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葆同照片

黄葆同

黄葆同个人资料:黄葆同(1921年-2005年),上海市人,中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进行过生漆结构和干燥机理研究,新高分子合成,乙丙橡胶新催化、活化体系研究等。共混型热塑弹性体和聚乙烯接枝PDMS增进耐磨性获得专利;利用共晶和极性/极性相互作用原理,设计增容剂,使聚烯烃/极性聚合物……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15 17:48:08

一、个人简介

黄葆同(1921年-2005年),上海市人,中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进行过生漆结构和干燥机理研究,新高分子合成,乙丙橡胶新催化、活化体系研究等。共混型热塑弹性体和聚乙烯接枝PDMS增进耐磨性获得专利;利用共晶和极性/极性相互作用原理,设计增容剂,使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共混为新材料;并深入研究体系的界面和结晶行为。进行乙烯(丙烯)/α—烯烃共聚和丙烯序贯聚合规律和聚合物结构研究。于2005年9月6日上午7时因病在长春病逝,享年84岁。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葆同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上海

出生日期:1921年5月

逝世日期:2005年9月6日上午7时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化学系

代表作品:《络合催化合成橡胶》、《烯烃、双烯烃配位聚合进展》

三、生平介绍

黄葆同,1921年5月生于上海,其祖父曾任清代湖南提学使、湖北道台,家里可称是官宦之家。只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黄葆同的母亲出身望族。1940年,南洋中学毕业的黄葆同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2年他又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黄葆同获理学学士,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黄葆同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胸怀科学救国之志,但社会上一片混乱景象,黄葆同开始思索知识分子的出路,最后黄葆同决定出国去念书。可当时黄葆同作为一名旧政腐的公务员,黄葆同的工资很低,家里姐妹七人,还有母亲。黄葆同要养家,微薄的工资只够用来吃饭,就连姐妹们读书的费用也都要靠各自的奖学金来维持。出国留学只有靠自己去筹钱。就在这时,黄葆同的姨母资助他一些手饰作为留学的资金。黄葆同于1947年10月飘洋过海,去美国求学。黄葆同在美国期间,得到克萨斯农工学院攻读有机学,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每月还要寄二三十美元回家贴补家用。黄葆同在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后,黄葆同转到纽约布鲁克伦理工学院主修有机化学、辅修高分子化学,并于1952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在这年秋天,黄葆同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当时普林斯顿大学优越的科研环境,厚实的理论知识,使黄葆同在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研究中得以施展才华,接连发表多篇有影响学术论文,受到当时化学界的重视,被吸收为美国化学学会和两具荣誉学会的会员。在美国期间,黄葆同还参加两个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和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后来还担任了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由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号召留学生回中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51年5月,当黄葆同开始办理回中国手续时,美国当局竟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不许他回中国,把他送到爱利斯岛拘留所监禁起来。然而,这一切黄葆同认为,更坚定了他回中国的决心。四个月后,黄葆同经保释,在管制条件下走出爱利斯岛,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这期间,他结识了在普林斯顿纺织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姑娘冯之榴,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二人于1953年结婚。直到1954年,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了外交的胜利,周恩来总理点名要黄葆同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回国,使许多滞留在美国的爱国科学家解脱羁绊,得到回中国签证。1955年4月,黄先生和夫人冯之榴回中国。

黄葆同高分子化学家

黄葆同回中国后就开展了异丙苯自动氧化和生漆的研究,对各地生漆成分进行了鉴定,提出被认为具有优异性能的中国国宝生漆干燥机理为漆酶下的漆酚氧化和侧链双键自动氧化的结合。任研究室主任时,对室里两大项目--顺丁橡胶和F46,协助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里做了组织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自由基低温聚合、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1964年黄葆同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为适应中国国家建设需要,黄葆同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中国文革大革命开始后,黄葆同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整天忙着写检查,但仍和同志们一起开展了乙丙橡胶新催化剂的研究,并打破文献框框,采用廉价中国资源研究出具有中国特点的五九酸钒新催化剂体系,

黄葆同在1979年以来研究以聚烯烃为组份的多相聚合物,包括共混和嵌段、接枝合成及其用于共混增容。

共混型热塑弹性体和聚乙烯接枝PDMS增进耐磨性获得专利;利用共晶和极性/极性相互作用原理,设计增容剂,使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共混为新材料;并深入研究体系的界面和结晶行为。进行乙烯(丙烯)/α—烯烃共聚和丙烯序贯聚合规律和聚合物结构研究。用非稳态扩散动力学概念研究了齐格勒-纳塔非均相催化剂共聚机理。开展了可溶性锆茂和钛茂催化剂下的烯烃(共)聚合研究。

黄葆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了极低密度聚乙烯;发展了一个含SiO2的载体催化剂;开发了一个无规聚丙烯催化剂(获中国国家专利)。就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得到工业上据称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下烯烃聚合中的单体非稳态扩散动力学,可预测共聚行为,解释共聚“异常现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黄葆同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发现在茂钛/MAO下丙烯可视温度而聚合为全同、无规或间同构型;在桥联双核茂钛下催化乙烯聚合可直接得到工业上希望得到的宽或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组里开展了以聚合物为大配体的高分子载体催化剂的研究,活性优异;高聚物配体钛催化剂同样适用于间同聚苯乙烯的聚合(获中国国家专利)。1988年开始有机-无机核壳复合型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以及茂稀土作催化剂的极性单体聚合。后来开展了层状硅酸盐插层烯烃聚合纳米材料的研究。

黄葆同的小组与冯之榴教授领导的小组同时首先在中国系统地开展了多相聚合物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产量最大的聚烯烃和多种常用极性聚合物共混的增容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大分子单体概念和聚合机理转换的新合成方法;提出了“一线穿”共聚物概念。首次合成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段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与乙烯的共混物有良好耐磨性能(获中国国家专利)。1991年黄葆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78岁时侯的黄葆同,仍坚持上半天班,其余时间便忙着写东西,联系业务,出书以及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等。黄葆同于2005年9月6日逝世。

四、成就

黄葆同的五九酸钒新催化剂体系,曾获中科院一等发明奖。黄葆同的合成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段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研的究成果获200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在第二届东亚高分子大会的报告中作了初步总结。发表学术论文170篇,申请或获得专利7项。黄葆同组织主编了《络合催化合成橡胶》、《烯烃、双烯烃配位聚合进展》、《英汉·汉英高分子词汇》、《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还应邀为美国《聚合物大百科全书》撰写了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的两个专题。组织翻译了《聚合物合成和表征技术》、《聚异戊二烯橡胶》两本专著。黄葆同在乙丙聚合组开展了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这一成果曾获中科院发明一等奖。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葆同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五、作品

黄葆同为中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黄葆同生前历任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中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委,省、市化学会副理事长,市科协副主席,《高分子学报》、《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应用化学》主编,《JournalofPolymerScience,Polym.Chem.Ed.》(美)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组成员。

六、个人贡献

黄葆同在烯烃Ziegler-Natta聚合方面的贡献:在钛载体催化剂研究中提出在烯烃共聚中加入α-烯烃反应加速这一现象的扩散控制理论;黄葆同和他的同事与英国、美国学者共同澄清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有嵌段结构这一工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提出烯烃/双烯烃橡胶共聚“一线穿”结构的概念;黄葆同在中国较早开展了茂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先这一当代高分子研究最重要的新课题。

面黄葆同在多相聚合物方面的贡献:黄葆同和他的同事首先在中国开展了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直到放大推广。对最大量的高聚物烯烃与广泛存在的极性聚合物的共混进行了系统研究工作,并着重二者间的增容机理,尤其是介面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介面的方法和介面结构以及增容的新概念。

七、评价

黄葆同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大家尊敬的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追求真理、崇尚知识、忠心报国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1921年5月1日,黄葆同在上海出生,早年留学美国并获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黄葆同决心返回祖国,施展才华。

1951年当黄先生开始办理回国手续时,美国当局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将他拘捕,关押在纽约口外的爱利斯岛拘留所。他与当局据理相争,经过美国朋友相助,黄先生才回到学校。1955年4月,黄葆同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0世纪70年代,黄葆同先生针对国家需求主持开展了“乙丙橡胶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开拓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催化剂体系,并亲自带队到兰州、南京进行中试实验。该项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黄葆同先生严谨治学,理论基础扎实,为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即使在病重住院的情况下,还为青年学生审阅批改论文稿件。

“我的父亲生活节俭,小到一粒米、一滴水,都不许浪费。他用钱很仔细,对有困难的学生一直慷慨解囊。他乐于助人的风格影响着我们,我自愧不如。父亲交友广泛,从普通农民到国际友人,从学生到知名学术界同行,他都一视同仁,没有等级之分。”昨日,黄葆同院士的长子谈起父亲时眼含热泪。

“父亲性格开朗,豁达乐观,平易近人。从小到大,父亲一贯是信任我们的,对我们的工作总是鼓励。他的事业心、他乐观向上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