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照片

张宗逊

张宗逊个人资料:张宗逊(1908-1998),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军长、红军大学校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富甘警备司令、八路军旅长、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冀中抗日、百团大战、解放西安、……
资料更新时间:2019-12-12 05:13:06

陕西省名人 渭南市名人

一、个人简介

张宗逊(1908-1998),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军长、红军大学校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富甘警备司令、八路军旅长、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冀中抗日、百团大战、解放西安、解放兰州、解放青海等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宗逊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淹头村5组

出生日期:1908年2月7日

逝世日期:1998年9月14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红军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参加北伐战争 参加秋义 参加三湾改编,保卫井冈山的战斗 参加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加粉碎日军围攻冀中抗日根据地作战和百团大战等

代表作品:《张宗逊回忆录》

军衔:上将(1955年)

三、人物生平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2月7日,张宗逊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赤水镇(今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淹头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起读私塾,12岁上小学。

1922年(民国十一年),就读于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4年(民国十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民国十五年),考入黄埔军校政治科,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民国十六年)4月,毕业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3师第9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干事兼2营政治指导员、国民革命军第24师新兵营排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第3营连长。

1927年(民国十六年)9月9日,参加湘赣边界秋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2营6连连长。三湾改编后改任团部参谋、副连长,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0月23日拂晓,部队遭到反动地主武装肖家壁部的袭击,被迫撤离大汾圩。11月中旬,在向茶陵县城进军中,张宗逊腿部负伤,3个月后基本痊愈。

1928年(民国十七年)5月4日,朱、毛会师之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张宗逊任第四军的一名连长,成为“我军创始阶段的少数几个连长之一”。6月23日,湖南和江西两省的军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联合组织第一次“会剿”,张宗逊带领永新县游击大队取得“龙塬口大捷”。6月25日,张宗逊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1团1营2连连长,开赴永新县最东边的石灰桥地区,打土豪分田地。

1929年(民国十八年)1月,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任红4军第3纵队第9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参加了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

1930年(民国十九年)10月,任红1军团第12军第36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部支援红3军团第9师作战,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活捉敌师长张辉瓒。他先后改任第12军军长、第14师师长兼广昌警备司令等职,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月28日,进入红军大学(在瑞金)学习,同年6月,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16日,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张宗逊由红军大学调中央纵队(即第二野战纵队)任参谋长,随后,接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参加长征,指挥所部参加了夺占娄山关战斗、攻占遵义城战斗等。强渡湘江时,他指挥红四师控制界首渡河地段,坚守一天,阻击广西国军,掩护中央纵队通过。在攻占娄山关的第二天,国军疯狂反扑,张宗逊率红10团与红11团、红12团击溃国军。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28日,在同薛岳兵团的战斗中,张宗逊率红10团同敌人争夺遵义城西南郊的老鸭山时,腿部负重伤,到中央休养连休养并担任连长。6月中旬,在腿伤还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他就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信,要求分配工作。8月上旬,奉命到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任参谋长,和许世友一起,保卫党中央继续北上。随后,调任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过抵制。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月6日,调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后兼任延安等五县警备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18日,首战运用游击战术,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张宗逊率部转战晋察冀边区。11月3日,为粉碎日军对五台山地区的围攻,指挥滑石片伏击战。在敌人必经之路的滑石片,伏击出城进犯的日军蚋野大队,歼灭日军1个大队700余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转赴冀中地区,曾参与指挥陈庄战斗,并多次参加反“扫荡”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作战。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17日-19日,张宗逊回师晋西北地区,指挥部队在晋西北的米峪镇对外出“扫荡”归来的日军村上大队进行伏击,歼灭日军700余人。8月20日,张宗逊率部向康家会和砚湾开进,参加百团大战,歼灭康家会日军,拔掉了静忻公路之间最大的据点。同年11月,兼任晋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为挫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率部开赴延安地区,执行保卫陕甘宁边区任务,同时开展冬训练兵和大生产运动。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夺取关中解放区,钳制陕甘宁八路军向日军的反攻,集中9个师的兵力,向爷台山等地发起攻击,八路军决定成立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由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指挥爷台山反击战。8月8日-10日,经过3天激烈战斗,收复爷台山等全部失地,全歼入侵的国民党军五个连及一个营部,挫败国民党顽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旋任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图册来源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8月2日,张宗逊任大同前线指挥部司令员,指挥大同集宁战役。从8月14日晚到9月13日,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歼敌1.2万余人。11月中旬,张宗逊任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奉命开赴延安,保卫党中央,参加延安保卫战。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10日,张宗逊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习仲勋为政治委员。3月3日,野战集团军发起西华池战斗,击毙敌48旅旅长何奇以下1500余人。7月底,根据中央小河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军前委,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委,协助彭德怀先后发起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等三大战斗,三战三捷,坚定了边区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随后,协助彭德怀指挥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岔口战役、黄龙战役、延清战役等战役,收复大部失地。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月,为配合其他战场的战略进攻,率部转入外线作战,先后参与指挥宜川战役、西府战役、陇东战役、荔北战役等战役,将胡宗南的重兵集团牵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我军在中原、山东、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率部发动春季攻势和陕中战役,并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等,对解放大西北作出重要贡献。随后,张宗逊任兰州军管会主任,夜以继日地处理接管工作,安排部署剿匪事宜,为兰州的社会稳定和生产恢复做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图册来源

新中国建立初期,任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副司令员、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检察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10月,代理西北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员职务,指挥所部完成了围歼国民党军队残余和剿灭土匪的任务。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校部部长,1955年4月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长期领导军事训练和院校建设工作,并参与组织编写各种条令、条例和教材。1971年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1978年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1978年2月离休。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建国之后图册来源

四、主要成就

护卫毛泽东,保卫党中央

1927年9月9日至10月3日,张宗逊带领一个排,专门担负毛泽东的贴身警卫,护卫毛泽东上井冈山。

1937年1月6日,毛泽东任命张宗逊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直接指挥中央警卫团,护送党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城。

1943年6月初,张宗逊从华北抗日前线,奉命回防陕甘宁边区。1945年7月21日,任爷台山反击作战指挥部司令,统一指挥358旅及附近的部队共八个团,抗击国民党胡宗南的六个师进犯陕甘宁边区,全歼进入关中分区的胡宗南的三个师,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

1946年12月,毛泽东任命张宗逊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再次承担起直接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任务,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部的48旅大部1500余人于西华池地区,击毙国民党少将旅长何奇。随后又任西北野战兵团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从1947年3月底至5月初,西野兵团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连打三个歼灭仗,歼敌三个主力旅,毙伤俘敌一万余人。5月至6月间,西野兵团主力在陇东和三边分区,毙伤俘马步芳和马鸿逵部6000余人。7月21日,张宗逊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8月20日,西野主力于沙家店地区,一举歼灭了胡宗南的王牌整编第36师,毙伤俘敌6000余人,从此扭转了西北战场的战局,使党中央、毛泽东的处境转危为安。

转战晋绥,抗日卫国

1938年10月,他率部从晋西北地区进入晋察冀边区,在滑石片地区全歼日军一〇九师团的蚋野大队,毙日军大队长以下官兵700余人。

1940年6月,为粉碎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他指挥所部采取灵活机动战术,在晋北米峪镇及其以北地区歼灭日军村上大队76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牵制胡宗南,平定大西北

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奉命转入外线作战,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又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宜川战役、黄龙战役、西府战役、陇东战役等战役,将胡宗南的重兵集团牵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解放军在中原、山东、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先后攻克了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等大城市,歼灭了长期盘踞西北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的主力部队,促使新疆的国民党军起义,解放了占全国国土总面积四分之一的大西北。

1950年10月,张宗逊代理西北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的职务,指挥所部完成了围歼国民党军队残余和剿灭土匪的任务,完全平定大西北。

抗震救灾,捐钱捐物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作为总后勤部部长的张宗逊,负责指挥协调全军各大单位后勤抗震救灾工作,他随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第一时间赴灾区现场指挥,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灾区人民大力的支援。离休后,他经常为灾区人民捐献钱物,为老区希望小学资助经费,把一腔赤胆忠心毫不保留地献给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

五、人物轶事

贴身警卫,形影相随

1927年10月,张宗逊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护卫毛泽东,确保毛泽东的安全。当时到处是反动武装和土匪,内部也时有动摇分子和叛徒闹事,随时需设岗布哨,严防不测。从三湾改编到进军井冈山,张宗逊与毛泽东形影相随,动则并肩行军打仗,歇则同宿一个屋内,经常是毛泽东睡在铺板上,张宗逊等打地铺睡在旁边,随时守护。

收集报纸,朱毛会师

张宗逊除负责护卫毛泽东外,还兼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集情报。那时,部队尚无专门侦察机构,更无电话、电台,外界的情况主要靠收集报纸和打探消息得知。1927年10月的某一天,张宗逊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带回几张旧报纸,上面登有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汕头地区活动的情况。张宗逊立刻把报纸拿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并决定派人去联络,由此引出半年后的朱毛会师。

收集报纸,歼灭萧团

1929年2月初,部队来到瑞金地区活动,张宗逊奉命带一个大队(连)进入瑞金县邮政局收集报纸。当时,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独七师刘士毅萧致平团,经瑞金尾随共军,朱、毛部不久将被歼灭。”这说明敌人正向瑞金开来,张宗逊当即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了军部。军部遂决定部队不在瑞金停留,而到大柏地去,相机歼灭刘士毅萧致平团。2月9日部队进到大柏地。2月11日是阴历大年初一,红军在大柏地设下埋伏,歼灭了萧团,俘国军八百多人,缴获枪支八百余支。

设嫌免职,升为校长

1934年4月,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坚决追随毛泽东、被“左”倾领导者认为有“毛派嫌疑”的张宗逊被免去师长职务,进入红军大学(在瑞金)学习。当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去探望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倾诉心中的郁闷时,毛泽东安慰他说:“现在这种情况,像是秀才遇见了兵,着急也没用。”随即指点他说:“周恩来同志不是你在黄埔由团员转为党员的主持人吗?你心里的这些话,可以去找他说说。”同年6月,在周恩来的干预下,张宗逊由普通学员出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在建设新中国的岁月里,他时常将掉在饭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每次烧完的煤渣都要认真检查一遍,把没有燃尽的煤炭重新放回炉子里。

鼓励二子,献身国家

1978年2月,张宗逊不再担任军队领导工作,但他仍心系国防事业,他鼓励大儿子张新侠献身航天事业,为国家的振兴作贡献;他支持小儿子张又侠奔赴老山前线,冲锋陷阵,保卫国家边境安全。

捐灾助学,爱国爱民

1978年2月离休后,他经常为灾区人民捐献钱物,为老区希望小学资助经费,把一腔赤胆忠心毫不保留地献给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

征战家乡,从未回家

张宗逊从1925年冬季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到解放战争,一直没有回过家。1937年初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还说:革命把他从南方送回了家。然而,从晋绥抗战到保卫延安,他一直征战于家乡周围十多年,却始终没能回家看看。特别是澄合战役、荔北战役,就隔了条渭河,站在渭河岸边,就能望见河对面的家乡,然而心怀天下的将军还是把那份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

六、亲属成员

叔父:张浩如

哥哥:张宗适(1906~1928),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特别支部的负责人之一。1925年4月,任共青团赤水特别支部书记,组织、建立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渭南东张村农协。大革命失败后,他担任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渭南团县委书记、中共渭南县委青运委员之职。渭华起义失败后,他隐蔽在舅父家一个阴冷潮湿的红薯窖里,缺医少食,1928年6月的一天逝世。

妻子:杜芳,四川达县人,原名张柱芳,张鲤庭烈士养女。1938年入党,延安自然科学院大班毕业。1942年12月12日经柯庆施介绍与张宗逊结婚。

大儿子:张新侠,献身航天事业,为国家的振兴作贡献。

小儿子:张又侠,陕西渭南人,北京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2011年,晋升上将军衔。历任陆军团长、副师长、师长、第13集团军副军长、第13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等职。任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九届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七、主要作品

张宗逊上将在庆祝建军节酒会上讲话:《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任务——保卫和平解放台湾》

张宗逊:《纪念王尚德烈士》

张宗逊:《中阿友谊在反帝斗争中前进》

张宗逊书法作品图册来源

八、所获荣誉

1955年9月27日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中共第七、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是第一、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九、人物评价

中国前国家主席毛泽东:“你的长处是稳重厚道,不足的地方是该厉害的时候厉害不起来;这一点你应该向彭老总学习;对上,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对下,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

陕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张宗逊的一生,许多时候是与护卫党中央、毛泽东联系在一起,所以军史研究者雅称他为“禁卫上将”。

新华社:张宗逊主持西北军区的工作,指挥了西北五省、区剿匪肃特斗争,为解放大西北,巩固和发展大西北作出了重大贡献。(1998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张宗逊为我军后勤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998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张宗逊在战争年代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在和平时期,刻苦钻研现代军事科学,注重调查研究,为我军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1998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十、后世纪念

《国防知识报》:《开国上将张宗逊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央视网:《开国上将之张宗逊(中国将帅76)》

许忠敬:《抗日战争中的贺龙和张宗逊》

铜像:张宗逊铜像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聚落“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第19排右4)。

张宗逊上将墓位于北京石景山区八宝山革命公墓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