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照片

何云

何云个人资料:何云(1924年1月29日-2004年4月21日)祖籍山西省洪洞县。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党培养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家。1941年毕业于太行鲁艺美术系。历任山西新军二0九旅译电员,晋绥军区八分区长城演剧队成员,晋绥军区政治部记者,东北电影制片厂录音,北京中国电影经理总公司人保科科长,……
资料更新时间:2020-04-30 21:53:49

山西省名人 临汾市名人 洪洞县名人

一、个人简介

何云(1924年1月29日-2004年4月21日)祖籍山西省洪洞县。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党培养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家。1941年毕业于太行鲁艺美术系。历任山西新军二0九旅译电员,晋绥军区八分区长城演剧队成员,晋绥军区政治部记者,东北电影制片厂录音,北京中国电影经理总公司人保科科长,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干部司劳资处处长,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集体制片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国务院文化组电影负责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党支部书记、总支委员。广电总局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电影事业管理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电影编年纪事》编辑委员会委员曁《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执行编辑。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云

别名:何则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洪洞县

出生日期:1924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2004年4月21日

职业:电影艺术家、制片人、导演

毕业院校: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黄麻惊雷》、《苏三正传》、《紫塞风云》、《分水亭》等

三、简介

笔 名:何则成

性 别:男

生卒:1924年1月29日-2004年4月21日

民 族:汉族

祖籍:山西省洪洞县

简介:1937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党培养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家。1941年毕业于太行鲁艺美术系。历任山西新军二0九旅译电员,晋绥军区八分区长城演剧队成员,晋绥军区政治部记者,东北电影制片厂安委会常委兼录音教员,北京中国电影经理总公司人保科科长,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干部司劳资处处长,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集体制片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国务院文化组电影负责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党支部书记、总支委员。广电总局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电影事业管理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电影编年纪事》编辑委员会委员曁《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执行编辑。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四、人物生平

1924年1月29日生于山西省洪洞县。1937年前,在家务农读私塾,后考入县高小。

1937年春,入阎锡山和中共合办的随营学校系统学习军事理论、通讯联络。11月于临汾参加革命,即山西新军209旅任译电员。由于对绘画的热爱,工作之余经常帮助军事人员测绘地图、协助政工人员做板报宣传,博得一致好评!

1939年12月,在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摄影。绘画以素描、版画、工笔见长,摄影以战斗题材为主,由此为后期从事战地摄影及电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

1941年2月,在八路军晋绥8分区,先后在长城演剧队、山西新军教导大队文艺队工作。从演员到化妆、道具,从政治宣传到通讯报道样样实践。他的机敏智慧和协作风格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

1943年8月,进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二大队和七分校一大队任学员。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宣传,由于稿件质量好篇幅多,获《抗大报》模范通讯员奖,因积极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获劳动模范奖章,并于194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9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调入八路军晋绥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参加了解放绥远的战役并在战斗中立功。

1946年10月,到晋绥军区政治部电影队任摄影记者。除将照片用于政治宣传外还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战地照片供部队作战参考。

1947年10月,到西北电影工学队工作。在此期间,边工作边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电影摄制基础知识并进行初步实践,显现出技术才能和创作意识,为日后系统从事电影事业做好准备。

1947年摄于山西典县石山顶子(左一何云)

1948年6月,因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和新中国建设需要,以团职转业下吕梁奔赴东北解放区。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人事科任职,以安委会常委身份主管全厂安全保卫工作,期间负责伪满和旧演职人员的审核安置、厂内人事调配、职工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此外还担任新学员的录音课教员。由于工作突出,得到领导表彰,群众信任,险遭特务暗杀。

1950年6月,为新中国培养军、地两用放映员奉调南下,到中央电影局南京电影放映训练班任教育科长。

1951年1月北上北京,调入中国电影发行公司任人保科长。在此期间,与公安部、市局密切联系,紧密配合,为破案工作积极提供线索尽职尽责,受到高度评价。

1956年,上调至文化部干部司劳动工资处任处长。在此期间,负责制定调资方案工作。

1957年7月,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集体任制片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此后他领导组织拍摄出品了多部故事片、戏曲、歌剧片和文艺片。如:1958年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9年于洋主演的《矿灯》。

1960年,是他电影作品的高产年,其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获得文化部奖项。周正主演、于是之参演的《以革命的名义》。崔嵬主演、葛存壮、赵子岳参演的《红旗谱》,男主人翁朱老忠的扮演者崔嵬因此片被评为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

1961年,摄制歌剧片《春雷》,郭兰英参演。

1962年,摄制了《阿娜尔罕》和曲剧片《杨乃武与小白菜》,魏禧奎主演。

1963年,摄制文艺片《春燕展翅》。

1964年,摄制《草原雄鹰》,曲剧片《箭杆河边》。

1964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三朵小红花》

1965年,摄制《山村姐妹》,河南戏曲片《买牛、扒瓜园》和《扒瓜园》。

在以上制片拍摄中与众多电影界的老电影人、名导演、摄影师精诚合作,如吴印咸、凌子风、谢天、李恩杰、马尔路、苏菲、谢铁骊等,何云同志近十年的制片摄制过程所接触到的名演员、群众演员更是数不胜数,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不解之缘。

1966年初,带四清工作队前往河北邢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因邢台发生地震立刻转入抗震救灾,带领工作队协助当地政府积极组织群众自救,安置伤员,搭抗震棚,恢复生产等,深得上下一致好评。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后受造反派冲击,因为群众关系一贯很好,很快被靠边站在家木刻版画毛主席像分发宣传,而后由工宣队派往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并担任连长兼指导员。

1970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调入国务院文化组电影组,参与组织领导全国电影技术创作工作,在10年间,他倾尽全力呕心沥血为我国电影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与8341政委一起参与组织领导了8个样板戏等影片的制作。陆续拍摄了1970年《智取威虎山》、《红灯记》,1971年《沙家浜》、《红色娘子军》,1972年《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白毛女》、京剧《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奏《红灯记》、交响乐《沙家浜》,1974年《杜鹃山》、《平原作战》。

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审查《奇袭白虎团》

其二,顶住四人帮及下属反对复映老故事片的压力,建议并领导组织上影重拍了《渡江侦察记》,北影拍摄了《侦察兵》,新影拍摄了戏曲片《园丁之歌》,八一厂拍摄了《长征组歌》。

其三,为了满足群众的强烈文化生活需求,积极运作,多方努力,审查报批,陆续引进、译制、上映了一批国外优秀影片,如墨西哥的《叶塞尼亚》、《冷酷的心》,法国的《佐罗》,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朝鲜的《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等。

其四,完成诸多重要任务。如:解决支援朝鲜进口胶片,为贺龙元帅复制遗像等。深得周恩来总理和文化组领导的认可与好评!

1985年,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离休。而后,继续从事电影及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千里跃进大别山》、《黄麻惊雷》、《四十八个日日夜夜》,长篇小说《紫塞烟云》、《汾水亭》,其中《千里跃进大别山》已拍成电视连续剧。《千里跃进大别山》、《黄麻惊雷》深得徐向前元帅的指导,获赞许并受到徐帅接见。

徐帅与何云亲切握手(右一徐向前元帅)

1990年后,以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编年纪事》编辑委员会委员、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组长身份,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特约暨执行编辑,参与编辑完成了《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

担任电影局老干部支部书记、总支委员、管委会主任以及总局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做了大量离休老干部的工作,为大家所爱戴。其书画有的参展,有的捐赠,如引黄工程、澳门回归等、1991年被广电部评为“老有作为”先进个人。

晚年书画生活(与赵子岳在书画展上)

2000年6月,被总局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北京晚报》还刊登了他的事迹报道《笔中耕耘》。

2000年,不幸患肺癌,后保守治疗,并与疾病顽强斗争4年,于2004年4月21日在京逝世,享年80岁。

五、个人作品

主要文学作品名目

著有长篇小说《黄麻惊雷》、《苏三正传》、《紫塞风云》,中篇小说《分水亭》,电视连续剧剧本《千里跃进大别山》、《黄麻惊雷》(16集),电影文学剧本《一代文杰》、《千里跃进大别山》(合作)、《四十八个日日夜夜》,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1990-1998年)》、《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第三卷)等。

主要电影作品名目(按时间排序)

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集体出任制片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期间,领导拍摄了下列故事片、曲剧、歌剧片、文艺片:

1958年摄制《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黑白片共9本)

1959年摄制《矿灯》(黑白故事片共10本)

1960年摄制《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黑白片6本)

1960年摄制《以革命的名义》(黑白片16本)

1960年摄制《红旗谱》(彩色故事片共15本)

1961年摄制《春雷》(歌剧彩色片共9本)

1962年摄制《杨乃武与小白菜》(曲剧彩色片共11本)

1963年摄制《春燕展翅》(杂技黑白文艺片共9本)

1964年摄制《草原雄鹰》(彩色故事片共10本)

1964年摄制《箭杆河边》(曲剧黑白片共11本)

1965年摄制《山村姐妹》(黑白故事片共10本)

1965年摄制《买牛、扒瓜园》(河南曲剧彩色片共10本)

1965年摄制《扒瓜园》(河南豫剧彩色片共10本)

二、1970年奉调国务院文化组期间,与8341狄福才政委一起参与组织领导了八个样板戏等影片的摄制工作。并曾与吴印咸同志赴长春审查摄制中的《奇袭白虎团》和《沙家浜》等样片等。

具体有:

197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智取威虎山》(京剧彩色片共14本)

1970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红灯记》(京剧彩色片共13本)

197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沙家浜》(京剧彩色片共14本)

197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红色娘子军》(舞剧彩色片共11本)

197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奇袭白虎团》(京剧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海港》(京剧彩色片共14本)

1972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龙江颂》(京剧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白毛女》(舞剧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红色娘子军》(京剧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唱《红灯记》、革命交响乐《沙家浜》(彩色文艺片共13本)

197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杜鹃山》(京剧彩色片共13本)

同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摄制完成《渡江侦察记》(彩色故事片共12本)

197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平原作战》(京剧彩色片共14本)

同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侦察兵》(黑白故事片共11本)

1974年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园丁之歌》(戏曲彩色片共5本)

六、历史评价

何云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员原则,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何云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广播影视事业,不辞辛苦,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工作第一,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始终如一为党的广播影视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他作风正派,襟怀坦荡,关心同志,平易近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何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努力工作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可亲可敬的老领导、老同志。何云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名人资料投稿/投诉邮箱:wzipzx@163.com,

Copyright © 2016-2024 名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44