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棣昌照片

张棣昌

张棣昌个人资料:张棣昌(1918-1990),男,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他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吉林省分会副主席。作品有歌曲《八路军留守兵团歌》等。曾为《赵一曼》 、 《党的女儿》 、 《丰收》 、 《甲午风云》等影……
资料更新时间:2023-10-18 01:57:46

广东省名人 梅州市名人 梅县区名人

一、个人简介

张棣昌(1918-1990),男,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他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吉林省分会副主席。作品有歌曲《八路军留守兵团歌》等。曾为《赵一曼》 、 《党的女儿》 、 《丰收》 、 《甲午风云》等影片作曲。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棣昌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出生日期:1918年12月26日

逝世日期:1990年2月13日

职业:作曲家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三、人物生平

张棣昌(1918-1990),男,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广东梅县(今属梅江区东郊乡)人。

1918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岁时随母亲去印度尼西亚盂加锡埠侨居,6岁就读印尼孟加锡“中华小学校”。14岁回国,先后就读于张家围所属“肩一小学”、梅县县立中学。

1932年,到南京,在中央大学附中补习班上学,后考取国立体育专科学校。

1938年,投奔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冬调至八路军留守兵团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参谋长耿飚)政治部宣传队任音乐教员兼政治教导队文化教员。

1939年,以优良成绩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承音乐家冼星海和吕骥。

1940年,创作歌曲《留守兵团军歌》,发表于留守兵团政治部《连队生活报》上。

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

1944年,考取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研究生,兼任鲁迅艺术学院地方干部训练班二胡教员。谱写有《迎八路》、《送粮歌》、《中苏友好歌》等歌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鲁迅艺术学院院部北上。

1947年,任“鲁艺”合江分团乐队指挥、作曲兼队长,后调至东北文工一团任艺术部副部长兼作曲。

1948年,任东北鲁艺教员、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第一任作曲组组长,后任音乐科科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后,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团员、音乐创作室主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分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1985年调至广州,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分会理事。

1990年2月13日在广州病逝,享年72岁。

四、主要作品

张棣昌长期从事电影音乐创作,1948年至1949年,先后为《民主东北》等几部大型纪录片作曲,1949年后,为《赵一曼》、《丰收》、《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红孩子》、《党的女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等近三十部影片谱曲。其中《神秘的旅伴》中《缅桂花开十里香》,《红孩子》中的《中国儿童团团歌》,《党的女儿》中《兴国山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樱桃好吃树难栽》等歌曲广为传唱,深受观众的喜爱。早在1940年,张棣昌就谱写了《留守兵团军歌》,到1948年以前,他又写了《运粮歌》、《铁树开花》等近百首歌曲,在东北相当流行。1955年,《丰收》乐曲获中央文化部首次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81年,长影建厂三十五周年,评选优秀影片,张棣昌作曲的影片有7部入选。198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那些歌”评选活动中,《人说山西好风光》获优秀作品奖。

五、艺术特色

他所谱写的电影歌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氛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他奉信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原则,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搜集素材。他注重用音乐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为影片主题思想服务。

六、作品赏析

《人说山西好风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照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根据山西作家马烽同名作品改编的故事片,张棣昌随摄制组于1958年来到山西省娘子关及汾阳峪道河沿线采风。那一带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尤其是汾阳地秧歌曲调优美,委婉动听,感情真挚,丰富生动,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张棣昌在创作时大量借鉴了当地的民歌素材,终于创作出了这首可以让他骄傲一辈子的《人说山西好风光》。

歌词采用了二段式。第一段写景,坐北面南,大有指点江山之气概。首先概括,“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然后是远景,“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然后由远及近“站在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最后是特写,“哗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这一部分指点江山,意境开阔,颇有盛唐之风。然而叙述全是地方土话,的确做到了雅与俗的结合。第二段写人,则是豪情万丈。“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板也像十七八。”连白发的婆婆都老当益壮,志气昂扬,这是何种的精神面貌啊!这首歌曲的作词,主题具有深刻性、集中性,形象具有可歌性、可唱性,情感具有根本性、真实性,而语言,也确实做到了凝练性、通俗性。

歌词采用了我国古典诗词和民间文学的“七言”、“五言”习惯,去除一些地方话习惯的垫字、衬字,基本上是七言一句。用韵也很讲究,第一段使用了响亮的“ang”韵,第二段使用了“a”韵,并且隔句押韵,使歌词无论唱还是诵都很顺畅,畅如汾河之流水。“七言”和韵脚的使用,节奏的鲜明确定,韵律和谐性明快,成就了一首绝佳之作。时代意义编辑本段 这首歌的作曲清新自然、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非常亲切,把民歌风味与时代精神融汇得恰到好处,把当时人们热爱家乡,坚定信心,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歌的作曲,是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佐证。1959年电影上映后,这首歌不胫而走,很快风靡全国。到如今快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然充满活力。很多民族唱法的歌手都将此歌作为保留曲目。而一提起山西好象大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人说山西好风光”,多数人忘了这本来是一个电影插曲,堂而皇之的成了新民歌。

七、参与影片

《赵一曼》剧照《跳动的火焰》 SPARKLINGFLAME(1984)

《春眠不觉晓》 WAKEUP,IT’SSPRING!(1980)

《山村新人》 (1976)

《金光大道》(上集) (1975)

《艳阳天》 (1973)

《在广阔天地里》 (1973)

《光辉的道路》 (1972)

《独立大队》 (1964)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 (1963)

《甲午风云》 (1962)

《冬梅》 (1961)

《试航》 (1959)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 (1959)

《战火中的青春》 (1959)

《党的女儿》 (1958)

《红孩子》 (1958)

《伤疤的故事》 (1958)

《边寨烽火》 (1957)

《神秘的旅伴》 (1955)

《土地》 (1954)

《丰收》 (1953)

《保卫胜利果实》 (1950)

《赵一曼》 (1950)

《回到自己的队伍来》 (1949)

八、所获奖项

1989年28首歌曲获广播金曲奖,作品《人说山西好风光》获奖。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