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谦照片

王光谦

王光谦个人资料:王光谦,1962年生,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至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习,1985年至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学习,1990-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工作,1994年受聘为教授,2000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
资料更新时间:2020-02-16 00:49:19

河南省名人 南阳市名人

一、个人简介

王光谦,1962年生,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至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习,1985年至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学习,1990-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工作,1994年受聘为教授,2000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研究:1、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理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2、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3、围绕黄河断流、悬河决口、水土流失三大问题以及长江三峡泥沙问题等,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0),二等奖2项(排名1)。担任科技部“973”项目“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首席科学家,成果应用在四川汶川“5.12”地震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及应急除险中。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受聘为青海大学校长。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光谦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南阳

出生日期:1962年4月

职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青海大学校长

毕业院校: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清华大学

信仰:中国民主同盟

主要成就: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家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代表作品:《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技术支承》

三、人物履历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5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89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2年开始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6月至1996年12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教授。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ReginaUniversity访问教授。

200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王光谦当选为技术科学部院士。

2011年8月挂任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2012年12月13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2013年5月13日受聘为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首席科学家。

2013年7月,受聘为青海大学校长。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四、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办水利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主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会主任、IAHR-APDJHydro-environmentResearch副主编。

五、主要成就

从事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研究:1、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理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2、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3、围绕黄河断流、悬河决口、水土流失三大问题以及长江三峡泥沙问题等,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0),二等奖2项(排名1)。

担任科技部“973”项目“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首席科学家,成果应用在四川汶川“5.12”地震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及应急除险中。

六、科研成就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

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

王光谦致力于江河治理事业,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从92年开始直到96年一直参加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三峡工程建设的高潮是大江截流,要把长江主河道拦腰截段,迫使滔滔江水通过导流明渠。由于大江主槽很深,超过30米,容易引起逐渐合拢的戗堤坍塌,会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重大损失。1997年,受施工单位委托为大江截流施工预测截流口门水流特性,成果及时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

1997年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成功是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里程碑,关键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光谦有幸成为15位获奖者之一,代表数千位参加大江截流的贡献者分享了这一崇高的荣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繁衍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积极参加水量调度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数十次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积极参加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先后4次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对中线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对工程建设及水源保护提出建议,并在2001年“两会”期间作为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提问。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

他对固液两相流尤其是泥沙运动和泥石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泥沙运动中的一些重要部题。如悬移质浓度垂向分布的类型,并探讨其成因,得到泥沙浓度的统一公式。他所进行的快速颗粒流研究,在高含沙流、泥石流以及固料输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他还发展了固液两相流的新的双流体模型,对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加以总结。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面且在承担重点工程课题中,解决生产问题表现突出。他参加了三峡坝区泥沙模型试验,为1994年7月三峡工程设计审查提供了依据。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2008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

国家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

教育部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

钱宁泥沙科学论文奖;

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项。

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

王光谦教授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代表性著作:《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

专著

(1)王光谦,李铁键,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北京。

(2)王光谦,张红武,夏军强,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

(3)王光谦,刘家宏,数字流域模型,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

(4)王光谦,魏加华,流域水量调控模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

(5)倪晋仁,王光谦,张红武,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北京。

(6)倪晋仁,王兆印,王光谦,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科学出版社,2008,北京

(7)王光谦,胡春宏,泥沙研究进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北京

(8)王光谦,世界调水工程,科学出版社,2009,北京

七、人物评价

学在清华,献身水利

百年清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梅贻琦校长言犹在耳:“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是因为一代代清华人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是因为一批批清华校友们将自己的爱豪无保留的倾注于母校之中,是因为从清华毕业后,他们又回到了清华,担负起培养清华英才的使命。王光谦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学于清华的他如今在这里教书育人,潜心科研。

传道授业,桃李天下

作为一位博士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培养,王老师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完全潜心学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博士后阶段,才开始更多的与人交流,两年的时间里做了30多场学术报告,使他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专心做好本职工作,专心做好眼前的事,未来才会有所成就。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能够广泛涉猎,学有专攻,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专博并重,追求创新

“专是绝对的,博是相对的,‘博’就是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进行广博的拓展。”王光谦教授如是说。就研究生而言,“博”可以通过多听讲座获得。王老师在做博士论文期间,听了一个法国学者的报告,他关于水沙流速分布的结论与王老师一直以来的认识相悖,这给了王老师很大的触动,也引发了他的思考,最终王老师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在1989年,另一次偶然机会,王老师在杭州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了解到了一项新技术:“激光流速仪”。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而他也成了该技术的第一个应用者,并且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果。这两次经历让王老师完成了两篇代笔性的文章,这些成果至今依然是泥沙界的基础理论。讲座的收获是无穷的,也是不可预测的,但只要广泛涉猎,结合专业,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创新来源于你对学科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来源于你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来源于不断的努力与积累。

展望未来,奋斗人生

说到未来,王光谦教授有着长远的规划。他说,马克思哲学里强调“否定之否定”,科研本身就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永远没有止境;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奋斗,超越自己的过程。王老师认为,自己现在获得的这些成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功劳,更是依靠一个优秀的团队取得的。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继续通过团队的努力,将以往20年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的总结,把泥沙运动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出一套系统的知识理论,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