂,受到阿方的称赞。

与此同时,他还应邀对该国菲尔泽水电站坝址上游左岸的布拉瓦大型岩石错落与滑坡防治进行了咨询,既否定了体积达9000万立方米的整体滑动,也不同意仅是构造现象无滑动可能的结论,而是根据岩体构造格局与变形形迹划分为6000万立方米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错落与3000万立方米的近代再错动两部分,而可能滑动者仅为错落前部的1200万立方米(分为三条四级),并按滑坡的不同剪出口高程和不同滑动体积,提出了分期蓄水及按可能分块的最大体积的涌浪模型试验求得的数据加固相关的设施,保证了安全。

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

徐邦栋几十年走过的是艰苦奋斗的道路,是勤奋耕耘、不断学习、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道路,是科研结合生产的成功道路,为我国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滑坡防治理论和技术,也为我国许多重大而复杂的滑坡的成功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虽已在国内知名,但是永不满足,从不停歇,继续奋斗在防灾减灾战线上,许多疑难而危急的滑坡使不少人望而却步,或建议搬迁,或建议改线,而他却敢于知难而上,提出治理方案。有人说他胆子大,实则是他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特别是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徐邦栋的另一大特点是技术上从不保密,且诲人不倦。他不仅为西北分院培养了三代滑坡防治人才,而且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使更多的年轻技术人员掌握了对病害的认识、判断和防治,铁道部几个勘测设计院的许多路基设计人员都从他那里学到路基特别设计和病害防治知识,铁路以外许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对他那深入实际、踏实工作,真知灼见的分析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深为敬佩。他培养的研究生和跟随他工作过的技术人员大多成了各单位灾害防治的专家和骨干。他不仅为我国创建了滑坡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主要论著

1徐邦栋,任龙章,黄安国等.宝成铁路修建技术总结中“路基设计及坍方滑坡处理”,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0.

2徐邦栋,黄安国等.防治路基病害经验.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1.

3徐邦栋.路基工程.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1.

4徐邦栋.确定滑坡滑动带的方法.第一届全国水文工程地质学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地质学会,1965.

5徐邦栋,王恭先.防治铁路滑坡经验综述,地基与滑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2.

6徐邦栋等.滑坡防治,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7.

7徐邦栋,马骥.确定滑坡推力的工程地质比拟办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一辑,1978.布拉格国际滑坡会议,1977.

8徐邦栋,张建仪等.滑坡地段路基.铁路设计手册路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8.

9徐邦栋.滑坡防治.成昆铁路总结。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80.

10徐邦栋,王恭先.铁路滑坡防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滑坡文集第三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2.

11徐邦栋.岩石顺层滑坡的某些性质与构造间的关系及防治.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2徐邦栋,徐峻龄.地质力学方法在岩石顺层滑坡研究中的应用.滑坡文集第四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13XuBangdong,WangGongxian.TheOccuringMechanismofseveralTypesofLandslidesandTheirEffectiveRemedialMeasures,Ⅳ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Landslides,Toronto,Canada.P367.1984.

14B.D.Xu,G.X.Wang,M.Y.Dong,X.A.Song.Theidentification,analysisandcontrolofHengshanlandslideatHanchengPowerPlant,Ⅴ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Landslides,Lausanne,Switzerland,P1029.1988.

15徐邦栋.陇海铁路葡萄园滑坡群的性质和整治的研究.滑坡文集第七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

16徐邦栋,邓庆芬,马惠民等.滑坡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调查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国铁道科学.1992.

17徐邦栋,潘恒涛.采煤对坑口电站——韩城电厂滑坡和影响.滑坡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

18徐邦栋.治理铁路山坡病害在施工阶段和运营中地质工作的内容及作用.滑坡文集第十二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19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六、逝世消息

徐邦栋上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课。只是这一次,在双手微微颤抖之后,他却永远地睡着了,时间定格在2016年8月10日。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