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林照片

何炳林

何炳林个人资料:何炳林(1918-2007),男,广东番禺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何炳林是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
资料更新时间:2025-02-28 15:25:35

广东省名人 广州市名人 番禺区名人

一、个人简介

何炳林(1918-2007),男,广东番禺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何炳林是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炳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县

出生日期:1918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2007年7月4日

职业:化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

代表作品:《吸附与吸附树脂》

三、人物生平

1918年8月24日,何炳林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沙湾村,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培正中学。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42年6月,毕业后留校在杨石先教授的指导下做研究生,由于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受到杨石先的赏识。

1943年,开始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因为他办事积极认真,被推选连任两年化学系秘书。1946年,前往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

1947年9月,与妻子陈茹玉一起赴美留学,进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

1952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并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当时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当局不允许他们回国,3月为生计进入美国纳尔哥化学公司,先研究农药及用于水处理的药物,后又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他的才干和工作成绩受到公司的重视,被聘为高级研究员。

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何炳林与十几位同学和朋友向国际上知名人士呼吁,配合了周总理在日内瓦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抗议美国阻挠他们回国。

1955年春,美国政府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国,由于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全面封锁、禁运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时搜集的大量科技资料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地寄给国内的亲友。他还买了一些回国后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装在一只破旧箱子里,顺利地通过检查。

1956年2月,回到中国后先到故乡广州,之后应恩师杨石先的邀请往南开大学任教,并从事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和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工作。

1958年,创建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和化工厂,并兼任教研室主任,并在国家和领导支持下,主持建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为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机构)。8月13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南开大学视察了何炳林指导建立的离子交换树脂车间。9月,周恩来总理到南开大学时视察了他的实验室,与他长谈了半个多小时。

1959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研发的“除草一号”获国家科委一等奖;“离子交换树脂”获国家科委三等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何炳林的教学、科研工作停顿下来,被下放工厂协助指导工作。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常委、化学部副主任,同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天津市特等劳模。

1981年,兼任筹建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同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模。

1984年,将原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分成两个教研室和两个研究所,何炳林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6月,省委、省政府分别发文(鲁任34号、鲁任39号)任命何炳林兼任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并确定青岛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何炳林主持全面工作。

1986年,“提取甜菊糖的新树脂和新工艺”获“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铜牌奖。同年将他1958年创建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并到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实行所办厂,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的发展。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8年,国防科工委才授予他“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证章,表彰他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发所作出的贡献。

1989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新体系”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物医学高分子”成果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0年,82岁的何炳林以“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获得杜邦科技创新奖。

2006年,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诞生50周年,行业委员会特评出唯一一项终身成就奖授予何炳林。

2007年7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

四、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1956年,何炳林从美国回来时带回了国内还不能生产的5公斤二乙烯苯和10公斤苯乙烯。利用这些原料开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性能测定和工业上的应用研究,由于工作勤奋,仅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当时世界上已有的离子交换树脂品种便全部合成成功。

1958年,何炳林成功合成出“苯乙烯型强碱201树脂”,又以之成功从贫铀矿中提取出达光谱纯度的浓缩核燃料“铀—235”,为中国原子能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国家二机部特资助了南开大学400万元,在他主持下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该厂产品专供国防建设对核燃料铀的急需。开创了中国自行研发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

1965年,因战备需要,化工厂由国家安排迁往四川宜宾,该新厂即转产民用离子交换树脂,各省市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其生产工艺、技术随之普及至全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从此得到蓬勃发展。及后,何炳林又成功研制出多个系列、多种功能、不同型号的离子交换树脂,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冶金、环保等领域。千家万户都从他的贡献中受益,无论是链霉素、头孢菌素、纯净水、氯碱、合成樟脑、甜菊糖,还是安眠药中毒血液灌流吸附剂、中药有效成分萃取,乃至电镀污水处理等熟悉的名词,都与何炳林辛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关。

1973年,华北药厂向他请教关于链酶素的纯化问题,他根据工业生产的需要立即开展研究,相继研制出“390及新390树脂”,经实验表明,这两种树脂均可免掉原流程中所采用的剧毒试剂苄胺,使车间工作人员在生产操作过程中不致中毒,同时简化了合成工艺,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5年,改用“新390树脂”替代原流程生产后,不仅年增利润300多万元,还出口创下大量外汇。“390及新390树脂的研制及应用于链霉素提取纯化”也使他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

江西省一樟脑生产厂经过多年研究,一直无法解决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改革合成樟脑的工艺问题,最后找到何炳林帮忙。他经过谨慎研究和分析,认为用树脂做催化剂,使莰烯制成樟脑是可行的,毅然接受了这一研究课题,终于研制出催化性能良好的“D001×7-CC树脂”,解决了合成樟脑的关键问题,使中国该项生产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产品达到出口标准,历年经济效益显著,该技术项目的研发,获1982年天津市科技一等奖。

何炳林所领导合成的“H--系列树脂”是一种新型的吸附剂,其表面积超过1300m2/g,应用于医疗手术中的血液灌流技术,至今国内外尚无同类产品。80年代初的天津市,已用该树脂挽救了80多名过量服用安眠药中毒者。后推广全国,根据所售出量估算,数年间起码救活了千余名病人。该研究发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二等奖。

学术交流

1978年,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化学化工在工业中的作用”会议,他代表中国代表团发了言。通过与各方面的接触,促成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友好合作关系。

1981年,去日本参加了中日高分子科学讨论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

1982年,去美国参加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会议,恰巧一名瑞士人的论文题目与何炳林的报告题目(关于模拟酶的文章)相同,但在会上只让何炳林做了报告,说明了会议的组织者对中国的重视和对何炳林的尊重。

1983年,负责筹备和组织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五届血液灌流与人工器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了6篇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与会者的好评。此后又去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1986年,赴苏联参加“血液灌流”会议,1987年,赴美国参加“生物材料”会议,1988年,赴日本参加“生物材料”会议。

何炳林除了经常被邀请出席国外组织的国际高分子科学学术讨论会外,他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曾分别与北京大学冯新德院士、武汉大学卓仁禧院士等,多次在国内举办“高分子医用材料”等国际会议。因而,他于1996年获日本“高分子科学学会国际合作”奖;而美国麻省大学OttoVogel教授在《PolymerNews》(高分子新闻2000年)中,更刊载了他的简历及详细报导了他的研究工作成绩。

主要论著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何炳林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Ⅰ.Ⅱ.Ⅲ.化学学报,1958,24(1):36-41.1958,24(4):295-299.1959,25(6):360-365。

何炳林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Ⅵ.高强度多孔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通讯.1965,7(3):185-192。

何炳林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Ⅳ.多孔性高强度树脂.原子能科学技术,1964,5:515。

讲授课程

1958年,何炳林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以来,他一直亲临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五门课程,编写并不断地补充、修改《高分子化学》讲义。

指导研究生

1982年以后,何炳林专心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到1992年为止,他为国家培养了94名研究生,其中有18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何炳林毕生致力于高分子学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600余名本科生、100余名硕士生、60余名博士生、15名博士后,此外还有进修的大学教师。

培养理念

考虑到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何炳林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上历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延伸到联合生产实际,特别重视相关学科的交叉相互渗透,将研究生学习的课程与毕业论文的选题扩展到与高分子化学有关的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方面。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文革刚结束时就提出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主张。他一直坚持招收一部分本学科以外的其它化学专业,和生物领域的生物化学、微生物,以及化学工程、医学医药、环境科学等优秀学生,让他们攻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位,又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有成就的年轻博士讲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一些边缘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科技和国家建设对高级专业人才的渴求。

何炳林作为学术带头人,对科研人员在工作上的要求非常严格,而对他们的生活又特别关心。50年间,他指导科研人员并共同发表的科研论文已达880多篇,获得的奖励更多得难以统计,而每项奖金分配他都不超过其他主要研究人员。有的研究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以自己分得的奖金给予他们补助。他的做法对周围的人是一个榜样,大家耳濡目染中都受到教育,渐而养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使高分子所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科研集体。

团队建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何炳林指导的高分子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他倾注了莫大心血所创立的高分子教研室,教师人数从8人扩展至63人,并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分成4个部分,即:高分子教研室,生物有机教研室,高分子研究所(何炳林自任所长),部分人加入分子生物研究所。1985年,高分子学科被评为博士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被批准建立为“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唯一的既是国家重点学科,又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何炳林以其渊博的学识、崇高的师德培育和吸引了一批杰出的年轻人献身于中国化学事业,形成了倍受国内外关注的高分子学科团队。

教学体系

何炳林以南开大学为试点,积极主张和推行“教学、科研与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新体系”,大力开展应用和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其中一位博士生在论文中提出了氢键吸附概念,并在银杏叶中提取活性物质加以开发利用,经他的参与研究、大力扶持和引导,使该项成果顺利投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个人生活

何炳林在西南联认识了与陈茹玉。1946年,两人结婚,结婚礼堂选在昆明城里的锡安圣堂。婚后两人育有三个儿子,长子何振民、次子何振墀、三子何振宇。

六、人物评价

何炳林是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Thefatherofionexchangeresininchina)”。(1988年英国高分子化学家戴维·谢灵顿(DavidC.Sherrington)访问南开大学时赞誉)

何炳林长期致力于中国高分子化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学术创新工作。他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创建的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研究成果对国家直接和间接贡献逾30亿元。(南开大学评)

何炳林在南开大学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其主要产品用于国防工业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宝鸡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七、人物影响

2005年,何炳林、陈茹玉院士共同捐出40万元积蓄,分别在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和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设立了“何炳林奖学金”、“陈茹玉奖学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南开学子。

八、后世影响

何炳林纪念塑像

2008年9月22日,何炳林纪念塑像在他工作的高分子研究所蒙民伟楼落成。塑像为青铜铸造,高1.08米,基座高1.40米,由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李军教授创作完成。

何炳林院士纪念馆

2012年元旦期间,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南开大学高分子所创始人何炳林先生,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在他出生、成长的广东省番禺市沙湾镇开放。何炳林院士纪念铜像通体青铜塑造、高1.08米,为何先生半身像铜像,底座书“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字样。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5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