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照片

储安平

储安平个人资料: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近代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反右运动爆发后储安平被作为典型……
资料更新时间:2019-11-28 02:14:10

江苏省名人 无锡市名人 宜兴市名人

一、个人简介

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近代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反右运动爆发后储安平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1966年文革爆发后遭到残酷迫害,生死不明。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储安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宜兴

出生日期:1909年

逝世日期:1966年(?)

职业:政治活动家、学者

毕业院校:上海光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主要成就: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新华书店经理

代表作品:《储安平文集》《说谎者》《英人·法人·中国人》

三、人物生平

储安平幼年丧母,14岁丧父,依靠祖母、伯父储南强抚养成人,就读于光华大学新闻系和英国文学系。伯父储南强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与黄炎培同学,曾官南通知县。

1928年储安平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学习,爱好文学创作,为“新月派”后起之秀1929年曾向鲁迅主编的《奔流》杂志投过稿,在《流沙》、《国闻周报》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1931年编过一本叫《中日问题各家论见》的政论集。

1932年大学毕业,为《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后又主编过一本月刊《文学时代》。

1931年-1934年大约写了十二三篇小说,自认为文学才能不高,所以开始转向政治学。

1933年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同时在戏剧学校兼课。

1935年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系,师从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基教授。在英国期间,担任《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无固定薪水,只领稿酬。

1938年因抗战学业未完,归国,到《中央日报》任主笔兼国际版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大学研究员。由于不堪忍受写作“遵命文章”及拒绝入党等原因,离开重庆。

1941年,到湘西“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学校时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教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抗战时,他在湖南、重庆多所学校任教。

1945年春,在湖南任《中国晨报》主笔,年底到重庆编《客观》杂志,

1946年到上海创办《观察》。他的政论文字思路清晰,语言犀利,很有一番指点江山、针砭时弊的味道,成为当时自由主义思想运动的一面旗帜。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教授,讲授《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

1947年,他在题为《施用闷药前后的心理与感觉》一文中告诉人们:他不惧怕肉体的死亡,惧怕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操之于他人,一切听人摆布,失去表示自我意志的能力。

1948年12月25日《观察》被国民政府查封,储安平曾批判中国国民党“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

1949年到北平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并参加民盟和九三学社。1949年11月《观察》复刊,仍任主编。

1950年5月第14期后,《观察》改名为《新观察》,主编为黎澍。储安平调任新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店的副总经理。

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

1957年4月1日,经胡乔木推荐,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1957年6月1日,储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在统战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发言,“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并且称在百花政策后“大家对小和尚(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并委婉地批评政府已经成为一党天下,此文一出石破天惊,动撼朝野。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醒目标题显著位置全文刊登。文章发表后,使毛泽东“一连几天没睡好觉”(据胡乔木儿子透露)。《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阅后钦佩不已,称“储安平是个勇士”。1957年6月8日毛泽东起草《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全国反右运动爆发。

1957年6月21日,储安平在九三学社举行的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结束时“承认错误”,他说他看到台湾香港的反动报纸为他喝彩时,“感到很沉重”,并表示“要认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交代同章伯钧、罗隆基的关系”。

1957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储安平作了题为《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1957年8月,储安平、徐铸成等被打成大右派,被撤职并送郊县劳动改造。

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委会第三次全会上,储安平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被撤销。

1958年1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储安平人大代表的资格。此后,一顶特大号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了储安平头上。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作为著名“大右派”,储安平也成为被“扫荡”对象。

1966年8月31日,储安平投湖自杀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学社,看管起来。

1966年9月上旬失踪,生死不明。同时各界对于其失踪也有不同的说法,有出家说、自杀说以及被打死说等不同的猜测和怀疑。

四、政治观点

党天下

1957年4月1日,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在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时风中,储安平似乎恢复了40年代后期创办《观察》时的精神状态。

1957年6月1日,在统战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发言,提出震撼全国的“党天下”之谏。即随后发表于第二天《光明日报》的《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一文,文中指出:

“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并且称在百花政策後“大家对小和尚(指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指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

并委婉地批评政府已经成为一党天下,国务院12位副总理中无党外人士,最后总结“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阅后钦佩不已,称“储安平是个勇士”。

6月21日,储安平在九三学社举行的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结束时“承认错误”,他说他看到台湾和香港的反动报纸为他喝彩时,“感到很沉重”,并表示“要认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交代同章伯钧、罗隆基的关系”。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储安平作了题为《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1957年11月12日,作为《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储安平和《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被同时免职。在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委会第三次全会上,储安平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被撤销。1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储安平人大代表的资格。此后,储安平被一顶特大号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头上。

6月8日毛泽东起草《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全国反右斗争开始。在遭受各方面的猛烈批评后,8月,储安平、徐铸成等被打成大右派,被撤职并送郊县劳动改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残酷迫害。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作为著名“大右派”,储安平也成为被“扫荡”对象。8月31日,遭受多次批斗后的储安平投河自杀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学社,看管起来。

1966年9月上旬失踪,生死不明。同时对于其失踪也有不同的说法:出家说、出走说、自杀说以及被打死说等不同的猜测和怀疑。

五、家庭情况

妻子:

第一任:端木新民(1933年结婚,后离异,育有四子女)

第二任:易吟先(1949年以后结婚,1957年反右后与储离婚。1960年与宋希濂结婚,1980年后赴美定居)

子女:

储望英(长子)

储望瑞(女儿)

储望华(幼子,音乐家,现居澳大利亚)

六、失踪之谜

他的小儿子,现居澳大利亚的钢琴家储望华在《父亲,你在哪里?》一文中说:“父亲失踪是在1966年9月上旬,那已是8月31日(与作家老舍投太平湖是同一天)在京西青龙桥边潮白河自杀未遂后一个多星期。当时他从关押他的‘九三学社’后院小屋回家,看到家里已是第二次被‘红卫兵’抄家。居室、客厅均被洗劫掠夺一空,除了满地的碎纸乱片外,已一无所有。面对这般情景,父亲的心便整个地绝望了。于是他踽踽离开家中,走了出去。……到了九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当时主管‘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日常事务的梁某女士打来的电话,她问我:‘你父亲有没有到你那里去?你知道不知道他在哪里?’我说:‘父亲不是被你们押管着吗?你们不是正在筹备批斗他的大会吗?’到了9月20日,中央统战部下达命令:一定要在10月1日'国庆'之前找到储安平,以确保首都的安全!于是九三学社派了一名干部(中共党员),并要求我和我二哥协助。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东、西城不少街巷转了好几天,查访了过去与父亲曾有来往的朋友们,却毫无结果。到了1968年夏,有一天,几个穿着军装的干部来找我,说他们是奉周恩来之命,由公安部、统战部等组成储安平专案组,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查寻储安平的下落,希望'我提供情况予以协助。首先他们要求我提供几张父亲的照片。我颇觉诧异:凭他们的权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组织途径去向有关部门索取,相信不难获得他的照片,却偏偏来向家人索取照片,实在令我疑虑。事后听说这帮‘专案组’的人是有意通过这种试探,来考察我是否和父亲划清了界线。”台湾《传记文学》第55卷,第2期,第59、60页)

据储望华先生回忆,到了1966年秋天,他们寻找父亲的失踪仍然毫无结果。两年之后,又有人来调查储安平的下落,对于这种调查,储安平的家人已完全没有信心了。储望华先生说:“事实上,这是一个‘生死之谜’,如果‘活’着,为什么两年来没有任何活动迹象;如果已‘死’,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又如何得以确证。”储望华先生记得,早在60年代初,储安平曾和他说起过“想要自杀”的想法。自从反右以后,储安平虽然写过检查,虽然被改造,但他在心里并不以为自己是错的。更不想卑躬屈膝去求得一个“摘帽子”或者“平反”。这不仅是因为他有“脾气犟牛”的个人性格,而是因为他身上有一些知识分子“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质。面对“抱负”不能实现,屈辱不堪忍受,想到死是很自然的。那时他正在北京郊区石景山模式口“政协工地”进行劳动改造。

储望华先生回忆说:“记得有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探望他,给他带去些食品衣物,他独自住在一间阴暗的小茅泥舍中,房间的一半是他睡的‘炕’,另一半是一格格正在繁殖的菇菌,屋子里黑暗潮湿,充满着霉腐恶臭,完全不是人住的地方。”这是储安平在文革中的真实生活处境。储望华先生说,1982年6月,他准备去澳大利亚留学时,单位的一位原领导才匆匆拿来一份文档,告诉他:“刚刚接到中央统战部来函,对你父亲正式做出‘死亡结论’。”这时储安平已经失踪16年了,这个结论对他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一个终身为自由主义理想奋斗的知识分子,最后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人们再想起他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说,他早已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了。

七、人物评价

1978年后,55万右派做了改正,但储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称“储安平是个勇士”。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