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光照片

马祖光

马祖光个人资料:马祖光(1928.4.11-2003.7.15),光电子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在二聚物准分子、固态三原子准分子、四原子分子准分子、真空紫外波段……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22 04:00:43

一、个人简介

马祖光(1928.4.11-2003.7.15),光电子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在二聚物准分子、固态三原子准分子、四原子分子准分子、真空紫外波段离子准分子等体系上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实现激光振荡十项,观察到新荧光谱区十七个,新非线性光学过程七个。对光电子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用于水下通信的紧凑型可调谐硫分子S2蓝绿激光器、高信噪比超窄带滤光技术、利用非线性效应改善光束质量、用位相共轭技术进行强激光传输畸变补偿、相位共轭自动跟踪飞行靶、外激光场中粒子间近共振能量转移等方面。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祖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8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2003年7月15日

职业:教师、科学家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中科院院士

三、人物生平

1928年4月11日生于北京。马祖光的父亲马克先早年肄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曾编著过宋、元、明史。

1932年,4岁的马祖光随父母到济南,父亲在一所中学教书,母亲操持家务。

1937年抗战爆发,马祖光一家来到西安,开始读小学。

1939年,马祖光又随家人从西安到四川。

1943年至1946年在国立六中(现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学习。

1946年至1950年在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

1949年10月,马祖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山东大学理学院的团委工作,并作为代表出席了青岛市第一届团代会,被评为优秀团员。

1950年7月,马祖光大学毕业。他是北京人,毕业后本可以回到条件较好的北京,但他却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发展的号召,选择了哈工大。

1952年月10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后哈工大第一位入党的研究生。

1958年8月至1970年,马祖光创办了哈工大核物理专业,任主任、副教授。

1970年,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原激光专业)。

1979年8月至1981年11月,他在LambdaPhysiks公司和Hannover大学作访问教授。

从1986年6月开始,他任哈工大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1994年,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任主任。

1996年,任哈工大光电子研究所名誉所长。

从1982年开始,马祖光分别担任《光学学报》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常务编委、《量子电子学》编委和黑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长。

1987年,马祖光第一批入选国家“863”激光领域专家、顾问。

1986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

1990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光电子专业组副组长,同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1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200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7月15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5岁。

四、人物成就

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哈工大建了6个新系。当时马祖光负责创建核物理专业,这个专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验成功,他们第一个测到了在哈尔滨地区大气沉降的辐射本底的变化。

1965年,马祖光领导的核物理专业成为当时哈工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一年马祖光带领师生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了“快中子闪烁晶体”“γ―计数管”“β―计数管”和一些核辐射测量仪器,并参加了全国首届科学仪器展览。核工业部专门派人来哈工大学习制作工艺和技术。马祖光为核物理专业打下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好传统。

1971年,马祖光在国家没投一分钱,起步晚、起点低、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开始创办中国的第一批激光专业。建专业之初,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祖光抽出时间去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翻译出来供同事们使用。

马祖光为了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被人们所认识。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很快开始了应用研究。期间,马祖光带领大家完成了许多激光的民用项目,都获得了成功。

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方面,马祖光领导课题组先后研制了CO₂激光器、YAG激光器等。“八五”期间,马祖光参与指导的课题组不到一年就赶造出了第二代激光制导用的CO₂激光器。之后CO2激光器先后得了航天部的4个奖。

马祖光带着“为国防服务”的目的于1980年到德国汉诺威大学作访问学者。他选定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这个被预言为近红外激光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作为研究项目。这项研究是获得近红外连续可调谐激光的一个新方案,是当时国际激光研究的一大热点。

当时52岁的马祖光利用实验室早晚无人使用时进行试验,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Na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通过寻找新激励途径,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了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198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Happer也观察到这一谱区的发射谱。Happer在文章中写到,他的工作证实了马祖光工作的正确性。

1985年及1986年,马祖光研究组用不同的激发机理都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之间的跃迁荧光,1988年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跃迁激光,波长在892纳米附近。

一直以来,马祖光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Na荧光为主线,目的在获得其激光。同时研究了Li、K多种发光机制,以便在同族元素间进行比较。他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判断。在国际上马祖光研究组首次发现了13个新荧光谱区,4种非线性光学现象,其中“钠双支超喇曼散射”可以反映出中国激光光谱研究的新水平。他们还得出3种新激光,这三种激光有两种是在他们自己发现的荧光谱区中得到的;另一种是首次得到的Na脉冲蓝绿激光。S蓝绿激光超过同时期美国lllinois大学的工作水平;S紫外激光比美国的工作向紫外推进了60纳米。

1987年,哈工大成立了“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1993年,依托光电子技术所建立了“航天工业总公司哈工大光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

1994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6年12月正式通过验收。马祖光把“为航天光电子技术发展做贡献”作为主导思想,建成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基地。

五、主要著作

论文

《紫外泵浦Na2(B3∑g)—Na2(x3∑u)的发射光谱》

《Na2中紫外准分子发射》

编著

《激光实验方法》

编译

《原子核理论》

六、所获荣誉

1960年,马祖光被评为哈工大红旗手。

1982年至1988年,被连续评为校优秀共产员,曾获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4年和1986年两次获黑龙江省特等劳模。

1986年,获中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被评为航天部预研先进工作者。

1985年9月15日,出席了全国党代会。

1987年10月25日,出席了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9月10日,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七、人物评价

学习马祖光同志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忘我工作;学习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勤于探索、务实敬业;学习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精神。(中共国防科工委党组、中央纪委驻国防科工委纪检组)

马祖光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坚持党的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共黑龙江省委)

马祖光同志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教育部党组)

马祖光院士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对国防光电子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促进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他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推动了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

马祖光院士是我国从事激光研究从基础理论导出现实激光成果的少数先驱者之一。他为人谦虚敬业,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并培植了哈工大重点激光专业实验室,为现代光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家王大珩)

八、人物纪念

纪念书籍

由中宣部新闻局、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国防科工委办公厅联合编辑了《马祖光—祖国之光》,汇集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刊登的反映马祖光先进事迹的通讯、评论和马祖光不同时期的照片等,共34万字。

人物传记片

导演雷献禾执导、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摄制的《马祖光的24小时》生动再现了马祖光爱党爱国、献身科学、勤奋敬业的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电影以24小时重温了马祖光院士德艺双馨的一生,讴歌了马祖光院士克己为公、严于律己的奉献精神,塑造了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